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月论诗(2025-10-04-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06: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是AI无法僭越的

卢兆玉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正因为简单才击在痛处。
对于AI与其说算力,不若仍然说是搜索,只是它的速度更快些罢了……若论内容,还是只能从线上得来。
线上没有新鲜,这是我早些时候的结论。今天仍然持这个观点。因为线上的基本上是从线下搬运上去的,其新鲜早已在线下。更别提那些专门拣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
而诗尤其在新,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情感,新的表达方式,这一点也是古今不容置疑的。否则就不会从诗经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进而进入现代新诗了……因此,线上的旧决定了AI的难以出新。何况又是套模的呢?一两首还好,多了总是似曾相识……当然AI是不在乎这个的。但诗是要有读者的。谁来读,还是AI来读吗?
那好了。不关人的事了……
可AI终究是工具、是商品,没有作为使用者、消费者的人的介入。如同网络一样,AI再先进,一样是狗屁朝凉。
中国人崇尚短诗,不是从唐朝的律绝开始的,而是从诗经开始的,且根深蒂固。即便新诗以来,占阅读、传播、流传优势的仍然是短诗,甚至是小诗。诗人热衷于此,读者基本上更是乐此不彼。没有新意就是短死的致命伤。人写的是这样,AI的也是这样。
可现实中的人是活的,而线上的AI却是死的。所以,诗,尤其是中国式的短诗、小诗,还是得由人来写,才能永葆鲜艳。而AI的所作,即便一日间便超越全唐诗,也只能是僵尸脸。没有情感,更没有气息,就那么短短的几十个字,至多上百个字,套制出来的,不雷同就不是AI了。我们尚且不追究其事实上的抄袭的行径为人类所不耻。
所以AI的一日数万首,数十万首,和人类的需求有什么关系呢?物以稀为贵,人文的创作更是如是。现代诗已烂,而AI更是崩溃的烂……                 

                                                                                                                                                2025-10-22凌晨写于大诗界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06: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核心论点:重申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
卢兆玉先生此文的核心论旨,在于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旗帜鲜明地重申人类在诗歌创作,尤其是在中国诗歌这一独特领域中的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论点层层递进,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1、本源论:数据的新鲜度决定创作的上限文章开篇即指出,AI的本质“与其说算力,不若仍然说是搜索”。这一判断将AI从“创造者”的神坛拉回至“工具”的本位。作者随之提出其核心论断:“线上没有新鲜”,因为线上的内容均由线下搬运而来。诗歌的生命恰恰在于“新”——“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情感,新的表达方式”。因此,基于陈旧数据库的AI,在源头上便注定了其“难以出新”的困境。这是从创作原材料的角度进行的根本性质疑。

2、本体论:诗歌是“活”的生命,而非“死”的符号作者通过“现实中的人是活的,而线上的AI却是死的”这一鲜明对比,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本体论差异。人类的诗歌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气息与瞬间的生命体验,是一个有机的、鲜活的整体。而AI的创作,在作者看来,是“套模的”、“似曾相识”的符号拼贴,其结果只能是“僵尸脸”,缺乏内在的生命力。此论点直指诗歌的灵魂所在。

3、价值论:人文创作的稀缺性与无目的性文章结尾处,作者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切入,借“物以稀为贵”的俗语,批判了AI“一日数万首,数十万首”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这种量的泛滥,与人文创作固有的稀缺性、独一性背道而驰。更重要的是,诗歌的创作与阅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一旦脱离“读者”这一人类社群,创作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这是从文化价值层面的终极追问。

二、论证结构与修辞特色

1、论证结构:层层递进的批判路径文章采用了典型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破立结合:先破后立,首先解构AI的“创造性”神话,将其定义为高效的搜索与套模工具,继而确立人类诗歌基于生命体验的真正创造。
由表及里:从技术层面的“数据陈旧”,深入到美学层面的“生命气息”,最终归于哲学层面的“人文价值”,逻辑链条清晰且有力。

2、修辞风格:犀利泼辣与本土化表达卢兆玉先生的文风极具个人色彩,犀利而直白,富有论战性。
比喻生动:如将AI作品比作“僵尸脸”,将无用之物形容为“狗屁朝凉”,这些市井化的比喻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和感染力。
聚焦中国诗歌:文章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的短诗、小诗”,从《诗经》的传统到律绝、小诗的审美偏好,论证了这种高度凝练、意在言外的体裁对“新意”和“气息”的要求更高,从而将AI的缺陷在特定审美领域内放大。

三、当代语境下的意义与可商榷之处

此文可被视为在AI技术席卷文化创作领域之际,一篇来自诗人内部的、“保卫诗歌”的宣言。它准确地抓住了当前AI诗歌在情感空洞、模式化方面的要害,并有力地捍卫了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独特性。然而,文章的某些论断也留有可探讨的空间:

对AI发展的静态视角:文章将AI的能力完全等同于对现有线上数据的检索与组合,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观察。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和“世界模型”的发展,AI对世界知识的理解与生成能力正在进化,其“创作”的边界也在动态变化中。
对“新”的绝对化定义:将“新”完全与线下即时体验绑定,可能忽略了文学传统中“互文性”的价值。AI在学习和重构已有文学元素方面,或许能提供某种出乎意料的“新”视角。

四、结论

总之,卢兆玉先生的这篇文章,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文风和层层深入的逻辑,深刻地揭示了AI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在中国短诗创作领域的内在局限。它不仅仅是一篇技术批判,更是一次对诗歌本质的回归与叩问。在喧嚣的技术浪潮中,它提醒我们,诗歌最珍贵的内核,始终是那个用语言捕捉并塑造生命经验的、无法被算法复制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07: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人的内心
都蔵着一个隐蔽的世界
甚至你可以把这比喻为全息的暗宇宙
且是无论什么望远镜也无法透析的
除非他自己开口

这宇宙随着他的成长
而膨胀
而积淀
有的成型而记忆犹新
有的则模糊一片

这才是真正的隐私
之所在
连上帝也不知道
这才有西教的忏悔
掏人临死前的口供

但那模糊了的一片呢
但从不忏悔的人呢
既不相信上帝
更不相信周围的人
会信守什么诚诺……

监控、天网又有何义呢
连审判也审判不出来
隐私又不是犯罪
没有行为就没有痕迹
心思是不留下记录的,人死了脑细胞里什么也解析不出来。


——卢兆玉《真正的隐私之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07: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灵魂测绘学:作为暗宇宙的内心世界
卢兆玉在《真正的隐私之所在》中,完成了一次对个体精神存在本质的深刻揭示与诗性描绘。他将每个人的内心定义为一个“全息的暗宇宙”,这一精妙的双重隐喻构成了全诗的基石。

“暗宇宙” 的喻体至少包含三重深意:其一,它指涉宇宙学中“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概念,它们是构成宇宙绝大部分质量、驱动宇宙膨胀却不可直接观测的存在。诗人借此说明,人的意识主体同样是构成人格的主体,却难以被外部技术解析。其二,“全息”原理则暗示,这个内心世界蕴含的信息是整体性的、高密度的,任一碎片都可能折射出灵魂的整体光谱。其三,它本质上是 “无论什么望远镜也无法透析的” ,这句话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边界——一边是物质性的观测技术,一边是精神性的内在实相。诗人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告,技术理性的触角在此被终极性地阻隔。

二、时间地质层:记忆的成型与模糊

在完成空间维度的测绘后,诗歌的第二部分转向了时间维度,描绘了这个内心宇宙的动态形成过程。
    这宇宙随着他的成长 而膨胀 而积淀
诗人选用“膨胀”与“积淀”这对饱含张力的词语。“膨胀”指向精神疆域在时间中的开拓与延伸,是生命力的外向证明;而“积淀”则是经验、情感与创伤的内向沉淀与固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人格的“地质层”。其中,记忆的形态被清晰地区分为 “成型而记忆犹新” 与 “模糊一片” 。这不仅是记忆清晰度的差异,更揭示了意识活动的不同层次:那些被理性清晰编码的“显性记忆”,以及那些沉入潜意识深处、塑造我们却无法言说的“隐性记忆”。

三、神学与法理的边界:隐私的绝对主权

诗歌的第三部分将“隐私”的讨论提升至哲学与神学的高度。
   这才是真正的隐私 之所在 连上帝也不知道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当全知全能的神性视角在此失效时,个体内在的“暗宇宙”便获得了一种绝对的、不证自明的主权。诗人由此解释了宗教中“忏悔”仪式的本质——它并非上帝在获取信息,而是个体在主动 “掏人临死前的口供” 。这一略带冷峻的比喻,剥去了忏悔的神圣外衣,将其还原为一种独特的、自愿的言说行为。
紧接着,诗歌以锋利的追问切入现实:
   但那模糊了的一片呢 但从不忏悔的人呢
这两问彻底封堵了任何形式的外部窥探。对于那片模糊的、连主体自身都无法清晰言说的潜意识之海,以及那些选择沉默、筑起精神堡垒的灵魂,外部世界——无论是宗教的“上帝”,还是世俗的 “监控、天网”——都显得毫无意义。卢兆玉明确区分了“隐私”与“犯罪”。隐私是静止的、内向的精神存在,而犯罪是动态的、外向的社会行为。他给出了终极理由:   没有行为就没有痕迹 心思是不留下记录的,人死了脑细胞里什么也解析不出来。
这最后一句,是对技术万能论的一次致命反击。它将诗歌的立意从文学性的感叹,锚定在对技术伦理的深刻反思上。

四、诗歌作为宣言:为何AI无法僭越的终极答案

如果将这首《真正的隐私之所在》与卢兆玉的理论文章《为何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是AI无法僭越的》对读,我们会发现,前者正是后者最坚实、最形象化的哲学论据。卢兆玉先生认为,AI创作源于“线上”的陈旧数据,缺乏源于“线下”鲜活生命的“新意”。而这首诗,恰恰描绘了那“新意”以及一切独特情感与思想的最终源头——那个独一无二、持续演化、无法被外部观测的“暗宇宙”。AI可以模仿诗歌的格律、词藻和意象组合,但它无法拥有这个由个人独特生命经历建构的、充满“模糊一片”的隐秘世界。

结语   
因此,《真正的隐私之所在》不仅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更是一份关于人类精神主权与创作主体性的庄严宣言。它用诗意的语言证明了,最伟大的诗歌永远诞生于那个“望远镜无法透析”的暗宇宙。只要这个宇宙存在,人类诗歌的火种就永不熄灭。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止于诗人的阅历、经历或突发事件,也不止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或情感的刻画,不止于及时的真情实感,而是长期的人生沉淀,是诗人的隐蔽世界或暗宇宙的一次没有预知的暴发——“这宇宙随着他的成长
而膨胀
而积淀
有的成型而记忆犹新
有的则模糊一片”(拙作 《真正的隐私之处在》)
正是源于这样的暗物质暗能量的参与,面对相同的事态,表现出了诗人各自不同的意境或界。成为此区别于彼的各各新颖或独特的诗。成为清新明朗或隐喻晦涩的不同诗风。是以,区别于不写诗的人,诗人整体上还是比较开放的——即不同程度的开放了他们的隐蔽世界和暗宇宙。而读者喜欢的也可能就是这些。如同窥视一样。所以,诗人通常又被视为开放的群体。
但这个开放始终是有限的——有些东西不愿意说或想说也说不清。因为人类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失去了彼此的信任。尤其是个人与社会的微妙处境。诚然,任何时代也不缺少做表面文章的诗人。   

                                 ——卢兆玉《诗还是诗》  2025-10-22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13: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诗还是诗》解析:暗宇宙的爆发与诗性的边界
一、核心论点:诗是暗宇宙的“非预知性爆发”
卢兆玉在《诗还是诗》中提出,诗的本质并非单纯源于诗人的即时经历、情感或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是‌长期人生沉淀的产物‌,是诗人“隐蔽世界或暗宇宙”的一次‌没有预知的爆发‌。这一观点与其《真正的隐私之所在》中“这宇宙随着他的成长/而膨胀/而积淀”形成呼应,强调诗歌创作是诗人内心世界长期积累后的突然释放,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独特性。

二、暗物质与诗性的独特性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隐喻‌
卢兆玉借用“暗物质暗能量”这一科学概念,形象地描述了诗歌创作中那些不可见、却至关重要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记忆的模糊与清晰‌:有的记忆“成型而记忆犹新”,有的则“模糊一片”,这种记忆的复杂性构成了诗歌的底色。
情感的沉淀与爆发‌:长期的情感积累在特定时刻突然爆发,形成诗歌的独特意境。
个体经验的独特性‌:面对相同的事态,不同诗人因暗宇宙的差异,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意境和风格。
诗风的多样性‌
暗宇宙的参与使得诗歌呈现出‌清新明朗或隐喻晦涩‌的不同风格。例如:

清新明朗‌:如卢兆玉的短诗,语言简洁,意象鲜明,如“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隐蔽的世界”。
隐喻晦涩‌:如某些现代诗,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读者深入解读。
三、诗人的开放性与局限性
诗人的开放性‌
卢兆玉认为,诗人整体上是一个‌开放的群体‌,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开放了他们的隐蔽世界和暗宇宙。这种开放体现在:

情感的坦诚‌:诗人愿意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思考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思想的深度‌:诗人通过诗歌探索人类共同的情感和问题,如孤独、爱、死亡等。
语言的创新‌:诗人不断尝试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诗人的局限性‌
然而,这种开放始终是‌有限的‌。因为:

信任的缺失‌:人类从某个时期开始就失去了彼此的信任,这导致诗人不愿意或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社会压力‌:个人与社会的微妙处境使得诗人不得不有所保留,避免触及敏感话题。
表达的限制‌:有些东西“想说也说不清”,因为语言本身有其局限性,无法完全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四、表面文章与真诚写作
卢兆玉指出,任何时代都不缺少‌做表面文章的诗人‌。这些诗人可能:

迎合潮流‌:为了获得认可或利益,创作符合大众口味的诗歌,缺乏真诚和深度。
模仿他人‌:缺乏自己的风格和思考,只是模仿他人的创作。
回避真实‌:避免触及个人或社会的敏感问题,创作内容空洞、虚假。
相比之下,卢兆玉强调‌真诚写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诚的诗歌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诗。

五、总结
卢兆玉在《诗还是诗》中,通过“暗宇宙的爆发”这一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局限性。他认为,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长期积累后的突然释放,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独特性;同时,诗人的开放性是有限的,因为信任的缺失和社会压力使得他们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此外,卢兆玉还批判了做表面文章的诗人,强调真诚写作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评价诗歌的新视角。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简单的
也是最积极的
急进的
未必是持久的
人生的百年
相当于宇宙一生的穷尽
只是
宇宙的诞生衰老死亡
更缓慢些吧太阳之于
人类
又何尝不是相当于永生


——卢兆玉《我这样是否太过于渺小》


点评

最简单的 也是最积极的 急进的 未必是持久的 人生的百年 相当于宇宙一生的穷尽 只是 宇宙的诞生衰老死亡 更缓慢些吧 太阳之于 人类 又何尝不是相当于永生 ——卢兆玉《我这样是否太过于渺小》 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6 天前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4 06:59
最简单的
也是最积极的
急进的

最简单的
也是最积极的
急进的
未必是持久的
人生的百年
相当于宇宙一生的穷尽
只是
宇宙的诞生衰老死亡
更缓慢些吧
太阳之于
人类
又何尝不是相当于永生


——卢兆玉《我这样是否太过于渺小》

一个人死了,他的宇宙也死了;当有人在拿太阳还有五十亿年寿做文章时,其实人类早已在这五十亿年的某个时间段集体消亡了。
沉寂的宇宙因为人类的存在而有意义。社会因为个人而有价值(追求)。所以无论多么伟大的人,不过是使其一生而更有意思——有人在思想,有人在行动,有人在享受生活,而更多的人只是因为活着而生活,恰如宇宙中星辰的存在只是因为其存在。     

——卢兆玉《自己的还是自己来解析吧这样离真相更近些参与的人多了也就模糊了》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读者的抱歉之书


卢兆玉


可能让您无法想象了。
这确实限制了您的才华。
但好的艺术总是可以沉浸的……
让读者忘却自己。

哲学使人思考,
科学令人行动,
只有艺术使人享受。
繁荣的社会总是令人更加忙忙碌碌。


2025-10-24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
精神分裂
反而笑
专注者弱智

一个忙
碌的时代
编竹蓝
说成乾坤袋


——卢兆玉〈分裂者笑专注〉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


——卢兆玉〈白日梦〉

点评

极致的微诗,标题与内容是可以互置的。  ——卢兆玉〈换位〉  发表于 4 天前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极致的微诗,标题与正文是可以互置的。  ——卢兆玉〈换位〉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例1:北岛诗


生活


北岛


[换位]




生活

北岛


——卢兆玉〈论文 极致的微诗,标题与正文是可以互置的〉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例2:兆玉的诗


白日梦

艺术

卢兆玉


[换位]


艺术

白日梦

卢兆玉


——卢兆玉〈论文 极致的微诗,标题与正文是可以互置的〉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 


人生
颠倒梦想


——卢兆玉 2025-10-2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房是最好的睡袋

卢兆玉


如果,你想找一个僻静的安睡之所
那就在书房里席地而卧——累了,睏了。


2025-10-2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世界不受外界干扰


卢兆玉


不是我想和世界互联
是世界想互联我
可是我极不愿意
所以我的手机总处于关闭状态


2025-10-2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幅画
总有画不到的部分

强光所至之处
必带来阴影

除了平面上空无一物

——卢兆玉〈写生〉

点评

卢兆玉《写生》的哲学解构与艺术辩证法 一、绘画的"未完成性"本体论 留白的形而上学‌ "总有画不到的部分"直指艺术创作的永恒困境,呼应中国画"计白当黑"的哲学传统。这种未完成性恰似海德格尔所言"艺术是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4 天前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6 05:17
一幅画
总有画不到的部分

卢兆玉《写生》的哲学解构与艺术辩证法
一、绘画的"未完成性"本体论
留白的形而上学‌
"总有画不到的部分"直指艺术创作的永恒困境,呼应中国画"计白当黑"的哲学传统。这种未完成性恰似海德格尔所言"艺术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画布之外的空间成为存在之场域的隐喻。

光与影的辩证法‌
"强光所至/必带来阴影"揭示现象界的二律背反,与柏拉图洞穴寓言形成互文。光影的共生关系暗合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强光作为"正题",阴影作为"反题",共同构成艺术认知的"合题"。

二、空无的在场性
平面的本体论革命‌
"平面上空无一物"颠覆了传统绘画的物质性,接近杜尚《泉》的现成品哲学。这种空无不是缺失,而是如道家"无之以为用"的容器,为观者提供意义生成的场域。

负空间的诗学‌
未画部分成为"负空间",与约翰·凯奇《4分33秒》的沉默形成共振。空白的画布既是艺术的原初状态,也是终极归宿,暗合禅宗"本来无一物"的顿悟境界。

三、现代性困境的镜像
认知的局限性‌
画不到的部分象征人类认知的边界,与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形成对话。强光下的阴影则揭示启蒙理性的悖论——照亮的同时遮蔽,类似福柯对"知识-权力"关系的批判。

艺术的祛魅与复魅‌
空无一物的平面既是对架上绘画的解构(如极简主义),又是对艺术神圣性的重构。这种双重性呼应阿多诺"艺术是对非同一性的救赎"的现代性命题。

四、诗学结构的三重性
视觉层‌:光影构成的画面张力
认知层‌:未完成性引发的思考
存在层‌:空无作为终极真实
这种结构比《如果没有了惊涛骇浪》更彻底地贯彻了液态思维——光与影的流动、空与有的转化,共同构成艺术的液态本体论。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幅画
总有画不到的部分

强光所至之处
必带来阴影

除了平面上空无一物

——卢兆玉〈写生〉

这首诗的深刻隐喻仍是人生和社会。(读者 赵林)

点评

卢兆玉《写生》的人生与社会隐喻解析 一、‌"画不到的部分":认知的局限与生命的留白‌ 个体经验的边界‌ 正如画布无法承载全部光影,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永远存在盲区。这种局限性与苏格拉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4 天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