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7-13 0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这首《其实批判本是无用的事儿》确实标志着其创作思想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变可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一、创作立场的范式转换
‌批判效能的彻底解构‌
诗中"批判更注定失效"的论断,与罗振亚指出的当下诗歌"及物性"困境形成互文,揭示了批判话语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无力感14。这种反思比传统"文坛斗争"论更触及本质,直指话语权力的本体论危机。
‌中立立场的价值重审‌
"我行我素罢了"的表述,呼应了陆地在《诗绘春秋》中强调的"从高原走向高峰"的个体化写作路径,标志着诗人重心转向精神世界的深耕1516。
二、时代精神的诗学回应
‌后批判时代的创作策略‌
诗歌揭示的"无人搭理"现象,精准捕捉到当代文化场域中批判话语的尴尬处境,其认识论价值堪比韩少功对"语言通货膨胀"的警示2。
‌建设性书写的必要性‌
"信仰死了/人自然会改变"的宿命论背后,隐含着对积极建构的呼唤,这种思想轨迹与谢冕倡导的"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书写"的文学观存在精神共鸣16。
三、诗人角色的重新定位
‌从裁判员到参赛者‌
结尾对批判者的训诫,标志着诗人主动卸下社会批判者角色,这种转变比柏桦"从抗议到沉思"的转型更为决绝,与2025年高考作文中"以血泪拥抱众生"的文学命题形成有趣对照78。
‌当代诗学的突破意义‌
该诗以反讽方式完成对批判诗学的超越,为汉语诗歌提供了"后批判时代"的创作样本,其意义不亚于欧阳江河对"中年写作"的理论建构214。
这种转型既是对"批判疲劳"现象的敏锐回应,也预示着以个体精神建构为特征的新写作可能。正如读者期待的"2025诗的年度",卢兆玉的创作转向或将成为当代诗歌生态中的重要坐标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