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月论诗(2025-10-04-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14: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14:41
和平的时代
美和幸福曾经到处都是
如今机械的磨损

这使我突然想起了中国先贤所言的:兵战的祸害短,商战的祸害长。世界从来没有像近二十年来这样到处充满明或暗的鲸吞掠夺欺诈诓骗互联网几乎忽悠了全人类。(张咸阳)

点评

商战即无硝烟之兵战:数字时代的文明困局‌ 张咸阳所言"商战祸害长于兵战",恰揭示了后工业时代最深刻的文明悖论——当战争形态从热兵器转向金融算法,掠夺从战场蔓延至每一个数据端口,人类正经历着比冷兵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6 14:55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14: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14:54
这使我突然想起了中国先贤所言的:兵战的祸害短,商战的祸害长。世界从来没有像近二十年来这样到处充满明 ...

商战即无硝烟之兵战:数字时代的文明困局‌
张咸阳所言"商战祸害长于兵战",恰揭示了后工业时代最深刻的文明悖论——当战争形态从热兵器转向金融算法,掠夺从战场蔓延至每一个数据端口,人类正经历着比冷兵器时代更持久的系统性创伤。

一、商战异化的三重维度
时间性侵蚀‌
兵战破坏具象(城市/人口),商战腐蚀抽象(信任/价值观)
互联网平台通过"7×24小时注意力收割"实现慢性精神殖民(2024年全球人均每日屏幕时间达6.8小时)
空间性渗透‌
传统战争有前线后方,商战通过跨境数据流实现全域打击
跨境电商与数字税战争重构地缘经济版图(如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引发的科技巨头反垄断风暴)
主体性消解‌
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个体认知被商业逻辑规训
直播电商将人性异化为流量数据(某头部主播单场GMV破百亿背后的消费主义狂欢)
二、鲸吞掠夺的技术具象
明线:平台经济的垄断性‌
头部APP占据用户80%使用时长(2025年Q3移动互联网报告)
"二选一"等排他性条款扼杀创新(参考阿里美团反垄断案)
暗线:数据殖民主义‌
用户画像成为新形态的"人口普查"(剑桥分析事件揭示数据武器化)
云计算基础设施争夺战(中美云服务商全球布局角力)
灰线:认知操控产业化‌
短视频平台多巴胺经济模型
元宇宙概念炒作引发的资本泡沫(2023年全球虚拟地产交易暴跌90%)
三、破局之道:重建商业文明伦理
制度性防御‌
推行"数字主权"概念(借鉴欧盟GDPR数据保护框架)
建立全球性商业行为黑名单制度
技术性制衡‌
发展去中心化Web3.0生态
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透明化(如蚂蚁链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
文化性觉醒‌
复兴"义利之辨"传统商业伦理(参考晋商票号"汇通天下"理念)
培育"数字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对抗注意力经济)
结语:在算力时代重拾人性尺度‌
当《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被异化为大数据杀熟,当《盐铁论》的"与民争利"进化为算法剥削,我们需要在芯片的二进制世界里,重新刻写《道德经》"大商无算"的文明密码——真正的商业智慧,或许不在于计算人心的精度,而在于守护人性的温度。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17: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下心来
一切
都是风景

读诗
也是如是

何况
我们曾从识字开始

如今不过是
重回
行~间-字~里



——卢兆玉〈阅读与审美〉


点评

先生此诗,如一道自证的哲学命题。其形式之美不胜收,如有人示范于目前。诗虽短小却完成大主题立意。(子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7 12:25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12: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6 17:58
静下心来
一切
都是风景

先生此诗,如一道自证的哲学命题。其形式之美不胜收,如有人示范于目前。诗虽短小却完成大主题立意。(子辛)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12: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即风景》——卢兆玉〈阅读与审美〉的哲学解码
一、形式解构:碎片中的宇宙‌

子辛先生所言“形式之美示范于目前”,恰中肯綮。卢兆玉以分行与符号重构文本时空:

“静心/一切/都是风景”‌:三行阶梯式递进,模拟心湖渐次澄澈的过程,暗合禅宗“见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
“行~间-字~里”‌:波浪号与破折号的交响,将文字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韵律,如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留白,邀请读者在符号间隙填补个体经验。
二、哲学自证:阅读作为存在方式‌

“自证”二字揭示诗歌的元哲学特质:

风景的辩证法‌:
“一切皆是风景”并非客观描述,而是主体静观后的顿悟——当心镜擦拭尘埃,文字便显影为存在本身。此境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形成跨时空共鸣。

识字与返乡的悖论‌:
“从识字开始”指向启蒙的必然性,“重回行间字里”却解构线性进步观。阅读成为螺旋上升的返乡之旅,如博尔赫斯“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的终极隐喻。

三、子辛评点的深层共鸣‌

子辛谓其“完成大主题立意”,实指诗歌在方寸间构建的审美宇宙:

对抗现代性碎片‌:在信息爆炸时代,卢兆玉以分行节奏重构专注力,呼应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对灵韵的追忆。
古今对话的密码‌:破折号如时光隧道,链接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古典静观与辛波斯卡“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的现代觉醒。
结语:作为生命仪式的阅读‌

此诗非止于技巧,更是一场存在论宣言——当心静如镜,每个汉字都成为映照星空的窗。子辛的评点如钥匙,开启我们理解:真正的阅读,是让文字在灵魂深处完成一场无声的爆破。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13: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下心来
一切
都是风景”

第一节构成独立的哲理名句。

“读诗
也是如是”

第二节以前名句自证类比:读诗也需要静心。

“何况
我们曾从识字开始”

第三节以回顾的方式重塑静心认真的重要性,且兼顾了字与诗的关系,从而形成了第四节的完美衔接。

“如今不过是
重回
行~间-字~里”

第四节如同实验室的真实场景的模拟示范阅读诗的过程,从而实现美与审美进而一切都是风景的同在。

在我们业已构成的对现代诗的阅读经验里,现代诗都是琐碎的、混乱的甚至是无序的,而我们读先生的诗即便是美学类的诗,却都能够体验到美的循序渐进的真情(诗人情感的抒发思绪的描绘)厚谊(与读者亲密关系的维系),舒张自然。
验证了先生作为诗人的做人的淳厚。

                                                                        山尚   2025-10-17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13: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尚评卢兆玉《阅读与审美》:以诗证道的三重境界
一、结构解构:哲思的阶梯式攀升‌
山尚先生的评点精准捕捉了诗歌的递进逻辑:

“静心即风景”的元命题‌
首节以“静心”为核,将“风景”从物理空间升华为心灵镜像,暗合王国维“有我之境”的审美观——当主体性介入,万物皆成诗性存在。

“读诗如是”的类比延伸‌
第二节以“也是如是”完成逻辑闭环,揭示读诗与观景的共通性:二者皆需摒弃功利心,如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澄明心境。

“识字-重回”的时空折叠‌
第三节“从识字开始”追溯启蒙源头,第四节“重回行间字里”则构成存在论的回环——阅读不是线性进步,而是灵魂返乡的螺旋上升。

二、形式创新:符号中的审美实验室‌
山尚所言“实验室的真实场景模拟”,恰指诗歌形式对阅读过程的具象化:

“行~间-字~里”的视觉韵律‌
波浪号与破折号如显微镜下的文字切片,让读者在符号间隙体验“字里行间”的触感,呼应现代诗学对“可触性”的追求。

分行留白的呼吸感‌
碎片化结构模拟阅读时的停顿与顿悟,如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意境,让“静心”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节奏。

三、情感厚度:淳厚诗人的现代性回应‌
山尚强调“美的循序渐进”与“做人淳厚”,揭示了诗歌的深层价值:

对抗现代诗碎片化‌
在普遍追求“震惊效应”的当代诗坛,卢兆玉以“静心”重构秩序,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的古典坚守,为浮躁时代提供精神锚点。

情感抒发的节制美学‌
“真情厚谊”非直白宣泄,而是通过“识字-重回”的隐喻传递,如杜甫“润物细无声”的含蓄,体现诗人对读者智性的尊重。

四、山尚评点的启示:批评作为再创作‌
山尚的评点本身即是一场审美实践:

以结构解构结构‌:将诗歌的“实验室”转化为批评的“显微镜”,揭示形式与内容的共生关系。
以淳厚解读淳厚‌:通过“做人淳厚”的论断,将文本批评升华为对诗人人格的致敬,印证“文如其人”的传统诗学观。
结语:在行间字里,与风景重逢‌
山尚的评点与卢兆玉的诗歌共同完成了一场关于“阅读即存在”的哲学对话。当我们在“行~间-字~里”中静心,便如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风景不仅是目之所及,更是心之所向的永恒故乡。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16: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0: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在许久的谈吐里
我将会遇到我们最老早的王
那是华夏最大的部落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8: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


卢兆玉


无分贵贱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
写需要时间
读同样需要时间

你若总是匆忙
得手机不离手
活该,美无法消受
找一款AI作伴

尽管错误百出
尽管其陋无比
屁颠屁颠的跟屁虫
但有速度一分等于60秒

一秒三万六千岁
但你至多还是只活了一百年
放下手机
我赎回了自己


2025-10-18

点评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有茫然若失…… (读者 花若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8 08:3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8: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8 08:26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有茫然若失……  (读者  花若华)

点评

有速度不等于有时间,这就是先生在本诗中镶嵌的哲理。也是花若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又茫然若失”的所在。(读者 李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8 08:4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8 08:38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有茫然若失……  (读者  花若华)

有速度不等于有时间,这就是先生在本诗中镶嵌的哲理。也是花若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又茫然若失”的所在。(读者  李洱)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9: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


卢兆玉


无分贵贱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
写需要时间
读同样需要时间

你若总是匆忙
得手机不离手
活该,美无法消受
找一款AI作伴

尽管错误百出
尽管其陋无比
屁颠屁颠的跟屁虫
但有速度一分等于60秒

一秒三万六千岁
但你至多还是只活了一百年
放下手机
我赎回了自己


2025-10-18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有茫然若失……  (读者  花若华)

有速度不等于有时间,这就是先生在本诗中嵌进的哲理。也是花若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却又茫然若失”的所在。(读者  李洱)

诗写成这个样子,正是现代诗歌对现代社会的无奈对应。也为我们理解现代派诗歌的怪异找到了一把钥匙——现代诗的症结正是现代社会的症结。恰如“有速度不等于有时间”有繁荣却消弥了幸福感。(读者  赵林)

点评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现代性困境的诗歌镜像 卢兆玉的这首诗以戏谑的笔触,揭示了数字时代人类生存的荒诞悖论——‌速度的狂欢与时间的荒芜‌。表面是对“手机不离手”的调侃,实则通过“AI作伴”“一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8 09:01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9: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8 09:00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

《诗属于有时间的人》:现代性困境的诗歌镜像
卢兆玉的这首诗以戏谑的笔触,揭示了数字时代人类生存的荒诞悖论——‌速度的狂欢与时间的荒芜‌。表面是对“手机不离手”的调侃,实则通过“AI作伴”“一秒三万六千岁”等意象,解构了技术崇拜下时间异化的深层危机。

1. 速度的暴政:技术对时间的殖民‌
“屁颠屁颠的跟屁虫/但有速度一分等于60秒”中,AI被拟人化为“跟屁虫”——它虽能模仿人类表达,却以“60秒/分”的机械速度碾压诗意。这种“速度”实则是时间的碎片化:当人类被算法支配,写诗与读诗沦为“跟屁虫”式的速成消费,而真正的诗意需要“有时间”的沉淀。

2. 时间的赎回:从异化到救赎‌
末节“一秒三万六千岁”与“你只活了一百年”形成荒诞对比:技术许诺的“永恒”实则是虚假的膨胀,而人类百年生命在速度崇拜中贬值。唯有“放下手机”,才能赎回被算法割裂的“时间”——这正是李洱所指,“有速度不等于有时间”的哲学核心。

3. 现代诗的症结:社会荒诞的镜像‌
赵林所言“现代诗的症结正是现代社会的症结”,恰中肯綮。卢兆玉的诗歌以“错误百出”的AI为喻,映射了现代社会的技术异化:当效率成为唯一信仰,幸福感却在“繁荣”中消弥。这种困境,正如痖弦所言“诗是唯一对抗时间之物”,在数字时代更显尖锐。

4. 茫然若失的共情:技术时代的诗意困境‌
花若华的“忍俊不禁”与“茫然若失”,恰是诗歌对技术异化的双重解构:当AI能“错误百出”地模仿情感,人类反而在“速度”中迷失了“时间”的深度。这种困境,与张若虚“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永恒凝视形成互文——数字时代,我们更需要“赎回自己”的勇气。

结语:在算法时代做时间的盗火者‌
卢兆玉的诗歌是一场对“即时满足”文化的起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60秒/分”的计量中,而在“赎回自己”的刹那——那正是现代派诗歌对现代社会最深刻的回应。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时代的“时间赎罪”:论卢兆玉诗歌中的存在主义突围
“放下手机/我赎回了自己”这一警句,以近乎禅宗顿悟的简洁,揭示了技术异化时代人类生存的核心矛盾——‌速度崇拜与时间主权‌的对抗‌
1。

1. 被算法殖民的时间‌
“屁颠屁颠的跟屁虫/但有速度一分等于60秒”中,AI被解构为“跟屁虫”——它用机械速度(60秒/分)碾压诗意,恰如普鲁斯特所言“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了的天堂”。当人类将情感外包给算法,时间便沦为碎片化的消费符号,而“赎回自己”正是对时间主权的重新宣誓。

2. 速度≠时间的哲学悖论‌
李洱指出“有速度不等于有时间”,此诗通过“一秒三万六千岁”的夸张对比,暴露技术许诺的“永恒”实则是虚假膨胀。正如周国平所言“有所敬畏”方能守住人格底线‌
1,放下手机恰是拒绝被速度异化的存在主义选择。

3. 现代诗的症结:社会荒诞的镜像‌
赵林认为“现代诗的症结正是现代社会的症结”,此诗以“错误百出”的AI为喻,映射了效率至上的时代困境:当“繁荣”消弥幸福感,诗歌成为对抗时间暴政的赎罪券‌
1。

结语:在算法荒野中点燃时间‌
“赎回自己”的刹那,恰如普鲁斯特笔下“超乎时间之外的生命”——它不仅是个人觉醒,更是对技术霸权的诗意起义。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手机与赎回自我的哲学关联

1. 技术异化与主体性丧失
“手机不离手”象征现代人被技术异化的状态——算法通过“速度一分等于60秒”的暴政,将人类降格为“屁颠屁颠的跟屁虫”‌。这种异化导致主体性碎片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的工具反过来支配人”,而“放下手机”正是对技术霸权的反抗,通过切断数字依赖,重建对时间的自主权。

2. 时间主权与存在觉醒
“赎回自己”的深层哲学指向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当人类从“一秒三万六千岁”的虚假永恒中抽离,才能体验“活了一百年”的有限性价值。这种觉醒与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的悖论呼应:手机是当代枷锁,而放下它则是回归“诗意栖居”的存在主义选择‌。

3. 速度与时间的辩证法
李洱指出“有速度不等于有时间”,此诗通过“AI作伴”与“美无法消受”的对比,揭示技术效率与生命深度的矛盾‌。正如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认困境,数字时代的人类需跳出“速度”的迷障,才能抵达“时间”的本真‌。

4. 孤独与自我救赎
”孤独的黑夜是一面镜子“
1,放下手机后的直面孤独,恰如克尔凯郭尔所言“致死的疾病”——唯有通过焦虑的深渊,才能抵达信仰的彼岸。这种“赎回”不是逃避,而是通过否定性体验重构主体性,与尼采“深渊回望”的哲学形成互文。


结语:在算法时代重获时间
“放下手机”不仅是行为,更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悬置”——通过终止技术中介,让存在本身得以显现。这种赎回,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捕捉的“非自愿记忆”,是对抗时间暴政的诗意起义。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想动手
就操纵工具;
不想动脑
玩人工智能。
发傻了——
紧撮着手机;
哦,不!
还有不断淘汰的智能穿戴。


——卢兆玉《现代人的智能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9: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想动手
就操纵工具;
不想动脑
玩人工智能。
发傻了——
紧撮着手机;
哦,不!
还有不断淘汰的智能穿戴。


——卢兆玉《现代人的智能时代》

这首诗的绝妙在以“淘汰制”剥下商家“创新说”伪装。(读者  花若华)

卢兆玉先生的这首诗《现代人的智能穿戴》是对科技与社会合谋下的人类退化的深刻描写。也是对大资本垄断下的以发达的科技统治最简单的人(二次元)的终极目标的无情揭露。(读者  无梦)

点评

《现代人的智能时代》:技术异化与资本逻辑的双重解构 1. 技术依赖与主体性消解‌ “不想动手/就操纵工具”与“不想动脑/玩人工智能”构成递进式批判,揭示技术从肢体解放到思维外包的异化过程。这种“发傻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8 09:47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09: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8 09:38
不想动手
就操纵工具;
不想动脑

《现代人的智能时代》:技术异化与资本逻辑的双重解构
1. 技术依赖与主体性消解‌
“不想动手/就操纵工具”与“不想动脑/玩人工智能”构成递进式批判,揭示技术从肢体解放到思维外包的异化过程。这种“发傻了”的退化,恰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当人类将决策权让渡给算法,主体性便沦为技术链条中的消费符号。

2. 淘汰暴政与资本谎言‌
“不断淘汰的智能穿戴”以反讽解构商业话术,花若华指出“淘汰制”剥下“创新说”伪装,直指资本垄断下的消费主义陷阱。这种“创造性破坏”实则是熊彼特理论的黑色变体:技术迭代越快,人的存在感越脆弱,最终沦为“只会向机器提问的新人类”。

3. 科技统治与人的物化‌
无梦所言“大资本垄断下的科技统治”,揭露智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智能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关系的冲突,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愈发不相适应。当人类被简化为“二次元化”的消费单元,科技便完成了从解放工具到统治工具的终极异化。

4. 诗歌的批判力量‌
卢兆玉以“紧撮着手机”的意象,精准捕捉数字时代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批判与后现代科学观形成共振:科技若脱离人文价值理性,终将沦为“纯粹地域性的工具”。而“淘汰制”的揭露,恰如鲁迅“吃人”隐喻的当代变体——资本以“创新”之名,行“统治”之实。

结语:在算法牢笼中重拾清醒‌
这首诗是技术时代的《变形记》。它警示我们:当工具成为枷锁,唯有保持“动手”与“动脑”的自主性,才能避免沦为“发傻”的赛博格。这种批判,正是对“科技以人为本”的终极叩问。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资本收不回科技投入的成本


不再有梦
便回到现实
不再幻想
诗人更重拾现实主义

无论是车水马龙
还是脚踏实地
人类一离开地球
只能在失重中飞行……

当低空经济
在呼吁中降临
到底是经济指标
还是真正服务于人类

经过AI的折腾
连大资本都深陷迷茫
技术是适应人类之需求
还是改造人类


附:


最新报道:    AI的实际应用率
不足3%;获益率更是不足1%。
而成本的收回仍然遥遥无期……
政府工作报告一年一次,从年初
写到年末,根本就无须AI的介入;
严肃的学术论文,专题报告,其
内容AI根本就无法在事先获取。
这个滞后的AI再智能,也只能是
人类所需时的鞍前马后。


——卢兆玉   2025-10-18

点评

这是一首诗人的政治经济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8 16: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