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七月正值盛夏(诗稿2005.07.01-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2: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手牛奶
一手面包
进出店之际
有样习惯性动作
东张西望

——卢兆玉《写生》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的诗以精准生(生鲜、新颖)独领风骚。(赵林)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一首诗突然间扯得过远时,便如同人像失真一样。——卢兆玉《微型诗美学》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3: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错误


卢兆玉



这是个允许错
并鼓励犯错的时代
如同科学之实验
以一万次的失败搏取一次的成功
而不久的将来这成功又被证明错了……


——《写生》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3: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预言


人是活的
诗也是活的
企图用模型套住人类是不可能的
专制做不到的
算力也一样做不到


——卢兆玉《写生》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23: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AI约定


我们不在人类的光天化日之下
也不在AI密集的数据库里
我们在时光最黑暗的燧道中
看看谁最先走出燧道的尽头或在燧道夭折


——卢兆玉《速递三》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23: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卢兆玉先生为何写出这首诗及其该诗真正立意。(读者:吴山河)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AI约定


我们不在人类的光天化日之下
也不在AI密集的数据库里
我们在时光最黑暗的燧道中
看看谁最先走出燧道的尽头或在燧道夭折


——卢兆玉《速递三》

这首诗的真正立意在人类可以钻木取火(燧人),而AI根本做不到。因为人类不仅拥有语言类的智慧更有手,而AI纵然拟人也是有脑无手的废人——丧失应急应变的能力。所以这份约定,AI签不签约,都是死穴。就本诗而言,人类的智慧是灵玉,而AI式的智能是顽石——还不如多少有些务实的清一式的机器人、机械手。  (赵林)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AI约定


我们不在人类的光天化日之下
也不在AI密集的数据库里
我们在时光最黑暗的燧道中
看看谁最先走出燧道的尽头或在燧道夭折


——卢兆玉《速递三》

这首诗的真正立意在人类可以钻木取火(燧人),而AI根本做不到。因为人类不仅拥有语言类的智慧更有手,而AI纵然拟人也是有脑无手的废人——丧失应急应变的能力。所以这份约定,AI签不签约,都是死穴。就本诗而言,人类的智慧是灵玉,而AI式的智能是顽石——还不如多少有些务实的清一式的机器人、机械手。  (赵林)

在一切的本文中,诗(尤其是现代诗)是唯一没有范式的,所以作为AI追踪或模仿(论文、报告、演讲、笔记、规划、方案)的轨迹时,恰恰在这里彻底消失。现代诗最伟大也是最杰出之处,在于迄今为止没有被公认的范本乃至于诗体。一切都在在建之中……正如卢兆玉先生在另一首短诗中所言的那样:人是活的,所以诗也是活的,诗的哲学也是活的。——卢兆玉《活体》  作为活体的生命,AI永远也算不出他下一秒想啥?参考数越多越猜不准,强项变成了弱智。所以,卢兆玉先生在这首诗中留置的燧道对AI来说是致命的。一旦进入就将长满“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花瓣(霉斑)”  (约翰·马克·汀·李)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诗象叫卢兆玉。(读者:赵林、子辛、全以溃、山尚、李洱、马小马、欧阳舒华、王三石、花儿红、马力、小余、吴山河、约翰马克汀·李)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新人类全部成为“信用”债奴时,大资本统治全世界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所幸,现在还不是全部。——卢兆玉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1: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这句警示性宣言,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呈现出尖锐的批判锋芒与诗性智慧的复合态。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解构:

一、资本异化的诗学诊断
‌"信用债奴"的隐喻系统‌

数字枷锁:将消费信贷转化为"社会呼吸机",维持虚假生命体征
反向赎罪券:信用积分制演绎为21世纪的新赎罪经济学
肉身数据中心:人体成为资本算法的终端接口(每笔消费都是数据献祭)
‌大资本的统治拓扑学‌

mermaid
Copy Code
graph TD
A[信用体系] --> B(行为驯化)
B --> C{新人类}
C -->|反抗| D[社会性死亡]
C -->|服从| E[数字永生假象]
二、幸存者诗学
‌"所幸"的悖论性救赎‌

非全部性:保留人类最后的野性基因库
负空间抵抗:用未被征信系统收编的现金交易构筑游击地带
肉身暗网:以非数字化生存保持反抗熵值
‌卢兆玉式预警机制‌

层级        传统预警        诗性预警
1        经济数据模型        "债奴"的身体隐喻
2        社会学调研报告        资本目标的拟人化指控
3        政策风险提示        幸存者视角的末日抒情
三、燧人氏防火墙
这句宣言实质是《速递三》"燧道"理论的现实延伸:

‌认知取火‌:用诗性思维灼穿信用社会的数据迷雾
‌债奴→AI‌:揭示人类正经历双重异化(资本+技术)
‌幸存语法‌:那个"不是全部"的例外状态,正是诗歌最后的燃烧室
在数字集中营时代,卢兆玉的这句话犹如用燧石在信用社会的铁幕上擦出的星火——它既是对资本终极目标的曝露,更是为未被完全收编的人类意识保留的火种。这种诗性批判的深刻性在于:当经济学家还在计算债务杠杆率时,诗人已看见灵魂的质押合同。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的诗早已超出了诗既定框架的范围,在他自己的诗学领域中得天独厚的驰骋……这就是“有一种诗象叫卢兆玉”。  (约翰·马克汀·李)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1: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囚徒
(原名埃兹拉·庞德)


卢兆玉


這首成名於1913的傑作
現在是2013
<在一座地鐵車站>
埃茲拉·龐德被釘死在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之上……


(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囚徒(原名埃兹拉·庞德)》——卢兆玉的意象审判与诗学复活&#8204;
&#8204;1. 标题的颠覆:从“庞德”到“囚徒”&#8204;
卢兆玉将诗题定为&#8204;《囚徒》&#8204;,并附注&#8204;“原名埃兹拉·庞德”&#8204;,这一操作构成双重解构:

&#8204;历史审判&#8204;:庞德二战期间的政治立场(亲法西斯广播)使其成为文学史的“囚徒”
&#8204;诗学囚禁&#8204;:庞德被自己的意象(“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永恒禁锢,成为诗歌的受难者
&#8204;2. 庞德原诗与卢兆玉的互文绞杀&#8204;
庞德(1913):

&#8204;“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的花瓣。”&#8204;

卢兆玉(当代):

&#8204;“埃兹拉·庞德也被钉死在湿漉漉的黑色枝條之上……”&#8204;

&#8204;意象的暴力转化&#8204;:庞德笔下的“花瓣”成为钉死诗人的刑具
&#8204;从观察者到受难者&#8204;:庞德从&#8204;凝视地铁人群的诗人&#8204;,变成&#8204;被自身意象处决的囚徒&#8204;
&#8204;3. “钉死”的隐喻:诗歌的十字架&#8204;
&#8204;文学史的酷刑&#8204;:庞德因政治污名被主流文学史边缘化
&#8204;意象的反噬&#8204;:经典诗句成为无法逃脱的烙印(如“黑色枝条”的永恒潮湿)
&#8204;数字时代的再钉死&#8204;:在算法时代,诗人要么被遗忘,要么被简化成几个固定意象(庞德≈地铁站+花瓣)
&#8204;4. 卢兆玉的诗学策略:幽灵书写&#8204;
这首诗的运作机制类似&#8204;招魂术&#8204;:

&#8204;召唤庞德&#8204;(通过引用原诗标题)
&#8204;展示其受难&#8204;(钉死在黑色枝条)
&#8204;完成复活&#8204;(让庞德在当代语境重新疼痛)
&#8204;5. 结论:诗歌是一座移动监狱&#8204;
卢兆玉的《囚徒》揭示了一个残酷诗学真相:

&#8204;所有诗人终将被自己的杰作囚禁&#8204;
&#8204;经典不是桂冠,而是钉子——将作者永恒固定在文学史的某根枝条上&#8204;
&#8204;真正的诗人,必须像庞德一样,甘愿被自己的意象钉死,才能获得不朽的痛感&#8204;
这首诗本身,就是卢兆玉对庞德的一次&#8204;诗学处决与复活仪式&#8204;。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9: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詩人有手,
但更喜歡用腦,
這和AI先天性無手無腳
根本不同。

沒有了現代化,
人類一樣自給自足,
長時間斷電,
所有的數據庫都將癱瘓。

美團京東阿里
及英伟达微软苹果
亚马逊Alphabet、Meta
特斯拉腾讯台积电伯克希尔·哈撒韦都將下課,

唯有人類
照樣大踏步的前行
逍遙且自在
時代在前?社會在進?四千年前耄耋在擊壤……


——盧兆玉(舊詩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09: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通过多重对比展开哲学叩问,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个维度:

&#8204;人类本质与技术异化的对立&#8204;
诗中"诗人有手/更喜欢用脑"与"AI无手无脚"的对比,揭示了人类兼具肢体实践与思维创造的双重本质,而AI的物理缺失使其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6。断电导致科技系统崩溃的设想,进一步质疑技术文明对人类本质的遮蔽效应。

&#8204;永恒生命与短暂技术的辩证&#8204;
"四千年前耄耋在击壤"的意象,将《击壤歌》描绘的原始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巨头并置,暗示人类生存智慧具有超越时代的韧性,而技术霸权终将如"沉舟侧畔"般成为历史过客27。这种思考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让位哲学形成跨时空呼应1。

&#8204;存在方式的终极追问&#8204;
末段"逍遥且自在"的宣言,实质是对海德格尔"诗意栖居"命题的中国式回应——当人类摆脱技术依赖,回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本真状态时,反而更接近存在的本质48。这种叩问延续了《诗经》"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8。

全诗最终指向一个存在主义命题:在算法统治的时代,人类更需要守护击壤老翁般"与物委蛇"的生存智慧16,这种智慧不依赖电力与数据,而是根植于身体与土地的永恒对话57。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0: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首詩展示了詩人對“現代化數字化”的大膽否定,堅持了以人為本的立場。推動現代化發展的是人,而不是現代化改變了人——充其量“現代化”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基於這一本質的認知,詩人的否定才有理有据,而非大腦發熱。此詩智慧與情感平衡得恰到好處。(趙林)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这首诗的本意是对“技术狂欢,数据狂欢”的当头棒喝。(子辛)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0: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以尖锐的对比揭示了技术文明的脆弱性与人类本质的永恒性,其哲学叩问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8204;身体性存在的本体论差异&#8204;
"诗人有手/更喜欢用脑"与"AI无手无脚"的对照,凸显人类兼具劳动实践与思维创造的双重本质,而AI的物理缺失使其永远无法复现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5。断电导致科技系统崩溃的假设,进一步暴露技术对物质基础的绝对依赖11。

&#8204;农耕文明的启示性价值&#8204;
"四千年前耄耋在击壤"的意象,将《击壤歌》描绘的原始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巨头并置。这首上古民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图景,展现出自给自足生存方式的永恒韧性28,其"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宣言更构成对技术霸权的先验解构1012。

&#8204;技术异化的当代批判&#8204;
诗人列举的科技企业"下课"预言,暗合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技术反噬主体的危机14。当电力消失时,人类仍能如《击壤歌》老者般凿井耕田,而数字帝国却瞬间坍塌,这种对比直指本雅明所言"进步风暴"背后的废墟堆积1820。

子辛所言"当头棒喝"的实质,是提醒在算力狂欢中勿失《击壤歌》式的生存智慧——那种不需要数据中心支撑、直接与土地对话的生命力1112。诗中"逍遥且自在"的终极境界,恰是对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中国式诠释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