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7-18 13: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寂的花季,冷静的诗思——读娜姿的<<过客>>
文/ 山城子
处于花季的女孩,有了孤寂之感,那是不幸或有幸与诗结缘——我的屏前,出现了这首《过客》,才让我有这样的判断或感叹。
从名字到照片,我在网上认识娜姿还不足一个月。她是北方一所五年制大专院校的低年级学生,相当于还没到高三的高中生,正值花季年龄,是90后。她很爱诗,与同样爱诗的几个女孩结成了“和煦的阳吻”诗社。她们学校的一位网名为女夫子的中年教师,具体组织她们的活动,且手把手地负责写作指导。
我与女夫子有幸在新浪博客网邂逅,相互加为好友,于是一起探讨学生们的习作,在诗社的博客或者邮件。这样我就知道了诗社的一些细节,比如学生们都没有电脑,每周两次的活动时间,才可以到指导老师那里轮流上一小会网。娜姿写诗很勤,写出来就输进手机,以短信形式发给女夫子,然后女夫子输入电脑,再贴到“和煦的阳吻”博客上。
她们活动时临场写同题诗,还可以互相切磋甚至互改,而非活动时间就很难到一起,那就是各自为战了。女夫子在博客发“纸条”告诉我,娜姿的这首《过客》,就是“各自为战”的成果之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并非匆匆的《过客》。
全诗以短句行文,共24行,分为三节。请看第一节:
偶然经过
空气涂抹寂寞的单色
相遇你 在眸子相碰的一刻
楚怜 忧愁
着实刺伤了我
击打一曲伤感的歌
诗的主体形象是 “我”,对应的形象是“你”。这样的两个人称代词的结对子,经常地出现在情诗之中。那么这是不是一首情诗呢?却因朦胧在一系列的意象里,既可以当作情诗读,也可以不做情诗来阅的。我是从后者欣赏。这样,第三行的“相遇你”,就是拟人了。所拟什么事物?当然是诗。少女爱上了诗。诗之于她无疑是极其诱惑的,但又不可能立刻成为诗人。这就像“偶然”“相碰”一个心仪之人,却又不可能走到一起一样,当然有些凄楚怜爱(凄怜)又忧郁怀愁(忧愁)的了。这“着实刺伤了我”——说明太爱了。那么就“击打一曲伤感的歌”吧——说说此时的心情。先拟后喻,是现代诗的常用手法,娜姿也能不露痕迹的运用了。相信90后必然要超过80后、70后的,更不消说我这个40后了。
你在角落蜷缩
如夜中的莲
黑暗将洁净包裹
窒息地 紧紧地
泪滑腮红处
滴滴坠落
惊醒了 夜的幽梦
夜
泛着淡淡柔情
一同守候天明
天亮了
空气的孤寂悄然消散
心情赋予诗,切忌直说,必渗透到相关的意象之中。少女视诗之可爱,是“角落蜷缩/ 如夜中的莲”(这就是意象)。“角落蜷缩”极其形象地状出了当下诗歌的社会地位。然而诗作为最高雅的文学体裁和最可抒发情怀的语言艺术,夏“莲”一样地“处(这里不是‘出’)污泥(这个商品社会)而不染”,“洁净”得纤尘不附哩!诚然,越是这样就越是岌岌可危,因为“黑暗”“包裹”得太紧,竟有“窒息的”感觉。是的!不是有人说中国的诗已经死了吗?其实没那么严重,继70后、80后之后,90后不是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落上头”了吗?小荷“腮红处”珠如泪落,好诗正一首首的产生呀!以至大背景之“夜”终于被“惊醒了”,飘荡着“柔情”,就这样地相守,直到“天明”,少女执着于诗的情结,就是这样意象出来的。那时节“天亮了/ 空气的孤寂悄然消散”——诗歌就不会备受冷落了。
这一节如果有人当作情诗来读,那么作者诗意出的“我”的痴迷梦幻通夜无眠泪流满面之伤感,“惊醒”之后的冷静从容云开雾散之自持,也都极其到好处了。
路过
我只是路过
开始及结束
无名的过客
沾染一角你的世界
转身默默离去
“路过/ 我只是路过”。于诗,谁又不是路过呢?事实上古今所有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有名无名的“过客”。屈原是从二千五百年前的荆楚大地路过的,一路骚歌仰天察地,亘古回荡;李白杜甫且仙且圣地走过唐朝,辉光映天;海子只路过1/4世纪的共和国,就成了最年轻的绝响……虽然,他们之中有的不是“默默离去”的,但还是“默默离去”的为普遍,比如陶渊明,比如王维,比如比黄花还瘦的李清照……还是“默默”比较冷静,比较理智,比较平静,所以我说这是冷静的诗思。能“沾染一角你的世界”,就已经很欣慰了,谁可以不是“沾染”,而能掀动偌大的一个诗国呢?
诚然,爱情之路上,相互的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或者隔河相望成两棵树的情形,也屡见不鲜,“默默离去”自然是很冷静的人生驾驭。
哦!好一个生长了双重审美的诗芽儿,真愿意召唤阳光照耀,雨露滋润,柔风轻抚,朝霞披彩呀!我盼望着90后的成熟茁壮,硕果累累,重新升起诗国的满天璀璨的星光!
2008-7-5于黔中文化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