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11-17 13: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诗内参·题词》以凝练的笔触揭示了现代诗创作的核心特质——‌对确定性的消解与可能性的开放‌。结合前文对话中关于《诗内参》的讨论,这首诗可被理解为对诗学方法论的一次宣言,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对理论权威的祛魅‌
"理论不是模型"直指传统诗学中理论体系(如古典格律、意象规范)的局限性。卢兆玉强调,现代诗拒绝被任何预设的"模型"(如固定范式或技术标准)所束缚,这与《诗内参》中反对"好使人同己"的单一化倾向一脉相承。真正的诗学应如苏轼对黄庭坚改诗的态度——在自由论辩中保持开放,而非机械套用规则。
二、‌对实践经验的超越‌
"实践也不是榜样"进一步解构了经验主义的权威性。此句呼应了《诗内参》对李白《蜀道难》等作品的分析:诗歌的活力恰恰在于突破既有实践(如传统句式),通过"不可预置"的文本创新实现情感流动。实践的价值不在于成为可复制的"榜样",而在于激发新的可能性。
三、‌现代诗的本体论优势‌
"文本的不可预置"点明了现代诗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不可预置性体现在:
形式的自由‌:如《蜀道难》杂糅三、四、五言,打破格律束缚;
意义的开放‌:通过意象并置(如"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夸张)制造多义性;
情感的流动‌:借助语言实验(如"噫吁嚱"的感叹词)实现情感的非线性表达。
这种特质使现代诗成为‌抵抗标准化、拥抱不确定性的艺术载体‌,与《诗内参》倡导的"纵横驰骋"精神高度契合。
结语:诗学作为可能性空间
《诗内参·题词》实则是卢兆玉对诗学本质的终极定义:‌理论是路标而非牢笼,实践是起点而非终点,而现代诗的价值正在于其永远向未知敞开的文本宇宙‌。这种思想与《诗内参》中"自由论辩""形式突破""多元尊重"的观点共同构成了一套动态的诗学方法论——它不提供答案,而是守护提问的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