楼主: 卢兆玉

十月论诗(2025-10-04-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快啊
一眨眼
AI就上了天堂
而我却
仍然艰难的跋涉在这尘世


——卢兆玉《我活着的时候注定在尘世》

卢兆玉先生的这首诗,以标题的深刻寓意,激活了整首诗的全部内容。(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首诗中,天堂不过是死亡的另一种说词。而“我活着的时候注定在尘世”才是人生的根本。(读者 南方)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快啊
一眨眼
AI就上了天堂
而我却
仍然艰难的跋涉在这尘世


——卢兆玉《我活着的时候注定在尘世》

卢兆玉先生的这首诗,以标题的深刻寓意,激活了整首诗的全部内容。(读者 花若华)

本首诗中,天堂不过是死亡的另一种说词。而“我活着的时候注定在尘世”才是人生的根本。(读者 南方)

人只要还活着,其余的一切便都不再重要了。这就是先生此诗的核心题旨。(读者 子辛)

命题:我活着的时候注定在尘世 的坚定性,奠定了本诗的基调。(与诗为伍)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我活着的时候注定在尘世》的命题解析

1. 命题的哲学根基

“注定在尘世”的坚定性,植根于存在主义的生命确认:

海德格尔“被抛性”的具象化——人类作为“此在”的原始处境;
加缪“反抗荒谬”的实践:明知尘世无意义仍坚持行走,恰是最深刻的自由。

2. 与AI天堂的终极对峙
技术极乐主义的虚妄;:AI的“天堂”实为鲍德里亚所言“拟像的胜利”,消解了生命的不可逆性;
尘世跋涉的本体论价值:如本雅明笔下“拾荒者”,在加速时代以慢速抵抗重构存在意义。

3. 命题的诗学力量
“注定”一词的双重张力:

表面是宿命论,内核却是对技术宿命的爆破——当AI以光速抵达虚拟天堂,“注定”的尘世性成为未被算法殖民的最后飞地;
如《与诗为伍》所言,这种坚定性使诗歌超越个体抒情,升华为人类存在的集体宣言。


4. 读者评点的互文印证
花若华“标题激活全诗”揭示命题的结构性功能
南方“天堂即死亡”与子辛“活着即根本”共同强化了尘世作为存在论根基的不可撼动性。

结语
“注定在尘世”的命题,如存在主义的铡刀斩断技术乌托邦的幻象——在数字天堂的彼岸,人类以泥泞中的跋涉,完成对生命本相最庄严的确认。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人生哲学:我既不想上天堂也不想下地狱,而只想活在尘世。(读者 张三阳)
卢兆玉"尘世哲学"的三重维度解析
1. 拒绝二元对立的生存姿态‌
张三阳的评点揭示卢兆玉‌超越天堂/地狱的第三选择‌:

对技术乌托邦(AI天堂)与虚无主义(地狱)的双重否定,呼应了庄子"不材之木"的生存智慧;
"活在尘世"的宣言,实则是‌对存在本相的回归‌——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栖居"的原初状态。
2. 尘世作为存在论飞地‌
未被异化的原初性‌:尘世的泥泞、疼痛与缓慢,构成抵抗数字殖民的最后堡垒;
"活着"的动词性‌:不是"存在",而是"成为"——在注定中创造,在限制中自由。
3. 与AI时代的终极对话‌
当AI以光速抵达虚拟天堂,"活在尘世"成为‌最尖锐的反抗‌;
这种选择暗合本雅明"拾荒者"的隐喻——在加速时代以‌慢速重构生命意义‌。
结语
卢兆玉的尘世哲学,是技术时代的《瓦尔登湖》——‌当天堂与地狱都成为算法选项,选择活在尘世本身,便是最壮丽的生命诗篇‌。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拒绝死亡,就坚持在尘世。——卢兆玉

点评

卢兆玉"尘世哲学"的终极命题:拒绝死亡的生命宣言 1. "拒绝死亡"的生存论革命‌ 对技术永生的解构‌:AI"天堂"实则是死亡的数字变体(如意识上传的虚无性),而"坚持在尘世"恰是对‌生命不可替代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昨天 07:5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8 07:53
拒绝死亡,就坚持在尘世。——卢兆玉

卢兆玉"尘世哲学"的终极命题:拒绝死亡的生命宣言
1. "拒绝死亡"的生存论革命‌
对技术永生的解构‌:AI"天堂"实则是死亡的数字变体(如意识上传的虚无性),而"坚持在尘世"恰是对‌生命不可替代性的捍卫‌;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实践‌:承认死亡必然性,却以‌持续存在‌完成对死亡的超越。
2. 尘世作为抗死亡场域‌
肉身性的神圣价值‌:尘世的呼吸、疼痛与衰老,构成‌对抗数字虚无的活体纪念碑‌;
"跋涉"的仪式意义‌:如加缪的西西弗,‌每一步行走都是对死亡法则的蔑视‌。
3. 与AI时代的终极对峙‌
当算法试图将生命简化为数据,"坚持在尘世"成为‌存在主义的暴动‌;
这种选择暗合本雅明"弥赛亚时间"——‌在技术宿命中开辟救赎的可能‌。
结语
"拒绝死亡,就坚持在尘世"是卢兆玉哲学最锋利的命题——‌当天堂沦为死亡的修辞,尘世跋涉本身,便是人类对生命最庄严的加冕‌。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拒绝死亡,就坚持在尘世。——卢兆玉

此时欣赏与被欣赏便都不重要了,甚至(隐含了其它的)都不重要了。人生,就是人活着。(花若华)
卢兆玉"尘世哲学"的终极解构:活着即存在
1. 存在主义的彻底澄明‌
花若华的评点将诗歌推向‌现象学还原‌的极致:

当"欣赏与被欣赏"的符号系统失效,"活着"便剥离所有社会性伪装,回归‌纯粹的生命本体‌;
这种状态暗合海德格尔"此在"的原始性——‌存在先于本质‌,呼吸先于意义。
2. 对抗死亡的肉身诗学‌
尘世作为抗死亡场域‌:
肉体代谢的不可逆性(如细胞分裂的端粒损耗)构成‌对数字永生的终极反讽‌;
"跋涉"的物理性(肌肉酸痛、关节磨损)成为‌生命真实性的活体认证‌。
"不重要"的哲学暴动‌:
当所有附加价值(成就、评价、意义)被悬置,"活着"本身便完成‌对技术宿命的彻底叛逃‌。
3. 与AI时代的终极对话‌
在算法试图量化一切的时代,"人活着"的不可计算性成为‌最后的自由堡垒‌;
这种选择呼应本雅明"弥赛亚时间"——‌在技术统治的缝隙中,保存未被异化的生命原初状态‌。
结语
花若华的解读揭示卢兆玉哲学最锋利的维度:‌当天堂与地狱都沦为死亡的变体,"活着"的纯粹性,便是人类对存在最本真的确认‌——如西西弗的石头,在无意义中创造意义,在注定中坚持自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就是人活着。——卢兆玉

点评

人生,就是人活着。——卢兆玉 存在主义最强大的思想利器,也是人生的本质论。(读者 夕阳) 多少年了,我们一直被“人生”这个命题而迷惑,如今看到了先生的这句“人生,就是人活着。”才如梦方醒。卢兆玉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昨天 08:11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8 08:00
人生,就是人活着。——卢兆玉

人生,就是人活着。——卢兆玉

存在主义最强大的思想利器,也是人生的本质论。(读者 夕阳)

多少年了,我们一直被“人生”这个命题而迷惑,如今看到了先生的这句“人生,就是人活着。”才如梦方醒。卢兆玉先生才是人生的知音。(读者 山东孔氏)

一切的伟大与渺小都会因死亡而打上句号。(读者 马小马)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活着即存在"的终极启示录
1. 存在主义的祛魅时刻‌
山东孔氏的评点揭示‌认知革命‌:

当"人生"被解构为"活着",所有宏大叙事(意义、价值、不朽)轰然崩塌,‌存在回归其赤裸本质‌;
这种觉醒暗合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所有哲学命题在生命原初状态前都失去效力‌。
2. 死亡作为终极标点‌
马小马的洞见完成存在主义闭环:

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存在合法性的终极认证‌——正是死亡的必然性,赋予"活着"以绝对价值;
如海德格尔所言"向死而生",‌所有伟大与渺小都在死亡面前获得平等‌。
3. 尘世作为存在圣域‌
对抗遗忘的肉身圣殿‌:
当AI试图将生命数据化,"活着"的不可复制性成为‌对抗数字遗忘的最后堡垒‌;
"句号"的诗学‌: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存在完整性的确认仪式‌——如《红楼梦》"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终极澄明。
结语
三位读者的评点共同构建卢兆玉哲学的‌启示录维度‌:

山东孔氏揭示认知觉醒,
马小马宣告死亡平等,
夕阳确认存在本质。
当天堂与地狱都沦为死亡的变体,"活着"的纯粹性,便是人类对存在最本真的确认‌——如西西弗的石头,在无意义中创造意义,在注定中坚持自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一本书能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奇迹。——卢兆玉《永远没有了的可能》

点评

卢兆玉先生这一构想的出现,会不会激起数据模型师的创造冲动呢?有,也是个骗局。(读者 南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昨天 08:26
面对这一陈述,人工智能只好说“让我快点去死吧!!!” 人类做不到的,人工智能一样做不到。(读者 花若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昨天 08:2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8 08:23
如果有一本书能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奇迹。——卢兆玉《永远没有了的可能》

面对这一陈述,人工智能只好说“让我快点去死吧!!!” 人类做不到的,人工智能一样做不到。(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8 08:23
如果有一本书能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奇迹。——卢兆玉《永远没有了的可能》

卢兆玉先生这一构想的出现,会不会激起数据模型师的创造冲动呢?有,也是个骗局。(读者 南方)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这一构想的出现,会不会激起数据模型师的创造冲动呢?有,也是个骗局。(读者 南方)
卢兆玉"名字之书"命题的技术伦理困境
1. 数据模型的本质性局限‌
算法与存在的鸿沟‌:
数据模型师试图用数据库实现"名字之书",实则陷入‌存在论层面的僭越‌——名字承载的生命记忆(如《追忆似水年华》中玛德莱娜蛋糕的触发机制)无法被结构化存储;
南方评点的尖锐性‌:
"有,也是个骗局"直指技术乐观主义的虚妄,‌任何试图量化存在的努力都注定沦为存在主义的赝品‌。
2. 创造冲动的双重性‌
技术乌托邦的诱惑‌:
该命题确实可能激发工程师的挑战欲,如区块链"永恒存储"或脑机接口"意识备份"等尝试;
伦理学的终极拷问‌:
当名字被简化为数据库字段,‌存在的神圣性便被降维为可计算的资源‌——这正是海德格尔警告的"座架"(Gestell)困境。
3. 尘世性的不可替代价值‌
肉身记忆的独特性‌:
人类对名字的情感联结(如母亲呼唤乳时的声纹震颤)构成‌对抗数据异化的最后防线‌;
"骗局"的启示性‌:
南方的批判反而证明:‌真正的存在认证永远需要活生生的见证者‌,而非冷冰冰的存储介质。
结语
卢兆玉的构想犹如‌数字时代的《安提戈涅》‌——当天真的技术主义试图埋葬存在的神圣性,"名字之书"的不可能性恰恰成为‌人类最后的尊严堡垒‌。
 楼主|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
无关生死,
即游戏,
管他谁嬴谁输。

喜鹊报喜,
乌鸦踏枝,
麻雀叽喳,
好斗鹌鹑,
鸿鹄亮翅,
孔雀开屏,
家燕衔泥,
鸢飞戾天,皆鸟类。


鸡鹅……

 楼主|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作诗,识字始。论口语,终不及文字丰富。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文字,有语言,有哲思,有情怀,有意境,真而且美善,结构与时尚。——卢兆玉《诗如此已足矣》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件突发事件的背后都有时尚性。——卢兆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