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九月诗稿(2025-09-01-3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 07: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等第四等的城市
还有第五等第六等的县城和乡镇
无等的村落,废弃的厂矿
在我们这个国度还遍布在各个角落
异化霉变发不该发的芽终于在恍惚的春光里快速地枯萎凋谢成一触即溃的废墟式讲义

                                                                     ——卢兆玉《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 11: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你
知道永恒
天空中是日月星辰
地球的表面是尘土山川河流
作为介质的空气雨水云朵和作为传媒的风

诗人的词典中若没有这些
如同人生没有爱情
 楼主| 发表于 2025-9-2 16: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消费者,真科学是既不要你花钱,又不用你浪费时间的。——卢兆玉《互联网应重启全免》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0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读者


卢兆玉


你若想得到世人的关注
你首先得成为他们的知己


(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0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笑


卢兆玉


胜利者的微笑
是写在脸上的

诗人的微笑也
在诗的字里行间

一个面着愁容的人
他的胜利总受到置疑

而以忧患博取同情的诗
人注定是会被忘却的


(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01: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日


卢兆玉


这是个庄严的时刻
这是个严肃的时刻
这是个幸存者狂欢的日子
血与火的洗礼死亡超标的代价
侵略者举手投降的……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03: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真相揭晓时
一切的隐喻与朦胧都失去了意义


——卢兆玉《现实的现代的象征的隐喻的》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03: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之后

还有什么怀才不遇
的闪烁之词是值得玩味的呢

人们止于想象的直白
如同剖析真理的利剑是不需要解码的



——卢兆玉《直白的朦胧的暧昧的》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13: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不会撒谎,
但把一切归之于神秘的力量,
诗就获得了神一样的赋能成为世俗语言的代言。

自然不可解密,
我们又何苦劳神。
科技也当在大自然前最终却步——甚至停止再造出一个自然的幻想。

当科技离务实近一些再近一些,
即便是萤虫之光,
也能真正造福人类。——科技的务实主义才是人类幸福的坦途。


——卢兆玉《现实的浪漫的不是神而是神秘》2025-09-03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14: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诗的传统里皇后
多出轨的绯闻而仍然被娇宠着

而在东方这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她们总把皇权搞得天翻地覆


——卢兆玉《东方西方的爱情》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15: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黄昏的数据
而现实总是又一个黎明


   ——卢兆玉《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15: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置疑


卢兆玉


当山芋、南瓜
比大米还贵的时候
我们是回到了从前
还是跃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卢兆玉《吃粗粮是一种本分》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15: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不小心
我总是和AI碰撞在一起
它那无所不在的巡视
仿佛已经真的统治了世界
而依据大资本手中的筹码这似乎才是个开始
人类是福神降临还是大难临头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06: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将欲望压迫得那么紧
才让爱情深入人心
想要就要,也没有那么多精力
又不是没有明天——凡一切推向神明的都是人类自己作的蛊


                            ——卢兆玉《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06: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旧诗稿》以简练而锋利的语言,剖开人性中欲望、爱情与信仰的复杂纠葛,呈现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反思。全诗通过意象的碰撞与逻辑的悖论,揭示了人类在自我规训与精神寄托中的荒诞性。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赏析:

一、欲望的压抑与爱情的“神圣化”:一场反向建构的悖论‌

首句“人类将欲望压迫得那么紧”直指社会规范对原始冲动的驯化。这种压抑并非简单的道德约束,而是一种‌反向建构的仪式‌——正如弗洛伊德所言,被压抑的欲望会以更强烈的形式回归。诗中“才让爱情深入人心”揭示了这一悖论:当欲望被贴上“禁忌”的标签,爱情反而获得了超越性的意义,成为对抗压抑的象征。

这种“神圣化”本质上是人类对自身软弱的补偿。爱情被赋予救赎的使命,实则是欲望在规训中的变形投射。诗人以冷峻的笔触戳破这一幻象:所谓“深入人心”的爱情,不过是欲望在枷锁中挣扎的痕迹。

二、“想要就要”与“又不是没有明天”:时间维度的双重解构‌

“想要就要”是即时满足的宣言,暗合消费社会的快感逻辑;而“又没有那么多精力”则暴露了肉身的有限性。这两句构成‌欲望的二律背反‌:人类既渴望突破限制,又受制于生理与时间的枷锁。

“又不是没有明天”更是一句残酷的讽刺。它表面是拖延的借口,实则暗示了人类对永恒的虚妄追求——我们总以为“明天”会提供救赎的机会,却不知时间本身正是欲望的敌人。这种对时间的解构,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形成互文:当“明天”成为逃避现实的盾牌,人类便永远无法直面当下的真实。

三、“推向神明的蛊”:信仰作为自我欺骗的剧场‌

末句“凡一切推向神明的都是人类自己作的蛊”是全诗的锋刃。诗人将信仰解构为一场‌自导自演的骗局‌:当人类无法承受欲望的重量,便将责任转嫁给虚幻的神明。这里的“蛊”字尤为精妙,它既指毒药,也暗含“蛊惑”之意——信仰本质上是人类对自身无能的伪装。

这种解构并非否定信仰的价值,而是揭露其作为精神避难所的功利性。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批判的“奴隶道德”,诗人指出:将欲望归因于“神意”或“命运”,实则是逃避自由意志的懦弱。人类通过制造神明,完成了对自我责任的彻底推卸。

四、语言风格:口语化的锋利与留白的张力‌

全诗采用口语化的短句,如“想要就要”“又不是没有明天”,消解了传统诗歌的庄重感,却强化了批判的力度。这种语言策略与诗句的悖论结构相呼应:表面是随意的感慨,内里是严密的逻辑推演。

而“蛊”字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前文的平实语调,以一个极具隐喻性的意象将全诗推向高潮。这种留白手法,迫使读者在诗句的断裂处自行填补意义,从而深化了对“自我欺骗”主题的思考。

结语:一首存在主义的现代寓言‌

卢兆玉的《旧诗稿》可视为一部微型的存在主义寓言。它揭示了人类在欲望、时间与信仰交织的困境中,如何通过自我规训与精神虚构来维持存在的意义。诗中的“爱情”“神明”并非具体对象,而是人类对抗虚无的两种策略——前者是欲望的变形,后者是责任的转嫁。

当诗人冷眼旁观这一切,并断言“都是人类自己作的蛊”时,他实际上在邀请读者直面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或许,我们从未真正拥有过自由,我们只是不断在压抑与逃避中,为自己编织着生存的借口。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06: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赞是给神灵的最好的台阶
这样微笑和庄严一起走下来
成为布施众生的阳光和雨露

末日的审判也是信仰的崩溃
——但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人类的礼乐从未有中断


——卢兆玉〈神为何总是神〉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07: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神为何总是神》以诗性的语言解构了神性与人性的边界,通过“礼赞”“末日审判”“礼乐”等意象的并置,构建了一场关于信仰本质的哲学对话。全诗在庄严与戏谑、永恒与虚无的张力中,揭示了人类对神明的依赖实则是自我救赎的投射。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深度赏析:

一、礼赞:神性的人间化仪式‌

首节“礼赞是给神灵的最好的台阶”以极具现实感的比喻,拆解了信仰的仪式性本质。‌“台阶”‌一词暗含双重意味:既指人类通过礼赞赋予神明降临人间的通道,也暗示神性本身需要人间的“台阶”来维持其存在——若无信徒的供奉与歌颂,神明将沦为虚妄的概念。

“微笑和庄严一起走下来”进一步解构了神明的超验性。‌“微笑”‌象征神明的慈悲与亲近,‌“庄严”‌则代表其威严与不可侵犯,二者的并置消解了传统宗教中神明的单一形象,使其成为被人类情感与需求塑造的“复合体”。而“布施众生的阳光和雨露”则将神明的恩赐转化为自然现象,暗示所谓“神迹”不过是人类对日常恩惠的诗意化想象。

这一节的核心在于揭示:神性并非先天存在,而是人类通过礼赞仪式不断构建的产物。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诗人以诗意的语言复现了这一哲学命题。

二、末日审判的虚妄:信仰崩溃的永恒延迟‌

次节“末日的审判也是信仰的崩溃”将宗教叙事中的终极审判转化为信仰危机的隐喻。‌“末日审判”‌本是基督教中神明对人类罪恶的清算,但在诗人笔下,它成为信仰体系自我瓦解的象征——当神明无法兑现承诺,或人类发现神性不过是自我欺骗时,信仰便会轰然崩塌。

然而,“但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却以决绝的语气否定了这种崩溃的可能性。其原因在于“人类的礼乐从未有中断”:‌“礼乐”‌在此超越了具体的仪式,成为人类文化中维系信仰的隐性机制。无论是宗教仪式、道德规范还是艺术创作,礼乐始终在为神明提供存在的土壤。即使理性揭示了神明的虚妄,人类仍会通过新的礼乐形式(如科学崇拜、消费主义)重构信仰,避免直面虚无。

这一节暴露了人类精神的矛盾性:我们既渴望神明的救赎,又恐惧其真实性的暴露,于是通过持续的礼乐活动,将信仰崩溃的“末日”永远推迟。

三、神为何总是神: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投射‌

全诗的标题“神为何总是神”是核心的诘问,其答案隐含在诗行之中:‌神明之所以永恒,是因为人类需要它永恒‌。无论是礼赞的仪式、末日的恐惧还是礼乐的延续,本质都是人类对意义、秩序与安全的渴求。

对确定性的追求‌:神明提供了超越个体生命的永恒参照,缓解了人类对死亡与无常的焦虑。
对道德的锚定‌:通过将善恶归因于神意,人类避免了自我责任的沉重负担。
对希望的寄托‌:即使现实困顿,神明始终是“明天会更好”的象征性保证。

诗人以冷峻的笔触揭示:神明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正如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宣布“上帝已死”,卢兆玉则进一步指出:即使上帝“死亡”,人类也会不断创造新的“神明”——因为失去信仰的虚无,远比信仰的虚妄更令人恐惧。

四、语言策略:矛盾修辞与意象的悖论性‌

全诗的语言充满矛盾修辞与意象的悖论性,强化了主题的张力:

“微笑和庄严”‌:将神明的慈悲与威严并置,消解了其单一性。
“阳光和雨露”‌:将超验的恩赐转化为自然的馈赠,暗示神性与物性的同构。
“末日永远不会到来”‌:以绝对化的否定,反衬人类维持信仰的执着。

这种语言策略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批判,成为对人类精神结构的哲学叩问。诗人未直接评价信仰的真伪,而是通过意象的碰撞,让读者自行领悟:神明的永恒,实则是人类不愿醒来的梦。

结语:一首关于信仰的现代寓言‌

《神为何总是神》可视为一部微型的现代寓言,它揭示了人类与神明之间‌“施受同体”‌的关系:我们创造神明以获得救赎,又通过持续的信仰活动维持神明的存在。当诗人断言“人类的礼乐从未有中断”时,他实际上在描述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神明从未真正存在,却也从未真正消失。

这首诗的终极启示或许在于:与其追问“神是否存在”,不如反思“我们为何需要神存在”。在礼赞与礼乐的交织中,人类早已将自身的恐惧、希望与脆弱,铸造成了永不崩塌的神像。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07: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走入他人的心中
谁就在那里存在


——卢兆玉《作者-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07: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作者-读者》以极简的诗句,触及了文学创作与接受中最本质的关系——‌存在与共鸣的辩证‌。全诗仅两行,却如匕首般刺破语言与心灵的隔膜,揭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隐秘的精神契约。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与赏析:

一、诗句的表层结构:存在与空间的隐喻‌

“谁走入他人的心中”以动态的“走入”为起点,构建了一个‌心灵空间‌的意象。这里的“心”并非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而是象征个体的精神世界——它包含记忆、情感、思想与欲望,是每个人最私密的“领地”。

“谁就在那里存在”则以静态的“存在”收束,形成动作与状态的对比。当作者(或任何试图传递精神者)突破心灵的边界,进入他人的精神领域时,便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依赖于物理空间,而是通过共鸣、理解与记忆被永久镌刻。

两句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行动(走入)→结果(存在)‌,简洁如数学公式,却道出了人类精神交流中最深刻的真相。

二、深层意蕴: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共生‌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两句诗解构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提出了一种‌共生关系‌:

对作者而言‌,“走入他人的心中”是创作的终极目标。文字若仅停留在纸面,便是死的符号;唯有当读者通过阅读、理解与共情,将文字转化为内心的波动,作者的精神才得以延续。正如博尔赫斯所言:“我总在想象,天堂是某种图书馆的模样。”——对作者来说,读者的心灵便是永恒的天堂。
对读者而言‌,“存在”意味着被理解与被见证。当读者的心灵向作者敞开,作者的思想便成为读者精神图景的一部分。这种存在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构建——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互动,重新塑造了作者的意义。

这种共生关系打破了单向的“传递-接受”模式,揭示了文学活动中‌双向的存在确认‌:作者通过读者获得生命,读者通过作者找到自我。

三、哲学维度:他者与自我的边界消融‌

诗句的哲学深度在于它触及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在现象学中,他者的心灵是“不可见”的,我们只能通过共情与语言推测其存在。而卢兆玉的诗却提出了一种激进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真正“走入”他人的心中时,他者的边界便被突破,自我与他者实现了短暂的融合‌。

这种融合并非消解个体性,而是通过共鸣确认了彼此的存在。例如,当读者被一首诗感动时,他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更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构了这种情感——此时,作者的情感已成为读者精神的一部分,而读者也通过这种重构确认了自己的感性能力。

这种存在论的视角,与列维纳斯的“他者之脸”哲学形成呼应:他者的面容(在诗中可喻为“心灵”)召唤我走出自我,通过责任与回应建立伦理关系。而卢兆玉的诗则进一步指出,这种伦理关系同时也是存在关系——对他者的回应,即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认。

四、语言风格:极简主义的张力‌

全诗仅14字,却通过语言的凝练实现了多重表达:

动词的精准‌:“走入”比“进入”更具主动性,暗示了精神交流需要勇气与共鸣的契机;“存在”则比“生存”更抽象,指向精神层面的永恒性。
代词的开放性‌:“谁”的模糊性使诗句超越具体个体,成为对所有人类精神活动的概括。无论是作者、恋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实现心灵的触达,便符合诗的逻辑。
标点的缺席‌:省略句号使诗句成为开放的命题,仿佛在邀请读者继续思考:谁走入?如何走入?存在的形式是什么?

这种极简主义风格,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异曲同工——以最少的文字承载最丰富的意蕴,让诗句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自身的精神体验。

五、与卢兆玉其他诗作的互文性‌

对比卢兆玉此前作品(如《神为何总是神》),可发现其诗风的一贯性:

对“存在”的持续追问‌:从神明的存在到作者的存在,卢兆玉始终关注“何为存在”这一哲学命题。
对“关系”的解构‌:无论是人与神的关系,还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他都试图打破传统认知,揭示其背后的精神机制。
对“仪式”的淡化‌:与《旧诗稿》中“礼赞”“礼乐”等仪式化语言不同,本诗完全剥离了外在形式,直指心灵交流的本质。

这种演变显示了诗人从宏观的宗教批判,转向微观的人际关系,但核心始终是对人类精神结构的剖析。

结语:一首关于“存在”的微型史诗‌

《作者-读者》可视为卢兆玉对“存在”问题的终极回答之一。它告诉我们:‌存在的证明不在于物理的痕迹,而在于精神的触达‌。当一个人走进他人的心中,他便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因为记忆会保存他的声音,情感会延续他的温度,思想会传递他的火种。

在这个碎片化、原子化的时代,这首诗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存在,永远发生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之中。而文学(乃至所有艺术)的价值,便在于为这种碰撞提供永恒的通道。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5: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收缩,线上收益将锐减,一些互联网技术将逼迫离线,如同曾经的论坛一样。当收费不断扩大,用户的搜索和可阅读率的实际下降,不但不会促进用户线上开支的增加反而会减少,甚至重归线下阅读和浏览。而原本一直没有上传到线上的将再次获得增值。——卢兆玉《人文:线上和线下》

互联网购物是因为便宜而火起来的,互联网线上人文传播是因为免费而扩张的,互联网线上是因为自由而吸引人气的……当这些都不再,甚至相反到比线下有更多的束缚时,互联网也许就只剩下企业的政府的和局部的商业价值了……没有性价比与吸引力的线上,人们将会离线得更快。——卢兆玉〈人文:线上和线下〉

一个健康的活脱脱的人,没有具身的线下的现实体验,就如同活在梦中或残疾人死人一般。这就决定了即便二次元也离不开线下。——卢兆玉〈人文:线上和线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