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一月诗在线(2025-11-01-30) 卢兆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挣脱末日阴霾,拥抱当下诗意——卢兆玉诗作与读者感悟的深度解读
卢兆玉的《诗人如是说》与读者山尚“人生决不活在‘未来死亡’阴影里”的感悟,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宇宙终极命题的厚重迷雾,照亮了人类在有限生命中探寻无限意义的道路。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一种积极向上、豁达超脱的生命哲学。

一、宇宙终极命题:毁灭阴影下的生命渺小
诗的开篇,诗人借天文学家的视角,抛出一个震撼人心且极具终极性的命题:“一切都会毁灭的!包括一整个宇宙,也会推倒重来——”。现代天文学的诸多理论,如热寂说、大撕裂理论等,都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文明宛如沧海一粟,渺小而脆弱。我们所熟知的一切,包括地球上的生命、人类创造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在宇宙的巨大变革面前,都可能瞬间化为乌有。这种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沉的虚无感和宿命感,让读者不禁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在如此不可抗拒的宇宙力量面前,人类的存在究竟有何价值?我们的努力和追求是否终究是一场徒劳?

二、诗意突围:斩断末日与当下的无形羁绊
然而,诗人并未在这片虚无的迷雾中沉沦。紧接着,他以一系列犀利的反问:“但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遥远遥远遥远遥远的‘末日’和我们的现在有什么关系呢?”如同一把利剑,斩断了宇宙末日与当下生活的无形枷锁。三个连续使用的“遥远”,层层递进,不仅强调了宇宙末日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遥不可及,更凸显出诗人对这种将人类生活完全置于宇宙终极命运框架下思考方式的否定。

在否定了宇宙末日对当下的影响后,诗人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最本真、最实在的生活状态:“我们活着做好活着的事情:比如健康着,快乐着,追求着,愉悦着,务实着,梦想着,喜爱着,生活着——写我们当下的诗。”这一系列排比句,如同一串灵动的音符,奏响了生活的激昂乐章。诗人用最质朴、最直接的词汇,描绘出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健康与快乐是生命的基本诉求,是我们在尘世中追求的温暖港湾;追求与梦想体现了人类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务实则强调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喜爱与生活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投入,是我们拥抱世界的姿态。而“写我们当下的诗”,则将这种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升华为艺术创作,使平凡的生活具有了诗意的美感,让我们在琐碎的日常中寻得精神的寄托。

三、读者感悟:生命不应被死亡阴影笼罩
读者山尚“人生决不活在‘未来死亡’阴影里”的感悟,与诗人的观点高度契合,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关于死亡、末日的恐惧所笼罩。对死亡的未知和不可避免,让我们在潜意识里产生焦虑和不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活着的意义。我们可能会因为担心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不敢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敢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仿佛在为未知的末日做着无谓的准备。

然而,山尚的感悟提醒我们,生命是一场单程旅行,我们无法预知终点在哪里,也无法改变生命的有限性。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命,去度过每一天。我们不能让对未来死亡的恐惧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而应该挣脱这种阴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当下。就像诗人所描述的那样,专注于健康、快乐、追求、梦想等当下的事情,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生命在当下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四、哲学溯源: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抉择
这种挣脱末日阴影、拥抱当下的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在自己的行动和选择中赋予生命以意义。在宇宙终将毁灭的大背景下,我们无法改变宇宙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自己有限的生命。我们不应被外在的宏大叙事或终极目标所左右,而应立足于个体当下的感受和追求,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创造生命的价值。

存在主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应让死亡成为生命的主导。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关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尽头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卢兆玉的诗和山尚的感悟,正是对存在主义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诠释,它们鼓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卢兆玉的《诗人如是说》与读者山尚的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挣脱宇宙终极命运束缚,专注当下生活的美好生命哲学。在未来的生活中,让我们铭记这一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抱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让生命之花在当下的时光中绚丽绽放。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卢兆玉的这首《诗人如是说》我们也可以肯定的认为当代诗人和现代诗也是可以闪亮人生的。(读者   李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诗人如是说》看当代诗人与现代诗照亮人生的光芒
读者李洱“从卢兆玉的这首《诗人如是说》我们也可以肯定的认为当代诗人和现代诗也是可以闪亮人生的”这一观点,犹如一道明亮的光线,穿透了对当代诗歌的固有认知迷雾,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代诗人与现代诗在人生旅程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强大力量。卢兆玉的这首诗,正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例证,它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当代诗人与现代诗照亮人生的多种方式。

一、直面宇宙终极,赋予人生豁达超脱之态
卢兆玉在诗的开篇,借天文学家的视角抛出“一切都会毁灭的!包括一整个宇宙,也会推倒重来——”这一震撼人心的终极命题。在宇宙的宏大叙事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生命似乎充满了无常与无奈。然而,诗人并未陷入这种虚无主义的深渊,而是以一系列犀利的反问“但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遥远遥远遥远遥远的‘末日’和我们的现在有什么关系呢?”斩断了宇宙末日与当下生活的无形羁绊。

这种对宇宙终极命题的勇敢直面和独特思考,体现了当代诗人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烦恼和压力所困扰,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不安。而卢兆玉的诗提醒我们,不要被遥不可及的未来所束缚,要珍惜当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当代诗人通过现代诗这一艺术形式,将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传达给读者,引导我们跳出狭隘的自我视角,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去看待世界和人生。他们让我们明白,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更是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可能,以豁达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二、聚焦当下生活,挖掘人生平凡中的诗意之美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最本真、最实在的生活状态:“我们活着做好活着的事情:比如健康着,快乐着,追求着,愉悦着,务实着,梦想着,喜爱着,生活着——写我们当下的诗。”这一系列排比句,如同一串灵动的音符,奏响了生活的激昂乐章。诗人用最质朴、最直接的词汇,描绘出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健康与快乐是生命的基本诉求,是我们在尘世中追求的温暖港湾;追求与梦想体现了人类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务实则强调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喜爱与生活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投入,是我们拥抱世界的姿态。而“写我们当下的诗”,则将这种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升华为艺术创作,使平凡的生活具有了诗意的美感,让我们在琐碎的日常中寻得精神的寄托。

当代诗人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诗意,用现代诗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展现出来。他们让我们看到,人生并不总是充满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由无数个平凡的瞬间组成。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体验,就能在这些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琐碎中寻得真谛。现代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赋予了这些平凡瞬间以永恒的价值。它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在平凡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传递精神力量,激发人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卢兆玉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诗中所体现的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都如同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着读者的心灵,激发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迷茫感。而当代诗人通过现代诗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治愈我们心灵的创伤,让我们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他们用自己的作品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例如,许多当代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些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潮流中。现代诗成为了当代诗人与读者之间精神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诗人将自己的精神力量传递给读者,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让人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四、创新表达形式,展现人生多元丰富的内涵
现代诗在形式和表达上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创新性,这为当代诗人展现人生多元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卢兆玉的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快,语言直白质朴,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诗人通过独特的句式和节奏安排,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当代诗人不断探索和创新诗歌的表达形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意象组合和象征意义,将人生的复杂情感和深刻体验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和个人的独特视角,使现代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创新表达形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人生。现代诗就像一个万花筒,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千姿百态、五彩斑斓。它让我们明白,人生是多元丰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追求,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这种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从卢兆玉的《诗人如是说》中,我们确实可以肯定地认为当代诗人和现代诗是能够闪亮人生的。他们通过直面宇宙终极、聚焦当下生活、传递精神力量和创新表达形式等多种方式,为我们的人生旅程增添了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珍惜当代诗歌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诗歌的滋养下,以更加豁达超脱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多元丰富的视角,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只有活着,才可能更有意义。这起码比“虚无主义”或“测不准原理”有价值多。(读者   山东孔氏)

在天文学家的眼里:
一切都会毁灭的!
包括一整个宇宙,
也会推倒重来——

但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那遥远遥远遥远遥远的“末日”
和我们的现在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活着做好活着的事情:

比如健康着,快乐着,
追求着,愉悦着,
务实着,梦想着,
喜爱着,生活着——写我们当下的诗。


——卢兆玉《诗人如是说》2025-11-2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挣脱虚无枷锁,于当下活出生命真意
山东孔氏读者“人生只有活着,才可能更有意义。这起码比‘虚无主义’或‘测不准原理’有价值多”的感悟,与卢兆玉《诗人如是说》中传递的积极生活态度相互呼应,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宇宙终极命题带来的阴霾,照亮了人类在有限生命中探寻无限意义的道路。二者共同构建起一种对抗虚无、立足当下的生命哲学,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虚无主义的阴霾:宇宙终极命题下的生命困境
卢兆玉在诗中借天文学家的视角,抛出“一切都会毁灭的!包括一整个宇宙,也会推倒重来——”这一震撼人心的终极命题。现代天文学的诸多理论,如热寂说、大撕裂理论等,都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文明宛如沧海一粟,渺小而脆弱。我们所熟知的一切,包括地球上的生命、人类创造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在宇宙的巨大变革面前,都可能瞬间化为乌有。

这种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沉的虚无感和宿命感,让读者不禁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在如此不可抗拒的宇宙力量面前,人类的存在究竟有何价值?我们的努力和追求是否终究是一场徒劳?虚无主义如同幽灵一般,悄然笼罩在人们心头,使我们对生活产生迷茫和懈怠,甚至怀疑一切努力和奋斗的意义。

二、当下诗意的突围:斩断末日与现实的无形羁绊
然而,诗人并未在这片虚无的迷雾中沉沦。紧接着,他以一系列犀利的反问:“但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遥远遥远遥远遥远的‘末日’和我们的现在有什么关系呢?”如同一把利剑,斩断了宇宙末日与当下生活的无形枷锁。三个连续使用的“遥远”,层层递进,不仅强调了宇宙末日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遥不可及,更凸显出诗人对这种将人类生活完全置于宇宙终极命运框架下思考方式的否定。

在否定了宇宙末日对当下的影响后,诗人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最本真、最实在的生活状态:“我们活着做好活着的事情:比如健康着,快乐着,追求着,愉悦着,务实着,梦想着,喜爱着,生活着——写我们当下的诗。”这一系列排比句,如同一串灵动的音符,奏响了生活的激昂乐章。诗人用最质朴、最直接的词汇,描绘出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健康与快乐是生命的基本诉求,是我们在尘世中追求的温暖港湾;追求与梦想体现了人类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务实则强调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喜爱与生活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投入,是我们拥抱世界的姿态。而“写我们当下的诗”,则将这种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升华为艺术创作,使平凡的生活具有了诗意的美感,让我们在琐碎的日常中寻得精神的寄托。这种立足当下的生活态度,是对虚无主义的有力反击,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遥不可及的未来,而在于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当下。

三、孔氏感悟的深化:活着是探寻意义的基石
山东孔氏读者“人生只有活着,才可能更有意义”的感悟,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活着,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拥有鲜活的生命,我们才有机会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如果生命都不复存在,那么一切意义都将无从谈起。

与虚无主义所宣扬的生命无意义、一切皆空的观点相比,孔氏的感悟强调了生命的积极价值。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追求健康、快乐,实现自己的梦想,关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次温暖的相遇、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是生命意义的体现。即使宇宙终将毁灭,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生命在当下的价值,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同时,孔氏将活着与“虚无主义”或“测不准原理”进行对比,指出活着比这些抽象、消极的理念更有价值。“测不准原理”在物理学中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而虚无主义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相比之下,活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是我们能够把握和珍惜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赋予生命以独特的意义,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

四、哲学溯源: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抉择
这种挣脱虚无、立足当下的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在自己的行动和选择中赋予生命以意义。在宇宙终将毁灭的大背景下,我们无法改变宇宙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自己有限的生命。

存在主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应让死亡成为生命的主导。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关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像诗人所描述的那样,专注于健康、快乐、追求、梦想等当下的事情,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生命在当下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山东孔氏读者的感悟和卢兆玉的诗,正是对存在主义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诠释。它们鼓励我们在面对宇宙的宏大与未知时,不要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是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抱当下,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创造生命的价值。

卢兆玉的《诗人如是说》与山东孔氏读者的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挣脱宇宙终极命运束缚、立足当下探寻生命意义的智慧。让我们铭记这一哲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生活,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让生命之花在当下的时光中绚丽绽放。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律


卢兆玉


就现代诗而言:
相比于格律、韵律,
我想,心律
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自古以来,
那一切优秀之作
的最动人之处,
原本就并非格律韵律而是诗者之心的律动。


2025-11-2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破格律之缚,循心律之韵:探寻现代诗的灵魂所在
卢兆玉的《心律》宛如一颗投入诗歌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关于现代诗本质的涟漪。在诗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格律与韵律曾如坚固的框架,规范着诗歌的形式与节奏;而卢兆玉却大胆提出,在现代诗的天地里,心律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一观点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为我们重新审视现代诗的创作与审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格律韵律:传统诗歌的华丽外衣
在传统诗歌的范畴内,格律与韵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唐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绝句讲究平仄对仗、字数固定,律诗更是对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细致入微的规定。宋词则依据不同的词牌名,有着各自独特的格律模式,词人在创作时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这种严格的格律要求,使得传统诗词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高度规范化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西方诗歌同样如此,古希腊的史诗、抒情诗,中世纪的十四行诗等,都有其特定的格律和韵律体系。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其严谨的格律和优美的韵律闻名于世,成为了西方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格律与韵律在传统诗歌中,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约束,更是一种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它们如同诗歌的骨架,支撑起诗歌的整体结构,使诗歌具有一种外在的、可感知的美。

二、心律:现代诗的内在灵魂
然而,卢兆玉却指出,在现代诗的创作中,心律远比格律、韵律更为重要。心律,即诗者之心的律动,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它不受格律和韵律的束缚,而是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而自由奔涌。

现代诗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多元,情感体验也更为复杂丰富。传统的格律和韵律已经难以完全承载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现代诗需要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而心律,正是这种自由表达的核心所在。

当诗人沉浸在创作之中时,他们的心灵如同灵动的舞者,随着情感的旋律翩翩起舞。这种心灵的律动,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它可能源于诗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对人生的思考与追问,也可能源于诗人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梦想与渴望。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没有严格遵循传统的格律和韵律,但却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象和流畅的节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用轻盈的笔触,描绘出自己离开康桥时的不舍与眷恋,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源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律动,而非格律和韵律的约束。

三、优秀之作:心律铸就的动人华章
卢兆玉认为,自古以来,一切优秀之作的最动人之处,原本就并非格律韵律而是诗者之心的律动。回顾诗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往往是因为它们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想象力丰富,他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以豪迈的气势、奔放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没有受到格律的过多限制,而是诗人内心激情的自然喷发。杜甫的诗歌则沉郁顿挫、关注社会现实,他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这些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人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融入到了诗歌之中,其心律的跳动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在现代诗领域,同样有许多以心律打动读者的优秀作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质朴而深情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没有刻意追求格律和韵律的工整,而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直接抒发,却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现代诗创作:遵循心律,自由表达
在现代诗的创作中,我们应该遵循心律的原则,让诗歌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人应该摆脱格律和韵律的束缚,以自由的心态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最真实、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格律和韵律。格律和韵律作为诗歌的传统元素,仍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现代诗创作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和运用格律和韵律的某些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但这种借鉴和运用应该是基于心律的表达需要,而不是为了迎合格律和韵律的要求而刻意为之。

同时,读者在阅读现代诗时,也应该更加注重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用心去感受诗者之心的律动。不要过分纠结于诗歌是否符合传统的格律和韵律标准,而是要从诗歌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深度去品味诗歌的魅力。

卢兆玉的《心律》为我们揭示了现代诗的本质与灵魂。在现代诗的创作与欣赏中,让我们遵循心律的原则,挣脱格律韵律的束缚,以自由的心灵去感受和表达,让现代诗在心律的跳动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是一位严谨的诗歌理论家和诗人,即便以诗的形式表达的诗学理念也是非常严谨的。如《心律》这首诗,尽管破天荒的提出了“心律”这一诗学的新概念,但也是在和格律、韵律的比较中才冠以“最重要”的。这种立而不否,才是真正的理论大家的风范。(读者   赵林、李华)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破立之间显真章:论卢兆玉《心律》的严谨诗学风范
读者赵林、李华对卢兆玉先生的评价精准而深刻,指出其作为严谨的诗歌理论家与诗人,即便以诗的形式表达诗学理念,也秉持着高度的严谨性。《心律》这首诗便是典型例证,它破天荒地提出“心律”这一诗学新概念,在与格律、韵律的比较中确立其“最重要”的地位,这种立而不否的姿态,尽显真正理论大家的风范,为诗歌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

一、破旧立新:提出“心律”新概念
在诗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格律与韵律如同两根坚实的支柱,支撑着传统诗歌的框架。从中国古代诗词的平仄对仗、词牌格律,到西方诗歌的十四行诗体、韵脚规则,格律与韵律一直是诗歌创作与欣赏的重要准则。它们为诗歌赋予了外在的形式美和音乐美,使诗歌在朗读时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然而,卢兆玉先生在《心律》中大胆地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心律”这一全新的诗学概念。心律,即诗者之心的律动,它强调诗歌创作应源于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被格律和韵律所限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诗歌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为现代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多元,情感体验也更为复杂丰富。传统的格律和韵律已经难以完全承载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现代诗需要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心律”概念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为现代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作方向。

二、比较权衡:确立“心律”最重要地位
卢兆玉先生并未简单地否定格律和韵律的价值,而是在与它们的比较中,巧妙地确立了“心律”最重要的地位。诗中提到“相比于格律、韵律,我想,心律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表述既承认了格律和韵律在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又突出了心律在现代诗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格律和韵律作为诗歌的传统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是诗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严格的规则和形式,传承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同时,格律和韵律也能够为诗歌创造一种外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心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心律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直接反映,它不受格律和韵律的约束,能够更加自由、真实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当诗人沉浸在创作之中时,他们的心灵如同灵动的舞者,随着情感的旋律翩翩起舞。这种心灵的律动,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没有严格遵循传统的格律和韵律,但却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象和流畅的节奏,成为了现代诗的经典之作。这正是心律在诗歌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动体现。

三、立而不否:展现理论大家风范
卢兆玉先生在提出“心律”概念并确立其重要地位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立而不否的姿态,尽显真正理论大家的风范。立而不否,意味着在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时,不盲目否定旧有的理论和观念,而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比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学术研究中,立而不否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它能够避免片面性和极端性,使新的理论和观点更加严谨、可靠。卢兆玉先生深知格律和韵律在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没有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它们,而是承认它们的价值,并在与它们的比较中突出心律的优势。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对传统诗歌理论的尊重和传承,又为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立而不否也体现了理论大家的包容和开放精神。在学术领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往往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一个真正的理论大家,应该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通过理性的讨论和辩论,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卢兆玉先生提出“心律”概念,并没有试图垄断诗歌理论的话语权,而是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诗人对现代诗创作的思考和探讨,共同推动诗歌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对诗歌发展的深远影响
卢兆玉先生的《心律》以及其所倡导的诗学理念,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诗创作方面,“心律”概念的提出为诗人提供了更加自由、灵活的创作空间。诗人可以摆脱格律和韵律的束缚,更加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从而创作出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诗歌作品。这将有助于丰富现代诗的内涵和形式,推动现代诗的繁荣发展。

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心律》为诗歌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理论的框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和思考空间。这将促进诗歌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推动诗歌理论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诗歌欣赏方面,《心律》理念有助于引导读者更加注重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不再仅仅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而是会更加用心去感受诗者之心的律动,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将提高读者的诗歌鉴赏水平,增强读者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卢兆玉先生的《心律》以其严谨的诗学理念、立而不否的理论风范,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在“心律”的引领下,共同期待诗歌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心律》将会对现代诗产生何种影响?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心律》通过提出“心律”这一核心概念,强调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超越传统格律与韵律的束缚,这一理念对现代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创作自由化、深化情感表达、促进理论体系完善、引导审美转向以及激发多元探索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推动现代诗创作自由化
卢兆玉在《心律》中明确提出,相比于格律、韵律,心律才是现代诗最重要的元素。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中格律和韵律的严格束缚,鼓励诗人以内心真实情感为创作出发点,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感受。这种创作自由化的理念,有助于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和创造力,推动现代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与发展。

二、深化现代诗的情感表达
心律作为诗者之心的律动,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卢兆玉强调心律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在倡导现代诗应更加注重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这种情感表达的真实性,能够使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深刻性的情感表达也能够提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三、促进现代诗理论体系的完善
卢兆玉的《心律》不仅提出了心律这一核心概念,还通过与格律、韵律的比较,确立了心律在现代诗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理论贡献有助于完善现代诗的理论体系,为现代诗的创作和批评提供更加明确和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这一理论体系也有助于引导诗人和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的艺术魅力。

四、引导现代诗审美转向
随着心律理念的提出和传播,现代诗的审美标准也将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以格律和韵律为主要审美标准的观念将逐渐被以心律为核心的真实、深刻、自然的审美标准所取代。这种审美转向将有助于推动现代诗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五、激发现代诗多元探索
卢兆玉的《心律》所倡导的创作自由化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深刻性,将激发诗人对现代诗进行更加多元和深入的探索。诗人将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形式、技巧和手法,以更好地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和思想感受。这种多元探索将有助于推动现代诗的繁荣发展,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诗歌景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活人才能写诗,卢兆玉先生的《心律》彰显了艺术创作的这一条铁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人的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特性。(读者   欧阳舒华)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循生命律动,悟《心律》中艺术创作铁律之真谛
读者欧阳舒华“只有活人才能写诗,卢兆玉先生的《心律》彰显了艺术创作的这一条铁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人的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特性”这一观点,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艺术创作核心的神秘面纱,直抵其本质。卢兆玉的《心律》恰似一座灯塔,在诗歌创作的茫茫大海中,以人的多维特性为指引,清晰勾勒出艺术创作源于生命、依托生命的铁律轮廓。

一、物理特性:生命存在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载体
从物理层面来看,生命存在是艺术创作得以开展的物质前提。人作为具有生命体征的个体,拥有能够进行创作活动的身体器官和生理机能。大脑,这一人体最为复杂而精妙的器官,是思维与创造的源泉。它如同一个庞大而有序的信息处理中心,能够接收、存储、分析和整合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而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意。

在诗歌创作中,大脑发挥着核心作用。诗人通过感官感知世界,将所见、所闻、所感等信息传递至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激发灵感,形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例如,当诗人漫步在山林之间,看到青山绿水、飞鸟虫鱼,听到潺潺流水、阵阵松涛,这些物理层面的刺激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传入大脑,大脑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诗歌中的生动描写,如“青山含翠映碧水,飞鸟嬉戏绕林间。松涛阵阵传幽意,流水潺潺诉心弦”。

此外,人的身体还具备书写、表达等物理能力,能够将大脑中的思维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诗歌作品。无论是用笔在纸上书写,还是通过键盘在电脑上输入,都需要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协调配合。这些物理层面的能力,是艺术创作从思维到作品呈现的必要桥梁。卢兆玉在创作《心律》时,正是凭借其健康的身体和正常的生理机能,才能将内心对心律的感悟和思考转化为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失去了这些物理层面的支持,艺术创作便无从谈起。

二、生理特性:情感波动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
生理特性在艺术创作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情感波动是激发创作灵感、推动创作进程的内在动力。人作为情感丰富的生物,会因外界的刺激和内心的体验而产生各种情感反应,如喜悦、悲伤、愤怒、忧愁等。这些情感如同汹涌的潮水,在人的内心翻腾起伏,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寻找释放的出口,而艺术创作往往成为情感宣泄的最佳途径。

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更是与人的生理情感紧密相连。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通过文字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例如,当诗人经历爱情的甜蜜时,会创作出充满柔情蜜意的诗歌,如“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诗篇,每一行都写满爱的眷恋。你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照亮了我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而当诗人遭遇挫折和痛苦时,诗歌则会成为他们倾诉悲伤、寻求慰藉的港湾,如“在黑暗的深渊中徘徊,孤独如影随形。心中的痛苦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我所有的希望”。

卢兆玉的《心律》也深刻地体现了生理情感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心律作为诗者之心的律动,本质上就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诗人在创作《心律》时,必然经历了内心的情感起伏和思想挣扎,将自己对生命、对诗歌的热爱、思考等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这种基于生理情感的艺术创作,让诗歌不再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温度和情感力量的精神结晶。

三、心理特性:思维认知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指引
心理特性中的思维认知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指引,它决定了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风格。人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能够对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这些心理层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

诗人的思维认知决定了诗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诗人由于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兴趣和关注,从而在诗歌创作中选择不同的主题。例如,一些诗人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他们的诗歌主题往往围绕着社会的不公、人民的疾苦等展开,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改变现实的渴望;而另一些诗人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个人情感,他们的诗歌主题多与自然、爱情、友情等相关,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感受。

思维认知还影响着诗歌的意境营造。意境是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它通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和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审美境界。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思维认知和审美观念,选择合适的意象,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营造出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意境。例如,王维的诗歌常常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与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内心宁静的思维认知密切相关;而李白的诗歌则充满了豪放、飘逸的意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体现了他豪放不羁、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

卢兆玉在创作《心律》时,其独特的思维认知也贯穿其中。他对心律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述,源于他对诗歌创作的深入思考和对生命本质的感悟。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诗歌创作,将心律作为核心要素,强调诗歌应源于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思维认知为《心律》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欧阳舒华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卢兆玉《心律》所彰显的艺术创作铁律。从物理的、生理的到心理的特性,人的多维特质共同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基石和动力源泉。只有活人,凭借其独特的身体、情感和思维,才能在诗歌创作的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让我们在《心律》的启迪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感受生命与诗歌的紧密联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我们不关心世界,
是世界太大了,
想关心,却根本就关心不过来;

不是我们不愿穷究宇宙,
是我们连太阳系
都没有出去过,但我们的眼睛里

除了日月还有满天的星辰,
而是这满天的星辰里,
就有河外星系,和星系间的空旷。

我们知道了地球很小,
连太阳系也有人说:只是宇宙中的微尘。
而我想说:恒星是宇宙中的最小单元,

就像地球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连着大地,我始终听见草根在歌唱;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的歌始终好听;

赛过所有的丝竹和管弦,这并非在阿谀
我自己的耳朵,而是这一双耳朵确实辨得分明。

因为我自己也喜欢唱歌,一年四季
从冬天唱到夏天,那还是在高中后

又重新入学的年代起,直到今天也没有断过,
即便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唱着古老的歌谣;

就像绿色的草地从来就没有时尚过,
但人们,一旦从那绿绒绒的地表上赤足

走过,比所有的红地毯都更令足底生辉
阳光灿烂,月光明媚,……如果我们有热血心肠。

——卢兆玉《心连着大地,草根就在歌唱》


点评

卢兆玉的《心连着大地,草根就在歌唱》通过精妙的意象系统,构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性宇宙。以下从‌核心意象的辐射性、意象的感官通感、意象的哲学隐喻‌三个层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核心意象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4 分钟前
 楼主| 发表于 4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1-26 22:21
我的心连着大地,我始终听见草根在歌唱;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的歌始终好听;

卢兆玉的《心连着大地,草根就在歌唱》通过精妙的意象系统,构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性宇宙。以下从‌核心意象的辐射性、意象的感官通感、意象的哲学隐喻‌三个层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核心意象的辐射性:草根作为“元意象”的裂变
诗中所有意象均围绕‌“草根”‌这一核心意象展开,形成“一核多维”的辐射结构:

草根-歌声的共生体‌
草根不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地下茎,更被赋予“歌唱”的主体性。这种拟人化处理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使草根成为“大地的心跳”(如“听见草根在歌唱”)。歌声的“始终好听”与“赛过丝竹管弦”形成对比,暗示自然之音的纯粹性——它无需人工修饰,本身即是最完美的乐章。

草根-季节的永恒性‌
草根的歌唱“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始终存在,暗示其超越时间限制的生命力。夏季的蓬勃与冬季的蛰伏,在草根的视角下被统一为连续的生命过程,而非断裂的片段。这种永恒性进一步解构了人类对“季节更替”的线性认知,将自然节奏还原为循环往复的宇宙韵律。

草根-歌谣的同构性‌
诗人自述“唱着古老的歌谣”,与草根的歌唱形成镜像。歌谣的“古老”对应草根的“永恒”,二者共同构成对“时尚”的批判——当社会追逐瞬息万变的潮流时,草根与歌谣始终坚守最本真的存在状态。这种同构性使个人记忆(高中后重新唱歌)与自然记忆(草根四季歌唱)融为一体。

二、意象的感官通感:多维度唤醒生命体验
诗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的交织,将意象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场域:

听觉:歌声的层次递进‌

草根的“歌唱”是基础声层,如地下暗流涌动;
丝竹管弦的对比声层,象征人工音乐的繁复与刻意;
诗人自己的歌谣作为第三声层,与草根形成和声关系。
三层声音交织,最终在“辨得分明”的耳朵中达成和谐,暗示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可能。
触觉:赤足与草地的神经对话‌
“赤足走过绿绒绒的地表”是全诗最富张力的意象。足底作为人体最敏感的触觉器官,与草地的接触不仅是物理接触,更是神经末梢与大地能量的交换。这种触觉体验被升华为“比红地毯更令足底生辉”,将物质层面的舒适感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荣耀感,完成从身体到灵魂的净化。

视觉-本体觉:光影与热血的共振‌
结尾的“阳光灿烂,月光明媚”以视觉意象收束全诗,但“如果我们有热血心肠”的转折,将光影转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阳光与月光不再是客观景象,而是热血心肠的投射——当人以赤子之心拥抱世界时,所有自然现象都会成为内心激情的映照。

三、意象的哲学隐喻:土地美学的三重维度
诗中的意象系统最终指向深刻的哲学思考,构建起土地美学的立体框架:

存在论维度:草根作为“在世之根”‌
草根的“连着大地”象征人的存在根基。现代人常因精神漂泊而感到虚无,而诗人通过草根意象提示:真正的存在感源于与土地的连接。这种连接不是物理附着,而是如草根般深入生命本质的扎根。

时间论维度:季节作为“循环时间”‌
草根的四季歌唱解构了人类的线性时间观。在草根眼中,夏天与冬天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生命循环的不同阶段。这种循环时间观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循环”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对抗时间焦虑的精神资源。

价值论维度:草地作为“反时尚”的伦理场域‌
“绿色的草地从来就没有时尚过”一句,将草地提升为价值批判的标尺。当社会以“时尚”为标准衡量一切时,草地坚守其朴素本质,成为对抗异化的伦理象征。赤足行走草地的行为,则是个体对这种伦理价值的实践确认。

结语:意象系统的终极指向——天人合一的现代转译
卢兆玉通过草根意象系统,完成了一次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转译。诗中的草根不再是被动承受自然的客体,而是具有主体性的歌唱者;人也不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征服者,而是通过赤足行走与草根建立平等对话的参与者。这种转译既保留了东方哲学的精髓,又赋予其当代生活的现实意义——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发现土地作为精神家园的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