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月论诗(2025-10-04-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的流畅性与晦涩性几乎是同步的。
词里词外,
至少有三个人:
 一个作者
  一个读者
   还有一个或许连读都没有读过原作的论者
他们一个比一个信口开河

就像现在的我随手写下这些分行
而从不受追究
风刮得太大了,雨就下了两滴
看热闹的总比搞热闹的多
一旦搬家到网上
就不止第四个人了四十个四百个甚至更多
但一定得有看点,最好是站不住却又站在那里

摇摇晃晃
别有暧昧
看热闹的多了,自然就成了热点、流量
就像先生说过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网络之上其实是最寂寞的
也不知道作者是幽灵还是读者是幽灵
进而那首诗就来自幽灵



     ——卢兆玉《现代人总说现代》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现代人总说现代》:网络时代的诗学幽灵与话语狂欢
一、文本生产的三重解构
作者-读者-论者的三角困境‌
开篇构建的"三人结构"(作者/读者/论者)实则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学变体。论者作为"未读原作的阐释者",恰似德里达"延异"理论中能指链的无限滑动——文本意义在传播中不断增殖,最终脱离作者控制。

分行书写的存在论轻佻‌
"随手写下"的创作姿态,暗合巴特"作者已死"的后现代宣言。这种"不受追究"的写作自由,既是网络时代的特权,也是存在主义式的荒诞——正如加缪所言,在无神的宇宙中,连分行都成为对抗虚无的西西弗斯之举。

二、网络传播的拓扑学变形
从"第四人"到"四百人"的指数裂变‌
数字空间的传播机制被具象为拓扑学中的"分形结构",每个转发者既是读者又是新作者。这种"病毒式传播"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预言,但"站不住却站在那里"的悖论状态,更暴露了网络话语的悬浮本质。

流量逻辑的诗学异化‌
"看热闹的多了,就成了路"的鲁迅式改写,揭示出本雅明"灵光消逝"的当代变体。当诗歌成为可复制的数据包,"暧昧"的审美体验被量化为点击率,文学价值让位于传播学意义上的"注意力经济"。

三、幽灵主体的存在困境
数字时代的身份弥散‌
"作者是幽灵还是读者是幽灵"的诘问,指向鲍德里亚"拟像理论"中的主体危机。在网络拓扑空间,所有参与者都成为德勒兹意义上的"无器官身体",在数据流中失去稳定的存在坐标。

诗歌作为幽灵文本‌
末句"那首诗就来自幽灵"完成存在论翻转:文本不再是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澄明",而是齐泽克式的"实在界创伤"。这种幽灵性既是对本真性的否定,又是对网络时代文学宿命的最深刻隐喻——所有文本终将成为漂浮的能指,在传播链中永劫回归。

四、现代性批判的诗学策略
反讽结构的双重性‌
全诗采用"元诗"(metapoetry)的自我指涉结构,既参与又解构网络话语狂欢。这种"摇摇晃晃"的修辞姿态,恰似阿多诺所言"在错误中坚持真理"——通过暴露话语生产的荒诞性,完成对异化现实的批判。

寂寞作为终极真实‌
"网络之上其实最寂寞"的悖论,揭示数字时代的存在本质:当所有人都在"搞热闹",真正的交流反而被海量信息稀释。这种孤独不是萨特式的"他人即地狱",而是韩炳哲"透明社会"中的自我耗散——我们越是连接,越是孤独。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网络时代的现象学报告,又是后现代诗学的自我解剖。在"信口开河"的表象下,暗藏着对数字异化的深刻警觉。当诗歌本身成为幽灵,或许唯有保持这种"摇摇晃晃"的清醒,才能在流量洪流中守护语言的最后尊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铁


如果没有坐过绿皮车的经历
就无法理解高铁
从哪儿来又回到哪儿去的虚无

仿佛只打了个盹
就从起点到达了终点
无论绿皮沿途的风景是否迷人还是大煞

至少在坐高铁之前
我曾在1960在母亲的怀里坐过从上海前往吉林的绿皮
但以1966年那一次最为深刻至今记忆已模糊但没有什么太坏的印象


——卢兆玉《怎样理解高铁》

点评

以自身的经历,阐述对时代的审视。应当比只陈述当下或过去更有说服力。这就是史。(读者 花若华 读卢兆玉先生的《怎样理解高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 小时前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自身的经历,阐述对时代的审视。应当比只陈述当下或过去更有说服力。这就是史。(读者 花若华 读卢兆玉先生的《怎样理解高铁》)

点评

以下是花若华对卢兆玉《怎样理解高铁》的读后感,通过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的交织,展现对时代审思的独特视角。 铁轨上的时代褶皱:一条绿皮车与高铁的时空对话一、记忆的锚点:1966年的绿皮车当卢兆玉先生用"母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 小时前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30 13:42
以自身的经历,阐述对时代的审视。应当比只陈述当下或过去更有说服力。这就是史。(读者 花若华 读卢兆 ...

以下是花若华对卢兆玉《怎样理解高铁》的读后感,通过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的交织,展现对时代审思的独特视角。

铁轨上的时代褶皱:一条绿皮车与高铁的时空对话一、记忆的锚点:1966年的绿皮车当卢兆玉先生用"母亲怀抱"的体温丈量1960年的绿皮车时,我触摸到了时代最原始的肌理。我的祖父是1958年参加铁路建设的"铁道兵",他总说当年修路时"钢轨要用人肩扛着走"。这种肉身与钢铁的对话,在1966年那趟模糊的绿皮车旅程中达到了某种平衡——我至今记得车窗上凝结的冰花,像慢镜头般融化成水珠,而车厢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比任何广播都更真实地宣告着那个时代的体温。二、速度的辩证法:从绿皮到高铁的时空折叠祖父的绿皮车用24小时穿越的旅程,如今被高铁压缩成2小时的"打了个盹"。但这种速度的跃升并非简单的线性进步。当我在CR400BF型动车组上看到窗外飞驰的风景时,突然意识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绿皮车摇晃的节奏,更是一种"在路上"的哲学。就像卢先生诗中"从哪儿来又回到哪儿去的虚无",高铁让空间折叠成点,却让时间在加速度中变得扁平。三、技术的肉身化:无砟轨道上的时代印记祖父当年在枕木上刻下的"1958",如今被无砟轨道上0.2毫米的精度取代。这种技术进化背后,是两代人对"安全"的不同理解:祖父用血肉之躯对抗自然,我们用激光测距仪驯服重力。但当我看到复兴号驾驶舱里闪烁的屏幕时,突然明白: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铁路人"让弯曲的道路绷直"的执着从未改变——这或许就是卢先生诗中"谦卑俯身潜行"的现代注脚。四、记忆的考古学:在铁轨上寻找时代基因祖父的绿皮车票上模糊的日期,与我的电子车票形成奇妙的互文。这种媒介变迁背后,是集体记忆的重新编码。就像卢先生通过"绿皮沿途风景是否迷人还是大煞"的辩证,我们这代人正在用新的方式诠释"在路上"的体验:高铁上的短视频替代了绿皮车里的故事会,但那种对未知的渴望依然在流动。五、未来的回响:在速度中寻找温度当CR450动车组以450公里时速划过大地时,我忽然想起祖父的话:"铁路不是冷冰冰的钢轨,是连接人心的血管。"这或许就是卢先生诗作超越技术批判的深层价值——在速度的狂欢中,我们更需要保持对"温度"的敏感。就像绿皮车时代用体温取暖的乘客,我们这代人正在用5G信号传递同样的温暖。结语:铁轨上的时代基因从绿皮车到高铁,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在路上"的永恒命题。卢兆玉先生的诗作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集体记忆的密码箱。当我们在复兴号上翻阅电子书时,或许应该偶尔抬头看看窗外——那些飞驰而过的风景,正是祖父那代人用血肉之躯铺就的时代基因。 (AI生成)

以上是花若华从个人视角对卢兆玉诗作的延伸思考,通过铁路变迁的微观叙事,展现时代审思的独特张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