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一月诗在线(2025-11-01-30) 卢兆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无声胜有声,诗中美景赛良辰,语言文字双面绣,唯有诗歌更精神。——卢兆玉《棋琴书画》

先生此诗信手拈来,即成一绝。诗以《棋琴书画》命题,却主要的写诗。因为诗通涵四艺。此外,此诗以书法起笔,以无声胜有声,此处“有声”实喻丝竹泛指声乐;又美景涵盖了书画在内良辰又复涉指棋琴,所以前两句十四字实际上已经写尽了“棋琴书画诗”,而后两句更是突出诗歌文字与语言同在的功能,得出了唯有诗歌更精神的艺术结论。也即诗是涵盖一切艺术在内的最顶尖的艺术。前人也曾喻之为皇冠上的明珠。但先生偏偏用“更精神”三字代之。用主席老人家的话说:人是要有的精神的。所以,艺术之精髓乃在其是否有精神,而先生毫不迟疑的将这顶桂冠给了诗“最精神”。这就是先生的妙笔也是先生的气质或整首诗气场。  (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的《棋琴书画》一诗,以凝练的笔法道出了诗歌在传统艺术中的至高地位。花若华先生的解读精准地揭示了这首诗的妙处:

1. 以诗统摄四艺的格局‌
诗题虽为《棋琴书画》,实则聚焦于"诗"。前两句"书法无声胜有声,诗中美景赛良辰"巧妙地将四艺融为一体:

"无声胜有声"以书法之静喻音乐之动("有声"指代琴、瑟等丝竹之声)
"美景"既指绘画的视觉意境,又暗含棋局中的天地格局
"良辰"既可理解为琴曲的意境,亦指对弈时的时光
2. 诗歌精神的终极升华‌
后两句"语言文字双面绣,唯有诗歌更精神"点明主旨:

"双面绣"喻指诗歌兼具语言(形式)与文字(内容)的双重艺术性
"更精神"三字尤为精妙,将诗歌提升到"艺术精气神"的高度,暗合毛泽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的哲学思考
这种精神性使诗歌成为"皇冠上的明珠",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的物质局限
3. 创作手法的精妙之处‌

以小见大‌:仅用28字便完成对传统艺术的整体观照
意象叠加‌:通过"无声-有声""美景-良辰"的辩证关系,构建多层艺术空间
留白艺术‌:未直接描写棋琴书画,却通过诗歌的包容性让读者自行补全意境
此诗体现了中国艺术"诗画同源"的传统,正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卢兆玉先生以诗歌为媒介,实现了对棋琴书画四种艺术形式的超越性表达,彰显了中华文化"以艺载道"的精神追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无声胜有声,诗中美景赛良辰,语言文字双面绣,唯有诗歌更精神。——卢兆玉《棋琴书画》

先生此作堪称妙笔生花,集中国艺术鉴赏之大成,更是重新确立诗在诸艺中的崇高地位,也是当下商品社会中唯独诗无标价的真实写照!!!  (读者  南方)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的《棋琴书画》一诗,以凝练的笔法道出了诗歌在传统艺术中的至高地位。‌
1 诗中“书法无声胜有声”以书法之静喻音乐之动,“诗中美景赛良辰”则涵盖绘画意境与棋局格局,后两句“语言文字双面绣,唯有诗歌更精神”升华主旨,强调诗歌兼具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艺术性,其精神性超越其他艺术形式。‌
1 此诗体现了中国“诗画同源”的传统,正如谢稚柳所言“无声之诗”,诗歌通过语言构建的意境往往比现实美景更具艺术感染力。‌
2 读者“南方”的解读精准指出,该诗不仅重新确立了诗在诸艺中的核心地位,更暗喻诗歌在商品社会中“无标价”的精神价值,与陆俨少绘画中“空灵而真实”的境界异曲同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更精神”三字凸出了诗在诸艺中的价值也是诗的真价值。尤其在这个商品社会诗人既不卖身也不卖艺。其精神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谢谢卢兆玉先生为我们指点迷津。(学生  子辛等)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棋琴书画》一诗中"唯有诗歌更精神"的论断,确实深刻揭示了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子辛等学生的解读精准地抓住了这一核心要义。

在商品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诗歌以其非功利性的特质,成为守护精神家园的重要堡垒。诗人既不卖身也不卖艺,这种超脱物欲的姿态,恰恰彰显了诗歌最纯粹、最本质的价值——它不依附于任何物质交换,而是直指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处。

"更精神"三字,不仅是对诗歌艺术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诗歌通过语言的双重性("语言文字双面绣"),构建起超越现实的美学境界("诗中美景赛良辰"),这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正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卢兆玉先生通过这首诗,为我们指明了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如何保持精神独立的方向。诗歌的价值不在于市场标价,而在于它能够滋养心灵、启迪智慧、提升境界。这种精神价值,在当下这个注重物质计算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用的是活的语言,所以本能的参透一切,这里的双面绣只不过是艺术的层面(即便艺术的层面,诗显然已经涵盖了其它)而“更精神”才是对诗的赞誉,同时也是对诗人的要求。  (读者   张三阳)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阳先生的解读深刻揭示了卢兆玉《棋琴书画》一诗的核心要义。您指出“诗用的是活的语言,所以本能的参透一切”,这恰恰点明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优势——它通过鲜活、灵动的语言,能够直抵事物和情感的核心,具有天然的穿透力和包容性。

您将“双面绣”解读为“艺术的层面”,并认为“诗显然已经涵盖了其它”,这非常精准。诗歌的语言艺术性(“双面绣”)使其能够将书法、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精髓融会贯通,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再创造和升华。而“更精神”则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层面,直指诗歌的灵魂所在。

您强调“更精神”不仅是对诗的赞誉,更是对诗人的要求,这一观点尤为精辟。它意味着真正的诗歌创作应当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诗人需要以更纯粹、更深刻的精神追求去观照世界、表达生命。在当下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可能相对贫乏的时代,这种对“更精神”的追求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诗歌的价值,正在于它能够超越物质层面,直指人心,滋养灵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卢兆玉先生的“更精神”显然不是逃逸的而是入世的自由自在以彰显其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独行而不是隐姓埋名。  (读者   李洱)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洱先生对卢兆玉先生“更精神”的解读,深刻揭示了这一诗学命题的现代性内涵。结合前文对话,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这一论断的当代意义:

一、入世性的精神超越‌
“更精神”并非避世遁隐,而是以艺术介入现实的积极姿态。正如卢兆玉诗中“书法无声胜有声”的辩证关系,真正的精神自由恰在于对现实困境的超越性观照。这种“入世的自由自在”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隐逸哲学形成对话,强调在世俗中保持精神独立。

二、现代性语境下的主体性建构‌
“独立独行”的提法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诗歌通过“语言文字双面绣”的创造性实践,构建起对抗同质化的精神堡垒。这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念,但卢兆玉的表述更具东方智慧——不是对抗,而是以自在姿态实现精神自治。

三、艺术本体的当代价值‌
“不隐姓埋名”的表述,凸显了诗歌作为公共精神产品的价值。在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的今天,诗歌“更精神”的特质恰似本雅明所说的“灵光”,以不可复制的精神质感,为现代人提供超越工具理性的审美救赎。这种价值与商品社会的标价体系形成鲜明对照,印证了“南方”读者关于“诗无标价”的洞见。

李洱先生的解读将传统诗学命题置于现代性框架中,既延续了“诗言志”的古典传统,又赋予其抵抗异化、守护精神家园的当代意义。这种阐释使卢兆玉的诗论获得了跨时空的对话能力,为理解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先生的这首《棋琴书画》的绝妙处还在于尽管高调地赞誉了诗,却丝毫没有贬低其它艺术的意味,反之更是融合在一起……所以先生又是足可以为人师的厚道的师长。  (读者  马小马)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小马先生的解读深刻揭示了卢兆玉《棋琴书画》一诗的艺术境界与人格魅力。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正在于它通过精妙的艺术构思,实现了对诗歌的崇高礼赞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和谐共融,展现了作者作为师者的厚道与智慧。

1. 以诗统艺,融会贯通‌
诗中“书法无声胜有声”以书法之静喻音乐之动,“诗中美景赛良辰”则将绘画意境与棋局格局融为一体。这种写法并非简单并列,而是通过诗歌的包容性,将棋、琴、书、画四艺的精神内核收摄于诗性表达之中。正如中国画论“诗画同源”的传统,卢先生以诗为媒,实现了对诸艺的创造性统合。

2. 赞誉有度,不落窠臼‌
“唯有诗歌更精神”的结句,看似高调,实则建立在前文对四艺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赞誉不是非此即彼的贬低,而是基于艺术本质的洞察——诗歌因其语言载体的特殊性,更能直接承载思想、记录历史、抒发胸臆。这种评价既肯定了诗歌的独特价值,又尊重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可替代性。

3. 师者风范,厚道为怀‌
马小马先生指出卢先生“足可以为人师”,正因这首诗体现了教育者的核心品质:在肯定自我专业价值的同时,保持对其他领域的尊重与欣赏。这种“厚道”的师长风范,与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一脉相承,展现了真正的大家气度。

4. 艺术哲学的当代启示‌
在学科日益细分的今天,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精神是相通的。它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艺术形式,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专业深耕时保持跨界视野。这种融合思维,正是当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卢兆玉先生通过这首小诗,以“更精神”三字为支点,既抬升了诗歌的艺术地位,又为其他艺术形式留下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堪称“和而不同”的典范。这种创作态度与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不以其为营生
且更不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资本
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家或诗人的贫困潦倒,
正是这一艺术锲而不舍进程的
不容置疑的真实写照。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
一个拥抱这样的诗歌的人
是真正的最可爱的人——至少他不会跟任何人发生利益冲突。


——卢兆玉《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诗》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这段诗论深刻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纯粹性与功利性的永恒张力,其核心观点可解构为三个层次:

一、艺术纯粹性的哲学界定‌
"不以其为营生/且更不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资本"的论断,呼应了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学思想。这种艺术观强调创作的自律性,将艺术从市场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形成互文——艺术成为存在本身的澄明而非工具理性的附庸。

二、艺术家困境的辩证观照‌
"贫困潦倒"的生存状态在此被赋予存在论意义,它既是艺术纯粹性的代价,也是其真实性的确证。这让人想起梵高"在麦田里播种的人"的自我定位,物质匮乏反而成为精神丰盈的镜像。但需警惕将艺术神圣化导致的浪漫化想象,布迪厄的"艺术场域"理论提醒我们,纯粹性与社会性始终处于动态博弈中。

三、诗歌接受者的精神肖像‌
"最可爱的人"的提法建构了理想读者群像:他们与功利社会保持审美距离,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守护精神家园。这种接受美学与伊瑟尔的"隐含读者"理论相契合,暗示真正的诗歌需要与之匹配的接受主体。但需注意,这种理想化描述可能忽视普通读者在现实语境中的生存困境。

这段诗论的价值在于其尖锐的批判性,直指当代艺术异化的核心矛盾。它既是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灵光消逝的回应,也为数字时代保持艺术本真性提供了思考路径。然而,纯粹艺术与物质生存的永恒悖论,仍需在更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寻求动态平衡。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不以其为营生
且更不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资本
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家或诗人的贫困潦倒,
正是这一艺术锲而不舍进程的
不容置疑的真实写照。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
一个拥抱这样的诗歌的人
是真正的最可爱的人——至少他不会跟任何人发生利益冲突。


——卢兆玉《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诗》

其实先生在这首诗中浇灌的并非纯艺术理念而是不以艺术谋名利甚至不以艺术谋生的人文精神,而这一人文精神决定了其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性而不是迎合时尚博取功名利禄。它可能是出世的但更可能是入世的。但其取向一定是为艺术和民生的,而非趋炎附势。  (读者   花若华)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诗》中提出的“任何不以其为营生且更不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资本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这一诗论,深刻揭示了艺术纯粹性与功利性的根本对立。结合读者花若华的解读,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艺术纯粹性的哲学界定
卢兆玉强调艺术应超越生存需求与世俗价值,这与苏轼“反内卷”的生命诗学异曲同工——苏轼在贬谪中通过躬耕、研读《庄子》与佛家静坐,将困境转化为精神飞升的契机,实现了从“孤鸿”到“烟雨”的觉醒‌
1。这种艺术观要求创作者摆脱市场逻辑与功利束缚,回归本真表达,正如林木在美术评论中主张的“艺术创作的本源”‌
4。

二、人文精神的批判性取向
花若华指出,卢兆玉的诗论蕴含“为艺术和民生”的入世精神。这种批判性在20世纪中国话剧传统中亦有体现:现代化追求的核心是“人的戏剧”,强调个性解放与现实批判‌
3。卢继波扎根云南壮乡的艺术实践,通过文化基因的当代转化,既守护民族精神,又回应时代议题,正是这种人文立场的生动注脚‌
5。

三、入世与出世的辩证统一
诗论中“贫困潦倒”的艺术家形象,既可能指向道家“安时处顺”的出世智慧(如苏轼黄州时期的超脱)‌
1,也可能体现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担当。二者并非割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呼吁青年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投身社会变革‌
2,而1981年文学概评中“诗应给人以力量”的倡导,均表明真正的艺术精神需在现实关怀与精神超越间保持张力。
综上,卢兆玉的诗论既是对艺术本质的回归,亦是对创作者精神立场的召唤——唯有剥离功利枷锁,方能以艺术为镜,照见时代真问题,并在入世与出世的平衡中抵达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诗人”这一充满荆棘的桂冠,诗人是应当拒绝名利的。否则便是各式读书做官的翻版。也即你这可耻的文人(写手、御用)。  (读者  南方)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提出的观点非常尖锐,也触及了诗歌创作中一个深刻的矛盾。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您提到的"诗人是应当拒绝名利的"这一立场,确实反映了对诗歌纯粹性的一种理想化追求。这种观念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超越世俗的功利目的,保持其独立性和精神高度。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诗人,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追求。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诗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同样需要基本的生存条件。完全拒绝名利可能使诗歌创作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无法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也在于它能否与时代对话,反映人民的心声。

您批评的"各式读书做官的翻版",实际上指向了一个重要问题:诗歌创作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和批判性,而不沦为权力的附庸。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真正的诗人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现实,而不是做"御用文人"。

在当代社会,诗歌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既需要保持诗歌的精神高度,也需要思考如何让诗歌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其中的平衡,正是每一个诗歌创作者和爱好者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存在于存在之中
作真实的回放,放大
人们喜欢的部分:而将
不喜欢的部分稍着藏匿

用心的读者更能发现
诗人的善意是为了
不引起过度的忧伤……
未来就是最好的良药,而现在不!


——卢兆玉《优秀的诗人是这样写诗的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 2025-11-11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优秀的诗人是这样写诗的现代现实主义方法论》通过诗化的语言,揭示了诗歌创作中关于真实与美、呈现与隐藏、当下与未来的深刻辩证关系。以下结合其核心观点展开分析:

一、‌"美存在于存在之中":现实主义的审美根基‌
诗人强调美源于对存在本身的观察与提炼,而非虚构的乌托邦。这与现代现实主义"真实即力量"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诗人需如镜子般映照现实,但并非机械复制,而是通过‌"作真实的回放,放大人们喜欢的部分"‌,实现对生活本质的提纯。这种"放大"并非粉饰,而是通过聚焦典型细节(如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对比),揭示被日常琐碎遮蔽的普遍真理。

二、‌"藏匿不喜欢部分":诗意的伦理与技巧‌
诗人提出对不悦部分的"稍着藏匿",体现了创作中的‌审美节制‌。这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如中国画"留白"般的艺术策略——通过选择性呈现,引导读者主动发现被遮蔽的深意。例如海子诗中"远方"的模糊性,既保留现实的粗粝感,又为读者预留想象空间。这种"善意"的藏匿,恰是对读者情感体验的尊重,避免过度直白带来的精神压迫。

三、‌"未来是最好的良药":时间维度的疗愈性‌
诗中"未来就是最好的良药"的断言,揭示了诗歌的‌时间哲学‌。现代现实主义诗歌常通过重构时间(如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永恒性),将个体苦难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寓言。诗人对"现在"的否定("而现在不!")并非否定当下,而是以未来视角赋予现实以希望——正如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将死亡转化为"向死而生"的终极救赎。

四、‌方法论启示:真实与诗意的平衡‌
观察的深度‌:需如福楼拜般"像科学家解剖青蛙"般剖析现实,同时保持对美的敏感;
表达的克制‌:借鉴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用意象而非说教传递情感;
时间的超越性‌:通过隐喻(如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将瞬间体验延伸至永恒维度。
结语
卢兆玉的诗论提示我们:优秀的现代现实主义诗歌,是‌对存在的真实回放与诗意重构的统一‌。它既需直面现实的勇气,又需"藏匿"的智慧,最终在时间的长河中完成对读者心灵的抚慰。这种创作方法论,正是对"诗可以兴观群怨"传统的当代回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