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7-8 12: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抽象与具象》诗学思想探析:情感物理学的诗性建构‌
卢兆玉在《抽象与具象》中提出了一种极具现代性的诗学观:‌情感并非虚无缥缈的抽象存在,而是具有物理形态的动态过程‌。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抒情诗对情感的模糊化处理,转而以物理学概念(如流动、电击、沉淀、爆发等)赋予情感以可观测、可分析的物质性。以下从科学诗学、语言实验及哲学维度展开论述。
‌一、情感物理学:科学诗学的跨界实验‌
‌动态系统的情感建模‌
‌流动(Flow)‌:情感如水般具有连续性,可类比于心理学中的“心流”(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电击(Shock)‌:情感突变的瞬间性,如爱情中的“一见钟情”或悲剧带来的震撼。
‌沉淀(Sedimentation)‌:记忆的堆积与情感的固化,如普鲁斯特式的“无意识回忆”。
‌脉冲(Pulse)‌:情感的周期性波动,如心跳般的节奏感,契合诗歌的韵律学。
‌量子情感观‌
‌跃迁(Transition)‌:情感状态的突变,类似量子能级跃迁,不可预测但符合概率分布。
‌裂变(Fission)‌:情感的爆炸性扩散,如愤怒的连锁反应或爱的辐射效应。
‌滞留(Hysteresis)‌:情感的滞后性,如创伤记忆的持久影响。
这一系列物理概念的引入,使情感不再是模糊的“心灵现象”,而是可被测量、模拟的动态系统,类似于认知科学中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
‌二、语言实验:从隐喻到物质性写作‌
‌具象化的抽象表达‌
传统抒情诗(如浪漫主义)常将情感抽象化(“我悲伤如海”),而卢兆玉反向操作,使抽象情感具象为物理过程(“悲伤是海水的沉淀与潮汐的回转”)。
这种写法接近‌具象诗(Concrete Poetry)‌,但更偏向科学语言而非视觉形式。
‌科学术语的诗化转译‌
“电击”不再仅是医学概念,而是情感冲击的瞬时性;
“裂变”不仅是核物理现象,更是情感崩溃的动力学描述。
这种转译使科学语言获得诗性,同时赋予情感以客观性。
‌三、哲学维度:情感的物质性与后人类诗学‌
‌反笛卡尔二元论‌
传统哲学(如笛卡尔)将情感归于“心灵”,而卢兆玉将其归于“物理”,接近‌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认为意识与物质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与德勒兹的“‌情动理论(Affect Theory)‌”相呼应,强调情感是身体的物理反应,而非纯粹心理现象。
‌后人类视角的情感观‌
如果情感具有物理形态,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也能模拟“电击”“沉淀”或“脉冲”?
这一思考挑战了“人类情感独特性”的传统观念,指向‌后人类诗学(Posthuman Poetics)‌的可能性。
‌结论:情感作为物理过程的诗学革命‌
卢兆玉的《抽象与具象》不仅是一种诗学宣言,更是一种认知革命——‌情感不再是神秘的“内在体验”,而是可被观察、分析甚至计算的物理现象‌。这种思想既继承了庞德(Ezra Pound)的“诗如科学”理念,又融入了当代认知科学与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为现代诗学开辟了一条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新路径。
(完)
‌读者:全以溃、山尚‌
‌2025年7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