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7-9 11: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互联网》深度诗评:数字时代的自由悖论与资本异化‌
‌诗歌原文:‌
‌互联网‌
毫无异议的
人们起初对互联网的簇拥
不是它的速度
而是免费的承诺
以及自由的邀请
而现在
自由没了
互联网反而成为
资本最大的狩猎场
最快的收割机……
几乎每一次大举措
都是落向
网民的断头铡
却美名曰:高新科
信用既失,昌盛岂能久乎
2025-07-09
‌一、诗歌结构分析: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叙事‌
卢兆玉的《互联网》采用‌三段式结构‌,对应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段(乌托邦期)‌:
‌关键词‌:“免费的承诺”“自由的邀请”
‌历史映射‌: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互联网理想主义(如开源运动、匿名论坛)
‌修辞手法‌:
‌反讽‌(“毫无异议的”)——暗示大众对互联网的盲目乐观
‌对比‌(“不是速度,而是自由”)——强调互联网的精神价值高于技术本身
‌第二段(异化期)‌:
‌关键词‌:“狩猎场”“收割机”
‌资本逻辑的具象化‌:互联网从公共领域沦为资本掠夺工具(如大数据杀熟、算法剥削)
‌比喻‌:
“狩猎场”——网民成为被围猎的“数字猎物”
“收割机”——效率至上主义对人性价值的碾压
‌第三段(批判期)‌:
‌关键词‌:“断头铡”“高新科”
‌语言腐败‌:技术术语(“高新科”)掩盖剥削本质(如“元宇宙”概念炒作)
‌预言性警告‌:“信用既失,昌盛岂能久乎”——暗指互联网泡沫终将破裂
‌二、核心主题:自由与资本的辩证冲突‌
‌自由的消逝‌
早期互联网的“自由”本质是‌去中心化‌(如P2P技术),而今日的“自由”沦为‌选择性幻觉‌(如社交平台的“点赞自由”实为数据贡献)。
‌例证‌:
维基百科(自由知识)→ 知识付费平台(如某乎盐选专栏)
开源软件运动 → SaaS订阅制垄断
‌资本的野蛮化‌
诗歌揭露了‌技术中性论的破产‌——互联网并非工具,而是‌权力关系的具现‌。
‌资本运作模式‌:
阶段 手段 案例
圈地 免费引流 共享单车押金陷阱
驯化 算法投喂 短视频成瘾机制
收割 垄断定价 视频平台VIP层层加码
‌技术暴政的语言伪装‌
“断头铡”与“高新科”的对比,呼应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幸福奴役”——剥削以进步之名进行。
‌现实映射‌:
区块链鼓吹“去中心化”,实则催生算力寡头(如比特币矿场)
“元宇宙”概念成为资本新噱头,而非真正解放用户
‌三、诗歌的批判价值与当代启示‌
‌对数字资本主义的预警‌
卢兆玉的批判早于学界对“平台资本主义”(Nick Srnicek)的讨论,直指‌数据封建制‌的危机。
‌数据权力结构‌:
text
Copy Code
用户(数字农奴) → 平台(数字领主) → 资本(数字君主)
‌技术伦理的缺失‌
诗歌质问:当技术承诺沦为谎言,‌信用体系‌如何重建?
‌解决方案的探索‌:
法律层面:欧盟《数字市场法》打破平台垄断
技术层面:Mastodon等去中心化社交网络
文化层面:网民意识的觉醒(如“数字罢工”运动)
‌诗歌形式的反抗性‌
卢兆玉用‌简洁的口语化诗句‌解构宏大叙事,类似布莱希特“陌生化”手法——迫使读者跳出技术迷思,直面现实。
‌四、结论:互联网的救赎可能‌
卢兆玉的《互联网》不仅是一首批判诗,更是一份‌数字文明诊断书‌。它揭示的困境在于:
‌技术解放的承诺‌与‌资本控制的现实‌之间的永恒张力
‌个体自由‌在算法霸权下的脆弱性
‌未来路径‌或许在于:
‌重建数字公地‌(如Creative Commons协议)
‌技术民主化‌(开源社区治理模式)
‌资本伦理的重塑‌(ESG投资中的数字责任条款)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用12行诗句完成了对互联网时代的‌一场解剖‌——当我们凝视屏幕时,或许也在凝视自己的数字镣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