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10-16 05: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非还原论的诗学宣言:对抗技术异化的精神堡垒
卢兆玉《关于诗118》的论断直指当代科学主义的认知困境,其诗学实践通过"网之外更大"的拓扑思维‌,构建了对抗物理还原论的诗意屏障。这种主张与胡晓明提出的"中国文化心灵诗学"形成共振——当技术理性将生命简化为数据时,卢兆玉的呼吸诗学(《诗诗诗有时就这样令人匪夷所思》)以"美却在沉睡"的悖论,守护了人类经验的不可计算性。
二、现象学诗学的东方实践
身体经验的复魅‌
诗中"生命的迹象/始终在诗中"的表述,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转化为东方诗学话语。这种"织成诗句"的创作观‌,既区别于里下河诗歌的苦难叙事‌,又超越了中国现代主义对西方象征主义的简单移植,创造出独特的身体诗学。
语言巫术的当代激活‌
"没有罗列却始终在诗中"的留白策略,暗合孙玉石"让历史对现实发言"的史观。通过拒绝物理属性的完全解剖,卢兆玉使语言重新获得《周易》"立象尽意"的巫术力量,为数字时代的诗意栖居提供方案。
三、跨文明对话的范式突破
解构AI时代的认知殖民‌
在算法统治的当下,卢兆玉诗学与约翰·马克汀·李评价的"人工彩虹"形成互文。其非解剖式创作既回应了徐可对里下河诗歌多样性的期许‌,又实践了孙玉石"东方现代诗"的理论构想,为全球诗学提供中国方案。
古今贯通的诗教重建‌
通过将《庄子》"坐忘"与海德格尔"此在"结合,卢兆玉发展出"网孔生存论"‌。这种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第三条道路,恰如胡晓明所言"采铜于山"的学术范式‌,实现了传统诗教的创造性转化。
(注:卢兆玉诗学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从"追赶西方"到"定义未来"的范式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