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观云忘我

偶记(2015.12-2016.7)· 观云忘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6: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该我多想成为一堆被进入的肉体



此该我多想成为一堆被进入的肉体,
那样放纵,那样被寄于同情,那样得到呵护,
但我天生被赋于了某件矛一样的神器,
进攻是一种本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在诗里面男人的这种本能被阄割了,
只能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沷墨式的写意。
因为这个世界的敌人都是男人和男人组成的。
而保护好下半身似乎从人类最初的战争开始。



2015-12-16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O一五最后的诗章





《诗节》


很久以来,我一直想理顺诗歌内部的关系。
这全然不像一个诗人该做的,倒很像一个
理论家,一个诗学探索者所应做的那样。
但我什么也不是。
          一个诗的狂想者!
一定不知道世人怎样活得更好。弄不弄明白
生活的意义他都得先活着,人生才能持续。
知不知道怎样写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


《诗行》

现在我要开始分行了。
分行是这样一种艺术:
它不仅满足了视角对于诗的渴求,
而且将文字连成了线条、色块;
将语言最初的气息再度转化为音符,
长音、短音、四声、强弱、停顿。
不再只是音符和意符的分水岭,
也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
我所理解的行诗是这样的:
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随时潜伏在他的诗行里,
准备着和他的读者一同前进。
而不是逃之夭夭,
如果诗的读者是瞎子,他就是拐杖;
如果诗的读者是聋子,他就打着手势。


《诗句》


好多的诗都能够从中抽出诗句来用于独立的传颂。
现代诗是不能切割的,因为诗人的气息和他的文字抱成了一团。
那从中硬是抽出的不是缺胳膊少腿就像扭断了脖子。


《押韵》

其实早就不该纠缠于此了——
在诗意全部保存的前提下,
押韵的肯定比不押韵的优势。


《同时需要》

欣赏源于认同,认同度越高,诗的传播就越广。
但怎样一种认同是作者和读者同时需要的呢?


《长短》

语言是一块跳板,它把你引进船仓;
语言是船仓,它渡你向海洋;
语言是海洋,你终就抵达彼岸。
诗就是这样层层叠叠地递进着。
微诗、小诗、短诗、组诗、长诗、大部头。


《亲爱,哦亲爱》

更多的时候,
诗人自己和自己对话,
或者独白,
没有人仲裁,
没有人聆听,
甚至没有你!

诗人咀嚼着孤独,
没有鲜花,
没有掌声,
当然也没有荆棘,
没有唏嘘,
因为没有你!

你先验的活着,
在诗人的梦乡。
钟爱,
这一个词,
令人一生斯守。
因为终会有你。


2015-12-13  22:16:47


《直言不讳》

当下诗人造句的能力很弱。
他们只能依靠言词的堆积,
营造形而上或者形而下的意识,
并冠之以诗歌之名。
    这并非是我的刻薄,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直言不讳。
因为我一直也想做个诗人,
做一个起码能造句的诗人。

  
2015-12-18


时间追着时间,
像一匹马紧跟着另一匹马。

它们的脚步停不下来,
像人类的贪婪。

无底的欲望,
时间想穿刺一切。
草原不是广场,
是黑洞。

城市不是银河,
从这头到那头时间一穿即过。


2015-12-18  21:35:13


《小鸟依人》

我不是小鸟我是人,
今夜想依着你的怀抱。人依着小鸟。


       21:41:22

《冷夜》


十二月的夜晚有点冷,
窗外正下着霜冻。
我抬起手腕看表,
十点,你打来了洗脚水……

       22:13:34


《站队》

我说我是孤独,
我不懂得站队,
也不懂得拜师。
这么多年了,
就我一个人,更不懂拉帮结派。


       22:32:59


《题诗刊十二月号上半月》


这一期有点厚重,
但它们大都出自青春之手。
说明诗在折腾了太久之后,
在一个你看不见的地方沉积。
但诗的锋芒还要穿越多久?

2015-12-18  22:52:18


《学会造句》

  完整的句子才是诗的单元
  句为诗之本,诗中之句又多以对句的形式出现——构成了一切文学中最为独特的句型结构——联句。或称双行。这种联句又可视为最简单的复合句——即:只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 
  两个分句在形式的切割上(时间和空间所占的比例)大体相当,绝对相等的就是中国的对联了——但对联不是诗,因为成熟时期的诗大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句构成。
  又诗中非只有联句,还存在若干单句及两个分句以上的复句,不过多个分句以上的复句在诗中所占比例是不多的,这尤其在古体诗中,因为多了必定散乱,诗的精练也就受到了拷问。
  现代诗尽管诗句已经弱化,尤其联句的形式在诗中也为少见,诗以词胜,有诗无句为当下诗的顽疾是不争的事实。
  由是,诗在句这个本之上向末的空间发展不失为避免于进一步散文化的坦途。
     对诗人来说,词汇毕竟如同素材,只有织成句子,才进入了诗的佳境。
  否则诗人语和常人语有何不同?尤其在大家都在明白如话的时候。
  诗人们从词汇中各取所需,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佳句,是为诗的发端。
 
  今晚你一定恨死我了……
  一大片的月光被我揉碎。

  (几乎每一行都应当是能够独立的。两行一个对句。两组对句一首四行诗。三行诗就是三个诗句。一首长诗分不分节由内容决定。这样的诗不精练都很难,这样的诗不丰富都奇怪。)
  
  ……


2015-12-18  23:09:20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首先得学会造句



不指望你做什么,你首先得学会造句。
成为一个措词的能手,
将那些不相关的词织造成锦绣的诗句。
这样你就完成了习诗的第一步,
成为诗的学童等待诗神的光顾。

如果你是男孩,光顾的诗神便是女性;
如果你是女孩,光顾的诗神便是男性。
你可能想问为什么?但你别问为什么?
男同或者女同这些诗你不懂,
长大了你最好也别懂,人类要前进。

那光彩照人的诗神很任性,
他们捉弄大众当然也捉弄诗人。
但你千千万万别气馁,
别让诗神觉得你经不起挑逗,没意思。
总有一天他们会将潘多拉和潘多拉的魔盒一起送给你。

放心吧,请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那里面除了人类的希望和福祉已没有了灾祸。
哪怕像如今一样灾祸统治了全人类。



2015-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有韵



韵为诗之形,尤重百彩衣。
君若嫌衣累,卸之凸体型。

夏日薄衫透,春秋长袖逸,
冬日围炉暖,皮草加棉被。

女儿好梳妆,男儿喜鸳鸯。
衣冠若楚楚,正人君子相。

2015-12-21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一些你寄予深意的词,
读者不一定有感觉。
你得为深藏道歉,
你得将它们提示出来。

不是不要含蓄,
也不是不用朦胧,
甚至隐喻、晦涩,
难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通。

你堆砌了一大堆,
而将必须表达的省略。
你以为你精练了,
其实你的诗并没有完成。


2015-12-23  23:52:44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谐》

幸好我的妻子不写诗
也不读诗
要读肯定只读唐诗
而这个连我两岁半的孙女
也能背十几首还记得作者的名字

但这不是我的功劳
是手机的下载
是儿媳妇自己选的
我也没想过
用我的诗辅读学前的孙女

我怕我的诗她不懂
她肯定不懂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懂诗呢
但她们教她背唐诗
她不懂但她能背诵

其实我的诗里并没有太多的深奥
起码不会比唐诗更艺术
我没拿出来
拿出来也没人要
是形式主义害人吗

我不这么想
因为形式给了唐诗永久的承载
读起来顺口
听起来就悦耳
而作为记忆能在脑海里深藏

我们在彼此的空间里
在诗与非诗的空间里
我们相安无事
从不彼此打扰
不读诗的诗意地生活着
写诗的却非诗的惆怅着

什么时候
孙女会拿我的诗授她的孩子呢

2015-12-26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话 1》

你关心了一只蚂蚁
但你不关心诗
以为诗和人类的生存无关
至少和地球的生物链无关

(民以食为天
诗却高高在上)
——你这样想:

没有诗在场的生活
一样谈笑风声
一样花天酒地
一样歌舞升平
一样杯盘狼藉

没有诗在场的生活
科技仍在进步
人文仍在发展
艺术仍在升值
只是诗一文不值

你开心着
虽然也时有忧郁
但既然人类不看诗
一样可以生活得更好
为什么像把持着理想一样不放呢

(当人类需要的时候
想拦也拦不住)
——你有些滑稽地这样想着!

2015-12-26


《诗话 2

诗中没有快乐
读者用什么愉悦呢

诗中没有智慧
读者拿什么益智呢

诗中什么都没有
读者还需要诗吗

我只好把
更多的忧郁塞进诗里

可劳碌了一天的人们
谁还会自找痛苦呢


2015-12-26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一位伟人的诞辰》

那高高在上的神只能供人景仰 
而他却活着似的足以让人心动

紧挨着耶稣的诞辰
但你不是耶稣
不是救世主
你唱过: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也没有神圣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你的自己即是人民
你和你的人民
你和你的党
你和你的军队
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
你想使它永久点所以一直想重塑

但你最后还是放弃了
你说:地球好大,
大得像个西瓜……
你比划着,转不动了
你仰望着马克思的天堂
你知道基督的天堂里没有你的位置

不少人想把你打进地狱
但他们忘了,如果你进了地狱
耶和华就会多了一个对手
不是怕在地狱里
而是怕你反向他们的天堂
因为你信奉着归根结蒂的一句话造反有理

所以你徘徊着像维吉尔
像耶稣之前的英雄
像不朽的木乃伊
是的,你不会复活
你也不相信复活
你只坚信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你不是神,却在很多人心里供奉着
你是自由的战天斗地的化身

2015-12-26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方夜谭——人类科学的两大新领域有待突破

一、农业科技的革命式发展——农业的自身科技的完成即可实现工业化、商业化,而不产生二度污染。
二、人脑识辨——思维转化或称脑语记录
  科学要能时刻直接将人脑的思维转化为文字、图像及多种人类可以识辨的生活中通行的符号。主要的是语言。即:将脑语直接转化为文字。
例如:一个人躺在哪儿时的所思、所想;一个人的潜意识;梦境 等等等等都可以通过便捷的仪器以文字或图像的形式刻录下来。那是人类多么丰富的精神的矿藏啊!!!

2015-12-28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给诗》

读你就是懂你
写你就是爱你
有人用了大半辈子没读懂你
我要用一辈子写你

2016-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7: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不是每一段时间都春光明媚》

诗不是每一段时间都春光明媚
不是每一片明媚都楚楚动人
不是动人都须深明大义
不是大义都能深入人心

我有一粒诗的种子
它发芽后只是普通的绿叶
它长在泥土里
它攀缘在山崖上
它也长在一些人的心尖尖上

颤颤的颤栗着
乌云密布的时刻
风雨交加的夜晚
大雪纷飞的除夕
人类的战争
自然的灾害……

我有一粒诗的种子
雷电不能伤它
野火不能烤它
万劫不能灭它
金钱不能买它

人类的七情六欲啊
都在这粒种子的胚床上

2016-1-1
发表于 2016-8-4 2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跟踪学习。

点评

这是蜀道姐在抽鞭子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5 00:04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0: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蜀道姐在抽鞭子啊……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信仰》



  说中国是没有信仰的民族,这个怪论已流行很久了。
  中国人果真没有信仰吗?回答是否定的。
  不说之前,自《道德经》以降,中国人的信仰就已非常的明确而超越了。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的万物天成。人们所信仰的是万物,也即个我,是对万物的肯定、个我的张扬。为什么非得信仰一个虚无的主宰万物的上帝或所谓的“真理”才叫有信仰呢?
  对于今生今世的肯定与幸福的务实追求,天人合一,正是中华民族信仰的精髓所在。不了解这一点,非得从“上帝”或真理那儿定然是找不到答案的。
  纵观世界是没有哪个还伟大的民族能够经得起如此的千锤百炼而生生不息的。
  有人以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两千年之久,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对所谓的真理追求所导致。真是扯蛋。难道要中国封建社会只历经数百年就进入资本主义或再数百年资本主义就进入共产主义么?或者像美利坚及拉丁美洲那样一下了就进入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么?社会的历史进程从地域性来看原本就不是一致的。
  抽象和空洞的说教本身,就违背了万物的本源,也即违背了真理。万物之所以生存、繁衍正是遵循了自然,也即世界先哲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所以如果以道为真理,则万物同源于自然又何尝不是真理之既存呢?
  所谓的一元论二元论之争,唯心与唯物之斗,才真的贻误了世界思想史的进程。唯心者看到的是无,唯物者看到的是有,在老子的眼里却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看似世界本质的殊异,却因为“三生万物”而得到了彻底的调和。
  中国人信仰万物为自然之所属,不正是最先进的信仰么?说中国人因为务实便没有信仰,真是滑稽得很。《道德经》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从本源出发而论证万物(主要是人伦,纲常)之辩证。
  中国人是最懂得辩证的。无论今天怎样?变与不变?它还是要走向未来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它终究还得符合自然的规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家或信仰一相情愿所能解决的命题。
  中国人的信仰是真正普世的全民的,它顾及到了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这是它的主线。战争的、动荡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虽此起彼伏,不过是一些支流小溪。存在都没有了,信仰何在?务实的民族生就了务实的信仰和哲学。不是非常的时期是不会为主义而斗争的。不管这个主义是共产,还是民主。
  那些动辄就拿中国人没有信仰说事的人,不过是为了推行他们的信仰而已而已得可笑。

2016-1-9


《中国人的信仰》(2)



  人类不可能人人成为思想家、哲学家及至社会活动家,否则人类社会早就结束了。因为人类要生产、劳动,要维持生存和繁衍,要有一些看似低级的却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劳作。坐享其成对极少人可以做到,如泥雕木塑可以受人香火,但所有的人都坐在莲花座上,还有谁来供奉香火呢?再大的庙也得积满尘埃到坍塌。
  我这样说没有丝毫贬损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及其他从事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的脑力劳动者的意思(下略)
  世界是统一的,但在统一的内部存在着斗争。统一体越大,内部的斗争就越复杂,但这种复杂的内部斗争始终维持在一个统一体内,一旦某个统一体的斗争突破出统一体之外,甚至破裂了这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消失了,有关它的斗争也就结束了。
  在人类目前的视野里,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一个集结了全部矛盾、斗争的统一体……一个人类的认识极限与扩散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人类根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所处的位置,又将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类社会,国家,民族,集团,政党,社会团体,企业,劳动单位及家庭视为或背向视为集结程度不同、大小不等的统一体。
  在小的统一体内部存在着斗争,也易于统一又极易于破裂。大一级的统一体,内部除了矛盾与斗争之外,还维持着所属小级别的统一体的相互斗争。在这里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为二个或多个小级别的统一体的集结就能构成一个大级别的统一体。就像几个人是班,十几个人是排,几十个人是连,以此类推到全部的军队归属于一个统一体那样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个大的统一体的存在,除了包含的小级别的统一体之外,还有足够这些小统一体之间斗争的广阔的空间,这空间用天文学家的话来讲就是看不见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又是什么呢?拿人类来比拟就是情绪——宇宙情绪,它们是复杂的多变的,有时又是静止的。
  到此为止,我们应当将对立统一规律,改为统一对立规律。因为人类到即刻为止还没有看到个体的消亡、家庭的破裂、国家的兴亡、文化的消失之外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消失,尽管有白洞、黑洞,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宇宙体还不得而知。所以就人类现已观察到的宇宙来讲它首先是统一的,在这个统一体内部包容了所有从属的统一体和它们的全部矛盾与斗争。
  所以统一是统一体的恒态,斗争是(统一体内部)斗争的常态。

2016-1-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与论坛


  今天的微信仍然是网络的一部分,但较之于论坛已从电脑移向了手机。电脑体大,手机是可以放在口袋里须臾不离身的。这就更适应了信息时代利用零碎时间收集与传播信息。诗走进了微信,是较之于其它文体更便捷的,尤其是微诗、短诗、小诗。
  从纸媒-网络论坛-网络微信,打开了一切文化传播的通道——几乎令文本的形成与发布在同一时间传递给大众之手。这是工具的进步,实现了文艺家和读者的焊缝对接。我们为之呼唤,叫好。文艺将不再封闭在某些殿堂里,经历阉割者之手。
  正如网络论坛发生之后,纸媒的阅读量虽因受到冲击而锐减,但纸媒仍然存在着,不少的文艺家们还是寄希望于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纸质上——白纸黑字——哪怕用于私藏。有的甚至大多数还得自费出书、刊用,这种对纸媒的崇尚并没有因网络的出现而降温。如果有大资本资助出版界大批量地出版现在进行的创作,并支付稿酬,我丝毫不怀疑一定有人蜂拥而上,有没有人阅读正如能不能传世一样是不会成为第一思考的。可惜这只是如果,资本是不会慷慨解囊的,它们不会做只赔不赚的生意。一个没有阅读量递增的市场,刊物的存在只能靠作者自己养活。政府扶持下的当然可以例外。
  甚至我曾这样设想过,若从现在起的某年之后由于阅读途径的转移(网络),不再有纸媒问世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更久的岁月,如今的出版物一定会成为抢手的藏品。这当然仍旧是一种假设。纵然网络再发达,还得要在网页里搜索,更新之快久了谁还记得。再者电子出版物终究不及一卷在手那样历经时光的洗礼、摩娑。更何况我们的出版界仍然排着长队,作家、文艺家等着自费出书呢。又,如果网络为创作的第一现场,那书籍无疑是作者的定稿,质地提升了不少。
  那么论坛会不会因为微信读者的争夺而受到冲击呢?会也不会。会是因为论坛等同于微信的传播渠道且落后于它的迅速、快捷和更大的覆盖,作者们直接发到微信圈子里了——大家一起群发更快。所以论坛会受到冲击。不会呢?毕竟同属网上,且论坛、微信大可以互通,发在论坛传递到微信也不是不可以的。正如大网站都加了二维码一般,扫一扫就上手机了。但问题不在这里,在论坛本身。其一何为论坛?论坛就是集思广益,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以诗歌论坛为例。如果论坛只成了单一发布作品的地方,读者不置可否,作者只一味地发布自己作品,则这样的论坛在微信之后也只能渐渐息鼓。相反,作者、读者互动,既当作者又做读者,且有质地的论文又不断地出现在一个彼此……这样的论坛也会像优质的诗刊一样,拥有它长期的作者群、读者群和评论家。我们是要认真做好论坛的。

2016-1-18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1: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短诗可以更复杂》

  这个提问其实很简单。因为短诗短,所以再复杂体量也不会很大,不是很大的东西就可供人把玩。既然可供把玩当然会有人仔细地观赏,挖掘和发现。因为挖掘和发现,读者获得了愉悦。
  一首大诗(不说大诗就长诗吧)因为内容丰富,形式与结构与技巧就不宜太过复杂。这些东西太复杂了,那么作为诗人主打所要推出的内容在传递上就受到了阻滞,甚至因为阻滞而大打了折扣,我想这对写作长诗的作者来说是本末倒置的——你写了一大堆,因为被自己给弄得花枝招展,云里雾里的,读者不明就里——结果被你吓跑了,你的创作到底想不想给别人看?
  再转到短诗(或微诗)它们就不一样了。因为再精练再浓缩内容终究很有限,在有限里你若不镂出空间,不艺术化,不个性化,不让人眼前一亮,读者所见即为所常见,自然也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的,没有兴趣便不再欣赏。
  我国诗人不善于写长诗,或长诗的成就不大,和用写短诗的技巧去写作长诗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我想是有的,作者诸君认为有没有呢?!

                  2016-1-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体之约

微诗:三行以内(含三行),不超过三十个汉字。

小诗:十行以内(含十行),不超过九十个汉字。

短诗:十一行至二十行之间,不超过一百八十个汉字。

以上诸体以不分节为上乘之作,它们似一气呵成;一分节则嫌疑诗中有诗了。诚然不标注微诗、小诗、短诗者当然不受此约。

二十行以上的诗不在此约。

这种双重的约定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诗体约束。否则只以行论,纵然三行诗,也会写出一篇长文来的。结合我国诗的传统格式,字数的限制才是相当有效的。这也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即便现代双音节词居然,我们加倍了字数,应是可以满足自行分行的。
不限定每行的字数,正体现了现代诗以崇尚自由为主。只是,由于诗确实是可以快速结晶的。且微诗、小诗、短诗之盛行,之受欢迎之风在中国由来已久。在有唐,绝句为截句,称短诗是不为过的。而律诗向来已被视为大诗了,其内部一句一意,二句一联;一联一转,或谓之起承转换的结构足可以框架大的题材了。
微诗,小诗,短诗,都贵在点睛。有如龙(诗意、诗境、诗况)就在这里,只待诗人一点睛就成真龙飞腾了一般……

2016-1-11

附记: 

·都说现代诗为视角艺术。所以视角的分行就相当重要。不仅要吸引眼球,还要养眼。
·短、小、微诗,若分行,应尽量瘦身。正如个子矮小的人不宜发胖一般。
·但个子高了,太瘦就不是苗条,而似豆芽。
·中国诗原是不分行,也基本上不标点的。但现在不行,一无韵脚(韵脚可以起断句的作用)二句式不整,这种长短不一的错综,堆在一起将会比乱麻还乱。所以只能借助于分行提示句读。句中的停顿可以用顿号、逗号,只是我不太明白的为什么就剩下两叁个字节的句号,非得下放到下一句的行间呢?是好看吗?还是语气的连贯?我找了好几年,没找到这两个理由。想找出第三个理由,比果像西诗那样的跨行,但西诗的跨行是有建制的、受限的,一首诗多少行,一个诗节多少行,一行有多少音步——当超过限定的音步时就只能转到下一行甚至下一节了。可我们的分行作者所写的本来就是不受此限的自由诗,因此我只能归结于作者的任性。

题外:当一首诗以诗句为单元时,它肯定是严肃而端庄的。但若以词为构成元件,两相比较就随便得多了。此也限言(中国诗限言,西诗限音步)与不限言的长短句之区别。

2016-1-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1: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人之弊端》

  由于中国诗的缺失叙事性,决定了中国诗人只能靠打扮自己来作诗。
  自屈原以降中国诗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观。这不能责怪屈原,屈原一方面丰富了中国诗的表现力、强化了诗的抒情性,一方面也因其个人的际遇借着这华丽的诗章大发牢骚。从而一种孤傲的与世不群的性格也被本无什么傲才的后辈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秉持着,以屈原氏来装点自己。
  纵然近现代以切合现实题材而作的诗,诗人们也不忘记在诗中自己表白一番,甚至作为代言人来夸夸其谈,全然不顾现实底真实状态。以为自己一成为表率大众就能跟着呼应似的。
  其实近现代诗之功用,全在舆论之鼓噪,这几乎从“诗界革命”的提法开始直到当代诗和时代脱轨。
  本来这脱轨诗人可以用于自审,可偏偏滑进了进一步的自我宣泄式的狂轰滥炸,唯恐世人不知道诗人是什么样子,结果下半身、垃圾派泛滥成灾,诗人的形象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这不过是一涂脂抹粉,一自沷污秽罢了。诗还是原来的那个诗,诗人还是以表现自我为中心。其实诗人也是人,并非比世人高明多少,也并非龌龊多少,只不过是用语言作工具的表达者而已。诗人离不开自我,言志、抒情本为中国诗之一大特色,无可厚非。但总是非神即鬼就说不通了……
  西诗中也并非没有这种种之现象,如未来派、嚎叫派之流,远推可以到达草叶集的作者。但西诗之主流,乃是借叙事描述人物、刻画形象,并还形象于大众之中。时代虽然变化,但人性不变,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读者总可以从诗中找到同类,抱怀共枕,引发同情。
  如果不是人格之缺陷,那么中国诗的缺失叙事性是可以提出来一议的。
  托物言志,即景抒情,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好像这天地间的一切都是因诗人而设置的,由此可见诗人自我中心意识是多么的强烈!!
  回到当下有一种冷抒情(还是抒情。抒情并非不好,这留待后话。)好像诗人从诗中退出了,成为现实的旁观者,但咬冷冷的牙,让人不寒而栗。在这些诗人之笔下,现实是抽象的、表面的、支离破碎的,真的很难见到具象的、客观的、仔细的描绘,诗人不愿意或许也无能力写众生相,笔到之处只是点到为止,生怕一深入便迷失了诗人自己。仿佛在申明:这是我,注意是我所发现的。但到底发现了什么呢?从他们的笔底下呈现出来的比日常之所见多不了一丁点,一点也不多,诗人是多么的吝啬啊。这比之西诗中大片大片的描绘,何止是相形见绌,简直就是刻薄。
  是的,我们曾批评过西诗的过分渲染、冗长。但西诗对所咏之物的刻画、描绘也正是西诗之所长,仔细入微,专注,用情至深,那才是真正的让形象说话呢!反观我们的冷抒情,其实不过是传达一份冷酷而已。难怪从这些诗章中所读到的只有失望与失落。形象被冷抒情解构了。
  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这没有错。古今中外,抒情诗一直是诗冠上的明珠。但如何抒情我们还是要多方借鉴的。屈原之《离骚》之所以感动人,正在其所塑造形象之丰满、立体,洋洋洒洒……绝非空穴来风,无病呻吟。诗人之抒情不能仅仅依赖于乍冷乍热,以自我为中心,还是要多借点客观内容作为铺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诚然我之所言,也并非绝对。中国诗中也不泛情景交融者。意境之说,正在于意、境之互补,共生。这境正是诗人为抒情而营造的氛围。只是在这点上西诗似乎比中诗做得更好。读者可以记不住诗人,却记住了他的作品。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读者和评论往往也抓住诗人不放。 一语“文如其人”也是令诗人无可奈何的事。
  开放抒情,兼容叙事,我们诗的表达、表现更会淋漓尽致,从容不迫。“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许多花瓣。”这里有诗人的影子么?没有。冷么?不冷。但却很形象、很凸现,几乎可以让你过目不忘。西人无疑也在向东方诗人学习,但不能因为他人一学,我们的便成为至宝,不可变更。

                             2016-1-13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海子》

“海子?海子和我有什么关系。”

“你读过海子吗?”
“读过,但不多,记得的只有面朝大海。
但这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将抽象和具象混在一起,
表现的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世人能看到的只有春暖花开,
看不见喂马、劈柴之后真实的境界。”

“听说你和海子同属于一个时代,
海子死了,你却还活着。”
“不,你应当干脆地说:
海子死了但还活着,
你活着却毫无声息地死了。
可是这死和活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不为与海子同时而高兴么?”
“比海子长四岁,但这和高兴有什么关系?
一岁年纪一岁人,假如海子还鲜活着,
恐怕这个时代会有好多人当海子是累赘。
但我不会,因为我觉得我们彼此毫无关系。

一个活死人,无论是贪生怕死,
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决不会念念不忘一个未垂而择死的人:
有N种理由,选择了八种死亡方式,
是因为累而死还是因为选择死亡而疲惫?
其实,活着是多么的幸福而简单!”

“海子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诗的一个象征,
有人把他的卧轨和屈原的投江相持并论。”
“如果你不觉得这是在搞笑,
你可以继续追问,问屈原投江是不是
相约了海子在二千二百六十七后卧轨。
这样的问题我还真的可以回答:
怎么想象也想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海子死了,死因成谜,
有人举着谜面,希望他人来揭底。
其实,海子在遗言里说:我的死和他人无关。
除非有人证实这遗言是假的,
世间又多了一起对诗人的蓄意的谋杀。
海子不自珍,我们为天才夭折而惋惜。

2016-1-16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1: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不只是个人的事》

  一个写诗的人如果不把他的诗作发表出来,只放在抽屉里或最后作为随葬品一起化为灰烬,我们说这诗确实只是个人的事。不要说和社会、舆论,就是和亲朋也没有关系,因为在这里存在等于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大家看不到(眼不见心不烦,耳不听肚不恼),一切任由之。又不是有什么神性的启示,非得有人要看个究竟地去把作者的胸腹剖开好看个仔细——这倒真的侵犯人权了——思想无罪,人家不言不语地放在心里,是谁也管不着的。宗教要人忏悔,忏悔什么啊,连上帝都不知道他作如何想,作何等的诗。所以这确实只是个人的隐私,上帝也不会过问。
  这样的诗和诗人有人见过吗?一定没有。否则肯定看到过作者的诗,也算是公开给一人了,那么这人也是可以有一番议论或为之传播的,若如此,这诗还不只是个人的事,那怕是身后的事,还是要把作者“拖回阳”一起议论的,如果是大作,有影响力就更不是个人的事了,定有人回溯到作者的生前把左左右右的人物关系、社会关系再梳理一番,探讨作者何以能写出这样的大作来。作者死了,这样看来,这不仅不只是个人的而且是和个人不再相关切的社会或文史事件了。本文讨论的“诗不只是个人的事”是从当下的存在来剖析的,所以包含了个人在内的一个社会的客体存在。
  诗发表出来,也有人说就不再是作者的了,他人之评论只和诗有关而和作者脱离了干系,这又跑到了另一个极端。说句骂人的话,你又不是死了的人,你诗的好歹怎能和你再无关系呢?这样的人在我看来不过是巧言令色或装聋作哑吧了,心里窃喜的是有人说好,心里厌烦的是他人说坏,明知理(诗理、情理、公理)亏了又辩不过他人,故作如是说。被用来拉大旗作虎皮的还有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先贤语录。好像论者也只能说仁说智似的,否则便是不仁不智之徒而有意和作者捣蛋似的。再则,若你的诗中本无仁智可言,读者又怎能见仁见智呢?说白一点,看似任人评说,实质封言堵口吧了。
  要么是个人的事;要么发表后和作者再无关系。这真是近三十年来诗象之奇观。诗人可以大书特书,一任创作之自由,论者却必须见仁见智来不得批评的。只能听好话不肯听批评,也难怪四十年来,诗界内热热闹闹,诗界外冷冷清清。大众不知诗到底该为何物?也难见诗人之本色。在大庭广众之下,你根本就看不到诗人——原本就是普普通通各个阶层里的一员罢了,一旦写诗便神仙起来。
  诗人是没有理由将自己和自己的创作孤立(封闭)起来的。要明白你活着就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你的创作一旦署名发表出来也是社会文化(对有些诗可能说高了)的一部分。你保持了对社会现象的发言、信息的处理、个人情感基本于现实(或虚拟中的现实)的抒发,这是你著作的权利,社会、读者对你的作品提出批评、传递阅读意见,也是社会、读者的权益。彼此都应受到保护和尊重,并作为非私属的社会议论的一部分。具体点说,你的作品的传播范围有多广,就有多广的社会属性。私藏不发的那是隐私,写给情人不公示于众的是诗函,只限在一定的圈子里流传的(不过一定要限制住)那是沙龙式的写作,但是你发到网络就是社会的了……作者就不能认为和他人无关也和诗人再无干。
  所以在广义上阅读到的诗,有没有轰动效应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诗人,尤其是当下开放时代的诗人,对自己的创作是要有担当的勇气和气度的,如果连这点都没有,那真的没有资格署名发帖——那怕只是习作。一个不仅有作品,还要有读者、有批评风尚的诗的时代才是诗的兴盛时代。批评的一边倒或创作的一边倒,在有了完整的现代文学概念之后都是不健全的。除非回到《诗经》时代文学的批评学还没有形成,还处于不读诗无以言。如同批评不可能也不应当左右诗人的创作,诗人的作品也无法主导时代的步伐,但既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当接受众议。
  除了古籍之外,每个时代,每个时代的大众都希望读到属于本时代的诗。这既是对诗的信仰,也是对诗人的尊敬和期盼。

2016-1-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