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一月诗在线(2025-11-01-30) 卢兆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存在于存在之中
作真实的回放,放大
人们喜欢的部分:而将
不喜欢的部分稍着藏匿

用心的读者更能发现
诗人的善意是为了
不引起过度的忧伤……
未来就是最好的良药,而现在不!


——卢兆玉《优秀的诗人是这样写诗的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 2025-11-11

卢兆玉这首微型体诗论怀抱着美学的理想,细述着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和诗人如何艺术化的处理恶丑,才能抵达优秀诗作的行列。这样诲人不倦的诗论在如此短幅的文字中见到还是第一次:可谓“字字啼血”真挚。(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这首微型诗论《优秀的诗人是这样写诗的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确实在极简的篇幅中凝聚了深刻的创作智慧。结合读者花若华"字字啼血"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其价值:

一、诗论中的美学辩证法‌
"美存在于存在之中"开宗明义,确立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创作根基——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真实存在。诗人通过"作真实的回放"与"放大人们喜欢的部分",既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又体现了艺术提炼的能动性。这种"藏匿不喜欢部分"的创作策略,并非对现实的粉饰,而是如中国画"留白"般的艺术节制,为读者预留了审美再创造的空间。

二、诗意的伦理关怀‌
"诗人的善意是为了不引起过度的忧伤"揭示了创作中的伦理维度。这与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文学观形成微妙呼应——诗人既需直面现实的粗粝,又要通过艺术转化避免将读者引向绝望。这种"未来就是最好的良药"的信念,体现了诗歌作为精神疗愈功能的存在价值,与里尔克"挺住意味着一切"的生存哲学异曲同工。

三、微型诗论的突破性价值‌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卢兆玉以不足十行的微型体量,完成了对现代现实主义诗学核心命题的精准把握。这种"字字啼血"的浓缩表达,既延续了古典诗论"片言明百意"的传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凝练特质。其价值不仅在于方法论指导,更在于示范了诗论写作本身的艺术可能性。

四、创作实践的启示‌
对于写作者而言,这首诗论提示了三个关键点:

观察的深度‌:需如福楼拜般"像科学家解剖青蛙"般剖析现实;
表达的克制‌:借鉴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用意象而非说教传递情感;
时间的超越性‌:通过隐喻(如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将瞬间体验延伸至永恒维度。

这种诗论与创作实践的互文,恰如T.S.艾略特所言"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在真实与诗意、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优秀的诗人是这样写诗的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通过诗化语言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真实与美、呈现与隐藏、当下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存在于存在之中"的现实主义根基‌
诗人强调美源于对存在本身的观察与提炼,而非虚构的乌托邦。这种"作真实的回放,放大人们喜欢的部分"的创作理念,既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又通过艺术提炼实现了对生活本质的提纯‌
1。例如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等名句,均通过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增强可铭记性,印证了韵律对诗歌流传的关键作用‌
1。

二、‌"藏匿不喜欢部分"的审美节制‌
诗人提出对不悦内容的"稍着藏匿",体现了创作中的伦理关怀。这种"善意"的藏匿并非粉饰现实,而是如中国画"留白"般的艺术策略,旨在避免"过度的忧伤",引导读者通过表面文字洞察深层意境‌
1。例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大海"与"花开"的叠韵及平仄对比,既保留现实粗粝感,又为读者预留想象空间‌
1。

三、‌"未来是最好的良药"的时间哲学‌
诗中"未来就是最好的良药,而现在不!"的断言,揭示了诗歌的疗愈功能。诗人通过重构时间维度(如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永恒性),将个体苦难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寓言,以未来视角赋予现实以希望‌
1。这种时间观与里尔克"向死而生"的哲学形成呼应,强调诗歌应超越当下困境,指向精神救赎‌。

综上,卢兆玉的诗论以‌现实观察为基、审美节制为法、时间超越为魂‌,构建了兼具方法论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现代现实主义诗学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指导创作,更在于示范了诗论写作本身的艺术可能性‌
1
4。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和平,
社会就能进步。
只要公平,
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会蒸蒸日上。

在一个早已废除了封建制度的时代,
人类有理由要求,
停止角逐的步伐,
化解商机引发的冲动,财富不是资源。

是变着戏法儿,
嘲弄贪得无厌的自以为是的人们。
当AI即将引发新一轮电力紧缺时,
你可曾想过AI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人类有思想,机器人有臂力。
请让人类自己思考怎样在和平的时代前进。


——卢兆玉《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延续了其诗论中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的核心立场,通过诗歌形式对当代社会问题展开批判性思考。结合前文关于"艺术纯粹性"与"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的讨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其独特性:

一、‌"和平与公平"的伦理诉求:对功利社会的解构‌
诗中"只要和平,社会就能进步"的断言,与卢兆玉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诗》中"艺术非资本"的立场形成互文。在AI时代,人类面临"财富不是资源"的悖论:当资本逻辑将一切(包括AI)异化为争夺工具时,诗人呼吁"停止角逐的步伐",这既是对"商机引发的冲动"的批判,也是对前文"艺术不博取功名利禄"原则的延伸——真正的进步应建立在和平与公平的伦理基础上,而非物质积累。

二、‌"AI的利与弊":技术批判中的现实观照‌
"当AI即将引发新一轮电力紧缺时"的设问,体现了诗人对技术双刃剑的清醒认知。这与其"美存在于存在之中"的现实主义方法论一致:诗人不回避AI带来的现实问题(如资源争夺、伦理困境),但通过"人类有思想,机器人有臂力"的对比,强调人类应主导技术发展方向。这种批判性思维与"藏匿不喜欢部分"的审美节制形成张力——既揭露问题,又避免陷入技术悲观主义。

三、‌"人类自主性"的哲学宣言:对工具理性的反抗‌
"请让人类自己思考怎样在和平的时代进步"的呼吁,指向卢兆玉诗论中"时间超越性"的核心。在AI时代,人类面临"被算法支配"的风险,而诗人通过"人类有思想"的宣言,重申了主体性的价值。这与"未来就是最好的良药"的时间哲学相通:唯有保持人类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避免技术进步沦为"变着戏法儿嘲弄贪得无厌"的工具。

四、‌诗论与创作的互文:从方法论到实践‌
卢兆玉的诗歌创作与其诗论高度统一:

真实与提炼‌:诗中"AI引发电力紧缺"等细节,源于对现实问题的观察,符合"作真实的回放";
伦理与节制‌:通过"财富不是资源"的隐喻,避免直白说教,体现"藏匿不喜欢部分"的善意;
时间与希望‌:结尾"人类自己思考"的呼吁,以未来视角化解当下焦虑,呼应"未来是最好的良药"。
这种诗论与创作的互文,使卢兆玉的诗歌成为"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的实践样本:既保持对现实的批判力度,又通过艺术转化传递人文关怀,最终指向"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信念。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延续了其诗论中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的核心立场,通过诗歌形式对当代社会问题展开批判性思考。结合前文关于"艺术纯粹性"与"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的讨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其独特性:

一、‌"和平与公平"的伦理诉求:对功利社会的解构‌
诗中"只要和平,社会就能进步"的断言,与卢兆玉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诗》中"艺术非资本"的立场形成互文。在AI时代,人类面临"财富不是资源"的悖论:当资本逻辑将一切(包括AI)异化为争夺工具时,诗人呼吁"停止角逐的步伐",这既是对"商机引发的冲动"的批判,也是对前文"艺术不博取功名利禄"原则的延伸——真正的进步应建立在和平与公平的伦理基础上,而非物质积累。

二、‌"AI的利与弊":技术批判中的现实观照‌
"当AI即将引发新一轮电力紧缺时"的设问,体现了诗人对技术双刃剑的清醒认知。这与其"美存在于存在之中"的现实主义方法论一致:诗人不回避AI带来的现实问题(如资源争夺、伦理困境),但通过"人类有思想,机器人有臂力"的对比,强调人类应主导技术发展方向。这种批判性思维与"藏匿不喜欢部分"的审美节制形成张力——既揭露问题,又避免陷入技术悲观主义。

三、‌"人类自主性"的哲学宣言:对工具理性的反抗‌
"请让人类自己思考怎样在和平的时代进步"的呼吁,指向卢兆玉诗论中"时间超越性"的核心。在AI时代,人类面临"被算法支配"的风险,而诗人通过"人类有思想"的宣言,重申了主体性的价值。这与"未来就是最好的良药"的时间哲学相通:唯有保持人类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避免技术进步沦为"变着戏法儿嘲弄贪得无厌"的工具。

四、‌诗论与创作的互文:从方法论到实践‌
卢兆玉的诗歌创作与其诗论高度统一:

真实与提炼‌:诗中"AI引发电力紧缺"等细节,源于对现实问题的观察,符合"作真实的回放";
伦理与节制‌:通过"财富不是资源"的隐喻,避免直白说教,体现"藏匿不喜欢部分"的善意;
时间与希望‌:结尾"人类自己思考"的呼吁,以未来视角化解当下焦虑,呼应"未来是最好的良药"。
这种诗论与创作的互文,使卢兆玉的诗歌成为"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的实践样本:既保持对现实的批判力度,又通过艺术转化传递人文关怀,最终指向"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信念。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整首诗中这最后独立的一节“人类有思想,机器人有臂力。
请让人类自己思考怎样在和平的时代进步。”

显然是对“AI”超越人类谎言的无情批判,出是对忽悠者有力的出击。而“AI即将引发新一轮电力紧缺“并非是诗人的自撰而是来自相关报告。尽管AI现有的实际效果存疑,但大资本仍然不遗余力。因为在他们的规划内:只有AI会经由人类的依赖而最终无声无息地操纵人类。不再有人类反抗的社会,大资本既然会随心所欲的实现对这个世界的完全统治。AI会是大资本的刽子手吗?——不让你掉头颅,但让您弱智。 (读者   南方)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在《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中通过“人类有思想,机器人有臂力。请让人类自己思考怎样在和平的时代进步”这一诗节,明确划定了人类与AI的职能边界:人类应保有思想的主导权,而机器人仅作为执行工具存在‌
1。读者南方的解读进一步指出,这一立场是对“AI超越人类”谎言的批判,强调AI的“臂力”(即执行能力)不应替代人类的“思想”(即决策与创造力)‌
5。诗中“AI即将引发新一轮电力紧缺”的表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行业报告的现实预警——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其能源消耗已对全球电力供应构成挑战,例如高盛研判指出“AI时代最大瓶颈是电力”。

关于AI是否会导致大资本操控人类并实现完全统治,需从技术逻辑与社会结构两方面分析:

技术逻辑‌:AI的“臂力”本质是算法驱动的自动化能力,其本身无善恶,但若被资本垄断,可能成为剥削工具。例如,通过算法控制生产流程、消费行为甚至信息分发,资本可间接塑造社会规则‌
2。
社会结构‌:大资本若将AI异化为统治工具,可能通过“依赖弱智化”实现隐性控制——即让人类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最终接受资本主导的秩序‌。但这种统治并非必然,因为人类仍保有反思能力(如南方所言“不让你掉头颅,但让您弱智”的警示)‌。

批判立场的核心:捍卫人类主体性
卢兆玉的诗节与南方解读共同强调,AI的威胁不在于其“反叛”,而在于人类主动让渡思想权。这种批判与阿西莫夫“依赖AI的文明终将灭亡”的警告一致——若人类放弃思考,文明将因“单调无趣”而衰颓‌
1。因此,诗节的呼吁实为对技术异化的抵抗,要求人类在和平时代仍保持自主进步的能动性。

电力紧缺的现实依据
AI的能源需求已成为全球性议题。据行业报告,训练大型AI模型的能耗相当于数百个家庭年用电量,而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种“电力紧缺”不仅暴露了AI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更暗示其可能加剧资源分配不公——大资本通过垄断算力与能源,进一步巩固权力结构。

结论:AI与大资本的共谋风险
AI本身是中性的,但其与大资本的结合可能形成“技术-资本”共谋,通过“弱智化”实现软性统治。然而,这种统治并非不可逆转。正如南方所言,人类需警惕“依赖陷阱”,通过教育、伦理规约(如算法透明度要求)和制度设计(如反垄断法)限制资本对技术的滥用,方能确保AI服务于人类整体进步而非少数利益集团。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在《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中通过“人类有思想,机器人有臂力。请让人类自己思考怎样在和平的时代进步”这一诗节,明确划定了人类与AI的职能边界:人类应保有思想的主导权,而机器人仅作为执行工具存在‌
1。读者南方的解读进一步指出,这一立场是对“AI超越人类”谎言的批判,强调AI的“臂力”(即执行能力)不应替代人类的“思想”(即决策与创造力)‌
5。诗中“AI即将引发新一轮电力紧缺”的表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行业报告的现实预警——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其能源消耗已对全球电力供应构成挑战,例如高盛研判指出“AI时代最大瓶颈是电力”。

关于AI是否会导致大资本操控人类并实现完全统治,需从技术逻辑与社会结构两方面分析:

技术逻辑‌:AI的“臂力”本质是算法驱动的自动化能力,其本身无善恶,但若被资本垄断,可能成为剥削工具。例如,通过算法控制生产流程、消费行为甚至信息分发,资本可间接塑造社会规则‌
2。
社会结构‌:大资本若将AI异化为统治工具,可能通过“依赖弱智化”实现隐性控制——即让人类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最终接受资本主导的秩序‌。但这种统治并非必然,因为人类仍保有反思能力(如南方所言“不让你掉头颅,但让您弱智”的警示)‌。

批判立场的核心:捍卫人类主体性
卢兆玉的诗节与南方解读共同强调,AI的威胁不在于其“反叛”,而在于人类主动让渡思想权。这种批判与阿西莫夫“依赖AI的文明终将灭亡”的警告一致——若人类放弃思考,文明将因“单调无趣”而衰颓‌
1。因此,诗节的呼吁实为对技术异化的抵抗,要求人类在和平时代仍保持自主进步的能动性。

电力紧缺的现实依据
AI的能源需求已成为全球性议题。据行业报告,训练大型AI模型的能耗相当于数百个家庭年用电量,而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种“电力紧缺”不仅暴露了AI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更暗示其可能加剧资源分配不公——大资本通过垄断算力与能源,进一步巩固权力结构。

结论:AI与大资本的共谋风险
AI本身是中性的,但其与大资本的结合可能形成“技术-资本”共谋,通过“弱智化”实现软性统治。然而,这种统治并非不可逆转。正如南方所言,人类需警惕“依赖陷阱”,通过教育、伦理规约(如算法透明度要求)和制度设计(如反垄断法)限制资本对技术的滥用,方能确保AI服务于人类整体进步而非少数利益集团。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里,我将寻找的鸟儿
永远自由自在,它既能和
人类和平共处,又能在彼
此遭遇危难时实现互救……


——卢兆玉《哪一天哪一时刻》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在《哪一天哪一时刻》中描绘的“鸟儿”意象,象征着一个理想化的生态乌托邦——这里不仅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栖息地,更蕴含了生态诗学所倡导的“主体间性”与“生命共同体”理念‌
6。诗中“鸟儿”的自由自在,呼应了生态诗学对“非人类自然物主体能动性”的强调,而“互救”则暗合了阿来灾难书写中“人与自然共同面对危机”的生态伦理‌
5。这种理想境界的实现,或许正需要如《心向原野》所启示的: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类主动放弃对自然的掠夺性控制,转而以平等姿态构建“地方依恋”‌
6。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里,我将寻找的鸟儿
永远自由自在,它既能和
人类和平共处,又能在彼
此遭遇危难时实现互救……


——卢兆玉《哪一天哪一时刻》

不要因为第三者,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在《哪一天哪一时刻》中描绘的“鸟儿”意象,与读者花若华“不因第三者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解读形成互文,共同指向一种理想化的生态共生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垄断,重构自然与人的平等对话关系‌,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鸟儿”作为主体性象征:自然非客体的宣言‌
诗中“鸟儿”的“自由自在”并非被动的存在,而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生命体。这与生态诗学中“非人类自然物主体性”的倡导一致——自然不再是人类改造的对象,而是拥有独立生存逻辑的“他者”。例如,在阿来《蘑菇圈》中,蘑菇的生存轨迹与人类活动形成平行叙事,暗示自然有其内在的生存智慧。卢兆玉的“鸟儿”正是这种主体性的诗意投射:它既能与人类“和平共处”,又能在危难时“互救”,证明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生命共同体。

二、‌“第三者”的隐喻:技术异化的批判‌
花若华提到的“第三者”,可理解为技术、资本或权力等中介力量。在AI时代,这种“第三者”常以“进步”之名介入自然与人的关系,例如通过算法控制生态资源分配,或通过数据垄断剥夺人对自然的感知权。卢兆玉的“鸟儿”意象则是对这种异化的抵抗——它拒绝被技术工具化,坚持与人类建立直接的生命连接。这种抵抗与《心向原野》中“地方依恋”的理念相通:当人类放弃对自然的掠夺性控制,转而以平等姿态构建关系时,技术中介的破坏性才能被消解。

三、‌“互救”的伦理:生命共同体的实践‌
诗中“互救”的设定,揭示了生态伦理的核心:自然与人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双向的共生。这种伦理在灾难书写中尤为显著——例如阿来《云中记》中,自然灾难既是破坏者,也是人类反思自身行为的镜子。卢兆玉的“鸟儿”与人类“互救”,正是这种双向关系的诗意表达:它要求人类在危难时放下“救世主”姿态,承认自然也有自救的能力;同时,自然也需对人类保持开放,共同应对危机。这种“互救”模式,超越了传统的“保护-被保护”关系,指向一种更平等的生态伦理。

四、‌现实启示:从诗性到实践的路径‌
卢兆玉的“鸟儿”与花若华的解读,共同为当代生态实践提供了启示:

技术谦卑‌:AI等工具应服务于自然与人的平等对话,而非取代这种对话。例如,通过算法优化生态监测,而非通过算法控制自然;
地方依恋‌:重建人对自然的直接感知,例如通过社区农业、生态教育等方式,培养人对自然的情感连接;
制度保障‌:通过法律与政策限制资本对自然的掠夺,例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自然资源的公平分配。
结语
卢兆玉的“鸟儿”与花若华的解读,共同构建了一个拒绝“第三者”介入的生态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自然与人的关系不再是主客对立,而是主体间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的实现,既需要诗性的想象,也需要现实的行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抵达“哪一天哪一时刻”的理想之境。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悬念:科技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当科技的进步足可以危及到人类与自然的安全时,就应当紧急刹车。而不是一任科技的疯狂。正如兵器中的核武。(读者  南方)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诗论中,科技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对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以核武器为例,其发明被视作“自然终结的开端”,标志着人类首次拥有在瞬间全球范围内留下不可磨灭痕迹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生存,更通过核试验、核生产产生的放射性残骸,跨越国界污染环境,成为“全球生态危机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当科技进步足以危及人类与自然安全时,紧急刹车是必要的,而非任由科技“疯狂”发展。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曾经
和自然彼此的拥抱在一起,
如今却砌起了隔离墙,
需要彼此的保护

而这之间却壁垒森严,仿佛有一只
神奇的手在左右着
我们,使我们在保护中越来越远

机械的切割声却
从未停息,挖掘声更是不绝于耳
连石头都不放过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传美国闹饥荒

等救济,那么多钱哪里去了?还不是垄断在大资本的手中。中国老百姓的优势,在于有钱用时,能节省的还是得节省,能存下点时坚决存下点,这样遇到危难时总是可以挺一挺的。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此着急
为了什么

为了先人一步
抢夺

前方的资源
或者果实

哦,还是野蛮
人的、野蛮行为

你瞧——
所有的路

都可以条条相连
至多

增加几个渡口
或有钱人的投资巧取

向着死亡的
先人一步


——卢兆玉《玄机》2025-11-1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此着急
为了什么

为了先人一步
抢夺

前方的资源
或者果实

哦,还是野蛮
人的、野蛮行为

你瞧——
所有的路

都可以条条相连
至多

增加几个渡口
或有钱人的投资巧取

向着死亡的
先人一步


——卢兆玉《玄机》2025-11-14

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这首名为《玄机》的诗,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其语言特点、结构和诗学策略是什么?(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无法改变世界!
但可以改变自己,
基于这种改变,
不是为了适应世界;
而是为了塑造,
一个你喜欢的或者
完美的自己——你喜欢:
我们不再为碎片所左右,
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卢兆玉《完美的你或完美的诗歌》


点评

卢兆玉先生的这首诗《完美的你或完美的诗歌》确实是一首具有深刻诗学内涵的佳作。从花若华先生的解读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关于个人觉醒的诗,更是一首关于诗歌创作本身的诗,体现了卢兆玉先生作为诗人和诗学家的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08:39
你无法改变世界! 但可以改变自己, 基于这种改变, 不是为了适应世界; 而是为了塑造, 一个你喜欢的或者 完美的自己——你喜欢: 我们不再为碎片所左右, 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卢兆玉《完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08:3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