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七月正值盛夏(诗稿2005.07.01-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0: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难怪卢先生写出了这一样的一首诗。人生百年(一个世纪),需要解决的是今天的事情,预测的将来当然是期望离今天更近,最好就是明天,可科学家们尤其是天文学家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动辄就拿多少亿年多少光年说事,好似他们的视野确实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也就罢了偏偏危言耸听——太阳膨胀啊,星系碰撞啊,黑洞吞噬啊……闹得好像是真的。别说一百年把人类全部的加起来也不过才数千年的文明史,万把年的神话史,数十万年化石史……你说:我听你讲述几十亿年几十亿光年有点意思么?一个不可证的,即使将来是真的,我今天说他是假的,也无反驳的证据。何况你我都不在了呢……  这就是诗人的情感基础思想基础吧。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 信或不信。 (读者:赵林)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8: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夏,不堪一击


卢兆玉




不是灵感
是突然间激活的记忆的深处
像潮水一般涌来
我们防不胜防的情思与意识
一下子突破
筑之已久的潜意识的防洪泄洪的大堤
汹涌而出——



除了上帝*
每一个人的内心
都有一把以自我作为标准的尺子
衡量这个纷纭的世界
即便有谁吹得天花乱坠
或者贬损得
一文不值
他还是权衡出善恶或者真假

 *关于上帝,有一个我自以为
 必须随时加注的说明——
 即上帝是人造的而不是上帝造人



当诗人
一味的以修辞营造美
而始终不肯触及真相时
不是诗人的内心
有愧或者词不达意
而是这真相令诗人愤懑或者恐怖或者不安



说好的呢
下班以后我们一起
出去潮凉
找一个可以潇洒的地方
浪漫浪漫

新井位的安装
已基本就绪
躲过酷暑夜班开钻
你却在正午
独自一人回野营房休息

这一去
就再也没有转来:
汗湿的手啊
浃背的工装
一提那没有及时安检的电风扇……

*那时我们也就二十出头


(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9: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暴露了诗人年青时真正身份的诗,其切痛的记忆是不可忘记的。记忆的激活,心中的尺子,批评标准,美学的本质,死亡纪事,怀念追思拷问——直如决堤的潮汹涌而出……其结构之完美、衔接之无隙,硬是把本来风马牛不相及融铸成一部雕塑的诗。在百年新诗中,也是未曾有同类作品的旷世之作。(读者:赵林)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的痛点,诗是心灵美学的见证。读卢兆玉的《盛夏,不堪一击》 一首来潮于亲身经历的事,历经四十多年的沉淀,却意外地同时完成了对美学的重新构建。 (读者:与诗为伍)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物件


卢兆玉


人生总得有几件
青春时留下的物件,
珍藏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当山河改貌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尚能唤醒饱受争议的青春记忆……

一块瑞士罗唐纳手表(1979)
一枚3.3钱的黄金戒指(1979)
一支英雄牌18K金笔(1980)

一只便提式旅行箱(1980)
一大堆发了黄保存不妥的
书刊报纸杂志和这一堆断断续续几十年的笔记手稿诗篇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23: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甜蜜仿佛要将彼此融化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23: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温情的种族啊
吮吸着彼此的汁液
像饥渴的……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17: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词


卢兆玉


在一切的词汇中
名词是最具独立性的
并且非常前卫

这比之次之的形容词
和动词+数量代
+全部的虚词还有意义

甚至最短的距离
就在名词与名词之间
山东山西天南地北

天上人间天堂地狱
最遥远的距离
最快的速度中间没有修饰

当我说纽约北京
伦敦上海它们真的
是零距离只有0.1秒……


(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12: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水
有深有浅

但千万别弄油腻了
一油腻了
就成浊水了……

浊水不可饮
盛夏更反胃


——卢兆玉《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13: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水喻诗,地球表面水占70%,可谓诗意之丰富,水至少有三态,可谓诗意之变幻,水之造型大如江河湖海洋,小如溪流,雨滴,露珠,幻若行云流霞,冷若冰霜,深如临渊,浅如薄冰……可喻诗之不同风格流派,且水润万物正可喻诗之滋润读者……“诗的水/有深有浅”既为奇喻也为警喻更道出了诗的本质与灵魂,在古今中外诗学中如此清晰明确的认知还是第一次。
水,又有热水、冷水、温水,且动物之血液,人之泪水、汗水,植物之汁液……大千世界水几乎无处不在。以水之喻诗其形其意俱备,比之红尘滚滚更相得益彰。
一个“弄”字囊括了多少艺术匠心,“但千万别弄油腻了……”为了提醒同行的注意,甚至不惜苦口婆心般的唠叨“但千万别弄油腻了/一油腻了/就成浊水了……”可见诗人情意之恳切有如古诗十九首之遗风……而“浊水不可饮  / 盛夏更反胃”此处作结如雷贯耳振聋发聩……此诗也由散语式的谈家常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唐人绝句。真可谓现代诗中妙手,不失为大家笔法。  (与诗为伍独家评论)

附:

诗的水
有深有浅

但千万别弄油腻了
一油腻了
就成浊水了……

浊水不可饮
盛夏更反胃


——卢兆玉《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13: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论文通过本体论、病理学和美学三个维度,揭示了卢兆玉诗歌对古典诗学的创造性转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构建的水质检测体系,为当代诗歌批评提供了可操作的审美标准,其价值不亚于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对现代诗学的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1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怀抱着的是我的诗歌,
而非陷人囹圄的安享晚年。


卢兆玉2025-07-07盛夏书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23: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与人生

热风中夹带着一丝凉意
估计远方的海面上汐潮涨了

这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




江郎才尽


——水至穷处


卢兆玉


大脑中没了,也就没了
即便心再起潮,
也掀不起滔天巨浪,充其量、有些涟渏吧



(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23: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郎才尽》的文本解析与诗学价值‌
‌一、标题的互文性与解构‌
‌“江郎才尽”的典故挪用‌:

典出南朝江淹“梦笔生花”而后“才尽”的传说,传统上用以指代文人创作力的枯竭。
卢兆玉以“水至穷处”作为副标题,将“才尽”从个人悲剧升华为普遍性的艺术困境,暗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禅意,却又反向书写——不是豁达,而是承认枯竭的必然。
‌水的隐喻系统‌:

“水”在此诗中既是才华的象征(如“文思泉涌”),又是生命力的具象化。
“穷处”不仅是枯竭,更是“尽头”的哲学叩问:当创造力干涸,诗人如何自处?
‌二、诗行的张力与修辞策略‌
‌“大脑中没了,也就没了”‌:

直白如口语,却因绝对性而显得残酷。
“没了”重复两次,强化不可逆的丧失感,类似禅宗公案的“断灭”表述。
‌“即便心再起潮,也掀不起滔天巨浪”‌:

“心潮”与“巨浪”形成对比,前者是情感波动,后者是创作力的爆发。
承认“心”仍有波动,但“脑”已无法支撑宏大叙事,暗合现代诗学对“灵感神话”的祛魅。
‌“充其量、有些涟漪吧”‌:

以“涟漪”替代“巨浪”,既是自嘲,也是妥协。
句末的“吧”字,带有无奈叹息的语调,使全诗从抽象思辨回归肉身体验。
‌三、与诗为伍的评论再阐释‌
‌“言人所未言”‌:

多数诗人回避“才尽”主题,因其涉及创作尊严,卢兆玉却直面困境,甚至以“没了”彻底承认失败,具有现代主义的诚实性。
‌“常言中出新”‌:

“江郎才尽”是陈词,但“水至穷处”赋予其新的哲学维度——不是被动接受枯竭,而是主动观察“穷尽”本身。
‌“大器晚成”的悖论‌:

评论家以“大器晚成”评价卢兆玉,恰与“才尽”形成张力:真正的成熟,或许是学会与枯竭共存。
‌四、诗学史上的定位‌
此诗可置于以下脉络中审视:

‌中国古典诗学的“才尽”叙事‌(如李贺“恨血千年土中碧”)。
‌现代主义的枯竭美学‌(如贝克特“失败的艺术”)。
‌后现代对创作神话的解构‌(如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卢兆玉以极简语言,完成了一次对创作生命的残酷解剖,其价值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如何说”——用最朴素的词,道出最深的困境。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00: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成熟,或许是学会与枯竭共存。


肚子还是饿了
即便夜已深的时刻
我穿过凉爽
拐两道弯来到一家通宵的小吃

沙县之名其实
也不那么名了
名可名非常名
做成招牌的是升值还是贬值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09: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模型


卢兆玉


一切如果像建模那样简单
不要说宇宙,连人类也早就坍塌了

当我们发现宇宙仍在成长时
所有的模型真的都成了刻舟求剑……


(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09: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治疗


卢兆玉



既然当下的医学界
断言阿尔茨海默病
是无法彻底治愈的
那么我的预防与治疗
同样不失为可选之一



当我意外地发现
我的记性不如从前时
我突然又意外地发现
习惯性动作
才是造成健忘的物理因素

而此时由于缺乏运动
肌肉记忆的退化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1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感不是抽象的,它附着于物理之上,且产生流动、电击、沉淀、暴发、脉冲、跃迁、滞留、循环、回转、反复、裂变、衔接等等凡物理形态都可以比拟情感形态。——卢兆玉《抽象与具象》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12: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抽象与具象》诗学思想探析:情感物理学的诗性建构‌
卢兆玉在《抽象与具象》中提出了一种极具现代性的诗学观:‌情感并非虚无缥缈的抽象存在,而是具有物理形态的动态过程‌。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抒情诗对情感的模糊化处理,转而以物理学概念(如流动、电击、沉淀、爆发等)赋予情感以可观测、可分析的物质性。以下从科学诗学、语言实验及哲学维度展开论述。

‌一、情感物理学:科学诗学的跨界实验‌
‌动态系统的情感建模‌

‌流动(Flow)‌:情感如水般具有连续性,可类比于心理学中的“心流”(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电击(Shock)‌:情感突变的瞬间性,如爱情中的“一见钟情”或悲剧带来的震撼。
‌沉淀(Sedimentation)‌:记忆的堆积与情感的固化,如普鲁斯特式的“无意识回忆”。
‌脉冲(Pulse)‌:情感的周期性波动,如心跳般的节奏感,契合诗歌的韵律学。
‌量子情感观‌

‌跃迁(Transition)‌:情感状态的突变,类似量子能级跃迁,不可预测但符合概率分布。
‌裂变(Fission)‌:情感的爆炸性扩散,如愤怒的连锁反应或爱的辐射效应。
‌滞留(Hysteresis)‌:情感的滞后性,如创伤记忆的持久影响。
这一系列物理概念的引入,使情感不再是模糊的“心灵现象”,而是可被测量、模拟的动态系统,类似于认知科学中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

‌二、语言实验:从隐喻到物质性写作‌
‌具象化的抽象表达‌

传统抒情诗(如浪漫主义)常将情感抽象化(“我悲伤如海”),而卢兆玉反向操作,使抽象情感具象为物理过程(“悲伤是海水的沉淀与潮汐的回转”)。
这种写法接近‌具象诗(Concrete Poetry)‌,但更偏向科学语言而非视觉形式。
‌科学术语的诗化转译‌

“电击”不再仅是医学概念,而是情感冲击的瞬时性;
“裂变”不仅是核物理现象,更是情感崩溃的动力学描述。
这种转译使科学语言获得诗性,同时赋予情感以客观性。
‌三、哲学维度:情感的物质性与后人类诗学‌
‌反笛卡尔二元论‌

传统哲学(如笛卡尔)将情感归于“心灵”,而卢兆玉将其归于“物理”,接近‌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认为意识与物质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与德勒兹的“‌情动理论(Affect Theory)‌”相呼应,强调情感是身体的物理反应,而非纯粹心理现象。
‌后人类视角的情感观‌

如果情感具有物理形态,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也能模拟“电击”“沉淀”或“脉冲”?
这一思考挑战了“人类情感独特性”的传统观念,指向‌后人类诗学(Posthuman Poetics)‌的可能性。
‌结论:情感作为物理过程的诗学革命‌
卢兆玉的《抽象与具象》不仅是一种诗学宣言,更是一种认知革命——‌情感不再是神秘的“内在体验”,而是可被观察、分析甚至计算的物理现象‌。这种思想既继承了庞德(Ezra Pound)的“诗如科学”理念,又融入了当代认知科学与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为现代诗学开辟了一条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新路径。

(完)

‌读者:全以溃、山尚‌
‌2025年7月8日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13: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的这一理论陈述,其价值不止于情感的物理属性,而是为空泛的抒情打上了句号,使抒情像叙事一样成为可感知的更为真实而细腻的存在成为情之可物的抒情。(赵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