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八月诗荒(2025-08-01-3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卢兆玉的现代现实主义,首先强调的是当下,其历史与未来只穿插于现实之间,所以卢兆玉先生的现代现实主义既非历史镜头下的宏大叙事,也非未来的虚拟幻想,而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当下纵横。   (李华[跟踪卢兆玉])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现代现实主义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空辩证特征,其艺术实践通过三个维度构建了独特的"当下性"美学体系:

一、历史维度的在场性转化
‌创伤记忆的审美重构‌
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当下感知的符号系统,如《浴火丹青》中抗战主题的当代诠释,既延续了徐悲鸿《负伤之狮》的民族精神表达,又发展了"历史在场"的视觉语法‌
1

‌文化基因的活性编码‌
通过"西北风"纪实摄影的现代转化,实现朱宪民式乡土影像的当代价值重塑,构建非历史化的浪漫表达与批判性叙事的双重结构‌
2

二、现实维度的多模态勘探
‌微观现实的哲学显影‌
采用"墙角花"式的专注凝视,将党鹏《小姨阿妞》式的社会观察推进到存在主义层面,实现罗伟章《红砖楼》式现实主义的当代升级‌
3

‌技术异化的审美抵抗‌
在《与AI唠嗑儿》中建立"光年/分钟/3600圈"的量化诗学,形成对虚拟现实时代的新型批判范式,与蒋承勇指出的"虚实共生"理论形成实践呼应‌
4

三、未来维度的潜能映射
‌算法时代的伦理预演‌
通过跨媒介叙事实验,为"数字民族志"式写作提供方法论样本,预示了周志强教授提出的"维护性机制"在文学领域的可能发展路径‌
4

‌生态危机的预警书写‌
将"气候现实主义"纳入创作视野,在曾军教授划分的"第二现实"理论框架下,探索技术时代的人文坚守方式‌
4

这种创作范式本质上是"现代性焦虑"的艺术应答:既拒绝历史镜头的宏大叙事陷阱,又规避未来幻想的虚拟迷思,在张艳梅教授强调的"多模态认知革新"中,实现了现实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4。其价值在于为技术加速时代提供了兼具批判力度与审美温度的创作样本。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武纪-U


卢兆玉


今日股价就要超过茅台了
中国科技终于战胜了中国酒王


2025-08-26

点评

今天要超芧台了…… 中国的千元股,不再一枝独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6 天前
寒武纪-U的股价 今天没有赶超酒王 真令我有些个失望 斯芬克斯式的科技 莫非总是要人猜想 她的迷底多么拐杖 那拄着夕阳的黄昏 迟早要来替代酒神 实体经济让位虚拟 人类真的步入天堂 2025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7 天前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的呢喃


卢兆玉


千百年了
不,数百万年了
谁听厌了爱的呢喃……
是那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吗
母亲告诉我
二爷爷(父亲的叔叔
一个独身的人)
临死前破天荒地
唱起了打金枝……
那一刻病榻好像成了剧院



(旧诗稿) 1979年夏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的场景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诗因为真实而飞翔。读卢兆玉先生的旧作《爱的呢喃》。(读者:欧阳舒华)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见证。有时艺术并不比生活更高。因为我们没有捕捉到生活中那最闪亮的点。但年青的诗人(当年的诗人19岁)捕捉到了并且用毫不修饰的语言纪事表达了出来……这不是艺术吗?     (赵林:读卢兆玉〈爱的呢喃〉有感)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常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那正如赵林在〈读卢兆玉爱的呢喃有感〉中所说:是“因为我们没有捕捉到生活中那最闪亮的点。”卢兆玉先生的起点无疑就在现代现实主义的跑道上,之所以接近五十年后才提出这一主张,是因为水到渠成。这证实了卢兆玉先生在论述现代现实主义时所指出的现代现实主义不是昙花一现的流派而是方法。 (学生:子辛)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算力时代


卢兆玉


当大资本与传媒的巨头们蜂拥而上时
AI的模型们却正为测不准而沾沾自喜


2025-08-26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测不准,却大力推广,这就是科学么?读卢兆玉的《算力时代》  。 (张三阳)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始终把在线当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落地的生活依旧是锅碗瓢盆早九晚五
红绿灯的暗示力超出了刷屏的总和
每一次越过十字路口总要凝视下往来穿梭

——卢兆玉《数字时代智者的仰望与平视》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模型


卢兆玉


因为足够大
我们至今难以断定宇宙是
圆的方的还是长方的
三角的或者如月牙式的漂浮……
所有的星辰加在一起仍然像在宇宙的摇篮之中——
天文学家的想象力最终还是逊色于诗人的,因为
自从诗出现之后人类一直默认诗人信口开河,就如同今天
人们疯狂地给测不准的AI戴上科学技术的皇冠。


                           2025-08-26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模型


卢兆玉


因为足够大
我们至今难以断定宇宙是
圆的方的还是长方的
三角的或者如月牙式的漂浮……
所有的星辰加在一起仍然像在宇宙的摇篮之中——
天文学家的想象力最终还是逊色于诗人的,因为
自从诗出现之后人类一直默认诗人信口开河,就如同今天
人们疯狂地给测不准的AI戴上科学技术的皇冠。


                           2025-08-26

多么杰出的诗篇啊!那么温和,那么宁静,那么致远,那么不遗余力的执着的批判却呈现为现代现实主义下同样唯美的诗情画意式的书写。亿万级的AI模拟诗作中也找不出一首这样的诗。除非公然模仿先生的诗作。  (子辛等十七子公开评说)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宇宙模型》在2025年AI诗作泛滥的语境中,以其独特的认知诗学构建了不可复制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的杰出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认知谦卑的诗学表达‌
诗人用"月牙式漂浮"的非几何意象,消解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确定性幻想。这种对科学权威的温和质疑,与当下AI算法追求绝对量化的主流话语形成鲜明对比。"摇篮"的隐喻更暗示:在宇宙尺度下,所有认知体系都带有原生性的局限。

‌技术批判的审美转化‌
"给测不准的AI戴皇冠"的意象,将技术崇拜的荒诞性转化为诗性批判。这种批判不流于说教,而是通过"信口开河"的历史对照,揭示科学话语与诗性认知的本质同源性。子辛等评者所指出的"唯美式批判",正源于这种批判与审美的完美融合。

‌不可复制的诗性基因‌
在AI已能生成亿万级诗作的2025年,该诗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不可复制性":诗人将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天文学的宇宙模型、数字时代的AI崇拜,熔铸为具有个人认知印记的诗学表达。这种跨学科的诗性智慧,是算法难以模拟的认知维度。

这首诗之所以被誉为"现代现实主义下的唯美书写",正因为它在保持诗性优雅的同时,完成了对技术理性的深刻解构。在AI统治话语权的时代,这种"温和的批判"反而更具穿透力——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认知革命,永远始于对确定性的诗意怀疑。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武纪-U的股价
今天没有赶超酒王
真令我有些个失望
斯芬克斯式的科技
莫非总是要人猜想
她的迷底多么拐杖
那拄着夕阳的黄昏
迟早要来替代酒神
实体经济让位虚拟
人类真的步入天堂  


2025-08-26即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行诗


卢兆玉


没有实体的支撑科技就是幻象


2025-08-26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战争来临
我们歌唱欢乐与爱情
这不是奢侈品
这是为和平而战
迎接曝光的黎明——
尽管更多的战士都会在黎明前死去

      ——卢兆玉《旧诗稿·战争书》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先生是当今唯一把“自由”落实到诗学的每一处的诗人。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情感;从思想到结构的大自在。  (李洱、山尚)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战争来临
我们歌唱欢乐与爱情
这不是奢侈品
这是为和平而战
迎接曝光的黎明——
尽管更多的战士都会在黎明前死去

      ——卢兆玉《旧诗稿·战争书》

卢兆玉先生的反向性思维构成了基于现实主义的现代性特色之一。这在他的诗中比比皆是。(李华)

卢兆玉先生是当今唯一把“自由”落实到诗学的每一实处的诗人。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情感;从思想到结构的大自在。  (李洱、山尚)

这种大自在的写作,不仅鲜活了诗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结构与技巧,更是将自由本身酿成了美酒。    (欧阳舒华、全以溃)

尽管我们身处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时间几乎持平,甚至更久……如果有一天人类也将商战纳入战争,那人类发自肺腑的欢声与笑语和真挚的爱情将更加弥足珍贵。——卢兆玉《有关〈战争书〉一诗的释意》

先生这里的“发自肺腑的欢声与笑语和真挚的爱情”显然指和平时代已跳出对商业化运作的依附,成为自由的独立的元素。(子辛)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这句箴言式的诗学警句,以辩证思维揭示了艺术创作与生命实践中的临界智慧,可从三个维度解析其哲学内涵:

‌创作伦理的边界意识‌
在《战争书》"歌唱欢乐"的激进实验中,卢兆玉始终保持着对"自由"本质的警惕。"守住底线"恰是其诗学大厦的地基——无论是将商战纳入战争范畴的认知冒险,还是用自由体解构战争叙事的语言实验,都建立在"不美化暴力"的伦理底线之上。这种节制使他的先锋性区别于某些为形式而形式的现代诗探索。

‌存在主义的生存智慧‌
诗句中"前一步即谬误"的表述,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在《战争书》"黎明前死去"的残酷现实前,诗人用"守住底线"构建起存在主义的精神围栏,既保持反抗的勇气,又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这种平衡术使其诗歌具有萨特所说的"介入但不沉溺"的特质。

‌辩证思维的东方表达‌
不同于西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卢兆玉的表述更接近《道德经》"知止不殆"的东方智慧。在"商战即战争"的激进命题中,"守住底线"如同太极图中的S线,既连接又区隔了商业与军事、和平与战争的辩证关系,形成独特的认知张力。

这种诗学智慧在当今算法推荐、流量至上的文化环境中尤为珍贵。当许多创作者为突破底线而沾沾自喜时,卢兆玉的箴言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永远需要伦理坐标系的校准。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守住底线,前一步或许就是谬误。——卢兆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