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偶记》(2016.10.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0 04: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记·心与心的对话

诗,是生活的写照,还是语言的组合?这个问题,诗人要有比读者、社会更清醒的认识。

表面上看,是我们用语言来表现一首诗的内容,而实际上恰恰是这些语言的组合,构限了一首诗的内容。一个很好的实验:如果你置换了一些词,它就成了另一首诗。或者同样的语言,你重新组合一下,它也会是另一首诗。这尤其在当下的语境中,一些二十行以上的诗,作者简直可以随意的组合成新作。当然我这样讲,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解为语言的游戏或者另一些人实用着成为语言的游戏,而我本人从来是反对游戏诗歌的,也不太喜欢游戏。应当是属于比较认真的那类人吧。但,我们确实应当承认诗首先是语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诗歌。人每天的生活着,但你不诉诸于语言,你每日的生活就不可能成为诗。你再怎样诗意的人生,它也只是一个过程,即使你成名成家了,当上总统了,成为世界首富了,或者惬意的睡上一觉了,它也还是一个过程,也即生活的一切都只是过程——从生到死,这是一个人的全部吧?或者死后名垂千古、遗臭万年,或者死了就死了,时间一长连子孙也不记得你,你结束了是一个句号吧?但这些都抵不上一首诗——你(读者)肯定认为我极端了吧?不,我一点也没极端,因为它们不是一首诗起码没有成为一首诗。如上节所述:诗是由语言组成的。

而诗是什么呢?诗是结晶!是生活和语言的结晶——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生活是母亲,语言是父亲。母亲和父亲的结合(注意唷:不是谈情说爱、结婚这么简单,还要孕育哦)生产了你;生活和语言的结合,诞生了诗。每一首诗,哪怕是一首最短的诗,都是一个结晶,一个果实,而且是除了被遗忘没法被消除的果实。这样说,你(读者)又可能再次认为我太极端了。不,我一点也没极端。诗,确实就是这样的果实,这样的结晶——它一经产生便永垂不朽。不是吗?一首《静夜思》抵消了多少现实的人生!一部《诗经》抵挡了多少朝代。

我这样说。不是说生活没有意思。但肯定生活没有诗有意义。因为生活是必须的,你活着就无法逃避的——这就是生活的强权强势,生活的伟大和无法取代。它簇拥着你,包围你,它成了世间的王,永远的王。但你可以同样不把生活当一回事的生活着,就像远离帝都的荒山野民,生活着而变得平淡,变得毫无意义的生活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七情六欲,它们每日每时的产生着人类生活过程的价值和意思。是的,生活是有意思的。没有意思就没有那么多的人除了无可奈何之外而去分外的拼搏了——这些人将生活搞得波澜壮阔、热火朝天!

但,诗不是这样的。诗没有强势,也没有强权,一个人一辈子不碰诗的——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一个人一辈子没有作过一首诗的——这样的人占了人类的绝大多数。诗本来就是人类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非物质的也非纯精神的但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异果。它没有多少意思,因为它的过程短暂,更因为没有很多的人介入到一首诗的诞生,它的施孕者与受孕者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写诗的人。也是我前面说的“生活和语言的结合”的受孕者,一个雌雄同体。诞生于一个雌雄同体,这就是诗和人类日常生活相比所体现出的重大的意义。

没有诗人就没有诗,和没有语言就没有诗是一样的唯一。

现在我们回到本篇的开头。“诗,是生活的写照,还是语言的组合?”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已清晰了许多。这里还要提及一点的是: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人类既往生活的积累,小到一个词,它都是人类生活内容的承载与延续。所以诗人掌握了语言,即把握了人类的生活。而一首诗,一首新诗的诞生。无异是当下这个诗人,根据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积累和经验,对语言的各自组合,所诞生的新作。它的胎盘就是诗人的大脑。一首诗的健康与否?和它短暂的受孕期的营养——诗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思想有关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一些“孤陋寡闻”生活圈狭隘的诗人,同样能够写出优秀诗作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掌握了语言。

当读者、社会,呼吁“诗是生活的写照”时,是有他们的理由的,这就是诗所表现的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哪怕只是历史的题材、神话、传说、故事,也无一例外的表现了人类生活的内容。有的还是生活的、时代的记录,比历史记载更引人入胜。表面上看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换一个角度,回到一首诗的诞生(这个过程读者和社会看不到,他们只看到诞生的结果——诗)就离不开诗的本位——语言和诗人。所以我的结论:诗是语言的组合。但怎样组合呢?这里包含了诗的全部奥秘、技艺,囊括了诗人的全部技能。一首诗与另一首的不同,表现上看是内容各异,其实就在这里。就在诗人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说到这里不得不交代一下:语言不是机械的,是活的,是有灵性的。一首诗的语言常常带着诗人的体温。有没有这个体温或多大的温差,是不一样的。因为体温会传给读者,也带给社会。诗人既是热血的男女,也可以是理性的思考者,但千万不要做冷血的动物。——诚然,冷血动物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和它们的世界。但诗人是人类的一部分,诗是人类的产儿。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改变了就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

我之所以将这篇文字题为[心与心的交流],是因为写这篇文字的前提是决不可以自欺欺人,更不可以欺心。我的言论首先对自己负责。但愿这篇文字能找到它的读者。我是主张无论诗与文,都是要和别人沟通与交流的。


2016.10.30早晨七点


发表于 2016-10-31 17: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月的最后一则)

闲谈“阅读一首诗”
阅读一首诗,应当让人喜欢,高兴,让读者的思维跟着活跃起来,而不是困乏,生厌,睡意沉沉——如果一首诗不能启发读者的思维(我说的是思维的活跃程度能否跟着诗的脉络一起前行,而不是当下一些“评论家”的再创造,再创造是人为的,它甚至可以离开诗人的文本,另做一番说辞,通过个别的词汇,夸大诗的容量,把不属于这一首的内容强暴式的塞入这首诗中,然后夸夸其谈,说诗人的创作多么多么富有意义,多么多么天才……——表面上看这是评论诗人的作品,其实是令人恶心的“评论家”式的自我标榜……一首诗的词汇只有在这首诗中才具有特殊的也即个性的意义,离开了具体的文本,奢谈个别词汇……)那将是失败的。
我的标题是阅读而不是朗诵。朗诵一首诗和阅读一首诗是不一样的。朗诵植入了声音,植入了专属于朗诵艺术的内容——也即一堆枯燥的文字,经由朗诵艺术家的处理,也会变得声情并茂。这也是诗朗诵将一些政治的、口号的、口水的书写,变成了诗的一个当代史的恶俗——这当然怪不得朗诵艺术家,他们展示的是朗诵家的艺术才能,如同歌唱家们经常把一个“啊”字唱得群情激奋一样,那是歌唱的艺术。我不否认好的诗和歌,经由朗诵和歌唱的艺术处理,会得到更好的诠释和感染听众。但我不得不实事求是的表述,朗诵和歌唱都不是一首诗的内容。
诗是静静的站在或躺着或坐在那里的一个沉思者——尽管它的内心激情澎湃,但它确实是静静的在那里的,很容易被过路者擦肩而过或熟视无睹。但一经朗诵和歌唱肯定就不一样了,它成为一种声音被传递出来——就像你从一个人的身边走过,突然遭遇一声呼唤,你不得不注视一样。而阅读是一个人的事,这和诗人的写作很接近……
发表于 2017-2-7 17: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存在着,
你见或视而不见——
这些都无关紧要。

重要的——
是我们彼此存在着,
存在于同一个时代的同一个空间。

曾那么拥挤,
却相互排斥。


2017-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