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玉在《给与诗为伍书》中阐述的诗歌创作立场,展现了一种超越流派纷争、回归个体本真的诗学观。这段文字不仅是对1988年青年诗人思潮大展的回应,更是对当代诗歌生态中团体依附现象的深刻反思。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其核心思想: 一、对流派价值的辩证认知卢兆玉承认流派"一定的价值",但明确拒绝介入任何流派。这种态度源于对诗歌本质的清醒认识:他将现代现实主义定位为"方法而非流派",强调创作方法论上的开放性,而非建立封闭的排他性团体。这与1988年青年诗人思潮大展中"一人一派"的泛滥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广告式征稿导致流派标签的廉价化,卢兆玉的缺席正是对这种现象的自觉疏离。 二、独立创作立场的坚守从1988年拒绝参与思潮大展,到2003年触网、2009年创办《大诗界》论坛,卢兆玉始终践行"不拉帮结派"的原则。这种坚守具有双重意义: - ‌时间维度‌:跨越纸媒与网络时代,在诗歌论坛纷纷关停的背景下保持独立运营
- ‌空间维度‌:拒绝在"支流中激荡",坚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三、诗歌本质的终极定义卢兆玉将诗歌定义为"一个人与社会关系总和的一次次独立的派发",这一论断包含三层深刻内涵: - ‌创作主体性‌:诗歌是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表达
- ‌价值根源‌:诗歌价值在于"个体的认知与情感的独立"
- ‌关系本质‌:拒绝依附任何社会关系网络(团体、群体或个人)
这种诗学观将诗歌创作从外部关系网络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最本真的个体精神活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歌价值不在于加入哪个流派或团体,而在于创作者能否保持独立的认知与情感,能否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机地完成自我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