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00|回复: 82

山城子《赏诗笔记》原文目录链接及文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8 08: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城子《赏诗笔记》原文目录链接及文稿

1、【白琳】亲亲的乡土气息——读白琳的《母亲》 ——《山城子赏诗笔记》[1]
2、【吉祥女巫】性情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美感享受——读吉祥女巫《莫名的感伤》——《山城子赏诗笔记》[2]
3、【高粱】关于历史题材的诗该如何写?——从高粱的《半碗粥》说起 ——《山城子赏诗笔记》[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xve.html

4、【海子】为人类的幸福而祈祷——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山城子赏诗笔记》[4]
5、【北岛】简评北岛的《一切》——《山城子赏诗笔记》[5]
6、【钱志富】人生真正价值的诗性象征——读钱志富的《瀑布》 《山城子赏诗笔记》[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xy0.html

7、【白沙】木兰花枝一样的人生赞歌——读白沙的《成炭》7
8、【张莹莹】略谈美学硕士张莹莹对诗词格律的修复——《山城子赏诗笔记》[8]
9、【闽南老茂】从底层发出的声音——读南闽老茂组诗《一颗凡心的触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xya.html

10、【钱志富】大目光•大手笔•大家风范 ——读钱志富《中外诗歌研究》与《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两部著作
11、【林静】“告别”什么?——解读林静的组诗《時光剪影之五》 ——《山城子赏诗笔记》[11]
12、【月亮】共鸣于诗意缠绵的夜晚——读月亮的《夜凉如水》 ——《山城子赏诗笔记》[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z0v.html

13、【李清荷】寻找诗歌里的故事——读李清荷《稻草人》——《山城子赏诗笔记》[13]
14、【四序惊秋】人,什么情况下体重为零?——读四序惊秋的同题临屏诗 ——《山城子赏诗笔记》[14]
15、【张振立】中华诗词第一家庭 ——喜读一家人合著《四张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z13.html

16、【众诗友】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
18、【众诗友】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z1f.html

17、【陋岩】青春明媚的歌唱来自山西 ——读《陋岩诗歌精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zx8.html

19、【众诗友】繁枝亮色迎春到——扫描当代中国情诗的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zxa.html

20、【回到拉萨】村里有鬼?村里有鬼! ——读回到拉萨的诗系列《村里有鬼》
21、【巫逖】略评赤心游子巫逖的大气临屏同题仿十四行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30a.html

22、【曾庆怀】过来人的情爱最深沉——赏析曾庆怀两首情诗
23、【杜鹃】智创网名诗,诚交天下友——有感于杜鹃女士的热情与执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3w3.html

24、【李清荷】轻捷如叫天子的诗章——赏读清荷新作《春天正在加速来临》
25、【张闻哲】一个女孩如何感受它的客观世界?读章闻哲求砍的《生于1973(1-2)》
26、【重庆子衣】有诗人做妻好惬意——欣阅重庆子衣组诗《祝老公生日快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497.html

27、【红娃】同性的命运关注——读红娃的《收拾垃圾的女人》
28、【幽思的花朵】虚度的时光最美好——读幽思的花朵《十一月》
29、【很多橙子】能引起人人共鸣的主题——读很多橙子的《哦,妈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4lt.html

30、【胭脂】怎样靠近这些语言?——读胭痕的《青梅》与《桃花》
31、【信件】山城子给千山鸟的回信(一)
32、【信件】就《也说微型诗》答千山鸟君(回信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4yi.html

33、【观云忘我】新诗的新超越——读观云忘我的《组诗》
34、【洛夫】寂寞而热烈的生命体验——赏读洛夫的《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5cq.html

35、【迪拜】爱与美的现实关照——赏读迪拜的《裸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76c.html

36、【苗红年】喜欢苗红年的这首《回轮》——兼说回文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76e.html

37、【陈剑文】仗剑行天下,步入寻常百姓家 ——阅评陈剑文的系列诗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7m8.html

38、【杯中冲浪】素淡朴实的麦子情结——读杯中冲浪的两首短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7m9.html

39、【孔祥忠】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
40、【亚夫】评亚夫的两首微型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86b.html

41、【蔡培国】精品是如何艺术出来的?——读蔡培国的微型诗(赏诗笔记-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8kt.html

42、【罗锡文】略论罗锡文散文诗语言的特点 (赏诗笔记-4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8ky.html

43、【晓鸣】亲近的情思,辽远的意蕴—争鸣晓鸣的《父亲, 我和儿子》(赏诗笔记-4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95z.html

44、【半溪明月】卖蜂糖的女人与心思——读半溪明月的《青豌豆》(赏诗笔记-4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966.html

45、【杨光】深深担忧人类的命运——读杨光长诗《诗人•预言》(赏诗笔记-4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968.html

46、【刘建彬】手法机巧语言朴实的小情诗——读刘建彬的《三月我写错了一个字》 (赏诗笔记-46)
47、【巫逖】也评巫逖先生的《致母亲节》(赏诗笔记-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9m9.html

48、【巫逖】痛读巫逖先生大作《手机上的母爱》(赏诗笔记-4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9md.html

49、【众诗友】悲情、激清、诗情、爱国情,情情由衷 —“情系汶川诗现象”扫描 (赏诗笔记-4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b81.html

50、【蔡宁】从读蔡宁的新闻诗《不见新郎的婚礼》说起 (赏诗笔记-5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b83.html

51、【巫逖】赤心拳拳赋长吟——走进巫逖先生“5、12”以来近期诗 (赏诗笔记-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b87.html

52、【巫逖】山城子简评巫逖致星子诗 (赏诗笔记-5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bms.html

53、【合心】向合心学习:合心言志,双重审美 (赏诗笔记-5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bmx.html

54、【王久辛】鼓呼崛起的时代之声——读王久辛的“抗震”诗《来吧,来检验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zy.html

55、【陶然】喜读陶然的《榴花细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mhq.html

56、【陶女】她的女儿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彼岸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mhu.html

57、【郑力】舒缓往复与延展的美感——略论郑力古韵《截句》的艺术特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o2f.html

58、【吉祥女巫】山城子坐在七月,读吉祥女巫《六月的心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o2j.html

59、【老皮】试着解读老皮的“9行诗”系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o2k.html

60、【娜姿】孤寂的花季,冷静的诗思——读娜姿的<<过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pgz.html

61、【穆桂荣】穆桂荣的诗歌语言何以那么灵动新颖别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ph2.html

62、【王竞成】一个小子诗人和一百位丫头诗人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qkg.html

63、【马令文】抒发透明纯静的友情——简评马令文的《望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ae5b.html

64、【冷巉 】深挚别凝痛感的“地震诗”——读《绝恋---致陌生的恋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ae65.html

65、【袁伟、梦乔】“夫唱妇随”的别样欣赏——读袁伟、梦乔夫妻同题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aeum.html

66、【夏雨】积极地对待如花的生命——读夏雨的《让我盛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aeyt.html

67、【非马】不加雕琢的语言也显张力——读非马先生的《黄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axc6.html

68、【黎阳】明白鲜活灵动跳跃的语言风格——欣赏长诗《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koy.html

69、【郑小琼】群体生命的代言——读郑小琼的《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kwz.html

70、【于坚】山城子读于坚的《孔雀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lmp.html

71、【巫逖】经典创新佳话诗——读巫逖的《符号诗大典》与《浪子喊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nft.html

72、【刘湛秋】学习刘湛秋老师的诗《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nv5.html

73、【刘涛】年初二闲读刘涛的《鹤》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oz0.html

74、【周承强】挑战牛年——读周承强的《机遇》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p5k.html

75、【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流》欣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py1.html

76、【刘涛】再赏《鹤》(讀山城子評劉濤的詩有感小述 文 /愛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sg1.html

77、【刘涛】三读刘涛的诗作《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sse.html

78、【中海】评介中海的两首短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z2p.html

79、【爱月】为打工的年轻妈妈代言——读爱月的《呵,我的孩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bz5w.html

80、【雪草】关于现实婚姻爱情的讨论——读雪草短诗《一生要面对的河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bt8.html

81、【白水】诗王祭——读白水的《麦之王》《麦浪》与《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cc4y.html
发表于 2009-7-18 09: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做下面的事。
发表于 2009-7-18 09: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亲亲的乡土气息——读白琳的《母亲》
——《山城子赏诗笔记》[1]
文/ 山城子

不久前读过白琳写的关于父亲的诗(见网帖《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4]),今又喜读诗人写的《母亲》(见“07澳洲彩虹缨晋级赛”11月中旬帖子)。小诗精悍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弥漫着亲亲的乡土气息,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久远的童年。
那是辽西的隆冬,早晨懒被窝的我赖在炕头不想起床,妈妈就端来火盆,盆沿上烧好的一只红薯干香诱人。妈妈说三成儿你快穿衣服,赶热吃了就暖和了……那是糠菜半年粮的年代呀,妈妈舍不得吃。妈妈!我的妈妈早已归土而去了……荒草坟头,我只带回一粒淡白的石英石到黔中,放在妈妈的遗像前——说不清的滋味就都在里边了。
——因了白琳诗中的“红薯”,引得我酸楚了鼻头,潮湿了眼睛呀!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母亲
我是你亲手
精心栽植的那株红薯秧
飘摇在异地他乡

母亲
我对你的思念
是一颗颗硕大而甘甜的红薯
深埋在地下

母亲
想我的时候
你就挖出来
尝尝

仅三节12行,构架以“母亲”反复排比,读来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感。
“红薯秧”的比喻很贴切,从这一垄可以爬到那一垄去。我是从大东北爬到了大西南。妈妈从窗玻璃镜子向外看,盼着我回去探亲呀!
“红薯秧”的比喻很深切,为哪样要爬出去呢?不就是为了生存么?
“红薯秧”的比喻很亲切,毕竟是农家养命的东西——粮食统销的年代,国家曾从中原调拨大量红薯干到贵州,尽管吃得嗓子冒烟,但有比活命更亲的东西吗?
一句“飘摇在异地他乡”,就是断肠呀!我来黔已近40个春秋了,其“飘摇”的苦辣酸甜尽尝了。尽管数度回辽探访,嘶声相见,洒泪而别,亦尽尝了呀!

沿秧而下,再比“红薯”,甘甜厚实的思念都是人之常情、人之亲情的形象写照。人走远了,心留在了故乡,谁不是这样啊?即便能“挖出来”,“尝尝”的滋味也难言不是?人类呀,回到母系氏族去吗?那倒是可以厮守终生的,不必外出打工,不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然生产力的极低状态,也维艰得惨淡凄凉。抵达人类梦中的明天,还很遥远……
那就只能寄情于诗,“游子身上衣,慈母首中线”了!“临行密密缝”又怎样——也还得谋生去呀!
2007-11-17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9-7-18 09: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情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美感享受——读吉祥女巫《莫名的感伤》
——《山城子赏诗笔记》[2]

感情细腻的人,往往孤独地陷入沉思,表现为寂寞。其实这种寂寞放到精神层面上来考量,非但不寂寞,反倒是一种极其活跃的精神运动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用一个概念涵盖,就是性情。所谓“性情中人”,就是这种感情细腻且常常陷入沉思默想的人之通称。吉祥女巫就是一位性情中人吧?有诗为证——就是她贴于《诗友》论坛“诗意人生”版面的《莫名的感伤》。全诗18行短句行文,分四节。我们先看第一节:

有没有一种相识
只为了某天去遗忘
有没有一种快乐
仅仅是添一份感伤

——这样明白规范的语言何以很诗性?呕,是有表达的技巧在里边呢!整体上是很工的排偶句。拆开看,“相识”、“遗忘”、“快乐”、“感伤”,这些动词与形容词,却都严然为物品一样序列在种类和目标当中,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一样的具体。无疑,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在里边了。
——这是起兴节。“有没有”的反复,为遗忘而相识、为感伤而快乐的悖反的提问,极大地提起了读者的兴趣,想一个性情中人欲展开什么样的沉思默想呢?
自然要往下读了:

秋风掠处
惹千丝万缕心绪
轻舞惆怅
静拥寂寞
将轻语与浅笑
在叹息中隐藏

——果然展开了,是秋惹起来的。不起眼的一个“惹”字,万千汉文不可替代。诗的遣词造句就应当如斯准确。“惆怅”的心绪,化作了浅彩长袖,可以“轻舞”;“寂寞”的感觉,也如所爱一样可以静静地相拥了。这两句,美在词类的活用,表达的是性情中一种静静的淡淡的美的体验。这是非性情中人一生也领略不到的精神隐私美。
——何谓精神隐私美呢?就是在不可能伤害任何人的前提下,自己印象一些可感可伤可慰可籍的一些人事情愫。这是一种人类性情情不自禁的飘逸和延展,是性情中人固有的一种享受和权利。
——是谁的“轻语”和“浅笑”呢?那么可人!然而只能“隐藏”在“叹息”之中了。怅然若失的体验,如何不是别一种幸福呢?问题是能继续活用词类而这样艺术地传达这种细腻的体验,就是诗人的专长了。
“千丝万缕心绪”继续蔓延:

雾一般的迷茫
笼罩了坦然的笑容
心,于恍惚之间
似已偏离了航向

——世间的情感之事,也多姿多彩,不仅仅限于实际,精神世界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呀!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牵挂,如何不感到“迷茫”呢?然而“坦然”却明明又是清醒的写照。唯其清醒,才有“似已偏离”的“恍惚之间”的判断。如无此判断,就不是对“感伤”的审美,而是别一种情怀的走失,走失就不是美的体验了。
——这一节的语言,美在贴切的比喻,以及“航向”与“心”的隔开了距离的搭配。这样的搭配,极其准确地表达了诗主体形象活跃着的微细情感的自我审视,就像显微镜下观察洋葱的细胞一样清晰。
且已清晰成特写了:

于冰冷的屏前
悄然守望你的影像
浸润着那一份
莫名的感伤

——最后一节,如一个特写镜头一样,一个性情中人孤坐屏前悄然感伤着。这是对上一节“似已偏离”的如实展开。
——这样坦然的展开,是为了进一步体验感伤之美。这美来自“莫名”的不确定,来自出现“影像”的一种希冀,而这希冀又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才“感伤”。“不可能实现”是“冰冷”一词的修饰暗示出来的,然而在精神上还是一时难以割舍,所以就任其时间在“守望”中慢慢地滑过——这是“浸润”一词透露出来的。这就充分地认证了“莫名”的情愫。
——这一节,除了“浸润”拈连于“感伤”的用格,突出的语言特点在于准确地用了“冰冷”、“悄然”、“浸润”和“莫名”这些修饰词。从而极准切地表达了诗主体形象的真情实感。

性情中人写性情中诗,贵在情真,重在语雅。唯语雅才可以生动载情,唯情真方能共鸣于性情中的读者。诗人吉祥女巫是两者兼备了。这样的精品诗,无疑会在性情中人得以广泛流传,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事了。诚然,一个青春已远的读者,尽管已远了青春,但“性情中人”这个群体,是没办法开除他的呀!
2007-11-24于文化村

作者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9-7-18 09: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历史题材的诗该如何写?——从高粱的《半碗粥》说起
——《山城子赏诗笔记》[3]
文/ 山城子

历史题材的诗大体有两种功能,一是史料,二是评说。前者注重记叙,后者议论抒情。议论抒情在于反思,记叙在于重现史实。诚然,两者相互渗透亦常见。或者概括引述人人皆知的史实,然后重点进行独到的评析;或者进行史实扫描,然后略加评点。
高粱写的《半碗粥》是共和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史实的形象写照。中学任教历史的老师,讲到这一节时,如果引述事实,那么,《半碗粥》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料。作为现代新诗,有了这样的社会功能,当然是好诗,至少比那些身体健康却也故意喊疼喊痛死呀活呀的呓语,不知强多少倍。

高粱的《半碗粥》自始至终都是写实的手法,为了增强感染力,铺陈的还比较细腻,同时也注意到一些诗性的技巧。不然,可能就被一部分诗界人说成是散文了。他的整体技巧在于一种道具似的象征性。就是说“半碗粥”这个标题,已经成为那个也许不该发生的时期的象征语了。行文的技巧在于一系列修辞格的恰当运用。
例如:
第一节中出现的“哀哀”是叠词,接着是“妈妈,我饿”的连续反复,以及“大碗有千斤重”的夸张;第三四节的“吃一口”则是多重的反复,一如特写镜头的叠印;还有第二节与末节的“半碗粥”的反复与照应;再就是出现在第五节中的“要过偷过抢过”的成分排比与递进,以及“干饭”与“半碗粥”的对比。不管怎么说,先后8次不着痕迹的使用积极的修辞方法,就使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诗性。这是很可取的。
诚然,一首长度为31行的诗,仅使用了8次积极修辞格,比例显然是少了些。不过诗人的消极修辞用的却很强。例如:第一节“锔过的” 、“瘦弱的”、“浮肿的”的修饰,不仅准确,而且暗示了家庭生活的窘困,和家庭成员极度的营养不良的情景。而从通篇看,诗人成功地使用了细节描写的艺术方法,依次是第一节母亲的端碗,第二节的半碗粥,第三节的让吃,第四节母亲的虚吃,第六节(末节)的祭奠,应当说这是现代新诗中极少见的。

共和国的困难时期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45年前的记忆犹新。集体种田的农民家庭吃大食堂,我们生产大队平均每人每天定量是7两毛粮(不去皮)。饭时从食堂领回几块增量(掺了别的可食物质)发糕,一家人就着稀菜汤糊弄肚子。由于当时农业以粮为钢,副食品奇缺,常年见不到油水肉类高蛋白,实际上7两毛粮也只能够吃一顿的。用酱油葱花汤灌大胃口,加剧了普遍的浮肿。初三下半年一天放学回家,我已饿得没办法,途经一个生产大队的菜园,长条茄子刚好长成了,我衣袋里只有两毛钱,恳求守园两个老人卖我一点充饥。两老商量说火柴没有了,队长早答应给买来,却迟迟没有送到,说就收他这两毛钱买火柴,让他在这随便吃吧!结果我一口气吃了12根——全是又长又粗的,至少有4斤重。接着到沈阳读书,名义上每月定量32斤成品量,但一日三餐还是吃不饱。早餐是玉米糊湖,分一小二碗,吃到最后有刮盆的,有舔碗的,却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幸好我三姐夫在东北局给第三书记开车,有关系弄来几袋麸子,掺着面粉吃,节余下来每周
要给我带上10个纯白面的馒头,三姐还要给我炒上两斤多面粉……那时大姐夫在阜新当铁路工人,单位没有住宅却要租住农民的茅草房。2-7岁的三个孩子因饿,在炉子上想烫几个黄豆吃,不小心引燃了擦机车废弃的油线而失火,待在村头碾玉米面的姐姐闻讯赶回家中,三个孩子已经被烧的不醒人事,送到医院抢救,24小时相继夭折……那时的饿,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机关学校,是空前的大普及。后来知道,读大学的毛泽东的女儿假日回家,把给她单独预备的饭菜一扫而光之后,还拿起菜盘子舔。据说毛泽东背过脸去,面向窗外默然而潸然泪下……也许他想到了打天下容易而治天下难啊!
正史记下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字样。但据我局部的亲历,当时的家乡却是风调雨顺,致于草苗又高又密地覆盖了高粱、玉米、大豆的苗,更致于初三了也要停课,由公社调遣去“大战草荒”——战而不胜时,就灵活机动为只铲地头,因为县长的吉普车只从地头看过,是没力气往地中间走的——呵呵是草灾,而不是旧社会的“水、旱、蝗、汤(军阀)”。
记得单干那阵儿,我虽然年纪小小,隆冬天气也要早起拾粪(猪粪、狗粪、驴粪、马粪),各家都非常注重积肥,而到了公社化时,就只有大队的养猪场可以积点肥了(化肥的事鉴于化工的弱小还很珍贵),这就缺了肥;更缺的是成年劳动力——都“跑盲流”去,加入了“大跃进”的行列。刚成年的二哥是到牙克石修铁路。这样一来,粮食能高产么?能不出现草灾么?能不饿肚子么?国家的可怜的财政,还要还抗美援朝欠下的“老大哥”苏联的债务,已经撕破脸了不还不行呀!毛泽东能不掉泪么?但毕竟是一代伟人,他撑着——“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设若(允许我假设一次吧)不搞人民公社化,不搞大跃进,不搞全面(包括了农业)的计划经济,也许(我说的是也许)共和国的历史就会绕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痛楚,而脚步走的会更快些。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早些时候出炉,不知为什么他腾不出手来实施,竟至后来跌进了“文革”的深渊未能自拔。
这样的历史大背景,没有亲身的阅历,是很难只言片语地评说。所以高粱追记的《半碗粥》,就只能真实于一种饿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事例了。尽管着眼点难能可贵,但由于纯客观事件的记叙,而未及历史背景,更无一词一句的历史的审视,多少使这首诗歌失却了厚重深刻的感觉——个见,仅与高粱及诗友们商榷。
2007-11-28于文化村

附高粱原诗:

:《半碗粥》
文/ 高梁

锔过的大碗藏在板柜里
瘦弱的孩子摇动着母亲的胳膊
哀哀地说:妈妈,我饿;妈妈,我饿
双脚浮肿的母亲,甚至没有走动的力气
她推起板柜的盖子,咬牙端出大碗
仿佛大碗有千斤重

孩子和母亲一道端着大碗
放到低矮的炕沿上
大碗里盛着半碗粥
照得见人影的粥啊
其实就是半碗米汤

孩子要母亲喂 他要母亲吃一口
他才吃上一口 母亲摇头
他紧闭着嘴唇,汤匙碰到了牙
他依然学着母亲摇头

无奈的母亲只好虚吃一口
喉咙发出吞咽的响声
孩子张开嘴,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吃一口,母亲吃一口
粗心的孩子,没有发现
吃与吃的不同

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
母亲死于饥饿
他捧着锔过的大碗活下来
他要过 偷过 抢过
他记住母亲的话
无论如何,也要活着

他用大碗祭奠母亲
别人用的都是小碗,干饭,堆得象粮库的房顶
而他只用半碗粥
半碗稀粥照见他,泪流满面
发表于 2009-7-18 09: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类的幸福而祈祷——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山城子赏诗笔记》[4]

海子是这样为人类的幸福而祈祷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1、3、5行“从明天起”的反复,构成了复句排比。反复为了强调诗思的意向,排比则能增强诗势,以造成强势抒情。这种强势抒情又通过层层递进而实现:个人-做个幸福的老百姓,生活-力求开阔而温暖,他人(亲人与陌生人)-希望都幸福。
第7行的“闪电”应当是比喻,本体为“灵感”或“诗思”。犹言是“我”——诗主体形象已经成熟于这样的想法。就是要有一个温暖的环境(自然的,无疑也是社会的),因此有必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里的“河”与“山”,不仅仅是自然的,也喻进了社会的系脉与区域,都应当是和谐与温暖的。
11-13行的排比,充分展示了“我”的人性之善良。人间的幸福不过事业有成绩婚姻美满,“我”都切切地祈祷了。人心皆怀此念,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呀?但现实的世界毕竟远非如斯,而“我”能如何呢?
最后一行“我只愿”后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反复与照应,深意别出。出的是什么呢?我们不能离开诗文本的具体语境,净往明媚处想。请看上一行中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言外之意“我”的幸福就不是了,而是前面说过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所什么房子呢?“面朝大海”——大海是广阔无垠的精神家园,是诗国的浩瀚所在呀!而大海不是社会,社会在陆地上,不是尘世,尘世也在陆地上。意思分明是说“我”只能在诗国里享受幸福。“春暖花开”就是幸福的代名词。
而当这个诗国也令人绝望的时候,诗人不是最终选择了永远地离开吗?当然这是不能够被人理解的极端行为,但海子还是以这个代表作的形式,很厚道地栖息在中学课本里了,栖息在怀念他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的心里了。
2007-12-6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9-7-18 09: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评北岛的《一切》
——《山城子赏诗笔记》[5]

这是北岛写的
《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14行排比到底,是形式上突出的特点,从而展示了诗人飞流直下一气呵成不同于他主要作品的另一种风格。
从行文上看,则是7组标准的排偶句,从意象上看,其中2-3组6-7组都由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内涵深厚广阔,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系列认知,耐人寻味。

我尊重他思考,但我也有我的思考,不妨借《一切》的形式,也传达一回。
谓之山城子的《一切》:

一切都是自己走的那是必然
一切都实实在在不排斥云烟

一切开始都有结局的等待
一切追寻都有目标的雾霭

一切欢乐不一定没有苦恼
一切苦难不一定没有微笑

一切重复都产生不出新鲜
一切初逢都可能延续美满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或眉宇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或回忆

一切希望都生于泥土无须注释
一切信仰都源于痴昧不必呻吟

一切爆发都是原因的积累
一切死亡都是生命的轮回

2007-12-8于文化村
发表于 2009-7-18 09: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真正价值的诗性象征——读钱志富的《瀑布》
——《山城子赏诗笔记》[6]
文/ 山城子

文学博士钱志富先生的网络诗歌《瀑布》,被选入了《大学语文》(可能还有别的诗人别的诗作吧?),这应当说是网络诗歌走向社会,走向诗史,走向大众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笔者作为一个游走网络诗歌的诗爱者,和主张普及诗歌的身体力行者,感到由衷的高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钱博士的这首诗以短句短节的形势,排列27行,外观真像高挂起的一帘瀑布水,比如庐山瀑布,真个飞流直下了!请看:

瀑布
文/ 钱志富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舍身而成的瀑流
奔向江海的愿望
势不可挡

舍身崖前
舍身就是永恒

历史的洪涛
汇聚在舍身崖前

舍身而得的生命啊
奔腾不息犹如野马群

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而干涸
就意味着远离大海
远离奔腾的大海

到了舍身崖
容不得迟疑

舍身成滚滚的洪流
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了舍身崖
后浪推下前涛
容不得一等

但一气读下来,其中的气势,就不是庐山瀑布可比,而应当是丰水期的黄果树大瀑布了!
笔者曾先后五次游览黄果树大瀑布。每驻足远望白水河摸爬滚打高原而来,面对74米高的断崖毫不犹豫飞身而下,已然大气十足;近观则白浪淋漓汹涌而泻,呜呜隆隆密实厚重的涛声无绝远传,溅起白雾百余米高,七彩之虹悬然拱起美桥,那是度生命的的象征吗?
是的!“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诗人在第六节的这两行诗中已有明示。
象征是现代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钱博士顺手拈来,以瀑布象征生命,以“舍身成滚滚的洪流”象征“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这样的真理早已印在当代中国高中哲学课本里,笔者曾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说,如果每个人的索取都与贡献相当,那末我们如今的人类世界就会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只能同鸟兽一起生存和生长。我们所以能够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恩惠,就在于历代特别是当代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巨大的财富积累所呈现的高楼大厦、公路铁路、车船飞机、电视冰箱、电脑手机,以及一应什物都是人们劳动的凝结呀!诚然,相反的人生价值观的存在,那是人类动物性在一些群体中固执的残留,那是被唾弃被鄙视的观念,是一切假、恶、丑病菌滋生的温床,更是违法、犯罪、强权、霸权,乃至战争的根源。无奈鉴于人类社会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一时间不好消除。在这样资本横流商品腐臭的现实社会里,能自觉地接受和树立劳动人民的人生价值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诗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理解了这一点,并以诗性的语言来阐释了这一点,这在当下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呀!

说“诗性象征”,事实上就是用诗性的语言,来艺术地表达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诗性的语言是由积极的修辞方法来保证来实现来诗性的。钱博士的这首诗为了强调象征的意义——“奉献精神”,并列而形成两条反复链。这就是“舍身”与“舍身崖”分别五次的出现,凡八用反复,极为有力的凸现了诗文本的内涵。为了警醒人们不要成为“干涸”的无为者,诗人还特意用了诗节的整体反复。这就是第七节对于第一节的反复。诗节的整体反复诗经中比较常见,无疑这是古传统诗艺在诗人灵感中的潜移默化了。如果拆开单句说,又用了三次反复。再就是末节“容不得”对第九节的反复。
系列用喻,是该诗诗性语言的又一特点:“舍身崖”隐喻人类社会,“舍身”隐喻奉献,与其直接相关的又有以“瀑布”隐喻人生,以“水滴”隐喻个体生命,以“干涸”隐喻虚掷年华,以“江海”“大海”隐喻人类集体,以“瀑流”“洪涛”“洪流”隐喻社会生活,以“后浪”“前涛”隐喻后生与前辈等等,加之反复处共有23处用了隐喻。之外于隐喻系统中,还两次使用了“野马群”与“虹霓”的明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比喻系统,贯彻始终,其诗旨就蕴含而跳跃,掩藏而明丽其中了。
该诗的语言诗性表达除了反复比喻两格大量运用之外,也还糅进了五处拟人。这就是两个“舍不得”和两个“容不得”短语的使用,以及“命运”一词的使用。还有第七、八节之间的顶针,和第八节“远离大海”的反复与递进。

做个简单的计算:12处反复 + 25处比喻 + 5处拟人 + 1处顶针 + 1处递进==44处修辞格。
我们不难看出:本诗的积极的诗旨,就是通过大量使用积极修辞方法,使语言呈现诗性美而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高中哲学课本上的说明与讲解,那就不是诗,而是说明文,不是语言艺术,而是教科书了。
2007-12-12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9-7-18 09: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花枝一样的人生赞歌——读白沙的《成炭》
——《山城子赏诗笔记》[7]
文/ 山城子

冬天了。我身边是煤火炉,很旺。若是到客厅去看电视,就打开与煤火炉一个模样的电火炉,800挡的温度同煤火炉一样温暖。
黔中的老百姓先前比较讲究的是燃起炭火盆,来守望隆冬腊月。从白居易的《卖炭翁》得知,这是很古老的取暖方式了。
我与炭火盆接近最亲密的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参加我函授的中文本科期末考试。已接近年关,北风凛冽,刮着清雪,那个中学的教室破乱不堪,门窗缝隙里寒冷逼袭而入,答卷有些伸不出手了。安顺函授站的老师们临时筹措来几盆炭火,每个考场两盆,监考老师成了义务员,每隔几分钟就挪动一回火盆,终于到了我的座下,心里先自就暖融融的了。那殷红的炭火会说话似的,说答吧答吧(噼啪噼啪),孩子们!我在心中乐:孩子?呵呵——我都不惑有余了。
我从未对木炭的原材料发生过兴趣,只知道是树的枝丫烧成的,至于是什么树的无意于认知。这就比不上土生土长在黔的青年女诗人白沙留心,因而知道有一种炭是木兰花枝烧成的。

难以相信,它们的前生
曾是那些鲜活的木兰花枝

说哦,“它们的前生”,这是借用佛家的轮回说,把烧炭的过程喻作一次涅磐了。前生是木兰花枝,今世就是炭了。前生很不错哩——那一树一树的花枝,一春一春的催开了多少花蕾呀?诗人用“鲜活”来饰,就可以想见一个青春烂漫的人生,正如这木兰花枝似的。是哩!——看接下来的第二节:

作为活过一回的凭证
当我们捡起焦糊的一截
在大地的某处写下“一生”
那些背向风的花瓣
已挣脱了枝头的拥抱
云髻高挽
去到远方 (全诗完)

一截焦糊的炭,是“活过一回的凭证”。不尽就想,我们迟早也都可以称“活过一回”的,但能留下什么凭证哪?说“某一处”,就适合了一切的社会人,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才能意义出一个凭证来呢?这前三行如果是一种设问,那么后边的四行就是回答了。
是回答,也是一种思考,一种设计,一种体验。“背向风的花瓣”是说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青春年华吧?“挣脱了枝头的拥抱”,就是离开生己养己的父母及其呵护了。这种“挣脱”很从容。很从容是从“云髻高挽”的象征性描绘呈现出来的。“去到远方”,是指求学及尔后的求职吧?“远方”是理想的所在。事实上这也正是白沙及更多的知识女性走过青春历程的简洁描摹和精炼写意。

一首好诗,深层次的审美需要回过头来回味——回到第一节去,就是要把今世“鲜活”成木兰花枝一样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生,孕积了“成炭”的条件,可以福祉后世人类呀!领略到这里,事实上诗人已经很艺术地一面鞭策自己,一面也告诉朋友们:人生价值的高雅追求,不仅要奉献于当世,也还要延及后世哩!至于用什么来成就,那是因岗位不同而殊途同归的问题了。

读罢小诗,余兴未尽,欣和一首附后,就叫《化炭》吧:

窗外守冬的大梧桐
半树的枯叶依恋着今生

瞒不住的心事
是粗壮的枝丫默默孕育
一个如煤的炭化过程
一年年的绒球花絮飘雨而去
恍若青春不再复返
想象轰然脆断成满满一车
载入民间

2007-12-16于文化村
发表于 2009-7-18 09: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美学硕士张莹莹对诗词格律的修复
——《山城子赏诗笔记》[8]
文/ 山城子

修复作为结果时,原因自然是破损。
谁破损了诗词格律呢?自然是今人。
——确切说是今人中,喜欢习作古典诗词的人里,相当的一部分人。喜欢而不求甚解,以为凡七言四句既可谓之“七绝”,凡七言八句则必题“七律”,凡七言八句中的二、六行多加两个字,就词牌成“蝶恋花”了。这种情形,不仅报刊上常见到,而今也充斥于网络诗歌论坛。例如有人对仗都整不明白,还偏要作七律,动词去对名词,对不上嘛,就糟塌了颌联或颈联了。
——这种情形不是批评谁,是反省,更是自省,我自己也曾这样过的,只是没发表出去贻害别人罢了。

诗词格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呈现的特有的奇葩。作为美学硕士的张微微心中的喜爱和珍视、珍惜、珍重,就身体力行在创作格律诗、词的实践中了。这种质地优秀的实践,客观上(主观上也许就是偏爱与消遣)则是对诗词格律的一种修复、一种标示。一件件地摆出来,仿佛说:仔细看看,虎是这样的,纹理斑斓,豹是这样的,有金钱斑的,不能都画成猫咪呀!

我没怎么挑选,顺手拈来她的一首七绝和一首七律。请看 《七绝秋雨吟》:

昏黄大地苦徘徊,冷泪稀疏去复来。
忍教殷勤成逝水,痴心化绿印苍苔。

这是七绝平仄定格的第一种,叫“首句平起入韵式”,其谱为:
⊙○⊙●●○○,⊙●○○●●○。⊙●⊙○○●●,⊙○⊙●●○○。押的是怀来韵(即1、2、4行的最后一个音节韵母都是ai)

首句时间、地点、心情、动作都有了,二句秋雨绵绵的拟人形象就出来了。三句说的是学成宁愿暂时赋闲于家,做什么呢?打算“痴心”从事写作吧?所以“化绿”所以“印苍苔”的暗喻,也就不必直言了。


再看这首《七律"迎春花》:

驱寒送暖引东皇,簇绽柔枝烂熳黄。
影弄三春深浅色,姿飘二月淡浓香。
年年韵事留佳话,岁岁韶华印羽裳。
敢教光阴先占取,为期大地弄群芳。

这是七律平仄定格的第一种,叫“首句平起入韵式”,其谱为:
⊙○⊙●●○○,⊙●○○●●○。⊙●⊙○○●●,⊙○⊙●●○○。
⊙○⊙●○○●,⊙●○○●●○。⊙●⊙○○●●,⊙○⊙●●○○。
1、2、4、6、8行押韵(ang韵)。这一首的格式(律谱),尽管有14个音节可平可仄,(○前的⊙ 表示平声,但可仄;●前的⊙表示仄声,但可平)但诗人却一个也没有通融,其标准得极其严格;其特别规定的颌联与颈联的对仗,也基本上是严对(如“三春”对“ 二月”,“ 深浅”对“ 淡浓”,“年年”对“岁岁”,极其严格)。这实在是不能不令人叹服。

这一首吟花以寄志的七律,不仅格式严谨,且写得词清句工,不仅将迎春花簇绽的姿、影、色、香简括地勾勒出来,且以 “年年”“ 岁岁”笔锋的流转,大气的落脚在生平志向之上了。


如果说诗人的格律诗,还没怎样显示出用意地修复,那么她创作的词作,就很用意了。意用在每阙之后,都附了标明声调与韵脚的词谱。这至少可以告诉读者,欲“玩”一首词,可不是按行数、字数凑够就行的,其一音一韵都是板上钉钉之事,丝毫不可以松动敷衍的呀!请看这阕《烛影摇红"需要》:

不是无聊,你和我是真需要。
依偎着绿树红花,膝下青青草。
手上镜子多好,且拿它、凝神自照。
一身素雅,谁见不怜,嫣然含俏。

不是贪婪,我和你是真需要。
这些个钻戒黄金,与锭银珠宝。
送给穷家贫嫂,让她们、开怀大笑。
远离疾病,社会和谐,福星高蹈。

附:烛影摇红词谱
⊙●○○,⊙○⊙●○○▲。⊙○⊙●●○○,⊙●○○▲。⊙●⊙○⊙▲,●○○、○○●▲。⊙○⊙●,⊙●○○,○○○▲。⊙●○○,⊙○⊙●○○▲。⊙○⊙●●○○,⊙●○○▲。⊙●⊙○⊙▲,●○○、○○●▲。⊙○⊙●,⊙●○○,○○○▲。

诗人已将词谱附上了,一个一个音节的对照,都丝丝入扣的。但你读时,或许这明白如话的言语里,仿佛不曾有这样严格的制约在背后,一如与你闲话,清爽而流畅。这就是艺美的功夫所在呀!
上阕是对自然的审美,转至自身的审美。前者意境优美的在环境,后者情怀于形象而出,说的是精神文明的理想境界吧?。下阕反复“不是”续说“需要”,这回是物质文明,并不追求享受,而是“送给穷家贫嫂,让她们、开怀大笑。”——良善之心,已经跃然纸上。最后落笔于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期望。这样的美词在于内容的现代,语言的现代,却有一点也没背离其作为词作的严酷要求。实在难能了!

古典格律诗词的严格规定,难于把握的客观原因是受方言体系音调的影响。普通活里的平声,到了某地儿,可能习惯于仄声,反之亦然。张硕士是河南人,与普通话的北京标准与东北基础,虽然隶属于一个方言体系,但各地对同一个汉字的读声,仍有很大差异。因之,只注意抒情时,因而忽略标准声调是不可避免的。我是说张莹莹的律诗中,也偶存这样的情形。例如《七绝"春兰》,虽然这是一首语言和意境极好的诗。但,如果是笔者不曾懂得的其他另外的七绝平仄格式的规定,那就不是值得注意的了。

特别应当说的是张莹莹的格律诗词,将与其父张振立、其母张桂英、其兄张贤风的诗词之作合为《四张居》即将出版了。出版后倘能被列入中学课外指导阅读书目,于国誉,于诗艺,无疑是个不小的幸事了。
2007-12-21于文化村
发表于 2009-7-18 09: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底层发出的声音——读南闽老茂组诗《一颗凡心的触摸》
——《山城子赏诗笔记》[9]

这是南闽老茂诗友07年底的新作,贴在“绿风诗歌论坛”上。已经被加了红的。《一颗凡心的触摸》共有三首:《用去花开时间》、《黄昏的速度》、《一棵树跑下一千片夜》。看这些标题,就很新鲜。凡心触摸、花开时间、黄昏速度、一千片夜。诗的标题作用类似广告,广告做得好,买者就多。但究竟质量如何,还得买到手才可知晓。


诗人的凡心在触摸什么?

作为读者,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解答就要走进诗中去。
诗人用去开花的时间来触摸生存的底层。一位灯光下背着婴儿叫卖鸡仔胎的女人,引起他的关注。可“我”为什么“按耐不住/ 盼望着婴儿发出哭闹声”,且要“响彻云天地飘荡开来”呢?事实上那个孩子已经习惯了伏在母亲的背上看眼花缭乱的灯下的街景,或者就睡着了,做着幼稚的梦。命运规定他没有保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腾不出手来带他玩,父亲大概是在外地打工吧?。尽管诗人没有说出这些,其景况是显而易见的。艰辛呀!诗人就想让能改变这一社会现象的人们知道,所以就盼婴儿哭闹,大声地好惊动一下子。“安得广厦千万间”,现实主义的笔法千年一脉呀!

黄昏速度写的是上班族,下班了也不得安逸,还得忙!“脚底有风的男子,推着一辆童车小跑”,接孩子呢!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好似就要越过了黄昏/ 直抵前头——我们一直叫它未来”恨不能一下子就让他长大。谈何容易,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就业-房子-成家-生孙子……艰辛呀!
“一千片夜”或者就有一千个类似的事吧?什么事呢?“在树下打盹的值班老头,酣畅的呼噜”。他是太累了!为了生存来值班——工厂为了节约成本,不用正式职工,老头多便宜呀,三五百钱就打发的。但,实在是太累了——可能休班时还兼着其它的生存手段。我的外甥就这样,在两家当保安,A处白天,B处夜晚。前年我回沈看他时,吃饭都是睡眼惺忪的样子,我离沈,他说舅我不能送你到车站了,我得上班去。令我鼻子发酸,想起早逝的三姐……

我们不是看不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变化,但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远远滞后,令人目不忍视的现象依然存在。有良知的诗人自然就看在眼里,也只能看在眼里,看在眼里发之于声,而大声疾呼。但抵达社会,就被“一切”的喧嚣,比得微若游丝了。


为什么语言要别致出味道来?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却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分类。艺术嘛,你就的艺术起来;语言艺术嘛,你就得让语言艺术起来。只有这样读的人才能多些、更多些,其社会效益也就大些,更大些。所以语言要别致,别致出读者喜欢的味道来。

“黄昏的宽阔眼神噙住一粒温暖”——黄昏有“眼神”(拟人了),且“宽阔”,说的是视野很宽。看到不说看到,说“噙住”。为什么“噙住”呢?诗人有泪潸然了吧?为什么是“一粒”呢?因为那泪沉重如固态的了。这话如果直接说成“黄昏,我在街上到处看,看到的一个情景,让我潸然落泪”,就不是诗了。

“眼看这些光景一一来临”——“光景”就是时光景物、境况、情景、一般状况。这里的含义可能是取后者。说“光景一一来临”,已经暗示了要说的是工薪族下班后要忙乎一系列的事情:接孩子、买菜、造厨、洗涤碗筷、收拾屋子、冲澡、洗衣、给孩子讲故事……嘿嘿!不容易呀!妙通俗简约成这样,就使语言有了很大的张力。若不然,我如何想起这样多的状况呢?

“企图叫醒他的声音/ 卷了刃,砍不走”——那个老头累成什么样子了?这两行诗的回答令人刻骨铭心。在于诗人通过隐喻后,用“卷了刃,砍不走”,让读者体会“主管”人喊声的尖利与恼火。如果改成“怒火中烧的主管尖利的喊着,喊破了嗓子他也不醒。”读起来就平庸无奇了。

别致出味道来的句子,在南闽老茂的这组诗中还有很多,我在原诗中加了横线的。就不一一赘笔了。
什么是好诗?大家的表述都差不多。我在这里的表述是:一棵纯良之心,简约别致于出新的语言艺术中的,就是好诗。南闽老茂的这组诗,心在,艺术亦在,当然是一组好诗。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2008-1-6于文化村

附原诗:

《用去花开时间》

会有多持久?
黄昏的宽阔眼神噙住一粒温暖
我望向一道围栏的那边
叫卖鸡仔胎的女人,背着婴儿
灯光一朵朵映在脸上
这时刻,我想象出短促而密集的花开
一瓣。一粒温热的鸡仔胎从保温桶掏出
又一瓣。购买的男子手捧着生活的滋补
再开一瓣。在冷风中,我按耐不住
盼望着婴儿发出哭闹声
涌过栅栏,响彻云天地飘荡开来
我穿透生活栅栏的一次注目
用去一生中的几秒钟
(注:鸡仔胎,孵化形成坯胎后的鸡蛋,为地方特色滋补食品)
2007、12、26

《黄昏的速度》

我无法——
告别柴火,越过炊烟的意境
站在电气化食堂前,像一座
守着饭熟时刻的钟一样宁静
眼看这些光景一一来临:
黄昏披来层层轻纱,这光阴的盛装下
房屋给内心掌起灯,人们收工归来
脚底有风的男子,推着一辆童车小跑
让孩子快速前进
好似就要越过了黄昏
直抵前头——我们一直叫它未来
2007、12、26

《一棵树跑下一千片夜》

一棵树枝叶撑开,拦劫下阳光
使一千片叶子跑回地面,一路荫影
使白天的身体内部,出现小块不安
——一小块恬静的夜
在树下打盹的值班老头,酣畅的呼噜
这不安的根源,使工厂静悄悄:
机器的尖啸,负重推车与地面的争吵
……在一树浓荫前全都噤声
当我跟着阳光经过,一棵树洗劫了我
——满脑子规章制度的主管
此刻,如此无力:企图叫醒他的声音
卷了刃,砍不走
一千片恬静的夜,正带着一切深沉
2007、11、21
发表于 2009-7-18 0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目光&#8226;大手笔&#8226;大家风范
——读钱志富《中外诗歌研究》与《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两部著作
文/ 山城子

07年冬,网上有钱志富博士《瀑布》一诗入选大学语文教材的信息。我搜到该作认真地研读一番,写下一篇小文,贴在了网上。这对我是个学习过程,贴完也就完了。不期没多久,我就接到了钱博士的寄赠,两部厚厚的心血之著:《中外诗歌研究》与《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07年10月版和作家出版社06年9月版)。这使我倍受感动。
所以感动,须知这是一位文学博士、大学教授、带研的导师、诗人、学者,我不过是个退休的中学教师,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罢了。然而两书扉页都亲笔留有“敬请李德贵仁兄指正”的字样与签名,未曾与高层次文化人接触过的我,如何不感动呢?这件事本身就让我想到一个词语,就是“大家风范”。待春节前后连续捧读学习,方知何谓“大手笔”,必当如斯之作可称之矣。而博士的笔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无所不知、无所不论(诗歌范畴),而又一揽于深邃、明朗与清晰之间,又不可不谓之“大目光”了。

◆“大目光”之大
我徜徉诗歌论坛,已有四年的网龄了,视线不过是零零星星的一诗一章罢了。这是典型的小目光。钱博士则不仅放眼世界,而且深入历史,所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目光不可谓之不大!
他的研究是从“七月诗派”开始的吧?05年他就出版了《七月派诗人论》一书。那是他作为诗学理论研究的第一部行世著作。七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点”,钱博士正是从这个好“点”通透出来的。他研读胡风、艾青,直到贺敬之与邹荻帆等20余位七月派诗人的诗学理论与实践,逐一细细地研讨,真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哩!实在是一位很实干的学者。
诚然,若只停留在一个点上,即或举足轻重之点,也不可称之为大目光的。而当钱博士瞩目脚下之时,其视线已然穿透地球,到达欧美了。他研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意大利的十四行诗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再与中国的古典诗词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异同。钱博士就是这样地广泛地研读了雪莱、拜伦、歌德、但丁、海涅、布鲁诺、马雅可夫斯基等西方一大批著名诗人的作品,从中发现并总结出了崭新的“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这一理论涵盖了题材、主题、写法、语言、修辞、文体、灵感、形式、修养、功能、风格,乃至意象、意境与审美等等方面。又从中比较文体地位、传统与创新之相异的态度等等。笔触返回中国来,上起诗经、楚辞、汉乐府,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直至中国新诗无所不及。给我的感觉,他的视野极其宽广,又极其深邃,特别是对外国诗歌的研究,是不懂外语如我者,最可间接受益的了。

◆“大手笔”之笔
如果定义一下“大手笔”,在学术研究领域,必表现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而集大成者的文笔。钱博士的这两部著作,凡192篇大作,其每论及一种诗学理念,必从古今中外的诗歌论著中,顺手拈来精华,作为他欲将展开论证的理性依据,遂使他的诗学理论显出根深土厚来。
例如:《诗的灵感片谈》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为论述“灵感是诗的起源”这个命题,就援引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语录,冈布里奇《艺术和幻想》中的阐述,法国作家萨特《什么是文学?》中的有关论断,以及大诗人艾青的有关谈话。这就是旁征博引!
又如:论及“诗人当养心”时,他依次引用龚自珍、何绍基有关的言说和《诗大序》、《文心雕龙》、《夏歌》、《摩罗诗力说》、《通俗歌曲精品赏析》中的论述。这就是引经据典。
再如:论“诗的语言是情感语言”时,又征来汤显祖、萨特、陆机、白居易、刘勰、郭沫若、吕进古今中外名人的精辟言论以述。这就是集大成呀!
读钱博士的诗研文章,无处不有纵横大时空范围的宏论。私下想及我自己写的一些诗评,则仅就文本的解读,说出一些兴趣的感觉来,极少引用别人的理论,来升华所评。这使我深深体会“博士”之博,大手笔笔触之大,毕竟应当是怎样的情形了。

◆ “大家风范”之范
接到钱博士寄赠时(在职的同事从学校给我带回来),见是一件厚似方砖的包装,以为里边有七、八本书哩!打开却是厚厚的两部。其实,150万字的书稿,印出十个集子也没问题。这使我立刻觉出出书者的大气,著书立说的大家风范翩然而出了。
阅读钱博士两部著作的具体篇章,使我又认识到,不论论及哪方面的诗理诗观,都具有一种集大成的态势。其笔触必然总揽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史大局,纵横于脉络,清晰于细节,而使自己提出的理念水到渠成。应当说这是具体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大家风范。
再就是他的文章中,乃至诗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家风范。比如他对前人,对老一代诗人,对其博导老师吕进先生的热诚与尊敬,比如他对同代诗人,乃至不知名的诗歌作者的热诚和尊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对于网上发短信求他评论诗歌,或者为发表集子撰写序言的普通网络诗人,他都用接受“命令”来形容他的平易近人和诚恳,必免费为其力挺。令我不能忘怀的是,在他的亲笔来信中,还询问我是否出书,说愿意免费为我序言哩!这与那些名望很大,写个序言要收丰厚润笔费的“大家”来比,风范在哪一边自是分明的了。
虽然,钱博士对看不过去的一些诗坛某些怪象,还是应当再宽容一些,婉约个别词句里的锋芒,以把大家风范打磨得更其亮丽。

总起来说,读钱博士的这两部大作,使我的诗歌理论认知,有了质的上升。这对于我今后的诗歌和诗评的创作活动,肯定会发生较大的影响,这将是我感激不尽的。也想与网上的诗友们说,读一读这两部当代最新最全最可发生指导作用的诗学大作吧!——读了,你必同我一样地说:受益匪浅、受益匪浅哩!
2008-2-28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李德贵
发表于 2009-7-18 09: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告别”什么?——解读林静的组诗《時光剪影之五》
——《山城子赏诗笔记》[11]

一个人,或一代人,或一个社会,行进中总要有许多告别。告别什么呢?诗人以诗的形式回答,却总不能直说。不仅话不能直说,就是话题(诗的标题)也最好不直说。林静就是连诗的标题也不直说的诗人。
“时光剪影”做了组诗的标题。“时光”是个抽象名词,本无影可剪的,然而一剪,时光就像看得见的景物一样具体了。标题用了诗的语言,且隐喻了历史。“时光剪影”也就是把历史的某些片断,剖开来看一看,看的时候加入诗人主观的目光。毕竟诗是客观事物以独特的视角进入诗人头脑的主观映像。

这“之五”用“告别”做了分标题。“告别”这个动词大体用于人们分离之时,而用于历史就是拟人了。
历史应当告别什么呢?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抑或全人类的历史应当告别什么呢?诗人感知客观事物有其独特的角度,然也不排除读者解读诗人诗作也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我欣赏的习惯喜欢从大处着眼看整体,而从微处切入语言建构的意象来审美。于是我觉得诗人是从大处写的全人类的历史。

人类的所谓文明史,其实至今也不文明。不文明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从来也没有真正平等过。不平等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当然是生产方式规定了的。只要人间存在着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存在着消费品的不平等分配,就注定了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既然经济决定着一切,也就决定了人们在政治上、文化上、教育上,乃至社会活动的许多方面的不平等地位。总统与乞丐,董事长与雇员,权力的掌控者与两手空空的人,什么时候平等过?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就没有和谐,而只能有勾心斗角、你倾我轧、纷扰纷争,乃至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爆炸与爆发。可见这个人类的世界还远远没有走出不平等的时光隧道呀!

隧道里没有文明的灯,自然还处于黑暗中。但诗人不会这样直说的,而说“那烏黑的長髮” 和“漆黑的夜”。
说“通通剪掉吧!”——多么强烈的愿望呀!这是诗人的起兴节概括的诗旨。这样的目标很明确,于是跳到第二节,承以“起航”——向着光明(那平等、自由、幸福、和谐的人类社会)出发。光明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在“银河”里。10亿颗恒星的居所,何等光明呢?那里是个“光的花園”哩!然而得付出代价——“注定佈滿荊棘 / 伴隨風雨 / 淚珠與血滴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总统的竞选争得死去活来,谁会轻易让给一个乞丐呢?董事长的资产也不会平均地转让给雇员的呀?

“琵琶一曲傳千古”——诗借用《琵琶行》而转,暗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不平等依然如故。因为毕竟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上层也未曾放下“金色的權杖”。一面是“權杖”,另一面是琵琶女。诗人意象的暗暗论证无可驳倒呀!

“朗朗詩韻 / 生死皆豪傑”——诗的第5节这两行字面的跳离,是为诗的“合”垫脚的,就像体操运动员进行的跳马项目,腾起之前那双脚狠狠地一踏。如说为了人类的自由幸福我们有什么不可抛弃的呢?大气凛然而出哩!
最后的落脚合在第一节概括的诗旨上。说“是時候了”,诗人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加强。然而,依我的眼光“时候”尚早,人类幸福的“入口”还很遥远,尽管这不影响我们善良的人们携手步步逼近——尽可能让那些黑色的恶气消减一些也好哇。
正值新春佳节之际,顺致诗人林静快乐如意健康幸福美满!
2008-2-8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附:
林靜 時光剪影 組詩 之五

告別

把那烏黑的長髮
連同漆黑的夜
通通剪掉吧!

啓航的笛聲
擊碎了夢的纏綿
通往銀河的道路
注定佈滿荊棘
伴隨風雨
淚珠與血滴
澆灌
光的花園

琵琶一曲傳千古
曲調悠揚
澆滅大漠烽煙

金色的權杖
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
掂量
臣服的
又何止是鬚眉?

朗朗詩韻
生死皆豪傑
……

是時候了
告別
烏黑的長髮
與漆黑的夜

1991年1月28日
2006年8月28日修訂
发表于 2009-7-18 09: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共鸣于诗意缠绵的夜晚——读月亮的《夜凉如水》
——《山城子赏诗笔记》[12]
文/ 山城子

做为一个诗爱者,我很共鸣于月亮写的《夜凉如水》这首诗。夜晚是诗人的天下,尤其是到了午夜,万籁俱静,诗思便如淡蓝的纸烟,回环地袅袅升腾起来。再空饮一杯小酒,酒香沁脾,那寂寞的感觉就会热烈起来,即或没有灵感来,也愿意静静地一任思绪的放纵,而不肯去睡。这是一种诗的氛围呀!

共鸣于这种诗的氛围:

第一节起兴,我就看见诗人“她” “裹一身酒香,她坐进沉思,”而“飘飞的思绪是一首无韵的诗,”多好的氛围呀,灵感会翩然而至吧?
真的致了呢。看:“垂钓起一枚清瘦的伤感”。诗人大都是多愁善感的呀!文本进行到第二节,什么都来了,“渴望”、“欲念”、“走过的日日夜夜”都来了。“谁在和自己的影子缠绵?”——没有孤独就不是诗的氛围呢。就在这样诗的氛围中,文本行进到第三节,让我们看到诗人“她”在缠绵的情绪中,不停地抚慰自己。尽管这样,还是有“远树”与“荒原”的缺憾呀!带着这样诗情,进入第四节。看来是睡不着觉的了,所以才“倾听着落叶片片。”而“他” ,“沉浸在无梦的梦里,”显然不是诗人了,或者也不是性情中人哩!这或许可以互补些什么吧?——至少是保护了一个人的诗情氛围。

共鸣于语言创新的婉约:

我欣赏诗特别看重语言,因为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种类,语言不艺术,就没有审美可言了。记得一年前看月亮的诗,语言是比较一般的。这回细品,应当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的。
“她坐进沉思”,这用动作动词“坐进”来修饰一个偏正式(形+动)动词“沉思”,从而使后者方位名词化了的词类活用现象,使诗句简洁又漂亮。
“垂钓起一枚清瘦的伤感”。这里又用可见的“清瘦”修饰无形的“伤感”,就使诗有了别致耐读的意象。毕竟诗是用意象说话的。用意象说话才有婉约的效果。
“抚摩每一次渴望”、“点击每一个欲念”。用动词修饰非名词,非名词就被物名化了。修辞学上把这种方法叫“拈连”,也属于词类话用的范畴。
“那缕缕豪放的青丝 / 怎样被漂洗得婉约斑白?”“豪放”修饰“青丝”,是将主观揉进了客观,且有了拟人的味道;用“婉约”并列“斑白”,是加进了“移就”的修辞方法。这样的诗句,以语言的创新,大大增加了诗的意象美。难得极了!
以上这些被格外修辞了的语言,是这首诗不断出现的亮点。没有语言亮点的诗,不是好诗;语言亮点越多的诗,越是好诗。
大年初三屏上问候月亮!

2008-2-9于文化村家中临屏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附:
夜凉如水
文/ 月亮

裹一身酒香,她坐进沉思,
看远处那次第熄灭的灯盏。
飘飞的思绪是一首无韵的诗,
遥望绸缎般的夜空,
垂钓起一枚清瘦的伤感。
           
细细地抚摩每一次渴望, 
谁在黑夜的幽静里展转?
轻轻地点击每一个欲念,
谁在和自己的影子缠绵?
捧起走过的日日夜夜
那缕缕豪放的青丝
怎样被漂洗得婉约斑白?

错过了太阳,不要流泪,
还有月亮星星和云彩。
彩虹过去了可以用梦再织
春风远走了那就期盼秋天。
可是,在这拥抱自己的岁月里,
只有一棵远树又一棵远树,
只有一座荒原又一座荒原。

拉上窗帘,她与星月再见,
鞋子分别站在床的两面。
他沉浸在无梦的梦里,
她倾听着落叶片片。
夜啊,浓黑如墨幽深似井,
大海一样广阔无边......
发表于 2009-7-18 09: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诗歌里的故事——读李清荷《稻草人》
——《山城子赏诗笔记》[13]
文/ 山城子

童年的秋后,到地里去耢玉米、耢花生、耢红薯,实在是贫家孩子的一种乐事。红薯都起过了,等于翻了一遍地。可是只要你选个地方再挖一遍,就还会有收获的,特别是挖到个大又没伤的,真是喜出望外了。
这所谓“耢”就是捡拾,要捡拾的玉米花生红薯都不在表面上,需要到玉米秸堆里或土里去寻找。寻找就是乐趣。这乐趣沉入水底的鱼儿一般,高兴了一摆尾巴就浮上水面来。05年回辽西故乡,隆冬了,我与老伴串亲戚不走大路,喜欢从大地横穿,那意思就是“浮上水面”了——都是收过的玉米地,在堆过玉米秸的地方用脚踩,碰上硬硬的硌了一下,那一准就是主人家没收干净的玉米穗了。五华里的路,我和老伴居然踩出一、二十穗哩!尽管都是小而又瘪瞎瞎的,但找回了童年那种欣喜地感觉——毕竟那是寻找,而寻找到就是发现,发现了就属于自己的了。能不欣喜吗?

游走网络,我喜欢在诗里寻找故事,一旦发现,那欣喜的感觉就像儿时的耢玉米、耢花生、耢红薯一样的高兴,近似一种成就感哩!
“华语诗歌”是我经常来的地方,这几天打开李清荷的诗来学习,感觉她的诗大都写的明朗、细腻、纯真,创作了许多精品。正值开她的作品研讨会,也想找一首来说说。来来回回地翻看了许多,兴趣居然落到《稻草人》上了。或许是农村长大的吧,我偏爱与“三农”有关的作品,哪怕是在字面上。也是在这首诗里撞上了故事,就耢到了红薯或玉米花生一样的兴味兴趣兴奋了。

诗里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可以这样想象,也可以那样想象,全凭个人的美丽驰骋。清荷的《稻草人》不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稻草人》,也不是当代许多诗人创作的同题诗。清荷的《稻草人》具有独异性,独异在诗的主体形象不是稻草人,而是一个“女人”的“她”。应当是个年轻的农妇吧?从诗中描写“她”的异常行为断定,是个疯女人。“她”为什么疯了呢?诗中的透露是因为“孩子”吧?“她”在冬的田里寻觅一切,或者说是在一切中寻觅,其状态就是精神失常的状态。寻觅什么呢?当然是她疯掉的那个原因——“久久不见的孩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姐姐曾疯掉了二、三年的光景,就是因为突然失去了三个孩子,三个2-7岁的孩子。那年头孩子们都饿,趁着他们的妈妈出外去压一点糊口的玉米面,三个孩子就悄悄烧几个豆粒吃,不小心烧着了茅草房,待被救出来送到医院,24小时之内就都夭折了。姐姐就疯了,到处去寻找她的孩子们。如果姐姐也走在冬野里,也遇见一个“倾斜着”的稻草人,也会“抱住哭泣”的。

诗中“她”的孩子是怎样地“久久不见”了呢?这颇费读者的猜测。是被黑了心的人给拐卖了吧?还是有了病交不起押金被拒之“救死扶伤”的门外,而延误生命了呢?抑或就碰到了意外事故?如果因为离异前夫不让看又想孩子心切,情形就好多了,虽然也是疯了,毕竟不揪心呀!……反正就是“久久不见”了。诗人的巧妙在于不去写女人清醒时的撕心裂肺,偏选取精神失常后的失常行为来说事,就别胜一筹。

精品诗一般都是有多重审美效果的。如果把“稻草人”看成一种象征, “久久不见”就有了连带的象征意义。那么“她”是谁呢?这个诗的主体形象该不是诗人的主观思维的逸出吧?我还不能确定,但我还是很有这种阅读的倾向性了。“稻草人”在人们的收获前,是立过汗马功劳的,而收获后就没人问津地凉在冬野的“荒草的缝隙里”了。这不就叫做“一脚踢开”了吗?

这首诗粗略看,不如清荷其它诗写的简约精粹,实则用心良苦。那种放下起兴节的大背景,而跳跃以诗的主体形象的细腻描摹,毕竟是要讲个不确定的伤痛故事,还是暗示社会的某种现象的悲凉呢?没有确定的答案。好就好在没有确定的答案上。因为,具体的诗一旦有了具体确定的答案,那么具体的这个诗也就死亡了。

很欣赏、很喜欢、很推崇李家的(笔者也姓李哩!)清荷这首生命力很强的《稻草人》。致以同氏的极其良好的祝福!

2008-2-13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李德贵

附:《稻草人》
文/ 李清荷

晚秋过后,农民收藏了镰刀
他们在自己的自留地里
种下农闲时的心思

打大路边经过的一个女人
抬头望着远远的庄稼地
那里停着一只小小的麻雀
蹦跳着玩耍

她还看见那里长着青草
从稻茬上生出的绿色
不能结出丰收的谷粒

她轻轻扭摆着身子
如看着久久不见的孩子
转身之前,她看见了
远远的土地上
在荒草的缝隙里
那个稻草人倾斜着

她踟躇了一下
走到了他的跟前
把他的破衣裳扣拢
让他端端正正地立着

离开之前
女人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她把草人儿抱住哭泣
晚霞把侧影打在她的身上
她马上擦干了眼泪
发表于 2009-7-18 09: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什么情况下体重为零?——读四序惊秋的同题临屏诗
——《山城子赏诗笔记》[14]
文/ 山城子

人,什么情况下体重为零?从物理学上说,只有进入绕星轨道。但美学不是物理学,审美意义上的体重为零,就是轻松恣意得忘了自己吧?或者就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四序惊秋的《体重为零》,有个很故事的小跋: “那天,我跳上了岸,我看见你在水中痛苦的游来游去。我问:你要什么。你说,我要死。” 呵呵!敢情“死”了不仅没了知觉,处理后成了气与烟,剩下一点骨渣也没了神经感了,可不就是“体重为零”了!敢情四序惊秋就这样机智地先扣住题目,然后既可尽情发挥了,思维飞翔到哪里,你无法说她跑题。就像风筝,是从这根线(题目)上出发的呀!

看美术家的诗,得有欣赏美术的眼光,特别是油画(她的油画作品我在网上见过,是很有创意和个人风格的),要站远些,看整体的布局与整体的形象。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是头部。有饰以金银珠宝的高高的美丽的冠;第二节是身。很窈窕,且拖地长裙,环佩叮咚,素带飘飘的;第三节,是裙下露出的一排红润白皙饱满的脚趾,玫瑰色的趾甲好鲜亮。呵呵!我就是这样感觉的,这叫布局美。

四序惊秋的这首诗,自然说的不是体重。我的差距在于往“体重”上用词句。这不是用词的差距,而是构思的差距,艺术造诣的差距——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我写的《体重为零》(因为结束了我不知道,雁还报了歉的)很短,顺便录进来:

此时,08的大年三十
我屏蔽了外面鞭炮的连续绵延
进入诗的椭圆形轨道
将自己化掉又没有化掉
羽毛五彩斑斓扇形展开
飘飘飘飘天涯又海角
春天招手小燕子双双
许多修辞排队屏幕天上咯咯笑
一只落伍的大雁回头飞
先锋成我华夏的骄傲

海角又天涯飘飘飘飘
我忘了自己好像又没忘掉

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写的不过是大年三十游走网络即时的喜悦感觉和对大雁落伍组织临屏活动的赞扬。而在行文过程中用“进入诗的椭圆形轨道/ 将自己化掉又没有化掉”和“海角又天涯飘飘飘飘/ 我忘了自己好像又没忘掉”来强调题目的字面含义。这样我的诗就漂浮在心情喜悦的表皮上,于是就与深刻、厚重、张力这些褒义词无关了。

四序惊秋的这首诗则不然,她是将题目象征到人生与爱情的深刻探讨中来。手法是把这个探讨放在“死亡”之前。人死了就没了体重,可不就是“为零”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今中外任何人,都要最终归于“体重为零”的。这样看,她的深刻巧妙,我的浅露直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说诗无技巧,不看技巧时他仿佛不在,研究一番,它就翩然而现了。

一、
最后几天,我们没有谈起鸟,那个会飞的物种
已经和我们无关。你只说秋天月色艳绝
盛满水的盘子,及一位被孤独围困的女人
你说这样的夜很适合游进海里
很适合看空中隐现的十字。很适合交尾和产子
你说,宝贝,再暧昧点

气泡裹挟着同样的事物,动物高高在上
昆虫高高在上
灰尘高高在上
不要聲嘶力竭呼喊,也不要麻木凝視
土生土葬
水生水葬,
在这圆润的秋天
女人,你为什么是一只猫

——这是四序惊秋的第一节诗。“谈起鸟”是暗示生命,而探讨人的生命就是探讨人生,人生的幸福大事莫过于爱情了。诗人在这里没有空洞地表白,而是用了一系列想象构成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的。“月色艳绝”“ 被孤独围困的女人”“海”“天空”“ 交尾和产子” “宝贝,再暧昧点”“昆虫”“灰尘”“秋天”“女人”“一只猫”随手拈来,意象无绝,隐喻着要处理好爱情,并享受与体会爱情的美满。这是意象美。而从修辞上,“很适合……”与“……高高在上”的排比,“不要”“也不要”的递进反复, “土生土葬/ 水生水葬”的复沓排偶,诗人又给我们展示了诗文本的韵味美。


那时的天空蔚蓝,
漂移的草木,石雕的羊群,移动中繁衍着意义
那时的温度祥和,
逆流的河水 疲惫的云朵
我说:宝贝,再靠近点

举起双手,一起往外走。
放下双手,一起往里走。
存在抑或不存在,许多年后想像的鸟儿还在飞
许多年后回到终点,许多年后時間在我们之间开出一朵白色的花
风生风葬
风生风葬
风生风葬

——这是四序惊秋的第二节诗。依然的意象说话,依然的运用修辞格——排偶中的对应排比、再排偶、再排比,归于单句的反复;依然离不开生命——“移动中繁衍着意义”这实象中出现的虚象,朦胧而深刻。“宝贝,再靠近点”,即照应了第一节,也暗示了对生命与爱情的珍惜。“风生风葬”又照应第一节的“土生土葬/水生水葬”,说的是人从哪里来还得回到哪里去,也就是诗中说的“许多年后回到终点”。无须说这第二节的意象美与韵味美是加强了许多。因为不仅虚实结合,诗人还活用了词类:“繁衍着意义”是拈连,“温度祥和”与 “疲惫的云朵”是移就。词一活用就美丽,这是语言艺术中必需的呀!


宝贝,上岸吧,别接近水和爱情
这个秋天,树叶都落光了

这个晚上我们一起穿过冰冷的梦境

——这是四序惊秋的第三节诗。仅三行诗又分了两小节。第一小节承接小跋。小跋中不肯上岸的“宝贝”是“要死”——还是先别死吧,“上岸”。 “别接近水和爱情”,似说我们别再谈论人生与爱情了吧?背景不合适哩,“这个秋天,树叶都落光了”呀!第二小节“这个晚上我们一起穿过冰冷的梦境”是结句,是回到现实的生活与爱情。现实毕竟永远地低于理想,处于商品生产中的人类社会,并没有给人类普遍预备下幸福与美满——那是很遥远的事情被写在一个西方大胡子的著作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现实的生活与爱情(特别是爱情),实在不是温暖温馨温良的呀!即便如斯,也还是“一起”,因为冷暖贫富与珍惜无关。不是吗?

回归头来看,这首诗就是一堂美学意义的人生与爱情的探讨课!我有幸座下认真聆听了一个上午哩!谢谢四序惊秋,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09-7-18 09: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诗词第一家庭
——喜读一家人合著《四张居》(赏诗笔记15)
文/ 山城子

网络时代就是网络时代。书未出版,先网上张贴出来广泛征集意见,这是前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的现代精彩。唯这精彩,素昧平生的人才可以不见面就相熟相知起来,乃至成为挚友。张振立先生已在网上称我为“文兄”,就是引为挚友了吧?挚友读挚友及其家人的诗词,能不“喜”吗?

何以“中华诗词第一家庭”标示?嘿嘿!实事求是。自然数列从一始,未始之前是零。零=没有。中华诗词以唐宋为峰,追前续后两千余年,可有一家人夫妻子女悉数而为之的吗?没有。自然你可以提及“三曹”。然那都是男性,半家子而已,何况有诗有文有赋而无词呢?或又说及“三苏”。也同曹家一样是父子三人,即便你把苏小妹拉进来,也还是不够完全,同时也无合著的诗词流传于世呀!张家则不同,振立与桂英夫妇,携子贤风,带女莹莹,完整的一家人均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并合而为著,将行于世。此实乃“前不见古人”之事,天然可称“中华诗词第一家庭”,还有什么疑问呢?住笔冥思,设若央视小崔知悉,列为“说事”,怕是标题也会这样拟定吧?

列为“第一”,不单是史上未曾出现,其关键词还必须打上“诗词质量”字样。否则,弄些顺口溜与韵语来冒诗,凑点三句半或歇后语一类充词,让小崔“说”起来,还算是个“事”吗?
古典诗词的质量,以现代观点评判,窃以为逃不过“德艺双馨”。德者思想性,艺者艺术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诗词之艺,先决标准须合格律要求,而后必以炼词锻句出妙,手法修辞出新,而铸成个人的风格。诗词之德,当合时代潮流,当发民众之声,当逸健康情趣,岂有它哉?
笔者通读《四张居》于网上,仔细再三,推敲再四,觉其质量——德也好,艺也罢,均为上乘之作,于“第一”,既无愧色,也不必羞涩的。

就先说思想性吧。
诗词的思想性,自然是通过其情其思其志体现出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是诗圣的情,“独潸然而泣下”为子昂之思,“直挂云帆济沧海”则太白何等之志!下面且看张家父与子、母与女的笔下,都寄寓了怎样的志怎样的思与情呢?

“寂寞蟾宫自念名,不依容貌仗才情。何时照世呈春色,焉用清溪慰月明。”
这是张莹莹的《七绝&#8226;低吟浅唱(9首)》的首篇。大学毕业了,美学硕士了,满腹才学如何回报社会呢?好个“何时照世呈春色”,激情满怀,跃跃欲试了。“焉用清溪慰月明”,是说仅有山河锦绣是不够的,还须建设成高雅的人文精神环境呀!其志如何不可以鉴当世知识青年呢?
“宋韵唐风冠古今,春江花月夜一轮。骚人当在诗中老,无限情生诱墨魂。”这是张桂英的《七绝&#8226;学诗》。为了后勤于丈夫孩子,她辞了工作,却也有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学诗。好个“骚人当在诗中老”,是要陶冶陶醉诗词一辈子的了!
“爱凭天性抒民意,唱响和谐向远峰。”
这是张振立《七律&#8226;祝贺〈盘古风〉创刊》的尾联。借贺之机抒发了诗人抒发民意唱响和谐的赤诚愿望。
张贤风连续两年讴歌当代英雄人物写出了《捣练子&#8226;2005感动中国人物轻唱(11首)》和《捣练子&#8226;2006感动中国人物轻唱(11首)》,字里行间虽然都是唱赞英雄的,但讴歌的本身,不就是要向他们学习么?这难道没有志向在里边底蕴着吗?
从以上的情形看,当言《四张居》之志鸿矣!

“生在田间四季耕,死神舔血肉不腥。剥皮为鼓难鸣怨,阵阵沉雷是喊声。”
这是张贤风的《七绝&#8226;三老图》之三《老牛》一诗。看了令我想到古今中外的劳动人民,不都是四季耕作的“老牛”吗?人类社会正值资本兴盛未绝的时代,而只要未绝就存在着剥削,就存在着不平等,就必然存在着无可消解的怨与恨。这是怎样的大范围而又带有社会本质性的深沉思考呀?
“一次月薪谷万斤,尤思属下送黄金。焉知父老晨昏里,指骂桑槐向小人。”
这是张振立的《七绝&#8226;贪官》。前两句最让人深思。如今可谓“明知贪有罪,偏向罪里行”了。缘何至此?皆因世界没了距离,而这个世界基本上是私有制。私有制是私有观念的根子,私有观念是损人利己的枝丫。根子不除于这个世界,贪是还要继续的。所以反贪将是长期的基本国策。至于长期到何时,只好请教马克思了。
“轻裁罗袖巧梳妆,碧玉瑶环琥珀光。别墅深深花鸟树,无聊与草问芬芳。”
这是张桂英的《七绝&#8226;赠某夫人》。某夫人自然不是大腕偷养的“金丝鸟”,却与“金丝鸟”的空虚精神无异。“无聊”一词已经点得很明白,女人的一生难道就这样度过吗?这应当是递给有闲女阶层的思考吧?
从以上三例看,《四张居》之思博矣。

“暖玉谁家女,临窗意可夸。香腮亲玉腕,柔嫩胜鲜花。”
这是张桂英的《五绝&#8226;窗外》。谁在窗外呢?不必猜,自然是女儿莹莹了。不必说,母爱之情已经流溢在字里行间了。
“陶陶燕侣乐田畴,唱和声中卅岁收。回首不觉霜入鬓,相怜已是雪盘头。凄风苦雨同舟渡,秀水青山联袂游。半百人前学鹤舞,双飞再过五十秋。”这是张振立的《七律&#8226;珍珠婚自贺兼致老妻》。诗人在这里抒的是夫妻有苦同当有福同享的百年之情。
人之情是多角色多方位的。《七律&#8226;五十寿寄语家中诸弟》是抒手足之情;《瞻仰杨靖宇将军雕像二首》是缅怀先烈之情;《七绝&#8226;赠平舆六中海草文学社》,是热情关注文学后继有人之情。《行香子&#8226;作客农家》抒的是农家乡里之情;八百六十八言的《放歌金顶山》排律,抒的是爱国爱民之情。(以上见《振立居》)“最忆西窗,共话剪烛夜听曲。念道远,千里烟波,弱影孤身向何地?”(《雨淋铃&#8226;秋别》)(《莹莹居》)抒的是同学之情。 “大泽龙兴乘云起,力挫强秦死亦休!”(《七绝&#8226;咏陈涉》)(《桂英居》)抒的是吊古之情。
情情深挚,情情意切。《四张居》之情,情情至真矣。

再说艺术性。
文章开头我说过:“诗词之艺,先决标准须合格律要求,而后必以炼词锻句出妙,手法修辞出新,而铸成个人的风格。”我以为《四张居》是经得起推敲的,是合格的,是优秀的。
合格在于全部诗词都合格律要求。声是声,韵是韵,绝是绝,律是律,诗是诗,词是词。特别是词,在《莹莹居》与《振立居》里都附了词谱。这就像工人制造的标准零部件一样,精精制制地摆在案子上,而各种量表就放在旁边,你来检查吧,绝对的中间公差哩!这方面,笔者有另篇文《略谈美学硕士张莹莹对诗词格律的修复》,这里不复赘笔。

说炼词锻句出妙,应比比皆是的。
“幽兰寂寞山凹里,日蕴馨香盼问津。”
这是张莹莹《七绝&#8226;低吟浅唱(9首)之七》的后两句。其中的“蕴”与“盼”两个动词炼得好。因有蕴,才有盼,从而那种怀才于身,盼望有人来聘用的心理状态,就被展示出来了。
“一路日,几声蛙,荫下顽童不着纱。”
这是张贤风《捣练子&#8226;挚地乡情农家游(8首)之三》的前两句。多么清晰的一幅游览图:一路走着,阳光灿烂,田野里不时传来蛙鸣声。举目而望村头树荫下玩耍的童稚,都是光着屁股的。这样的景致与心情,就这样清丽简洁地锻在两句中了。
“楼下归来音乍响,门边接待声已喵。”
这是张桂英《七律&#8226;白猫》中的颌联(三、四句)。颌联与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的。这一联对的工且巧。工在“楼下”对“ 门边”(方位名词),“归来”对“接待”(动词),“音乍响”对“声已喵”(名-副-动);巧在形容词“响”用“乍”来修饰,就成为动词了,而象声词“喵”用“已”来修饰,也成为动词了。这既是锻句,也是炼词的功夫致焉。
“一地草色铺苍翠,百枝灯花照长廊。”
这是张振立《新乐府:舆新广场抒怀》中的第九联。也是工而巧的例子。工在“一地”、 “百枝”对于数量词,“草色”、 “灯花”对于名,“铺”、 “照”对于动。巧在形容词“苍翠”活用为名词,与“长廊”匹配。乐府诗是不要求一定对仗的古体诗(与近体的格律诗相区别),但诗人七律写得多,也就娴熟于此了。
以上炼词锻句,可见一斑,备矣。

说手法修辞出新,也不乏例子。
“屋角雄鸡心眼傻,怎不请我拉拉架?”
张莹莹的《蝶恋花&#8226;农家》下阕的最后两行。“心眼傻”和“拉拉架”是口语入词,与现代诗的口语表达遥相呼应,顿使词意新鲜活泼起来。活泼起来的另一个原因是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雄鸡看见两个小雀篱笆上嬉戏,“傻”得认为人家是打架了。拟人到这样幽默的份上,还不是出新吗?
“借问茶棚何处有,俺家地里大西瓜。”
张贤风的《捣练子&#8226;挚地乡情农家游(8首)之三》的后两句。看句式,是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里化出。然而却表达了那些光*的农家孩子好客的憨厚质朴情感,令人想及农家古朴淳厚的民风犹存。这一化,化出了时下商品经济气候下难得的新意境。
“拔节脆响发体内,不吐新芽怎罢休?”
张桂英的《七绝&#8226;老树》的后两句。“拔节”是高粱玉米们的事,与老树何干?事实上老树非老树,分明是喻有些年纪的人(甚至就是自喻吧?)。人转而拟物(高粱或玉米),就可以
拔节了,并以“拔节”转喻其所追求的理想具有了突破性的提高。接着又以“新芽”喻突破后的新成就,妙的又是在整句拟人的氛围中行文,从而表达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两句之中凡三喻两拟,这是古诗里难寻的综合用格,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了。
“树绿村庄,荷碧池塘。小层楼,比美夸芳。”
张振立的《行香子&#8226;作客农家》上阕的前两句。“绿”与“碧”,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且连用构成四言对仗成一幅村景图。文字工而美,实在难得。接下来一“比”一“夸”而拟人,不仅写出了农家住房的新貌,也渗透了人的积极乐观精神风貌在里边了。这可是古诗里不曾有的事。这当然是化陈为新了。
以上,方法修辞出新,亦备矣。

至于说到风格,莹莹的作品来的沉稳精粹,又不失活泼;贤风的因《捣练子》写得多,显得流畅自如,颇具民歌的风味;桂英的篇什,透出清丽闲雅婉约之风;振立的诗词,则简洁深厚大气成豪迈之势。

回笔总括:《四张居》炼词锻句备,修辞出新备,各有风格备,则艺张;又寄志以鸿,寄思以博,寄情以真,则德举。德举而艺张,其作品(诗词质量)何以不优呢?优则入一流,一家人皆优,如何不是诗词第一家庭?而又史上不曾有,如何不是中华诗词第一家庭?
2008-1-2于文化村

山城子:中学退休教师。06年春始涉诗评,已有200余篇凡25万字见于网络。一小部分已在数家诗刊诗报及数位个人诗集纸质发表。
发表于 2009-7-18 09: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一)(笔记16)
文/ 山城子

关键词:代序-“揉情”格- “物化”格- “动衔”格。

代序:

新诗=白活诗=今诗=现代诗。这谁都知道的。
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这也谁都知道的。

积极修辞方法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又叫修辞格。前人创造并总结的辞格,笔者接触领悟到的大体有比喻(明喻、按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排偶、对偶(对仗、对联)、对比(对照)、避复、反复(复沓)、反语、反问(反诘)、设问、借代、借语、夸张、引用、用典、移就(异配)、移觉(通感)、移情、摩状、摩形、摩声、拈连、易色、双关、飞白、讳饰、顶真(顶针)、回文(回环)、互文、互体、互训、重叠(叠字)、嵌字(镶嵌)、析字、婉曲、错综、倒装、层递、分剖、舛互、呼告、示现,凡43种。
另有词类活用大分为四种:分别是使动、意动、为动、如名(非名词用如名词)。另外,新出现的名词用如形容词的语言现象比较普遍,例如:“那人很马列主义”、“太原则”“非常木头”、“关系老铁了”等等。就叫“如形”吧,实际上五种了。

中国新诗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崛起,之后至今,兴旺也好,萧条也罢,其流派纷呈,手法杂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依然。老诗人惊呼看不懂,语文界大斥“反语法”,坚守的“中间代”“70后”“80后”们则我行我素,执意维护着诗国的形象,尽管被商品冷落,被大众陌生,甚而被自己迷茫。笔者于04年早春上网学习现代诗,也是隔膜着不得门入。直至06年初夏,决心认真研读网上的好诗,竟发现一些有成就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积极修辞方面的创新。应当说这是对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所作出的不可忽略的大贡献。

诗人忙于生计和作诗,无意涉猎修辞;笔者不忙生计而有暇,特研究整理如下:

01 “揉情”格

定义:揉情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例①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此格不同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为一体的。也与“移情”格有区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这是通过“互文”而实现移情的,是“移”而非“揉”,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并通过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情感的流露,既是拟人了的景物的,也是诗主体形象的。
例②:“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周承强《巡逻在午夜》)
例③:“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 周承强《中秋夜》)
例④:“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 周承强《十二月》)
从上述例句中,不难看出揉情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亦非移来,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02 “物化”格

或许这是拟物格的旁逸斜出吧?我们知道拟物格大都是将人拟作物,或将动物拟为静物而增其表达形象性的修辞方法。总之,拟物是从物到物,而“物化”则是从非物到物的。还是先下定义吧:“物化”格是指将无形的抽象事物,通过相关动词的牵制,使其变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修辞方法。
例① “美感垂手可得却无法靠前”( 周承强《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
“美感”是感觉意识范畴,无形而抽象。但其通过“垂手可得”和“无法靠前”两个动词性短语的牵制,也就像一个美丽的物件一样若隐若现了。无庸置疑,这样的修辞会把无形的抽象意识描摹得生动形象起来,具体实在起来,活泼美丽起来。再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例②:“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 周承强《剑蔴》)
例③:“那些腐蚀钢铁的寂寞与单调”( 周承强《倾听远方》)
例④:“不停地丈量士兵的真实和辉煌”( 周承强《给养车没入蕉林》)
以上句子中的“悲壮、豪迈、寂寞、单调、真实、辉煌”都是无形而抽象的形容词和能愿动词,但通过“捎回、腐蚀、丈量”动作性动词的牵制,就若隐若现出具体的有形和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了“物化”。

03 “动衔”格

真是欣慰!欣慰于诗人的创造,也欣慰于做为学习者的总结。修辞格队伍不仅增添了“揉情”和“物化”,又有了名曰“动衔”的新成员。这名字陌生而别扭,这两个汉字咋可以并肩走到大庭广众面前呢?但考虑再四,还是这两个字联手最为切合。因为这一格是指: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意象的修辞方法。例如:
例①“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 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
甲事物是“雄鹰”,乙事物是“军车”,此句以甲事物的动作“叼”衔接上了乙事物,从而使生活中并不相干的两事物复合为同动体,竟然一起“飞翔”了。其修辞效果顿时生动简洁起来,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
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
例②:“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周承强《含着木叶吹荡黄昏》)
例③:“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周承强《从军行》)
例④:“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
——“摘”衔接了黄昏、腮帮子,“长”衔接了鲜花、手臂、窗口……“喷出”衔接了浊浪、鸟群。有了这样的衔接,诗句立刻简洁、奇瑰、精彩起来。记住,这个修辞方法叫“动衔”。
2007-10-24于文化村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二)
文/ 山城子

关键词:“反喻”格-“变主”格- “比衬”格-“错置”格-“模糊”格。

04 “反喻”格

例①:“小别的湖面 今夜/ 明晰如我 恬静如我”(白沙《不是为了告别》)。
这句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比喻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
比喻修辞格是用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那么谁熟悉“我”的明晰,“我”的恬静呢?通常我们更熟悉无风湖面的恬静和明晰,波澜不惊呀!所以通常应是“今夜我(思绪)的明晰,我(心情)的恬静,一如波澜不惊的湖面”。但,这样的表达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远远不如原句了。
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手法之一。这里就是逆向思维,诗人竟将喻体与本体颠倒安排,于是一个美句就诞生了。
我们知道比喻可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那末这个比喻虽然用了喻词“如”,也不能算作明喻,因为它另有“颠倒”的明显特征,所以可以叫作“反喻”格。可定义为:反喻是指将喻体与本体互换位置而进行比喻的一种修辞格。

例②:“像我沧桑的脸 …”“ 像我裸露的胴体…”“像我在岁月中苏醒的青春…”“像我在黑暗中的歌唱…” (李长空《露骨的水》)
这里是用“水骨”的气质或灵魂,比喻极有个性的诗人的。而在具体行文中,却反过来用极有个性的诗人比喻“水骨”的气质或灵魂了。文本中的意象话语,就就是通过诗人设置的这一组逆喻说出来的呀!真是“自然天成”的哩!

05 “变主”格

例句:“那样傲慢地 尘灰说出了风”(白沙《尘灰行》)。
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拟人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呢。不一般的是诗人综合进来另一种不曾见的修辞格。尘也好,灰也罢,作为细小的物体也不会违背惯性定律。毛泽东曾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处于惯性的物体必须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原有的惯性,而形成新的惯性。就是说这种改变总是被动的。现实里的尘灰是被动的,风是主动的。但到了该句中,恰恰相反,“尘灰”明显的变化为主动,而风处于被动地位了。因此,与拟人格揉为一体的还有个“变主”格的存在,或者叫作通过拟人而“变主”。这样一来,就像通过比喻而夸张的句子,最终要判断为夸张,那么此句就应当最终判断为“变主”。
下个定义就是:描写中,变被动事物为主动事物的修辞方法叫“变主”。

06 “比衬”格

例句:“我不可以把内部的憋闷喊出来/ 而一面鼓却可以 你说”(白沙《我读不懂的真实》)。
这里使用的修辞格既像对比,又像衬托。但细细捉摸,人的憋闷与一面鼓,不是对立事物,更不是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无法符合对比的定义;同样的原因,也不合衬托的定义。但诗人通过对鼓的拟人化,就与“我”并列在一起了。一个(鼓)可以喊,一个(我)不可以喊,对比鲜明;事实上这句话的重心在前边人的“不可以”,后边鼓的“可以”还是起了反衬的作用。这样一来,具体到语境,也对比了,也陪衬了,却找不到相吻合的条款。情形就像“包二奶”本来是重婚,却找不到条款判个重婚罪一样。如果不修改婚姻法,不妨出台一个《包二奶处罚条例》不就行了吗?我这里就出台一个叫“比衬”吧!
老修辞库中,对比与衬托从来不相混同,决不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现在白沙创造的这个“比衬”格,是用别一种方法将两者合二而一了。
定义可以这样说:比衬格是将非对立事物并列一起,进行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方法。

07“错置”格

例句:“远眺是黄昏/这里是广场 ……”(白沙《暮色》)
这样整齐排列的偶句(排偶格),谁都看得明白。如果恢复非诗性叙述,应是:“黄昏,我站在广场远眺。”这样的单句结构是:状语-主语-谓语-(介词)-补语。现在诗人将其化为两个极简单的分句,结构也简单成:主-谓;主-谓。但我们发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远眺”,却是由偏正结构双音合成的动词。而现有语法规范中的主语是由名词、代词及名、代性质的短语来充当。但句子被诗化以后,动词充当主语不是蛮好吗?一种陌生感,从文字里流溢出别样的馨香,令人玩味不止。
应当说这是语言艺术的又一个新技法,是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从构成上来看就是句子成分的错置——打乱原有句子的成分排序,重新组合。我们不妨就叫它“错置”格。如果下个定义,当为:错置格是指为了强调某种动作或性状,将其错置为主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为了强调“沉静”的氛围,我可以写出“沉静是夜深”或“沉静是海底”。

08 “模糊”格

例①:“她忍耐一切/ 忍耐我,忍耐没有粮食的锅台”(白沙《旧城》)
这又是一个发明,技法上的发明,修辞上的发明。诗人为了突出诗中人物的性格,并凸显生活的窘境,就特意模糊了“忍耐”,其典型的例句就是“忍耐我”。忍耐我什么呢?一点具体也不透露。不透露是现代诗朦胧趋势和主张互动的内在要求。这三个字的一句诗,是以“我”模糊了“忍耐”,从而造成朦胧的审美效果;同时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实现互动。读时我就想:是忍耐我的调皮?忍耐我的因为饿而纠缠不休?还是忍耐打破了一只瓷碗?但如果如我想到的具体依次排列出来,诗意就大减了。正是为了争强诗意,遵循朦胧和互动的原则,所以诗人就处理为这样的模糊语言状态了。
我决定把这种新的修辞方法叫做“模糊”格。当然不与“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混同。手法是手法,修辞是修辞。模糊修辞格是指:为扩大某个动作或性状词语的张力,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故意省略多种可能的具体细节的修辞方法。

例②:“他们伸出手,想阻止什么”(白沙《妈妈,让我来照顾你》)
这里是通过疑问代词“什么”实现模糊的。再如——我造个句吧:“沉静每一个夜晚/ 沉静不再来的事物”。这里是通过种词(相对于属词而言)“事物”实现了“沉静”的模糊。

例③:“一男一女在日间而日,夜间而夜”(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不必说句子的“日”“夜”的变义复沓,已然很美,单是后面的“日”“夜”的活用,就够我们玩味的了——因为采用了名词用如动词的意动用法,而“意”的相关动作就模糊了。也是“模糊”格的运用,从而使意象呈现了朦胧之美。

2007-10-24于文化村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三)
文/ 山城子

关键词:“转义”格-“排词”格-“换谓”格-“省接”格-“隐拟”格-“移彩”格-“移状”格。

09 “转义”格

例①:“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穆晓禾《十二属相/猪》)
两个“戒”字从形式上看是复沓,但从意义上看却不同于一般复沓的特征。一般复沓是一个涵义的词,为了强调而实施的重复。这里的情形有变化。就是同一个汉字在两处使用的含义却不同了。前者构成了名词,后者则是动词。就是含义转变了的复沓。为了区别于一般,我们不妨给出一个新名字,就叫“转义”吧!何以另起名字?因为特殊呀!本质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不就因为特殊另起了名字叫“货币”吗?事实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也不叫交换价值,而改称了“价格”。经济学有镜,修辞学自然可照了。

例②:“如水的女子/ 涉水而来”(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一“水”取清纯柔美之义,二“水”是指河。
例③:“马走斜日,斜阳日下”(穆晓禾《十二属相/马》)。
前“日”为字形,后“日”是累积的天数。
例④:“在牛城的街巷/ 滋生牛气的思想,有要牛起来的心思和想法”。(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是“牛城”、“牛气”、“牛起来”三个有相同词素,而意义不同的三个词在句子中的排列。其关于“牛”的意象叠出,盎然情趣已在字里行间了。

10 “排词”格

例句:“丑时,开始反刍稻草/ 反复往事,反味最后的糖果”(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两行诗很像分句排比。像而又有区别。分句排比以双音合成词起句的,一般用的是同一个词。效果在于增强语言的气势。这里用的是一个词素“反”相同,而构成合成词的另一个词素却不一样,所以实际上是有相同词素的三个词义不同的词的排列,其效果在于层出意象的变化情趣。这情景前所未见(姑妄说之),但完全符合积极修辞方法的意义。于是笔者欲名其为“排词”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11 “换谓”格

例句:“还未摘下/ 它的味道就在嘴里直淌”(高军彦《山楂》)
“味道…直淌”,是一种省简的词语搭配。因为实际上是味道引得口水直淌,而味道非液态是不能流淌的。但把“引得口水”省略掉,才是诗性的叙述。这是诗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要求,也是诗人处理语言的技巧所在,更是现代诗创新修辞、发展修辞的足迹所在。这种搭配与修辞理论中的“异配”格不同,异配格一般是省略比喻过程的动宾结构搭配,而这里是省略动补短语后的主谓式结构的搭配。不妨命名为“省配”格,或者从句子成分上定义为“换谓”格。“味道”的谓语一般是“苦、辣、酸、甜、鲜、咸、腥、涩”等形容词,这里不是换了动词“淌”了吗?

12 “隐拟”格

例句:“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穆桂荣《绽放》)
“让诗读我”,诗人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把创造的诗的灵魂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一般,让精灵欣赏诗人沉醉快乐时的别样美丽。当个诗人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谁还当苦吟苦行的诗人呢?诗是快乐的天国,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从诗人的“让诗读我”,也许可以归纳一个“隐拟”的新修辞格。因为诗不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毕竟不是诗人具体的自己,因而诗不会“读”的,但只要我们将其拟人化,不仅是诗,别的什么也是可以“读”的了。但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比如先把诗誉为一朵花,或者一个小鸟儿,那么,让花或鸟来读,就是拟人了。这时出现的动词“读”,如不省略拟人的过程,应当是符合词类活用“移就”格的。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略掉,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隐”了去,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可定义为:通过省略拟人过程,达到活用动词的修辞方法叫隐拟。
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起,就有人指责诗人的“反语法”,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只要走进诗的肌肤以内,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的“与时俱进”罢了。如今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不论何种产品,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价码就提升起来,诗句有了隐喻、隐拟、跳跃、留白等新技巧的含量,其美学价值也就显著提升了。不是么?

13 “省接”格

例句:“如果,一滴声响/ 是屋檐下一个故事的轮回”(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美的意象是用美的语言构造出来的。“一滴声响”,是否可以叫做“省接”修辞格(省略中间的“水落地的”几个字,直接与“声响”衔接)的运用呢?简约又新鲜。定义一下就是:把比较复杂的偏正式短语,通过省略部分限制或修饰的成分,使其构成简单短语的修辞方法。

14“移彩”格

例句:“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 田春雨《女孩》)
这样的句子让我想到苹果花初开时的色彩。什么样的“想法”这般的美丽呢?想法本无色,但同样的美丽是可以苹果花为喻的,而比喻中的借喻是要省略喻的过程,这样就简洁为如斯的移就格语句。如果将其从移就格分离出来,是否可以叫做“移彩”呢?定义也简单,就是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颜色,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15“移状”格

例①“无瑕的青春” ( 田春雨《女孩》)
这个句子从“移彩”格类推,就是通过借喻的“移状”了。
例②“很清瘦的三年时光” ( 田春雨《女孩》)
将修饰面容的词语用来修饰时光,也别致的可以。也可归入“移状”格吧?
例③:“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 田春雨《女孩》)
意识本无距离,这里属于意识的“念头”,竟有了距离,也新颖的可以。远或近,是时空存在于人感觉上的状态,自然也可以归入“移状”了!
给“移状”格定义,应当是:指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状态,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2007-10-28于文化村
(作者:系 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退休教师 李德贵)
电子邮箱:shanchengzil@163,com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四)
文/ 山城子

关键词:“借比”-“移限”-“省介”

16、借比格

先看例句:“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北岛《守夜》)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63种权威们总结的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从我最近私自构建的15种新修辞格中,还是归属不了。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新定个义是:
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17、移限格

还是先看例句:
例1、“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北岛《守夜》)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上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例2、“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例3、“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例4、“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北岛《守夜》)
“尽头”之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18、“省介”格

例1、“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后面相连的部分“玻璃镇纸读出”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例2、“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句子的后部分“多少黑山挡住了”分明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从而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例3、“没受伤农药化肥”(山城子《晒白菜》)
这是笔者本周写的一首小诗《晒白菜》的首句。有诗友留帖问,“是否故意‘反语法’?”我答曰:省略一个介词,就有了诗性化的美感。这句诗如果按非诗性叙述,应是“(白菜)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而现在的诗性叙述,首先使用了比拟格(没“受伤”——拟人,或拟物)——没被什么伤着呀?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是“农药化肥”。行文中省略的是介词“于”。
下个定义就是:为使句子省敛且可呈现美感,从而故意省略介词或介构的修辞方法,简称省介。
2007-11-18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9-7-18 09: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明媚的歌唱来自山西
——读《陋岩诗歌精选》(赏诗笔记之17)
文/ 山城子

行走于网络,读网络诗歌,也如行走于大千世界,什么样的石头都能碰上。千形万状,五颜六色,干净利索的,美丽如玉的,却也不乏茅坑里的……其感觉自是千差万别。豪放大气开阔的壮怀远目,婉约玲珑别致的养神逸情,粗犷的令人振奋,细腻的让人静谧,粗俗味腐的只好掩鼻而过,用心叵测的只能待其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

论坛太多,游走有限,因之网上未曾接触陋岩的诗歌。在接到他的赠集之前,仅在《情诗》季刊上读过他一首情诗大赛获奖作品,从内容猜测还以为是位在外打工的人,不知他是个新闻工作者,且是卓有成就的山西青年诗人了。接到《陋岩诗歌精选》(山西人们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不时翻阅学习,其不论所涉什么题材,所用什么素材,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派阳光来,给人一种青春明媚的感觉。

1、明媚于中国革命的新颖讴歌

中国革命无疑是世界范围内最具魅力与影响的社会实践运动,其意义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时占世界1/4人口的大国命运,且为后来改变世界历史的“改革开放”实践运动,从政治、经济、文化上作了坚实的铺垫。对于这样一场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广的中国革命的讴歌,山西青年诗人陋岩,不再重复五、六十年代诗人笔下近于口号的排列,而是娴熟于现代笔法,新颖出从形式到内容,从素材到语言的明媚歌唱来。这方面的代表作,应是集子的开篇组诗《圣地歌谣》。

《圣地歌谣》这组诗歌依次以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和西柏坡为题。谁都知道这五处革命圣地,是自“八、一”南昌起义,直到共和国诞生前夜20余年中国武装革命历程的阶段性语汇和关键词。诗人讴歌的落脚点选得极为确当。请看《井冈山》;

在旧版百元人民币的背面
我找到了你 红缨枪与鸟铳
早化成了满山的苍翠

伟人的《西江月》墨迹未干
横竖撇捺全是刀枪剑戟

绵绵五百里英雄史诗
标题是八角楼里的红五星
沿一幅狂草一路向上
你就会感觉到今天的珍贵

9行诗,切入的角度别致——借用旧版百元人民币(人民政权的一种象征哩),高度概括井冈山今昔;
9行诗,相承于灵活跳跃——到了伟人的豪迈词作《西江月》,隐含了井冈上革命根据地英勇的战斗历程;
9行诗,收转在“绵绵五百里英雄史诗”,合在“感觉到今天的珍贵”,直抒革命果实的来之不易的珍惜之情。
全诗深得起承转合之妙。

诗人写瑞金是“把1931年的天空/ 涂出了一片红色”——那是第一个中国人民的政权呀!写遵义是“那蓄势待发的力量/ 重新找到了一条起跑线”—— 这样的意象,极为准确地形象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显出了诗人极具张力的语言功夫。写延安是“黄土里有一条根/ 一直为我们输送着动力”——这是对延安精神意象化的抒写,正是这样的抒写,才有别于口号式的赞颂。写西柏坡是“多好的一所学校啊/ 教师全是为人”——从而总括了革命圣地作为中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实意义。

陋岩对中国革命的讴歌,还见于《写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和《刘胡兰》、《太行山》等篇什里。

2、明朗于劳动人民的神情歌唱

劳动人民自始至终都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离开劳动人民任何达官贵人、巨贾明星都无法生活乃至生存。无可置疑的事实是劳动人民养活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因之,谁若是背弃或鄙薄劳动人民,谁就是一个失了良知,缺了道德的人。至于诗人,如果没有亲近与深入到劳动人民的情感里去写诗,他可能就是一个伪劣假冒的诗人。

陋岩的诗歌,则相当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集子中的不少篇什,都明朗于对劳动人民的深情歌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矿工》。诗中的矿工已非单纯意义的矿工,而是成了劳动人民的代称。“矿车载着历史的长卷/ 晾晒发霉的王侯将相”,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已经浓缩在这两句中了。
《唱响生命的凯旋》,这首长度为52行的诗篇,是直接讴歌胜利油田的59名职工夜战台风而全部生还的感人事迹的。诗人收笔是写道“我发现59个人变成了60个呀/ 多出来的那位是我还是你?”个中的情感与劳动人民融为了一体,是显而易见的了。
一首题为《农民》的诗,诗人最后写道“我是一个农民/ 种粮食/ 也种信仰”。这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不仅直接用了第一人称“我”,还简洁地阐明了农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
诗人对劳动人民深挚地同情见于《五千元和一个单身汉》,而更为深切真挚的是《疼》,尽管采用了现代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但透过简约的句子,还是明朗出了那深刻的诗旨。其他就不一一例举了。

3、明澈于社会弊端的鞭挞咏叹

既然人类社会依然基本茂盛于资本时代,私有观念的全球笼罩,就会无孔不入地钻进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度里来。这是不言而喻的事。特别是我们自身的发展,允许了资本的并行,也就难于清洗干净它流于社会的污泥浊水。于是,光明下的黑暗,就显而易见的了。每一个有良知的诗人,对于这样的社会弊端无不痛心疾首。陋岩自是没放过这方面的题材与素材,从而以明澈的抒写,痛切地给与了鞭挞或咏叹。

《深夜,读一则新华社电文》,鞭挞的是偷盗下水道井盖的缺德行为。“使我忽然失去了语言的功能/ 心中十万只雷霆滚动”——这种偷盗行为所带来的人身与性命的危害,已经极其惨痛,以至于诗人雷霆震怒了。
《问题》与《研究》两首小诗,鞭挞的是那些不为人民服务,却占据了为人民服务岗位而正在向着腐败泥坑滑去的人。“他一次又一次/ 把刚刚舒展的眉头/ 重新锁住”、“研究就成了烟酒的遮羞布”。这些诗行,无情地暴露了那些至今抱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腐败观念的人的丑恶嘴脸。
《小毛毛,我们共同的孩子》,则直指腐败的医界。诗人抓住了小毛毛一连被五所医院拒医而延误致死的事实,淋漓尽致地控诉了“救死扶伤”的人们的冷漠与丑恶。“毛毛你还小/ 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呀/ 你又不是领导干部/ 又不是大款/ 又不是名人/……”陋岩这里的排比,道出了一个社会弊端最现实的根源,就是眼睛里盯着钱,就是拜金主义的泛滥,就是私有观念自私自利思想的成灾。何时才能消灭私有制呢?马克思的幽灵呀,你为什么还在徘徊而不能昂首阔步前行呢?我们好要等待多少年,才能等到人类真正的春天呢?这样当是诗人引起读者共鸣后的感慨吧?

陋岩的诗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选了又选”,自然都是精品。浏览之后觉得其题材广泛,素材多样,语言明白流畅,手法灵活,感情真挚,其明媚、明朗、明澈的阅读效果,堪称大众化的优秀作品,非常值得细读。虽然,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相信陋岩今后会从现代诗歌的发展中汲取更多的语言技艺的营养,创造出更新更美的歌唱来!

2008-1-26于文化村

地址: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9-7-18 09: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繁枝亮色迎春到——扫描当代中国情诗的发展
文/ 山城子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情诗是雅伴儿的缠绵悱恻和情美关照。
我爱诗,更偏爱情诗。读到好处,还写点笔记,每认真一回都会有所得。因为我也写诗,也涉及爱情题材。
读多了记多了,就对当代中国情诗有了概略的印象。如果用一句诗意,就是“繁枝亮色迎春到”。

中国新诗的春天来了,其中最繁茂的一枝就是情诗。
这从它生长的基地就可以看出影像——许多文学网站都辟有情诗专栏,没辟出的诗歌论坛,也欢迎贴发情诗。特别是洋的情人节和土的七夕临近之际,各大诗歌网站都会热闹起来,临屏赛情诗呀,互赠情诗呀,捉对游戏情诗呀,乃至情诗接龙等等。届时诗友遥集屏前,情绪高涨,灵感频至,现场吟出许多精美之作来。不必说更有中国情诗网鼎力喋血支撑,已然开网6年,自筹资金出《情诗》季刊3年,十余期的作品红火于读者手中了。
这对那些悲观中国新诗前途的人,无疑是个背后掌,激起睁开眼睛看——那桃红李白,柳青花艳,叶肥瓣鲜,足以引蜂蝶嗡隆,鹰飞燕舞,虫鸣草长了。

两年来我已积累诗友馈赠诗集诗刊50余册了,里面都有情诗可读可赏。虽风格迥异,且笔墨深浅,情怀浓淡,传统或现代,荒诞或朦胧,婉约或大气,别致或直陈,纵观起来已然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打起黄莺,莫叫枝上啼”、“清晨,我挤一碗鲜牛奶,轻轻地放在你的窗台”可比了。一句话:中国新情诗正在长足地发展,长势越来越旺哩!

其一:出现了情诗题材的系列大作。

深刻我印象的是北京大卫树的《花瓣诗》与河南穆晓禾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后者99首,前者98首,都可谓之“百首系列大作”了。

大卫树的花瓣诗,手法巧妙,意象新鲜,语言美丽,而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传统的审美氛围和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蒙蒙,水也烟雨蒙蒙,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蒙蒙”
这是题为《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里的两行诗。标题这样的长,诗句也这样的长,长如美丽的花的小径,谁走进去,都会沐浴到强烈的情浓情香情飞情扬的,而不愿意出来。
“从此,你就别管我对自己多么残酷,我愿意站在我爱你的大地上独自承挡风风雨雨/ 从此,你就别理我对自己多么无情,我愿意坐在我吻你的时间里独自面对苦苦甜甜/ 从此,你就别问我对自己多么冷漠,我愿意处在我想你的生命里独自面对悲悲喜喜/ 从此,你就别问我对自己多么无理,我愿意呆在我拥你的心脏里独自面对冷冷暖暖 ”
这是题为《爱你,就给你一个你想要的宇宙》中的四行诗,每一行诗均已占了36个音节的位置,但读起来一点不觉得长,因为那种排比反复的美感力量,支持着读者的投入——因为这样的表白——而今的年轻人,这个时代造就了他们,心气高,意气盛,才气大,会倾诉,会表白,会表达——这首诗就是情深意长的倾诉,就是火山爆发一样的表白,已经不是“海枯石烂”可以企及的了。
大卫树的花瓣诗也有短句排列的,但我非常喜欢其中那些长句排列的篇什。因为读起这些长句子,不仅让人情感强烈地升腾起来,就是那遣词造句的功夫,也觉得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原来我们汉语竟有这样的丰富呀!

穆晓禾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个窗口呀!我一个一个窗口地驻足,每一驻足视线都被久久吸引,情感都被深深打动,审美都被徐徐打开。这儿,真的是太有魅力了,一种深爱的魅力。这种魅力是用明白晓畅、诗性化的口语表达出来的,是用轻灵的跳跃、意象的抒情焕发出来的,是用朦胧的象征、迷离的隐喻透露出来的,是凭借冷静的哲思、现代的警句折射出来的,是构筑了雅俗共赏、多重审美而呈现出来的。
“不说话,只是盯着我,盯疼了我第三颗纽扣。/ 捣衣女,你窃走了我的上午,让寂寞的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窗口(三)》)
前行的“盯”用了复沓,“疼”用了夸张,“第三颗纽扣”是拓展了的借代——借用心隐藏的位置来代替心。后行“窃走了我的上午”是用了异配,“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是用时间状语置换主语的一种创新出来的修辞格。或许可以概念为“换主”吧?这是语言。
“小草在歌唱,每朵花都有一颗心/ 我看见过众多动物会流泪,会有哀伤的眼神/这是某个人的隐秘,思念一个人一定会留下烙印/ 会烫伤脾胃,会在某处深埋一粒种子”(《窗口(五十七)》)
这四行从植物跳跃到动物,再从动物跳跃到人类,及人类的行为上来。四行诗递升出三个意象,将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一步紧似一步地张扬,落脚到“深埋一粒种子”。什么种子呢?当然是“爱”的种子。这是跳跃。
“但我们会置换你我,置换瓶子的形状和颜色/ 水至清则无形,情至爱亦无形”(《窗口(六十九)》)
第一行的“瓶子”,其象征意义很是朦胧。从浅层的意思看,那应是爱的形式,而“形状和颜色”则是爱的内容。但我读这一章的感觉,诗人说的或非男女之爱,而是在论诗呢!这一论诗,文本中的“你我”也不是“你我”了,而是诗(你)与诗人(我)。这样那“瓶子”就不再是象征,而是诗的形式的隐喻了。这也是多重审美的例证呀!
“这一生,这一世,我只与人间美好的词语为伴”(《窗口(四十三)》)
这一句,应当输进注册时那个“签名”的位置去。我签的是“诗是人生的雅伴儿”。不知穆晓禾是否这样或那样地签过?签到这个位置的词语,无疑都是很有些魅力的句子。
总之,这99个窗口呀!凝结了诗人的执着、睿智和才华,昭示着真爱、挚爱和深爱。如何不魅力而又美丽呢?

其二:形成了偏重情诗创作的诗人群。

这方面深刻于心的有祁人、席芷、吉祥女巫、紫穗穗、张后等等,尽管他们可能互不相识相熟。

网上能见到《张后的100首情诗和100位诗人的点评》的帖子,其中有汉江的点评说:“张后擅长以少女与动物入诗,使诗平添几分柔美和童话色彩,而“夜”与“梦”的特定背景又恰好让他丰富、奇妙的想象得到‘恣意’发挥。”
有消息说冰封南国大地的时候,张后正在北方某市悄悄签名销售新出版的情诗集哩!可惜我一直无暇欣赏他的作品,既然能云集众多评家笔墨,那一定是很可观可赏的了!

紫穗穗的偏重情诗创作,与她较长时间在诗歌大坛情诗专栏担任评手和组织情诗活动有关。我是在中国情诗网见到她的作品的,开始还以为是她集合的多人之作,后来才知道那帖子上的所有24篇作品,都是她参与活动的一首首“接龙”。
“她在镜子里/ 仔细地画山画水/ 画一枚樱红的玫瓣 // 她不敢开口/ 她怕她一不小心/ 将心中的苦酒打翻 // 她还怕,唇角流出的熏香/ 醉了夕阳,红了晚妆”(《伤口》)
这首第三人称写出,短短的8行三节,不过58个字,其内涵质量很大,沉甸甸的感觉。甚而至于是一个中篇的故事,凝练其中了。第一节复沓用喻描摹“她”化妆。第二节洗墨如金的暗示了她曾经的爱的创伤。第三节暗示“她”迟来的幸福之恋正在进行时,与开头密切呼应。临屏作品写到这个份上,其功底才情可见一斑了。

吉祥女巫作品虽然不多,但凡为诗,必是情意缠绵悱恻深挚由衷的情的喧释。她的情诗很性情,是性情中人写性情中诗,情真而语雅。语雅,才可以生动载情;情真,方能共鸣于性情中读者。
“秋风掠处/ 惹千丝万缕心绪/ 轻舞惆怅/ 静拥寂寞/ 将轻语与浅笑/ 在叹息中隐藏”
这是《莫名的感伤》的第二节诗。不起眼的一个“惹”字,万千汉文不可替代。诗的遣词造句就应当如斯准确。“惆怅”可以化作浅彩长袖,而“轻舞”;“寂寞”,也如所爱一样可以静静地“相拥”了。美在词类的活用,表达的是性情中一种静静的淡淡的美的体验。
“缓缓的走近你/ 带一身的落寞/ 没有刻意的装饰/ 也没有丝毫的造作/ 来不及稳住/ 蹒跚的脚步/ 来不及弄清/ 是对是错/ 于不经意间/ 就把你的名字/ 在记忆中/ 深锁......”
这是《无声的歌》的第三节。深爱的音符,组成深挚的旋律。所以“缓缓”——原来“我”是处于“落寞”的精神环境中得遇“你”的,显然不是初恋,再恋而从容而任性交织的意态翩然而出矣。什么对与错呀,就认定你了——如说你就是我今生的等待。
“落寞”的活用,“名字”的借代,“深锁”比喻后的拈连,以及“缓缓”“蹒跚”“不经意间”的确当,都是语言诗性的呈现。

席芷的作品见于网络颇多,喜欢以组诗、系列组诗的形式出现,不论所拟题目是《春》是《秋》,反映的内容大体都关爱情。阅读席芷的爱情诗,一如品尝新摘下的甜柑蜜桔一样,甭提有多恣意。因为她诗的语言干净得洗炼,机智得冷静,鲜活得俏皮,是一种清丽的婉约风格。
“那时候的天呵/ 灰蒙蒙的 只有一点倔强的蓝” (《秋&#8226;某天》起兴节)。颜色也能倔强么?当然!拟人了,又移就了。——这是俏皮的鲜活。
“都用尽怎样的勇敢 才喊出绝望的花开” (《秋&#8226;某天》第二节末行)“勇敢”呼应前边的“倔强”,“花开”呼应那作为希望的一点“蓝”。一个“都”字泛指,整句概括——当今的爱情怎么比封建统治下的国度里还艰难呢?——这是冷静的机智。
“说什么好 雀鸟们多忙着成双/ 这没什么不对 你没有桥 你过不来” (《秋&#8226;某天》收尾节)最后的两行具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意味。雀鸟们忙着恋爱, “桥”是没得搭了,“你”如何走过来呢?这样的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形是当代青年或年轻人的困惑么?前边已经透出不如封建社会了,后面是远远不如雀鸟们的自由自在了。如今的爱情是怎么了?看着红尘滚滚喧嚣红灯绿酒粉黛媚眼,人们能不戚戚的寻味吗?——这是洗炼的干净。
“巷子深处的人 是彻底不见了/ 巷子的月光太寂寞 她说从此做丁香一样的姑娘 // 先理出这样的脉络/ 尽管这节日的面纱还有些薄/ 尽管这秋天的金黄还不太像/ 尽管这 姑娘 我说也说不清的寒凉”
这是《秋&#8226;节日》的第四、五最后两节诗。巷子不再下雨,看不到那些情意绵绵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油纸花伞了,只剩下寂寞的月光。既然“掠夺”了春天,就做一回朴实顽强的“丁香”吧!接连的三个“尽管”排比——排除性的条件转折,强化了爱事的凄凉。“面纱”以具体喻抽象,“金黄”用如名词,“还不太像”一语双关,毕竟不是现实而是精神的慰寄呀!多么伤情的节日呀?这样清丽婉约的诗句实在不能出自别人之手呢!只有席芷。

有“情诗王子”之称的祁人,作品在“中国诗人”网集合颇多,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的,徜徉其间,美不胜收。通观祁人先生的情诗,大抵都是赋的手法,但因技艺娴熟巧妙,铺陈出来的审美,就美于一般而拔萃了。
“那时/你小/我也小 // 小雨下起的时候/我们仰着脸望天 // 说 天哭了 // 我擦你的眼角/你擦我的眼角/脸上全都湿漉漉的 // 我说你哭了/你却说我哭了”(《那时》)
全诗分为五节共11行。通篇清一色的铺陈,清一色的口语行文,却为何这样美丽呢?
是凭借雅,凭借雅的能力和技艺。先是“小”这个词的复沓“你小/我也小 // 小雨下起的时候”。这里关键是第三个“小”的出现,景物那样轻轻地就进入了人物的童年。再一个是“哭了”一词复沓,却是景物在前而人物在后了。两个复沓于前于后巧妙地完成了一个“人物——景物/景物——人物”的回环呼应。之外,还在回环之际复线了一个“说”的复沓。妙在第一个不说谁说,而后对应以具体的谁谁说。这情形若是不驻足细品,你便只是感觉到美,却不知美以何了。
“你赠我的这只鸽子很乖/我常常闭上眼/听它咕咕叫唤 // 总是每次你一转身/它就随你飞去了/我只能睁开眼睛 // 唤你/带它一起回来”(《鸽子》)
仅仅8行的小诗,还是清一色的赋法铺叙,还是清一色的口语表达。但既不失之直白,也不失之一般,因为这里的“赋”法与象征的手法并行,于是产生了双重审美的构架,且镶嵌了从闭眼到睁眼动作层面的语义回环(不是回环格),就很别致地表达了爱而难舍的真情。

其三:拓宽了情感领域丰富了艺术手法。

应当说感情领域的拓宽是很明显的。不再是单纯甚至单一的男女正常的爱慕与想念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商品化及信息的全球化进程,婚姻观、爱情观、性爱观也悄然地不断裂变着。社会现实的行为与观念,也一定会反映到诗人的笔下来。例如沉入同性恋的,赞赏“一夜情”的,痴迷网恋的,张扬性解放的,关注和平环境下不幸的婚姻等等。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情诗里很难找到的。而当下,不必找就可相碰于网络或诗刊诗报。

例如迪拜写的《成都的男孩》。
“他的三角内裤被棉被盖住了/ 刚才,我的嘴唇与它包裹着的肉体进行了交锋/ 那销魂的体液不知道我能回味到什么时候// 现在,我能非常清楚地看清和仔细看的是他的脚/ 两条小腿上的汗毛无序地排列着/ 肌肤富有弹性”
自古以来被爱的诗性描写对象,多是女子。即或有“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誓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样的古代女性大胆表白爱及男人的抒写,也逃不脱男尊女卑的历史局限。而《成都的男孩》彻底地反正到性爱平等的平台上来了。就此点而言,当是当代诗歌思想性的一次标志性的突破。虽然,据说这里写的是同性恋。

例如舒云儿写的《白裤子》与《林间风》(见《情诗》季刊2007冬之卷10、11页),从素材看应属于性爱,且是已然的性爱。何以见得《白裤子》属于已然呢?请看全诗:
“他说里面有间暗室,暗室里有尊佛像 / 抱紧它会幸福一生,你在黑暗中摸索着走 / 他急跑上来,从后面搂抱着你拐了进去 // 你想看一下佛像,可是除了黑 / 你什么也看不到 / 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 雨一直下着,泥泞的小路/ 弄脏了你的白裤子”
诗人采用第三和第二人称,可以理解是他人的故事。
第一节写进暗室。暗室可以方便事情。“他”是哄着“你”来抱佛像获得幸福的,而“你”可能也知道不一定有什么佛像,但期许的幸福倒是有了可能的环境和氛围了——从后面“搂抱着”了呀!
第二节写的是已然。 “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作者巧妙地透露出“他”很老练,可能是过来人了;而“你”显然是第一次。接下来就暗喻过程和结果,结果是“脏”了“白裤子”。
小诗写得极文明,这与网络上一些所谓“下半身”的露“粉”,不可同日而语。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是干净的、高雅的、美丽的。这样的小诗只能给人以一种纯雅的美感享受。
又何以见得《林间风》,也是个已然的作品呢?看全诗:
“诗谁安排的命运 / 纵马的女子 /踏碎月影,进入他人的江湖/ /笑谈如风,把酒论醉/ 我叫你哥哥,命里的动荡 // 你不再出现 / 仿佛忘记我赤着脚来过 ”
第一节写“纵马”的女人。语义双关,也是暗喻,撞入了他人的情感领域。
第二节写“他人”的潇洒爽朗。使女人一见倾情了。
第三节写“哥哥”不再出现,“我”淡淡的感伤。
全诗妙在仅在最后一句中的“赤着脚来过”,泄露出已然的秘密。
这两首小诗,写得难道不是“一夜情”?

例如空灵部落写的《雪地的行囊》就是关注和平环境下的不幸婚姻。
“放下来,雪地的行囊/ 泥土苍白的时候,旱獭寂静地磨牙/ 草色褪尽。黑暗了女人的面颊// 藏獒也是孤独的,羊在远方/ 在一个听不到风声的长廊/ 记忆模糊,颤抖着羊儿的呼叫// 女人的怀里,有一双幼稚的眼睛/ 从乳泉上移开来,观察着来路/ 对着灰与白的影像。惘然”
第一节诗,写雪域高原:苍白的泥土,磨牙的旱獭,褪尽颜色的草。场景好不寂寥、灰暗,难怪放下行囊的女人黑暗了面颊。
第二节诗,近有藏獒,远有羊群。何以这般孤独?她的男人呢?“在一个听不到风声的长廊”——显然分别的时间很久了,连记忆也已模糊。然而羊儿的呼叫又何以“颤抖”呢?——再模糊也忘不了当初的邂逅呀?是邂逅还是遭逢呢?羊儿在呼叫它的主人么?是谁在“颤抖”?不可能是羊儿,而是羊儿的主人——藏家女在颤抖。是害怕的颤抖,还是害羞的颤抖,抑或是高兴的颤抖呢?即便都是也合情。就这么两行诗,掩藏了怎样丰富曲折的情缘故事呢?但女人不说,默默奶着孩子。行囊就在脚边。哪里去找男人——还是情人——还是一夜情的情人呢?那个当初的情形一闪即逝了。诗人就是这样通过主体形象的缄默无语,将读者陷入猜想之中。应当说这正是诗的互动的妙处,是其他一切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所在。
第三节坐在行囊旁边歇脚奶孩子的女人惘然着。镜头肯定被拉长,被一点一点地推远,直到女人成为一个小灰点。孩子的爸爸到远方打工去了吗?大体知道哪个城市的工地或乡下的煤矿砖窑嘛?长时间有无信息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喜剧?悲剧?小说家看了,会撰出怎样的一部故事来呢?

艺术手法的丰富是空前的。象征呀,隐喻呀,密集用格呀,模糊呀等等。

且看轻若芷水组诗《得鲁依》采用的模糊手法:
“得鲁依/ 得鲁依再一次从你的嘴里走出来/ 走进我的黑夜,你说,这多么像一枚鲜果/ 沉沉的捏在手上,沉沉的就是你/ /得鲁依,这个新鲜的名词/ 新鲜的浆,再一次被我咀嚼”
这是第一首。“得鲁依”作为“你”“我”对面言语中的相似于代词的角色出现,因此产生了模糊的艺术效果。如果(假设)我在晚上有个约会,那末现在我就认为“得鲁依”代的是“爱情”。不妨将文本里的三个“得鲁依”都换为“爱情”读一下,那不就是一首很美的小情诗吗?美的是“嘴里走出来/走进我的黑夜”句子中“走”一词的活用拈连与复沓;美的是“沉沉”叠词的运用与“沉沉的”反复;美的是接下来“鲜果”、“你”、“浆”、“咀嚼”的系列比喻。你想呀!一首仅6行的小诗,竟然9用(加上“得鲁依”本身的反复)辞格,能不美么?
模糊手法的陌生新鲜朦胧有趣的效果,在于诗人不进行明确的指代!这就有别于象征了。



喜欢深谷幽兰的《夜的守望者》。这首26行的诗,不着痕迹地悄悄49处用格,是典型的密集用格的手法。
“夜的唇,衔着失血的梦/ 守望在血液的路口/ 身体里,成群的花朵/ 涌向梦的腹地/ 汁液饱满的花朵/ 也无力唤醒,沉睡的顽疾”
且看他的第一节诗:首行“唇”与“衔”的比拟,“失血”与“梦”的比喻,就呈现了语言的诗性美。第二行“守望”是“衔”比拟的继续,“血液”与“路口”是比喻的变换。接下来的“成群”“涌向”依然修辞以比拟,“花朵”“腹地”“汁液”“沉睡” “顽疾”继续比喻行文。6行诗14处用格极为少见,读来却不留痕迹,只把画中女性并不平静(生理上的),却又平静(理智上的)的“守望”意态,从朦胧的意像中透露出来,且抛出一个“顽疾”,让你猜想:那是怎样的“顽疾”呢?

寒雪梅花的《秋水》,很别致用了隐喻的手法。请看全诗:
“秋水明净潺湲/ 秋云飘逸// 秋天的鱼生出/ 许多小宝宝,吐小泡泡/ 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 这也许就叫青梅竹马,从秋天/ 认识,春暖花开时我们分离// 至今,我还吐着思念你的小泡泡/ 一串串,一坠坠”
10行的小诗,她精心的分了四节。
第一节直从标题起兴,两行10个汉字干净利索得没法再简洁。虽是秋,却无伤感,有水有云,云水辉映出“明净、潺湲、飘逸”。文字面铺陈的是景,行间里抒发的是疏朗逸致的心情。
诗是从第二节铺垫隐喻的。从诗文本中你还看不出诗人心中哑然快慰,抑或淡淡若失的回味。仿佛就是在展示自然界的美好,以其细致的观察和和描绘。妙在“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素材做成意象的选择——谁都能想到一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捉迷藏。这就是诗人使用隐喻所要的阅读效果,也是诗人忍俊不住的主观审美的陶醉。
有了上述的隐喻铺垫,再走一步,就极其自然的过渡到诗旨的所在,儿时没发芽的爱的所在了。说“这也许就叫”表面上好像是对铺垫的一种不确定而又认可的判断,但内里何尝不是诗人对与两小无猜小伙伴玩捉迷藏情景的回忆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新情诗已经有了作品上的重大收获,例如近几年来不曾间断的由不同网站或论坛发起的“情诗大赛”的获奖作品,以及各地刊印的民刊民报上的集中发表,乃至个人单集或多人合集的出版。例如中国情诗网老秋等七位实力诗人合出的情诗选,就是很好地展示。

最后想说,限于个人视野,必有许多明珠遗漏,诸多大家未能上镜。好在不是排座次,而是说明新情诗在多方面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实证,以上所举亦可确凿出中国新情诗的长足了。
2008-2-19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