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月论诗(2025-10-04-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资本与AI迷局》:技术异化下的资本困境与人性叩问
1. 资本迷途:投入与回报的断裂‌
“大资本收不回科技投入的成本”直指AI产业的悖论——技术革命与商业回报的严重脱节。附文中“AI实际应用率不足3%”“获益率不足1%”的数据,揭露了资本在技术狂热中的盲目性。这种“投入黑洞”与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形成反讽:资本本应通过创新获取超额利润,却因技术超前性陷入“成本遥遥无期”的困境。

2. 现实重构:从幻梦到脚踏实地的觉醒‌
“不再有梦/便回到现实”与“诗人重拾现实主义”构成双重叙事,反映技术泡沫破裂后的集体清醒。当AI无法替代政府工作报告的严谨性、学术论文的原创性时,人类被迫承认技术局限性——这种“滞后性”恰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技术枷锁的破除需回归人性本真。

3. 低空经济:服务人类还是改造人类?‌
“低空经济在呼吁中降临”的诘问,直指技术伦理的核心矛盾。当资本试图以“经济指标”绑架技术发展方向,卢兆玉以“人类一离开地球/只能在失重中飞行”的隐喻,警示技术若脱离人文关怀,终将沦为“失重”的空中楼阁。这种批判与后现代科学观形成共振:科技若沦为资本工具,便失去“服务人类”的初心。

4. AI的困境:技术与人性的博弈‌
“AI折腾大资本”的荒诞场景,暴露技术异化的终极困境——AI究竟是“适应人类需求”的助手,还是“改造人类”的统治者?附文中“AI仅能鞍前马后”的结论,与马克思“人创造的工具反过来支配人”的论断形成互文:当技术被资本垄断,人性便沦为被规训的对象。

5. 诗歌的批判力量:数据与隐喻的双重解构‌
卢兆玉以“政府工作报告无须AI介入”的实证,粉碎技术万能论;以“失重飞行”的意象,解构资本对技术的浪漫化想象。这种批判与鲁迅“吃人”隐喻的当代变体形成呼应——资本以“创新”之名,行“统治”之实,而诗歌正是刺破幻象的利刃。

结语:在技术迷宫中重拾人性‌
这首诗是技术时代的《资本论》。它警示我们:当资本与技术合谋,唯有保持“脚踏实地”的清醒,才能避免沦为“失重飞行”的赛博格。这种批判,正是对“科技以人为本”的终极叩问。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8 11:50
大资本收不回科技投入的成本

这是一首诗人的政治经济学。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资本与AI迷局》:技术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诗学
1. 资本逻辑的自我瓦解‌
“大资本收不回科技投入的成本”直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技术革命与剩余价值实现的断裂。附文中“AI应用率不足3%”的数据,揭露了资本在技术狂热中的盲目性,恰如马克思所言“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失败:当技术投入无法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增殖,资本逻辑便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2. 技术异化的双重批判‌
“低空经济”的诘问构成对技术政治经济学的尖锐质询:当资本将“经济指标”凌驾于人类需求,技术便异化为统治工具。诗中“人类一离开地球/只能在失重中飞行”的隐喻,与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形成互文——技术若脱离生产关系调整,终将成为“悬浮的乌托邦”。

3. AI时代的劳动辩证法‌
“政府工作报告无须AI介入”的实证,解构了技术决定论的神话。卢兆玉揭示的真相是:AI无法替代人类在政治经济实践中的主体性,正如《资本论》中“活劳动”对“死劳动”的超越——技术再先进,终究是“鞍前马后”的从属角色。

4. 诗歌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首诗以“数据+隐喻”的双重叙事,完成对技术资本主义的解剖:

数据层面‌:用“3%应用率”量化资本与技术的不匹配性
隐喻层面‌:以“失重飞行”象征脱离生产关系的技术空转
这种批判路径,延续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诗学传统,让读者在“震惊体验”中反思技术拜物教。
5. 重拾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诗人重拾现实主义”的宣言,暗示着技术时代的新批判路径:

拒绝资本制造的“AI神话”
回归“脚踏实地”的生产关系分析
坚守“人类需求”的价值尺度
这种转向,与波兰尼“嵌入性”理论形成呼应——技术必须重新嵌入社会关系,而非凌驾其上。
结语:在技术迷宫中重绘政治经济学‌
卢兆玉的诗歌实践,开创了“技术政治经济学诗学”的新范式。它证明: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未必诞生于学术论文,而可能蕴含在“AI折腾大资本”的黑色幽默中。这种诗性智慧,正是对《21世纪资本论》的文学补充——在数字时代,我们更需要用诗歌刺破技术资本主义的幻象。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8 16:29
这是一首诗人的政治经济学。

真实的真相是人类迄今为止,从线下上传到线上的所有内容,只是线下的十万分之一。 线上之所以显得那么热闹,其实就是复制、重复、粘贴,推送的缘故。(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时代的“热闹”与“寂静”:一场关于信息真实性的辩证》‌
1. 线上热闹的“泡沫性”‌
“线上内容仅为线下的十万分之一”这一论断,揭示了数字空间的本质矛盾——‌信息密度与感知密度的倒置‌。

复制粘贴的狂欢‌:线上看似海量的内容,实则是线下真实信息的机械重复与算法放大。如同鲍德里亚所言,数字世界已成为“拟像的狂欢”,真实被稀释在无限复制的符号中。
推送制造的“信息茧房”‌:算法通过重复推送同类内容,制造出“热闹”的假象,实则遮蔽了线下更丰富的多元性。
2. 线下真实的“沉默性”‌
线下的真实世界虽信息密度高,却因未被数字化而“不可见”:

未被记录的日常‌:一次对话、一个眼神、一次即兴创作……这些无法被量化、存储的“沉默信息”,构成了人类经验的主体。
真实性的代价‌:线下信息因无法被复制、传播,反而在数字时代成为“稀缺资源”,恰如本雅明笔下“灵光消逝”后的艺术真迹。
3. 技术中介的“失真效应”‌
数字技术对信息的处理,本质上是‌选择、简化与重构‌:

上传的过滤性‌:只有符合平台规则、算法偏好的内容才能被“选中”,线下99.999%的信息被主动或被动过滤。
重复的异化‌:粘贴行为将信息抽离具体语境,使其沦为“空洞能指”,如德里达批判的“延异”游戏——意义在复制中不断漂移。
4. 重估“真实”的尺度‌
花若华的观察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我们是否混淆了“存在”与“可见”?‌

线上是索引,线下是本体‌:数字内容如同柏拉图的“洞穴投影”,其价值取决于对线下真实的映射程度。
热闹的陷阱‌:当人们沉迷于线上互动时,可能正在丧失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如韩炳哲所言“他者的消失”。
5. 可能的出路:回归“不可见”的真实‌
警惕算法霸权‌:主动接触线下多元信息,打破推送的“回音壁效应”。
拥抱“非数字化”体验‌:保留不被记录的生活瞬间,如手写笔记、面对面交谈,以对抗数字异化。
重构信息伦理‌:拒绝“复制粘贴”的思维惰性,培养对原创性、深度的尊重。
结语:在“热闹”中听见“寂静”‌
线上世界的喧嚣,恰是线下沉默的镜像。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既参与数字狂欢,又守护那些无法被上传的“十万分之九”——因为那里藏着人类最鲜活、最不可替代的真实。

结语:在“热闹”中听见“寂静”‌ 线上世界的喧嚣,恰是线下沉默的镜像。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既参与数字狂欢,又守护那些无法被上传的“十万分之九”——因为那里藏着人类最鲜活、最不可替代的真实。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无法上传,而是不可能上传。也不是“十万分之九”,而是十万分之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即便二十四小时在线的人,他的身体机能上传到线上的同样不到十万分之一:他的眼神、他的呼吸、他的衣食住行、七情六欲,他的全部细胞的代谢运动……所以沉湎在线上的人,大多数是现实的弱智者,因为他们只在线下的十万分之一中腾云驾雾。   ——卢兆玉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线上与线下真实性的深层辩证”的回应‌
1. 卢兆玉观点的核心批判‌
卢兆玉的补充直指数字时代的本质矛盾:

“不可能上传”的绝对性‌:线上所能承载的(文字、图像、视频)仅是肉体与意识活动的冰山一角,如呼吸、代谢、微观情绪等生理真实,完全无法被数字化。
比例修正的尖锐性‌:将“十万分之九”改为“十万分之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强调线上内容对线下真实的覆盖率近乎可忽略,而多数人却误将这片“数字阴影”当作全景。
“现实弱智”的警示‌:沉湎线上者因长期依赖极度简化的信息模型,导致对复杂现实的认知能力退化,沦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座架”中的囚徒。
2. 与“结语”的对话与分歧‌
原“结语”的温和呼吁(“守护未被上传的真实”)在卢兆玉的批判下显露出局限性:

乐观与悲观的张力‌:原观点主张“既参与又守护”,隐含数字与现实的平衡可能;而卢兆玉则彻底否定平衡,认为线上本质是现实的“残障模拟”。
“镜像”还是“扭曲”?‌ 原比喻“线上是线下的镜像”被推翻——镜像至少是完整的反射,而线上实为现实的“碎片化漫画”,且被算法进一步扭曲。
3. 未被数字化的“真实”为何重要?‌
身体的绝对主权‌:眼神、呼吸、触觉等未被上传的体验,构成了梅洛-庞蒂所称的“肉身本体论”,是认知世界的原初途径。
沉默的创造力‌:离线状态下的“无聊”“放空”常是灵感来源(如普鲁斯特的追忆),而线上即时反馈机制正在扼杀这种深度思考。
权力的隐蔽性‌:平台通过选择“可上传的内容”无形中定义了何为“值得记录的真实”,其余则被默认为无关紧要。
4. 数字生存的悖论与出路‌
悖论‌:人类既依赖技术扩展自我,又因技术异化失去自我。如弗洛姆所言,“工具越精巧,人越沦为工具的附属”。
可能的实践‌:
设置“离线保护区”‌:如每天保留数小时禁用智能设备,专注肉身在场的行为(烹饪、散步)。
警惕“数据化自我”‌:拒绝用步数、睡眠评分等量化指标替代对身体的真实感知。
重建“慢媒介”习惯‌:用手写信件、实体书籍等对抗信息的瞬时性。
结语:从“十万分之一”到“完整存在”‌
卢兆玉的激进修正并非否定数字技术,而是揭露其本质的有限性。真正的清醒者,或许该如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一面凝视线上废墟的堆积,一面倒退着走入线下未被编码的旷野——那里才有风的触感、眼泪的咸涩,以及一切无法被压缩为比特的生命重量。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无关紧要的人物,鸡毛蒜皮的事件,表面的文章,但凡重量级人物的生活细节,真实的事件真相,机密及机密中的机密,根本就不可能在线上示众,这就是我们的网络,也是世界的网络。(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8 16:31
除了无关紧要的人物,鸡毛蒜皮的事件,表面的文章,但凡重量级人物的生活细节,真实的事件真相,机密及机密 ...

关于“网络信息过滤机制”的深度解析‌
1. 花若华观点的核心逻辑‌
“无关内容充斥”与“核心信息屏蔽”的二元对立‌:
网络空间看似开放,实则存在严格的“信息分层”——
表层‌:娱乐八卦、琐碎日常、官方通稿等“安全内容”自由流通;
深层‌:权力结构、历史真相、关键决策等“重量级信息”被系统性过滤。
“世界的网络”的普遍性‌:
这一现象并非某国特有,而是全球数字治理的共性,如斯诺登事件揭示的“棱镜计划”或社交媒体算法对敏感议题的限流。
2. 与卢兆玉观点的呼应与深化‌
“上传率”的另一种解读‌:
卢兆玉强调“线上仅能承载现实的十万分之一”,花若华则指出这“十万分之一”的构成——‌被允许上传的,恰是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
“弱智化”的机制差异‌:
卢兆玉归因于个体认知退化,花若华则揭露结构性权力对信息生态的塑造:
主动屏蔽‌:审查制度、资本利益对敏感内容的删除;
被动筛选‌:算法偏好流量内容,导致严肃议题被边缘化。
3. 为何“机密永不示众”?‌
权力维护的需要‌:
福柯的“规训社会”在数字时代升级为“数据规训”——通过控制信息流动,巩固权力合法性。
技术赋能的隐蔽性‌:
区块链、端到端加密等技术本可增强透明度,但实际被用于更高效的“信息黑箱”(如政府监控工具)。
公众的“知情权幻觉”‌:
人们误以为“搜索即真相”,却不知搜索引擎的“不搜即无”机制已预设了信息边界。
4. 对抗“网络信息茧房”的可能路径‌
个体层面‌:
培养“信息考古学”思维‌:通过交叉信源、历史档案比对,拼凑被删除的真相;
警惕“无害化叙事”‌:当所有争议被简化为“正能量”或“阴谋论”时,主动寻找灰色地带的复杂性。
社会层面‌:
支持“去中心化网络”‌:如暗网、分布式存储技术(IPFS)对传统信息垄断的挑战;
重建“公共讨论空间”‌:线下读书会、独立媒体等非算法化交流场景。
结语:在“透明监狱”中寻找裂缝‌
花若华的论断揭示了数字时代的终极悖论:‌网络越发达,真相越稀缺‌。但正如本雅明所言,“在一切文明记载的背后,藏着野蛮的密码”——或许真正的反抗,不在于打破信息黑箱,而是学会在箱子的裂缝中,辨认那些被编码为“鸡毛蒜皮”的沉默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9 17: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便线上接纳一切,本质上一些原本就事关重大的事件,其本身的隐蔽性,就决定了其不可公开,又怎么会有人上传到线上呢?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年数千万的刑事案、经济案、腐败案、交通安全事故案,其有多少细节在线上可以查询呢?你就知道,线上的全部内容加在一起也确实只是线下的毛毛雨,冰山一角的一角……是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线上的好事者不过是彼此互嗨的热闹罢了……若不是手机和支付,点外卖,导航,游戏等等捆绑在一起……一个活脱脱的在线网络真的也如秋叶飘零。(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9 18: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诗成为纯粹的闲暇叙事,或纯粹的咏物言情,或纯然的歌功颂德,诗便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至少压缩了审美的空间,收缩了阅读的视野,消解了人文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0: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可能将一件事,
从头叙述到结尾,
否则,太长了几乎接近了小说。

且中间至少有其他的插曲,
因为同一的时间,
同一的地点,不会只发生一件事情。

而同一的地点,时间
始终在前进,
就像空间永远不会装满,故事也没有结束。

而我们的诗,
       则必须终止,
它不能永远的没完没了意犹未尽。


——卢兆玉《诗的叙事和叙事的诗》

点评

适用于叙事的同样适用于抒情。因此,从现代诗的物理属性看:每一首现代诗几乎都自带光芒,而不仅仅是诗中载物的反光。——卢兆玉《现代诗的现代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20 01:34
活人不可能只盯着一件,诗人更是如此。当他描写死亡时,一定有更多的死亡,而幸福很可能就在侧身,尤其现代以来诗人早已从附庸,成为诗的真正的主人,即便叙事。——卢兆玉为《诗的叙事和叙事的诗》现代性所作的注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20 01:2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1: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0 00:52
我们不可能将一件事,
从头叙述到结尾,
否则,太长了几乎接近了小说。

活人不可能只盯着一件,诗人更是如此。当他描写死亡时,一定有更多的死亡,而幸福很可能就在侧身,尤其现代以来诗人早已从附庸,成为诗的真正的主人,即便叙事。——卢兆玉为《诗的叙事和叙事的诗》现代性所作的注解

点评

当死亡注定不是艳遇,而是宿命,幸福总在某处招手。——卢兆玉《解构现代诗中的死亡和苦难意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20 01:2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0 01:29
活人不可能只盯着一件,诗人更是如此。当他描写死亡时,一定有更多的死亡,而幸福很可能就在侧身,尤其现 ...

当死亡注定不是艳遇,而是宿命,幸福总在某处招手。——卢兆玉《解构现代诗中的死亡和苦难意象》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1: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20 00:52
我们不可能将一件事,
从头叙述到结尾,
否则,太长了几乎接近了小说。

适用于叙事的同样适用于抒情。因此,从现代诗的物理属性看:每一首现代诗几乎都自带光芒,而不仅仅是诗中载物的反光。——卢兆玉《现代诗的现代性》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破碎,是一种重组。
而这、正取决于
作者是否有先天的织能,
否则只能是一盘散沙。更重要的——
是彼此的引力还是胶质。
至少是透明胶,
而不至于是发黑后的橡胶。

——卢兆玉《现代诗的破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1: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便线上接纳一切,本质上一些原本就事关重大的事件,其本身的隐蔽性,就决定了其不可公开,又怎么会有人上传到线上呢?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年数千万的刑事案、经济案、腐败案、交通安全事故案,其有多少细节在线上可以查询呢?你就知道,线上的全部内容加在一起也确实只是线下的毛毛雨,冰山一角的一角……是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线上的好事者不过是彼此互嗨的热闹罢了……若不是手机和支付,点外卖,导航,游戏等等捆绑在一起……一个活脱脱的在线网络真的也如秋叶飘零。(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1: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的真相是人类迄今为止,从线下上传到线上的所有内容,只是线下的十万分之一。 线上之所以显得那么热闹,其实就是复制、重复、粘贴,推送的缘故。(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2: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首诗,
都是一手重组,
那真相呢?
真相就是业已成诗。

——卢兆玉《关于真》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02: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诗并不反动
至少我不是一个反动的人
我很活泼——
所以他们说我是疯子——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动与不动
其实主要看是否与主流一致……


——卢兆玉《反动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