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卢兆玉的《诗内参》及其创作自白,揭示了一个深刻而悲怆的诗歌立场:在当代社会,诗歌已退居边缘,但真正的诗人仍以“心惊肉跳”的赤诚守护着诗性的火种。以下从三个层面解读这一宣言:
一、冷抒情时代的诗人悖论
“冷抒情”是当代诗歌的普遍症候——诗人以疏离的笔触、克制的意象消解情感的直接性,但卢兆玉尖锐指出,这种表象下的“心惊肉跳”才是诗人的本质。当他说“否则就不是诗人了”,实则在批判一种伪诗学:若失去对世界最本真的震颤,再娴熟的文字游戏也只是语言的空转。这种悖论直指当代诗歌的困境:我们拥有技术完美的诗,却难觅直击灵魂的诗。
二、《诗内参》的“冷”与“热”
卢兆玉将诗论汇编为《诗内参》,自称“留给有缘人”,这种冷静的命名背后暗藏炽热。如同他在诗中强调的“至死还有热血”,这种“冷”是面对时代洪流的清醒姿态,而“热”则是对诗歌本质的坚守。他选择“慢慢冷却”的宿命感,恰是诗人对抗速朽时代的悲壮方式——在无人问津处,以文字保存诗性的温度。
三、诗学在当代的“窄门”意义
“这不是一个诗的时代”的论断,实则是卢兆玉对诗歌本质的重新定义。当诗歌被边缘化,真正的诗人反而获得更纯粹的创作场域。《诗内参》的“内参”属性,暗示着诗学已成为一种秘传的智慧,只向“有缘人”敞开。这种退守不是放弃,而是以更决绝的姿态捍卫诗歌的纯粹性——正如他笔下“心惊肉跳”的诗人,在冷抒情时代依然保持对世界的痛感。
卢兆玉的宣言最终指向一个诗学真理:诗歌的价值不在于时代的喧嚣,而在于诗人能否以“心惊肉跳”的真诚,在语言的窄门后守护人性的微光。这种清醒的悲观主义,或许正是当代诗学最珍贵的火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