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9-13 14: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植物人脑机接口的伦理与技术边界‌
一、植物人状态与脑机接口的医学应用‌
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
脑机接口(BCI)技术最初被开发用于帮助严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植物人、渐冻症患者)实现与外界的交流‌
1
2。通过植入式电极或非侵入式设备,可解码患者的神经信号,转化为计算机指令,实现基础沟通(如字符输入)或环境控制‌
2
3。
技术局限与争议‌
侵入式BCI‌:需开颅手术,存在感染风险,且长期植入可能引发排异反应‌
4。
非侵入式BCI‌:信号质量差,难以稳定识别复杂意图‌
1
4。
目前技术仅能实现简单指令(如喝水、打字),无法恢复健康人的自然功能‌
1
2。
二、卢兆玉的批判性视角‌
技术异化的隐喻‌
卢兆玉将脑机接口视为"必须拆除"的装置,暗示其可能从医疗工具异化为控制手段‌
5
6。例如:
马斯克的Neuralink虽宣称用于医疗,但其技术路径(侵入式电极)被质疑可能被滥用为"意识监控"工具‌
4
6。
科幻作品(如《黑客帝国》)已警示脑机接口可能成为"数字牢笼"‌
6。
隐私权的终极消解‌
诗中"闺房/被窝中的隐私消亡"与脑机接口的神经数据采集形成互文:
侵入式BCI可直接读取脑电波,使"思想隐私"彻底暴露‌
4
6。
非侵入式BCI虽风险较低,但通过EEG设备仍可能推断用户情绪或认知状态‌
1
3。
三、技术伦理的全球共识‌
监管框架的建立‌
2024年科技部发布的《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明确要求:
禁止非治疗性神经增强‌
5。
必须保障受试者的知情权与数据安全‌
5。
未来挑战‌
如何平衡医疗需求与隐私保护?
若技术成熟,是否应允许健康人使用脑机接口?‌
5
7
(注:卢兆玉的批判性写作与脑机接口的伦理争议形成互文,其诗作可视为对技术失控的预警‌
6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