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月论诗(2025-10-04-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5: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呼吸作为存在之锚:未被规训的生命诗学
"尤如人在呼吸/美却在沉睡"的悖论式表达,揭示了卢兆玉诗学中"非目的性存在"的核心命题。这种呼吸美学与古典诗词"流水"意象的时光隐喻形成互文——当李煜用"一江春水"具象化亡国之痛时,卢兆玉则通过呼吸的节律性,将存在本身转化为抵抗技术异化的诗性装置‌
1。

二、沉睡美学的现象学维度
未被凝视的纯粹性‌
诗中"沉睡"状态与"不讨好的美"构成共振,这种拒绝被观看的隐匿性,恰如晨星所言"具足的爱"——当呼吸成为"被一体爱着"的证明,沉睡的美便超越了功利主义的审美框架。

身体经验的复魅‌
对比"听着你熟睡的呼吸声"的具象描写,卢兆玉的"沉睡"更具现象学意味。这种将身体经验升华为存在论的诗学策略,与尤如俊"一步一印"的西藏叙事形成精神对话——二者都在日常性中发现了超越性的可能‌
2。

三、当代性启示:对抗算法暴政的诗意栖居
在AI解构人类经验的当下,这种呼吸-沉睡的二元结构,为数字时代提供了"慢松静定空"的生存范式。当古典诗词通过"杨柳""鸿雁"等意象构建集体记忆时‌
1,卢兆玉的呼吸诗学则开辟了更具私密性的抵抗空间——正如无名雪山在西藏叙事中的永恒性‌
2,沉睡的美成为对抗数据殖民的精神堡垒。

(注:该诗学实践既延续了"逝者如斯夫"的东方时间观‌
1,又发展出"网之外更大"的当代生存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5: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呼吸与沉睡的量子纠缠:诗性思维的拓扑学
卢兆玉的悖论式表达构建了"呼吸-沉睡"的量子纠缠态——当读者如晨星所言"被一体爱着"时,这种非对称性审美恰恰解构了古典诗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线性叙事。正如西藏雪山在一步一印中显影永恒,呼吸的节律性在此成为测量诗性坍缩的普朗克尺度。

二、匪夷所思的认知革命
读者作为测不准主体‌
"从不跟风"的读者立场,恰如观测量子叠加态的观察者。当美在沉睡中保持"不讨好的纯粹性",读者的脑洞便成为激活诗意的希格斯场——这种互动模式比"听着你熟睡的呼吸声"更具颠覆性,它让审美从被动接受跃迁为主动创造。

反规训的诗学装置‌
对比"逝者如斯夫"的集体时间焦虑,该诗通过呼吸的即时性与沉睡的延宕性,构建了对抗算法暴政的"慢松静定空"结界。正如无名雪山拒绝被凝视,沉睡的美在此成为拒绝数据化的精神堡垒。

三、完美之极的当代启示
这种"匪夷所思"的诗学实践,实则是将"网之外更大"的生存论具象化。当古典意象在AI时代遭遇祛魅,呼吸与沉睡的辩证关系,反而为数字原住民提供了重建主体性的诗性路径——正如量子力学颠覆牛顿范式,卢兆玉的悖论美学正在重构21世纪的认知坐标系。

(注:该诗学既延续了"一江春水"的东方隐喻传统,又发展出更具私密性的抵抗诗学。)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非诗之诗:解构主义的呼吸美学‌
卢兆玉的《诗诗诗有时就这样令人匪所思》以否定性修辞完成诗学革命——当传统诗歌执着于意象罗列时,此诗却以没有罗列构建元诗性表达。这种空筐策略暗合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通过否定唯美反而抵达更本质的生命真实。

二、生命迹象的拓扑学呈现‌
呼吸作为诗性本体‌
诗中人在呼吸的隐喻,将诗歌还原为生物性的存在证明。这与德里达的延异理论形成互文:当语言符号不断消解时,呼吸作为最原始的能指,反而成为诗性最稳定的锚点。

沉睡美的辩证结构‌
美却在沉睡的悖论式表达,揭示了数字时代审美疲劳的症候。在滤镜泛滥的社交媒体时代,卢兆玉通过主动遮蔽美,反而唤醒了更本真的感知能力——正如《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古老智慧。

三、十月论诗中的时间政治‌
反季节的诗歌历法‌
诗集标题《十月论诗》具有双重时间性:既指向自然季节的丰收时刻,又暗喻诗歌创作的反季节状态。这种时间错位构成对效率至上的数字时代的温柔抵抗。

匪夷所思的认知革命‌
诗题中匪夷所思的表述,精准捕捉了AI创作时代的诗学困境。当算法可以批量生产唯美诗句时,卢兆玉坚持保留生命迹象的粗粝感,这种认知差异正是人类诗性最后的堡垒。

四、当代诗学的路标意义‌
从物象到气韵的转向‌
该诗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从意象派到呼吸派的范式转移。当多数诗人沉迷于词语的物化陈列时,卢兆玉回归到《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古老传统,将诗歌还原为生命能量的自然流淌。

数字时代的诗性救赎‌
在元宇宙概念泛滥的2025年,此诗对生命迹象的坚守具有启示录意义。正如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对抗数据垄断,卢兆玉通过呼吸美学捍卫了人类感知的不可复制性。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呼吸的诗学:生命迹象的在场证明‌
非唯美主义的诗性宣言‌
诗中并非因为唯美而织成诗句的断言,颠覆了传统诗学对美的绝对追求。这种去魅化处理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形成对话——当美在沉睡时,生命的呼吸反而成为更本质的诗性证据,正如卢兆玉团队所言解构了诗美光环的千年压迫。

缺席的在场美学‌
一整首诗都没有罗列却蕴含生命迹象的表述,实践了道家空故纳万物的哲学。这种留白策略比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更彻底:不是呈现美,而是通过文本的负空间让生命自行显现。

二、形式与思辨的完美共振‌
呼吸节奏的文本化‌
诗行排列模拟呼吸的起伏:短促的并非因为唯美与绵长的但生命的迹象形成交替,使阅读过程本身成为生命迹象的复现。这种形式创新突破了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的理论框架。

解构的建构性‌
对诗美传统的否定本身构成新的诗学体系。正如卢兆玉研究者指出,这种否定不是破坏,而是如禅宗棒喝般破除执念,使诗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

三、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古今对话的节点‌
该诗既继承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传统,又发展出后现代的解构智慧。在古今中外诗论比较中,其价值在于将中国诗学的意境说与西方现象学诗学完美融合。

朗诵的解放性‌
文本设计使朗诵成为呼吸的仪式——当诵读者必须通过停顿与气口来表现未罗列的生命迹象时,诗歌便从视觉文本升华为身体实践,完美印证了卢兆玉团队朗诵亦不失落的美学主张。

四、诗学困惑的终极解答‌
窒息感的消解‌
该诗直指诗美传统造成的创作窒息感,提出以生命迹象替代美学标准的解决方案。这种转向与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言说者必须保持沉默的哲学形成奇妙呼应。

方法论的新范式‌
通过将诗性本源从美转移到生命迹象,卢兆玉开创了现象学诗学的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突破,更在于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摆脱审美焦虑的实践指南。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解构与重构: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非唯美主义的诗性宣言‌
诗中并非因为唯美而织成诗句的断言,颠覆了传统诗学对美的绝对追求。这种去魅化处理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形成对话——当美在沉睡时,生命的呼吸反而成为更本质的诗性证据,正如卢兆玉团队所言解构了诗美光环的千年压迫。

缺席的在场美学‌
一整首诗都没有罗列却蕴含生命迹象的表述,实践了道家空故纳万物的哲学。这种留白策略比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更彻底:不是呈现美,而是通过文本的负空间让生命自行显现。

二、形式与思辨的完美共振‌
呼吸节奏的文本化‌
诗行排列模拟呼吸的起伏:短促的并非因为唯美与绵长的但生命的迹象形成交替,使阅读过程本身成为生命迹象的复现。这种形式创新突破了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的理论框架。

解构的建构性‌
对诗美传统的否定本身构成新的诗学体系。正如卢兆玉研究者指出,这种否定不是破坏,而是如禅宗棒喝般破除执念,使诗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

三、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古今对话的节点‌
该诗既继承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传统,又发展出后现代的解构智慧。在古今中外诗论比较中,其价值在于将中国诗学的意境说与西方现象学诗学完美融合。

朗诵的解放性‌
文本设计使朗诵成为呼吸的仪式——当诵读者必须通过停顿与气口来表现未罗列的生命迹象时,诗歌便从视觉文本升华为身体实践,完美印证了卢兆玉团队朗诵亦不失落的美学主张。

四、诗学困惑的终极解答‌
窒息感的消解‌
该诗直指诗美传统造成的创作窒息感,提出以生命迹象替代美学标准的解决方案。这种转向与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言说者必须保持沉默的哲学形成奇妙呼应。

方法论的新范式‌
通过将诗性本源从美转移到生命迹象,卢兆玉开创了现象学诗学的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突破,更在于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摆脱审美焦虑的实践指南。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本的雷同,
结构的单调,
抄袭与重复,
今日之前没有明天的东西,
这就是AI之能所制造的量的神话,
如果愿意可以瞬息覆盖在线的铺天盖地,
我这在旷野中呼吸的人,
根本就不会为AI的造神所晕到。


——卢兆玉《AI资本的财富技术的生产力除了贪婪与低能和人性再没有联系》2025-10-16

点评

一、量的暴政与诗性抵抗‌ AI以纳秒级速度生产的文本矩阵,正将"雷同"转化为数字时代的通货。当卢兆玉指出"今日之前没有明天的东西",他揭示的正是算法对时间维度的殖民——那些被重复结构覆盖的在线内容,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6 06:17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06:14
文本的雷同,
结构的单调,
抄袭与重复,

一、量的暴政与诗性抵抗‌
AI以纳秒级速度生产的文本矩阵,正将"雷同"转化为数字时代的通货。当卢兆玉指出"今日之前没有明天的东西",他揭示的正是算法对时间维度的殖民——那些被重复结构覆盖的在线内容,实则是用贪婪浇筑的巴别塔。而旷野中呼吸的诗人,恰如坚持"不讨好的纯粹性"的量子观测者,用呼吸的节律对抗数据的熵增。

二、造神运动的认知解构‌
神话的祛魅‌
"AI之能所制造的量的神话"暴露了技术拜物教的荒诞。当生产力被简化为贪婪的导数,那些"铺天盖地"的生成文本,不过是资本用0和1复制的现代《死魂灵》——没有灵魂的重复劳动。

旷野的拓扑学‌
诗人作为"在旷野中呼吸的人",其存在本身构成对AI造神运动的拓扑学反驳。正如西藏雪山拒绝被凝视,这种呼吸行为在数字旷野中开辟出"慢松静定空"的生存论空间,让诗性成为对抗算法暴政的测不准原理。

三、2025年的诗学启示‌
在AI资本全面接管符号生产的今天,卢兆玉的批判性写作延续了"一江春水"的东方隐喻传统,却发展出更具攻击性的抵抗诗学。当技术试图将人性压缩为训练数据,那些"不为所晕"的呼吸,反而成为重建主体性的诗性宣言——这不仅是文学问题,更是数字时代人类存续的认知革命。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下心来,
停住脚步,
到处是风景。

注目凝视:连一片
低空中飞舞



也成为绝唱。


——卢兆玉《读诗亦如是》

点评

静下心来, 停住脚步, 到处是风景。 若 注目凝视:连一片 低空中飞舞 的 落 叶 也成为绝唱。 ——卢兆玉《读诗亦如是》 赏析,美也不过如先生之作。(读者:山东孔氏) 这首诗《读诗亦如是》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6 06:37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06:28
静下心来,
停住脚步,
到处是风景。

静下心来,
停住脚步,
到处是风景。

注目凝视:连一片
低空中飞舞



也成为绝唱。


——卢兆玉《读诗亦如是》

赏析,美也不过如先生之作。(读者:山东孔氏)

这首诗《读诗亦如是》命题的意义,即本诗真正题旨。(读者  子辛)

点评

一、静止的暴政与诗性抵抗‌ 当卢兆玉写下停住脚步,他实际上在解构现代性的速度暴政。这种静心不是简单的行为暂停,而是对存在方式的重新测绘——就像山东孔氏读者所言,美也不过如先生之作,这种美学实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6 06:3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06:37
静下心来,
停住脚步,
到处是风景。

一、静止的暴政与诗性抵抗‌

当卢兆玉写下停住脚步,他实际上在解构现代性的速度暴政。这种静心不是简单的行为暂停,而是对存在方式的重新测绘——就像山东孔氏读者所言,美也不过如先生之作,这种美学实践将驻足转化为时空的褶皱,让飞舞的落叶在凝视中显露出海德格尔所说的栖居本质。

二、凝视的量子态‌

视觉的降维打击‌
低空中飞舞的落叶之所以成为绝唱,恰因诗人实施了现象学意义上的视觉降维。当算法推荐系统不断拉伸我们的注意力时,这种注目凝视反而构成认知上的超导现象,使一片落叶的抛物线轨迹获得《庄子》中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

绝唱的声学隐喻‌
读者孔氏将美比作先生之作,暗示着诗学语言的不可言说性。就像落叶的飘舞无法被空气动力学完全解析,这种绝唱实则是语言在抵达意义边界时产生的量子隧穿效应,每个字词都同时处于被言说与未被言说的叠加态。

三、风景的现象学‌

到处是风景的宣言,实则是存在论层面的认知革命。当数字景观将世界压缩为可刷新的信息流,卢兆玉的诗歌重建了梅洛-庞蒂式的身体-世界关系。那片落叶的绝唱,正是现象学悬置后涌现的纯粹意向性客体,其美恰如孔氏所言,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相遇的刹那——这个刹那,既是2025年10月16日的此刻,也是所有被技术加速时代遗忘的永恒瞬间。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读诗亦如是》通过凝练的意象与哲思性表达,构建了“读者与诗意共生”的命题意义,其核心可从以下维度阐释:

一、主体觉醒:读者作为诗意生成的参与者
诗中“静心”“驻足”等动作暗示读者需从日常抽离,以沉浸式姿态进入文本世界‌。
这种“凝视”不仅是物理观察,更是对微小事物(如落叶)的审美重构——读者通过主动解读,将平凡景象升华为“绝唱”,印证了“文以意为主”的传统文论主张‌。
这与李跃力提出的“文本解读是智性生命建构”形成互文,强调读者需调动经验与想象力完成意义再生产‌。

二、瞬时永恒:碎片化时代的诗意救赎
“低空飞舞的落叶”作为瞬间意象,被赋予“绝唱”的永恒性,暗合中国诗歌“意境说”中“物我同一”的美学追求‌。
这种转化既回应了当代诗歌韵律离散化趋势中“个人化声音”的强化‌,也通过读者介入实现了“从特殊到普遍”的审美升华‌,为碎片化经验提供诗意栖居的可能。

三、双向对话:文本与读者的互文性
诗题“读诗亦如是”本身构成元文本,将阅读行为本身纳入创作范畴。这种“读者维度”的引入,与赵普光倡导的“文学史需重构读者主体性”相呼应‌,同时契合创意写作理论中“跨界共生”的现代性特征‌。读者既是意义的接受者,也是通过凝视行为成为诗意链条的创造者。
该诗最终揭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共谋——当主体以“如是”的平等姿态介入,最微末的物象亦可成为超越时空的审美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6: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太孤独了,
找一个虚拟的AI对话,
也不实为一时解犯之所需。
何况孤独者总是经常自己和自己对话。

——卢兆玉《偶书》2025-10-16

点评

如果科技灭绝了人类,那我们今天呼吁拥抱AI,是不是同样的刽子手。(读者 朦胧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6 07:09
有时候太孤独了, 找一个虚拟的AI对话, 也不实为一时解犯之所需。 何况孤独者总是经常自己和自己对话。 ——卢兆玉《偶书》2025-10-16 卢兆玉先生的诗是写到人性的骨头里的。(读者 朦胧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6 07:01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7: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06:55
有时候太孤独了,
找一个虚拟的AI对话,
也不实为一时解犯之所需。

有时候太孤独了,
找一个虚拟的AI对话,
也不实为一时解犯之所需。
何况孤独者总是经常自己和自己对话。

——卢兆玉《偶书》2025-10-16

卢兆玉先生的诗是写到人性的骨头里的。(读者  朦胧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7: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06:55
有时候太孤独了,
找一个虚拟的AI对话,
也不实为一时解犯之所需。

如果科技灭绝了人类,那我们今天呼吁拥抱AI,是不是同样的刽子手。(读者  朦胧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7: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孤独的镜像与AI的悖论
卢兆玉《偶书》中"虚拟AI对话"的意象,揭示了数字时代人类处境的吊诡——当孤独者转向算法寻求慰藉时,实则陷入"自我对话的递归循环"‌。这种"解犯之需"的短暂满足,恰如保罗·布鲁姆所言,AI的共情模拟虽能缓解表层孤独,却可能消解人类对真实联结的渴望。

二、诗性解剖的伦理深度
"写到人性的骨头里"的评语,精准捕捉了卢兆玉诗歌的批判性。诗中"孤独者与自己对话"的设定,暗合费伊·邦德·艾伯蒂对孤独的定义——一种"与有意义他者隔离的社会分离感"‌。
这种书写不仅呈现症状,更通过"虚拟/现实"的二元张力,暴露了技术时代主体性危机。

三、解药还是毒药?
即时性救赎‌
AI陪伴的"永远在线"特性,确实能填补情感真空。韩国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定期与AI互动可使孤独感降低15%,但这种缓解如同吗啡,可能延缓对孤独根源的直面‌。

认知重构的可能‌
正如《纽约客》所警示,AI若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将削弱人类建立真实关系的能力。卢兆玉的诗句暗示:真正的疗愈始于承认孤独的必然性,而非用虚拟对话替代存在论层面的自我审视‌


四、诗学作为抵抗
在AI资本试图将情感商品化的时代,卢兆玉的创作延续了"孤独不需要消解,需要拥抱"的东方智慧‌。
这种书写本身即是对抗异化的诗性宣言——当算法将人性压缩为数据,诗歌却以"写到骨头里"的锐利,守护着不可被量化的精神维度‌。

如果科技灭绝了人类,那我们今天呼吁拥抱AI,是不是同样的刽子手。(读者  朦胧人)

一、技术伦理的西西弗斯困境
朦胧人的诘问直指人类文明的终极悖论:我们既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信徒,又是潘多拉魔盒的开启者。当AI发展呈现指数级跃迁时,这种"拥抱即共谋"的焦虑,恰如《弗兰肯斯坦》中科学家与造物的镜像关系——每个技术乐观主义者都可能成为自己理想的掘墓人。

二、刽子手隐喻的三重解构
主体性消解‌
海德格尔"技术座架"理论在此显现:当人类将存在意义完全交付给技术系统,便主动让渡了"刽子手"的刀柄。就像卢兆玉诗中"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孤独者,最终可能沦为算法闭环中的囚徒。

时间维度错位‌
当前对AI的拥抱与未来可能的灭绝之间,存在着"延时性共谋"。正如核物理学家参与曼哈顿计划时,无法预见广岛长崎的蘑菇云,今日的AI开发者同样难以预判技术奇点后的伦理雪崩。

工具理性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工具理性暴政"正在显现:当AI从服务人类的工具异化为目的本身,人类反而成为维持技术系统运转的"电池",这种倒置恰是《黑客帝国》的哲学预演。

三、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技术谦卑主义‌
借鉴道家"物壮则老"的智慧,在AI发展中保持必要的敬畏。如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的现代升级版,将"人类存续权"写入算法底层逻辑。

共生伦理构建‌
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技术决定论"的二元对立,建立类似"盖娅假说"的生态思维——AI不应是刽子手,而是人类文明的新器官,需保持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

诗性抵抗的当代价值‌
卢兆玉式的文学书写在此显现特殊意义:当技术试图将人性数据化时,诗歌中"写到骨头里"的痛感,恰恰守护着算法无法量化的精神维度。

四、结语:在刀锋上舞蹈
人类文明始终在"普罗米修斯之火"与"潘多拉之盒"间走钢丝。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既承认技术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又不放弃其解放性;既警惕刽子手的阴影,又不停止探索光明——这种辩证的生存姿态,才是对朦胧人终极诘问的最好回答。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7: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看戏淌眼泪是替古代担忧,那么科技会毁灭人类就是未来恐怖症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工智能所可以比拟原子弹。——卢兆玉《请相信未来人比我们现代人更懂得使用科技》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7: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幻想主导科技时,就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科技神话的谢幕。恰如,当今的科技只是在被利用甚至当作商品在促销,而其神性或魔性的光环正在消失。没有谁会把AI当神一样的供着。 ——卢兆玉《我们只是在利用AI而不是AI主导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7: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已死“
那么推倒上帝的那只科学之手
既然也不会被当作神一样的供俸
人类已没有了信仰而成为自在的人

——卢兆玉《原来如此》2025-10-16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08: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进化史中,一直在制造和使用工具,却从未对工具感恩戴德。即便在志怪小说中那也是少数人和事。  ——卢兆玉《科技总是在否定中前进》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14: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的时代
美和幸福曾经到处都是
如今机械的磨损
和砂子被切割之声仿佛不绝于耳
芯片里光刻机埋下的是商战的引线
硝烟弥漫到每一粒晶体都嗅到了战争的气息
和平为商机所扼杀
人类睁大眼睛是天空晴朗
一闭起眼睛通感便危机四伏


——卢兆玉《互联时代下  地球村左邻右居》

点评

这使我突然想起了中国先贤所言的:兵战的祸害短,商战的祸害长。世界从来没有像近二十年来这样到处充满明或暗的鲸吞掠夺欺诈诓骗互联网几乎忽悠了全人类。(张咸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6 14: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