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偶记》(2016.9.7—)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6: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弃旧我的衣钵,
寻求新的光明,
哪怕这光明仍然是亿万年前的落日——
但此刻,它让我眼前一亮——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8: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给王芥

这一次的拓展,
你毫不犹豫地走向了这片空间——
让《大诗界》捧上读者的掌心,
随着每天的手机而颤页——

你于沉默之中怀着怎样的执著,
我的情诗的王子,用青春为爱情献诗,
想象着怎样的一位诗女子,
环绕在玉树前,把你当花蕊。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09: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那么多辛酸和苦楚做为最初的储藏,
我的记忆仍然如人之初一样空荡:
它纯洁、它简单、它善良、它没有怨愤。
这是我一生的幸福——来自恩亲的赐予,
也是那个食不果腹时代所剩不多的恩惠。

这让我的心里可以装下更多的美好与善良,
装下更多的人和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4: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爱,要爱在人间;
我们不要天堂——
不要那个远离人间的天堂;

我们要上帝——
要那个垂怜人间的上帝,
而不坐在审判席上等候审判人类的上帝;

如果上帝不同意:
为了人间的幸福,让我下地狱吧!

诗的优劣,就看与人生的距离——靠得有多贴近。
一切的圣贤不是永生在天堂,而是活在人类的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07: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更为合适的场景

*一种沉浸而缓慢的叙述方式,当然不会无节制的没完没了……

*诗的内在结构:你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确认为作者情绪的脉冲,甚至从这种内在结构的节奏里,感知诗人的生活作风和生存环境,性格,和写作这首诗时的具体情形、时间、地点、人、物及诗中不曾交代的方方面面,而一个读者如果读出了这些,并准确的描述出来那对诗人来说就是一份惊喜。但诗人首先给作者的是字表的东西,如果这些字表的东西不能首先感动读者的话,或读者根本就无视字表的存在而直抵纸背的内容,那对作者是不是一种伤害或不尊重呢?小说或散文的好处就在于该交代的都做了交代,有时甚至牵扯得过多……读者在这过多里,自然就懒得再去发挥想象或联想了……
形象的集中描绘与意象的不断跳跃;中心与散点;快速抵达与漫无目的……这些会各自独立的出现在某首微小短诗中或一首单纯的长诗里。当然也可以交叉着出现在组诗或一首分章节的长诗中。
在词的格式里,有在上下片各写情、景——或上景下情之说;律诗里起承转合之说;自由诗里赋比兴之说;歌诗里的反复……这些都是汉诗里的结构方式,诚然它们已被格式化,但格式未必就是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0: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诗人以潮水般的姿势涌入,而淹没读者的想象时,读者就开始选择逃避了……
*没有几个读者会因为娴雅去读一首令自己头痛的诗——除非被外因逼迫着,否则宁可闲着。
*一些诗作的晦涩和直接的读不懂,其实跟读者回馈的印象差不多。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5: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象力的丰富掩盖不了理论的弱智

离诗近点,再近点。这样你评论的可信度或许会提升一些。
今天并非是诗人缺少想象力,而是我们的一些评论家们太极富想象力了——只要他们愿意,可以从任何一个词。注意:我说的是任何一个词。他们都可以联想到天上人间,联想到亘古至今。
既然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语言,那诗人还要费力的写那么多干嘛?还要源源不断的写作诗歌干嘛?诗人的写作似乎成了一件多余的事。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事实是:任何一首诗都是局限的。没有局限就没有诗。如同没有局限,就没有人类的一切艺术品那样。人为的结果就是制造局限性,并从这局限里寻求美和审美。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如若把任何一首诗都夸大到无限里去,那不是评论,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把作者和读者都当成了傻瓜,玩大忽悠,玩神侃。
评论如果没有任何基准,这评论定是有害无益的。
什么是评论的基准呢?一是作品。就是一首有着局限的甚至是封闭的作品。评论家要打开它。注意:不是每一个首打开来都是宇宙。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只要写一首诗就行了。二要实诗求是。评论家在打开一首诗的时候,不要把不属于这首诗的东西硬塞进去,不要强人所难。三要有理论依据,要有定向联想,而不是海阔天空。不能拿诗人的文字去讲自己的故事。以自己的想象力去吓唬诗人和读者。四一个合格的评论家应当是平易近人的,是和作者、读者同居于一个地平线的。你可能略高一些,但你绝对不是神。
有一些诗人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哪怕吹到天上去也很高兴。殊不知这样的诗人正是不良评论家嘲弄的对象。
诗人也要有自知之明。当你们看到一些评论家的颂词时,你真的觉得你原有的诗中,蕴藏着这丰富的资源么?……

所以实事求是。才是当下诗界的根本。如同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的第一生命体征一样。评论家的实诗求是,也是评论家的第一体征。我们鼓励诗人的创造性,却从来不主张评论家的浮想联翩。因为一是艺术,一是科学。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07: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向
*三人行
*好诗歌
*绝对精华
*记住你的诗,记住你自己说过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08: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界

1一开始?

是的,
我说的是一开始,
我们的方向就错了,
而我们却一直以为是对的。

不,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没有想过方向的改变。
这就像走进了一条胡同,
两边高墙林立,
前面没有拐点。

但谁愿意轻易地折回去呢?
进来的时间多长,
你得走同样的路出去。
这样的往返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现在,现在眼看离终点越来越近了,
那一面南墙越来越近,
越来越大,
像一面不断放大的镜子——

死胡同!
我们看到了身后同样的幽暗。
穿墙而出——
一瞬间的念头——
但我们拿什么做工具呢?

我们搭起了人梯……
哇,这么多人,
怎么有这么多人在同一条死胡同里出现呢?
难道这之前就没有一个聪明的智者?

如同盲从而入,
那么多人踩着我们的肩膀,
一样盲从地翻越了墙头……

墙那面是什么呢?
我们仿佛听到了扑通扑通的落水声——


2在原地

天已全黑,
我们在原地坐了下来。
没有谁想抛弃谁,
没有谁想离开谁。

我们围着墙根坐下,
天空很亮,
那么多星,那么多璀璨,
那么多深不可测……

而胡同更黑——我们几乎看不见谁是谁
只有靠着感觉彼此的存在。

仿佛有人动了,
他应该站了起来,
他朝着稍远的漆黑摸去,
像摸着墙,更像摸着空虚——

突然“啊!”的一声,
惊醒了所有沉默的黑暗——
“怎么啦?”
几乎是异口同声——

这同声让在场的人情绪产生骚动,
星空渐渐远去,
死胡同亮了起来——
近一点的可以看见脸的轮廓。

“我好像踩上什么东西了,
软软的——”
“扑嗞”的一笑,
你不会也去软软的了吧——

“白天怎么没看见呢?”
“路都找不着了,谁去找屎啊!”
“看来走进这条死胡同的,
我们并非第一。”


3骷髅

又是谁惊讶的“呀!”了一声,
这一声,
恐惧漫延开来——

有人摸着了骷髅、尸骸,
像箭一样的反弹出来:
他的惊恐一定是吓人的——

如果你能看见,
但你看不见,
所以只有恐惧——

差不多所有的人都离开了原来的位置,
吱吱哑哑的声音,
窸窸窣窣的声音……


4深渊


5骷髅移了过来


6点燃骷髅


7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1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是生活的无聊或者无趣吧,人们才转向虚拟的空间。而诗歌又毫不着边际……
那么生活的内容呢?
比如:权力、金钱、名誉、欲望、爱或者被爱、衣食住行、快乐、喜悦、憎恨、挫折、一切的突发事件及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真的无一再可表达么?
或者过于渺茫,过于难求,过于平淡,过于俗不可耐,过于难以启齿……也或许,我们从来就没有认真表现过。而现在又被画上了一个个无形的禁区。甚至诗人自甘囹圄。他们以满足内心的宣泄,作为自由的代码,全然不触及具体的生活内容。
而外界也正好取消诗对当代中国数十年的影响。不要忘掉在一切文化消减的同时,由于毛主席的喜欢诗词,诗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力是仅次于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或科学的,甚至诗渗透入一切的领域。这种现象基本上从朦胧诗销声匿迹之后,诗的进一步边缘化开始。直至今天又一个三四十年,无论诗人怎样努力,都难以憾动读者,产生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并不是诗人愿意的结果,也不是读者想看到的诗的本来的样子。与其说诗人的几多“不屑”,不若说成是社会的去诗化。
既然没有颂歌,当然更不喜欢来自无由的批评。井水不犯河水,这似乎成为某种默契。当诗因收拢成一团,而感觉内心的膨胀与炽热,始终处在爆炸前的那个奇点时,总有外在的力量在化解诗歌。它们以种种方式引诱部分诗人,进入日常的、经济的、……渠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之于人类的两重意义及其他:
1、表达。没有诗人表达的愿望。就没有诗歌。纵然是人类的史诗,也是无名诗人长期积淀的结果。
2、阅读。没有人阅读、传诵,诗在产生后不久的瞬间——满足了第一愿望后,即已宣布死亡。
3、评论。这是表达、阅读之后的事。相对于诗而言,不是必须。但人世间有些东西有与没有却是两回事。这就决定了评论虽然并非必须,却也并非多余。甚至好的评论会救活一首诗歌。而对名作的深层次解析会引导读者由寻求共鸣转而进入审美。
4、审美。审美不只是美学、修辞学,它还牵扯到哲学、社会学、人类关系学,牵扯到时间与空间。它所放大的不是诗的内容,而是诗所能抵达的境界。
因此:表达、阅读、评论,这是一个由感性而上升为理性的一个全然。
5、题外。当然就诗本身来说,可以停留在感性阶段而独立存在。正如当下一些诗人所提出的“为未来写作”一样,一首诗是可以等待的——等待它的读者。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传承方式,而且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毕竟诗与当时的结合,更能体现作者、读者、论者三位一体的互动。如果确实是一首好诗,能够从它产生时就惠及当时又有什么不好呢?何况诗人一旦作古而被后人挖掘后,已不可能再续对话了。孰是孰非?所以诗无达诂。
6、小结。一首诗产生于当时,阅读于当时,评论于当时,是诗的幸运。或许有诸多不如人意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未来的检索。但当后人重拾起这首诗时,毕竟有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所以诗人不能以表达为唯一的意愿与目的。既然处于同一个时代,就应当尽力促成与读者和论家的互动。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信仰吗?
那么请问谁是诗唯一的神或多神?
如果泛神,则这信仰必不存在。充其量是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而已。且没有指向的精神生活如同于胡思乱想。

讲诗是信仰,而不信仰真善美,那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排除真善美,而举自由为神。
请问自由属于诗歌吗?

不,自由为人性之向往。
可人在出生之时,或成长之期,却无法言说自由,只能受别人之保护甚至养育。而这保护与养育成为了人间际的一种难以割舍的终身关系。
因此自由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神圣的。甚至自由只为解放者所旗帜。

而信仰所维持的只是一种秩序。
一种遵守,一种既定,甚至是种种束缚。因此崇自由为旗帜。
则是信仰之反动。既然反动信仰,诗何有成为信仰之说?

所以诗不是信仰。而是人类现实生活空隙下的种种补充。
不是追求,不是目的。在当下甚至不成为手段。
一些人,不能因为诗的不实用或无用,而强加给诗以信仰之名。是欺世盗名么?

诗没有唯一性,诗坛没有神圣,就构不成信仰的基本元素。
没有三位一体。没有佛陀。.没有真主。没有清规戒律,就没有信仰。
所以“诗是信仰”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没有谁为诗而奋斗终生的。也没有为诗而殉道、殉情、殉节的。
自杀的诗人不少,你能举出一个为诗而自杀的么?没有。战国时代的屈原不是,今日的海子、顾城之流也不是诗。
不仅是死。几乎也找到唯诗而活着的人。

结论:诗不是信仰。但可以比信仰更纯洁。也比信仰更人性。
它不否定现实,甚至积极的投身现实,但它确实同时跨越在现实与虚幻两界。
而当真善美重新成为旗帜且成为诗人的共同追求时,或许这一天,诗会成为准信仰,但还不是信仰。
因为诗人从来不迷信别人。连粉丝都做不到,哪有什么信仰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6: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的、精神的。

精神一定是虚幻的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比如思考、推理、逻辑、辩证、数学、哲学、乃至神学一定是虚幻的吗?
不,它们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且转化为物质的形态。比如庙宇、神坛、教堂,
比如焚香、磕头、祈祷、礼拜,
比如现实中那些活生生的钻研数学、哲学、逻辑、推理的人们……

当思维,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且着力解决生活中的命题时,
精神不仅不是虚幻的,而且是非常务实的。
所以,现实生活包括着物质和精神。

人类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二元的世界,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指向。
但作为指向的精神确实是始终离不开物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是物质的。

但作为添加剂的精神。也确实丰富多彩了人类现实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8: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拾级而上

诗,只有成为追求,才能成为信仰。而信仰从来都不是自由的。

诗歌形式的自由,并不妨碍诗人内心的自律。从这个意思上说:诗有点儿信仰的成份。

一首好诗,大体包含如下的内容:1、语言美。2、意境美。3、境界美。4、创新。缺其一点,都不足以堪称好诗。而这四点所论述的范围和得以验证空间都非常的广阔。

所以它是可操作的,而非不可操作。但如果诗人一味的放纵,那当然无信仰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02: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苑。
文苑不兴,诗何在?只有加强了文章的写作,才能更加凸现诗歌。也只有在文体的区分中,才彰显诗形式的意义。
*为诗而辩——诗的内与外:在外为诗辩护;在内加自省。而不是像如今一样在内自吹自擂;出外不敢吭声。
*畅所欲言——畅所欲言,胜过海阔天空。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海阔天空:时常不着边际。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05: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还是表面化了些。

写物(咏物诗)也要揭示更深层次的内容。诗作才有份量。不是因为诗中有了历史二字,就能厚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06: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把一些“废”词“赘”词剔掉,诗不仅干净,也会得到升华。

表象的东西,大概只留下两个部分。一个是细腻的美;一个是真切的情。同一类题材,诗人只有向纵深发展,才能写出新意。

不能总是重复在表象。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0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

为美所俘虏;为真所折服;为善所感动。

这是一个读者在阅读中的三重选择,也是阅读中三重境界。

当真善美在一首诗中完全交融在一起时,读者也就只好甘心为奴隶了……


有时对诗的要求可能会低一些,有时对诗的要求要高一些。但好诗歌的选择显然要更严格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09: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散漫是很容易的,但诗性而集中却很难。不是难在诗性,也不是难在集中,而是难在诗性与集中的高度统一。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0: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能量一点,多少给些鼓舞。这个社会有种种莫名的压抑与疲倦——虽然生活并不艰辛。
如何和这个时代真正合拍,看来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完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准备。忧郁与疲倦也许正是由此产生。他们并非是不快乐。一个简单的情况是他们可能不懂得休息——欲望太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