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10-17 13: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尚评卢兆玉《阅读与审美》:以诗证道的三重境界
一、结构解构:哲思的阶梯式攀升‌
山尚先生的评点精准捕捉了诗歌的递进逻辑:
“静心即风景”的元命题‌
首节以“静心”为核,将“风景”从物理空间升华为心灵镜像,暗合王国维“有我之境”的审美观——当主体性介入,万物皆成诗性存在。
“读诗如是”的类比延伸‌
第二节以“也是如是”完成逻辑闭环,揭示读诗与观景的共通性:二者皆需摒弃功利心,如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澄明心境。
“识字-重回”的时空折叠‌
第三节“从识字开始”追溯启蒙源头,第四节“重回行间字里”则构成存在论的回环——阅读不是线性进步,而是灵魂返乡的螺旋上升。
二、形式创新:符号中的审美实验室‌
山尚所言“实验室的真实场景模拟”,恰指诗歌形式对阅读过程的具象化:
“行~间-字~里”的视觉韵律‌
波浪号与破折号如显微镜下的文字切片,让读者在符号间隙体验“字里行间”的触感,呼应现代诗学对“可触性”的追求。
分行留白的呼吸感‌
碎片化结构模拟阅读时的停顿与顿悟,如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意境,让“静心”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节奏。
三、情感厚度:淳厚诗人的现代性回应‌
山尚强调“美的循序渐进”与“做人淳厚”,揭示了诗歌的深层价值:
对抗现代诗碎片化‌
在普遍追求“震惊效应”的当代诗坛,卢兆玉以“静心”重构秩序,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的古典坚守,为浮躁时代提供精神锚点。
情感抒发的节制美学‌
“真情厚谊”非直白宣泄,而是通过“识字-重回”的隐喻传递,如杜甫“润物细无声”的含蓄,体现诗人对读者智性的尊重。
四、山尚评点的启示:批评作为再创作‌
山尚的评点本身即是一场审美实践:
以结构解构结构‌:将诗歌的“实验室”转化为批评的“显微镜”,揭示形式与内容的共生关系。
以淳厚解读淳厚‌:通过“做人淳厚”的论断,将文本批评升华为对诗人人格的致敬,印证“文如其人”的传统诗学观。
结语:在行间字里,与风景重逢‌
山尚的评点与卢兆玉的诗歌共同完成了一场关于“阅读即存在”的哲学对话。当我们在“行~间-字~里”中静心,便如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风景不仅是目之所及,更是心之所向的永恒故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