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29|回复: 55

四川塔魂之成都诸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7 14: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殊院千佛和平铁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乃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一九八三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十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四十一年(1702)颁赐《药师经》、《金刚经》,御书“空林”匾额,故又名“空林堂”。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八十二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现今规模。这八十二根石柱已成院中一景。一九八八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铁塔。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二百余间,总建筑面积一点一六万平方米,现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文殊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5: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园一览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南路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故居。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二百四十余首。其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五年五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梅园位于草堂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私家花园,后划归草堂管理。过诗史堂折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至梅园。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呼应,月洞门则成取景框,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精美画面。

    梅园内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水面养荷,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每当冬去春来,园内灿若烟霞红梅,或红或粉海棠,纤尘无染玉兰次第开放,满苑繁花在一泓碧水衬映下,显出无尽妖饶与恣媚。在春意最浓、花事最盛时,如登一览亭凭窗俯瞰,那关不住满园春色,与远处平畴绿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翠竹苍楠融汇在一起,顿会心旌摇动,神采飞扬,逻思无际。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5: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担山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担山位于青羊区江汉路军区大院内,成都市级文物。武担山据说是古蜀开明王妃的墓葬,原来在山上有石镜,属于古蜀大石传统的遗迹,至今在成都,还保留着天涯石和支矶石两处。武担山上建有寺院,那是南朝时候的事情,据说南朝梁时,某王到四川做官,挖了武担山,发现王妃沉睡在玉棺中,面目如生。王大骇,连忙命人掩埋,又在山上建寺。寺院在唐代还在,节度使段文昌游寺,薛涛没有参加,写诗道:“羞看飞蓬石镜中”,石镜也在。据说民国时候,有达官在山上修建一塔一亭,石镜被埋在地基里。

    在军区大院外,便能见到武担山的身影,塔亭在树木掩映中,依然醒目。武担山离商业街的船棺葬比较近,学者猜测这一带便是开明王朝的家族墓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5: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天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九天楼位于锦江区下沙河铺街塔子山公园内浅丘顶部,该工程动工于一九九五年,耗资一千余万元。九天楼命名取自李白《登锦城散花楼》中“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楼高达七十米,共十三层,总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其一、二层为正方形厅堂,三至十层为八面形塔状结构,飞檐翘向天穹,十一至十二层由四个小方亭组合而成,顶层以一个大方亭收顶。塔楼设计精巧,结构独特,融楼塔亭台为一体,古代建筑艺术和现代民间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建筑风格突出了地方特色,远看似塔,近看似楼,造型新颖独特,为成都市标志性壮丽园林景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5: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慈寺字库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中心锦江区大慈寺路,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世称“震旦第一丛林”。寺院始建于魏晋间,极盛于唐宋,明末被毁,清代重建,“文革”中再次被毁,二千零四年再次重建。唐代大慈寺占地千余亩,共有九十六院,楼、阁、殿、塔、厅、堂、 房、廊共八千五百二十四间,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一千二百十五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二百六十二幅,佛经变像一百十四幅。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 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已是当时全国讲经学律的中心。字库塔建于明朝。二千零四年四月恢复,塔高七点六米,双层六角青砖砌成,塔沿雕凿有精美文人墨迹图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5: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昭觉寺诸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昭觉寺在成都市北成华区青龙乡,一九八三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昭觉寺在汉代是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宅号“建元”。唐代贞观年间,改建为佛刹,名建元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唐代高僧、禅宗曹洞宗传人休梦禅师任建元寺住持,他兴工构殿,扩建寺庙,并奉旨改寺名为“昭觉”。休梦禅师在昭觉寺住持二十三年,他言峻机悟,启人思维,曾应召为僖宗说法,僖宗赐他紫磨纳衣三事,龙风毯一件,宝器盛辟支佛牙一函。

  五代十国时,战乱迭起,前蜀皇帝王建曾将其改名为宣华苑,昭觉寺仅存“房舍五间,田土三百廛”。后殿堂衰颓,寺庙荒芜。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休梦禅师五世法嗣延美禅师住持昭觉,用三十多年进行全面修复,殿堂房舍增至三百余间,建有大雄宝殿、唱梵堂、罗汉堂、六祖堂、翊善堂、列宿堂、大悲堂、轮藏阁等主体建筑,塑像、画像、碑记、寺额等恢复旧貌。寺内经济实力雄厚。李畋《重修昭觉寺记》中载道:“供食之丰洁,法席之华焕,时一大会,朝饭千众,累茵敷座,未有一物,爱假外求”。神宗元丰末年(1085),禅宗临济宗禅师纯白任昭觉寺住持,开堂说法,从者甚多,被称为“西川第一丛林”。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及南宋产高宗绍兴初年(1131),昭觉寺以两度主持寺内的南宋禅僧圆悟声名最隆。他的《碧岩录》、《圆悟心要》不仅是中国佛教临济宗的重要著作,并且远传日本,被列入日本的大正藏,对日本禅学影响深远。他所著《茶禅一味》传入日本三百余年,至今还被日本茶道界奉为至宝。日本和东南亚一带的一些寺庙还把昭觉寺视为其祖庭。

  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蜀献王迎接智润禅师任昭觉寺住持,并扩建寺庙。据清代李羽中霭《重修昭觉寺记》记载:“明蜀献王又拓之,周围墙垣缭绕七百余丈,绀殿绮云,金身撑汉,以致藏阁僧廊,诸天佛祖,莫不宏丽俱备。”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张献忠兵火。

  清代康熙二年(1663),丈雪通醉法师(当时著名高僧破山禅师的徙弟)自江浙归来,在此结茅禅居,发愿重修寺庙,开荒种田,植树造林,筑堤引水,修石堰长达七点五公里。并筹款重建,先后修建大雄宝殿、圆觉殿、天王殿、金刚殿、说法堂、藏经楼、八角亭等殿宇,得平西郡王吴三桂、巡抚张德地等的资助,积四十年之力,重塑佛像,迎请佛经,恢复丛林大观。丈雪法师采取的一系列生产自救措施,终于使寺庙发展成为“川西第一丛林”。

  康熙十二年(1673),佛冤法师任昭觉寺住持,又继建先觉堂、御后楼、五观堂,客堂、钟鼓楼及寮房三百余间。佛冤还受清代政府派遣,深入阿坝县、松潘县等藏族地区近六年之久,受到藏族群众的尊敬。回川时,藏胞送他乳诲(椰飘)一支、念珠一串。回昭觉寺后他把它们的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以示友好。康熙四十一年(1702),佛冤年迈时,派弟子去松潘县迎请藏族格西竹峰上师入主昭觉寺,成为修复后的第三任方丈。竹峰上师在寺内设密坛,供蒙古族、藏族喇嘛僧人修持密法。直至今日,藏僧来成都大都住在寺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赐昭觉寺“法界精严”匾额,并题五言律诗一道赞之:"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香气飘金界,清阴带碧空。霜皮僧腊老,天籁梵音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源清法师塔  



     源清法师灵塔,旁有碑文,刻有“少林遗风”四个大字。看塔上碑文得知,源清法师曾跟赫赫有名的二指禅――海灯法师切磋过武艺,少林功夫很是了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昭觉寺清定上师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昭觉寺舍利塔



发表于 2014-11-18 11: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翁足行天下!

点评

谢谢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8 13:23
发表于 2014-11-18 11: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翁足行天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3: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诗为伍 发表于 2014-11-18 11:39
老翁足行天下!

谢谢鼓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4: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洛带镇字库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字库塔位于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上街中部公园路口。字库塔是恢复景观。光绪六年建成字库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字库塔被拆除,字库塔碑还保留着,为恢复字库塔提供了依据。字库塔高九点二米,六角双层建筑,全部用清代砖修建。这些清代砖是大慈寺拆迁时买过来的,塔身两层用六条龙柱装饰而成。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十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二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九成,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

    传说从前洛带镇叫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脸美颜。井里有东海鲤鱼,肉味鲜美,食之可益寿延年。蜀太子阿斗闻之,择一黄道吉日,率众太监来到甑子场八角井旁。但见一条条金色鲤鱼穿石洞于水井和池塘间游进游出,煞是可爱。众太监脱靴挽裤,下得池来,扑腾半日,终无斩获,急煞阿斗。却闻身后一声“好”,一条尺长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钓竿甩动,划一弧线,飞出井来。阿斗眼红,老翁却不卖。太监强抢,阿斗得鱼。鱼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奋力摆尾,阿斗连人带鱼跌入池塘。鱼儿穿石洞进八角井,溜哉。阿斗气极,和衣跳入井中。那鱼却钻进海眼,回东海去也。阿斗被众太监拖起,忙乱中腰带却掉入井底。回头欲找老翁算帐,已无人影,老翁坐钓处仅余一白绸帕,上书一诗: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阿斗脸铁青,团绸帕掷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从此变浑变苦。后人遂改甑子场名为“落带镇”,后演变为“洛带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洛带镇五层方塔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4: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经寺能海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石经寺位於龙泉驿区茶店镇石经村,依龙泉山而建,处於葱郁林木之中,环境幽雅。

   石经寺始建於唐朝(一说汉),几经兴废,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景泰五年(1454)楚山禅天成寺”。楚山禅俗姓雷,名绍琦,圆寂明正德年间。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因简州知州宋思仁游寺时送石刻《金刚经》一部,故改寺名为“石经寺”。后又经乾隆、嘉庆年间两次大规模扩建,奠定现寺庙基础。

  石经寺及周围林木,占地约二百余亩,建筑面积六千六百平方米。现寺内建筑多为清代修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成宫殿、东岳殿、燃灯殿、祖师殿、藏经楼等两组七重殿宇及期它房屋。左右有厢房、禅院、客堂、僧寮等建筑,分别组成相对封闭的多个四合院。其中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开门三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书栋雕梁,雄伟壮丽。殿内上方彩绘梁椽,左右两壁绘彩书。殿内供奉石雕佛像三尊,高约五米,为一九八五年新刻。一九八一年,石经寺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经寺祖师殿下有鉴壁而成祖师洞,相传为瘗埋祖师楚山佛骨处。两扇石门将祖师殿分为两进,石门止方为歇山式屋顶,洞内为穹窿顶仿木建筑造型。石经寺内有明、清时期碑刻六块。寺内珍藏有大小铁钟和一口,分别铸造於明成化五年(1469)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经寺环境幽雅,附近有宝狮口水库、龙泉湖等景观,还有古长松寺遗址及张飞碑、凉风崖等三国蜀汉古迹。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5: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光寺舍利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宝光寺舍利塔位于新都区宝光寺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隋代系“木浮图九级”,一殿。此塔建自唐僖宗中和年间,历千余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密檐式十三级方形砖塔,密檐实心,高约三十米,塔身涂以丹砂和白垩,塔刹冠以鎏金飞形铜宝顶。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护以石,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龛联:“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为现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撰。塔基为须弥座,护以八角形砖石勾栏。每级翘悬铜质风铃四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奇妙的是,一千多年来,塔身一直不长苔藓,不长野草,也没有雀鸟粪便和蛛网虫窝,故又名无垢塔。现古塔已向西倾斜,略呈弓形,又被誉为“四川斜塔”。史称宝光寺中与初祖、清初著名高僧笑宗印密曾赋诗赞塔曰:“宝塔凌空利似枪,几经鏖战辅周唐。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蚕丛作栋梁。”

    二千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大地震,塔身多处出现裂痕,第一层至第五层产生了零点九厘米左右的裂痕,六层以上向西南方向倾斜幅度加大。二千零九年新都区舍利塔灾后抢修投资三百八十余万元,花半年多时间,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抢修完成。抢修后的舍利塔没有“扶正”,仍然向西南方向倾斜,保持它的历史原貌。

    宝光寺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格局,建筑有“一塔五殿十六院”,气势恢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宝光寺舍利塔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5: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光寺石雕舍利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宝光寺石舍利塔位于寺院东侧自南向北的极乐堂后面念佛堂中,堂高十米,宽九楹,清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建。石舍利塔高约五点五米,直径二米,由三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塔内精细地雕刻有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六根石上盘以飞龙,造形生动。整个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相传为清代三个名工历时三年刻成。历代住持皆以此作净土宗道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宝光寺石舍利塔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光寺铜质镀金小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光绪三十年,高僧真修和尚到锡兰国楞伽山礼佛,虔诚感动国王,得赐释迦舍利十五粒。真修归国后,转赠宝光寺黑白两粒舍利。寺僧将其安放于水晶球中,罩以铜质镀金小塔。塔为四方形单层亭阁式,高约二十厘米,制作精美,塔基为莲花座,饰以稀世珍宝数枚,塔身刻有龙柱、花卉,额上题“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八字。

    七佛殿有联云:  

    如来七佛,百千万劫超苦海;
    接引群生,二十四层拜诸天。

  注:二十四层,佛教说天分欲、色、无色三界,共二十八级,称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其中无色界四天非众生所能到,故有二十四层天的说法。

    七佛殿客堂有联:   

    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
    放下两头,遍体清凉,只自知。

    大雄宝殿有两联:

    其一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其二

    退一步看利海名场,奔出了多少魑魅;
    从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机关。

    大雄宝殿侧戒堂联云:

    毗尼宫殿如炉冶,销熔顽金铸良器;
    般若禅坛配化工,转变钝智为上贤。

    注:毗尼即戒律,般若即智慧。

    大雄宝殿侧斋堂联: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藏经楼楹联曰:  

    竟能与羲卦麟经并垂宇宙;
    应不让元亭石室高峙岷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0: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石塔寺石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位于邛崃市区以西五十公里高何镇高兴村。石塔寺原名大悲寺。石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建成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由安静禅师主持建造。塔全用红砂石砌筑,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通高十七点八米。塔下为平整石砌基台,基台上置双重方形须弥座,上大下小,雕有纹饰和佛龛。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分,以间柱分三间,刻海棠曲线形壶门浮雕,门内刻牡丹、莲荷等纹饰;唯正面正中一间辟佛龛,内供佛像。上层须弥座束腰内,亦以间柱分为三间,内刻卷草纹饰。须弥座下之几案四隅外出旋涡形圭脚。一层塔身置于高大的须弥座上,四周设有附阶,为国内古塔所少见。附阶三间四柱,当心间宽一点一五米,两侧次间各宽一点一二米。附阶之檐柱为八棱型石柱,下承以方形柱础和仰覆莲座。在柱顶和补间铺作位置设栌斗,简洁有力。塔檐亦为石制,四角有反翘,表现南方建筑风格。整个塔身外廓,从第二层起到第六层,每层略有增大;而从第七层到第十二层则逐层收小,使之成为“梭柱”形,外观显得秀丽挺拔。 塔身每层四面刻佛像三尊,共计一百四十八尊,塔身刻《观音经》、《大悲咒》、《地藏本愿经》共三卷。石塔寺石塔一九八零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千零一年七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二千零八年汶川特大地震影响,石塔塔顶开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0: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回澜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邛崃回澜塔

    回澜塔位于邛崃市区东南四公里之宝林镇塔子村,全名“回澜文风塔”。现存回澜塔为清同治六年(1867)起重建,仅建成一至八层。光绪八年(1882),复从第九层修至十三层完工。该塔为六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底边长六点一米;通高七十五点四八米,为国内第三高砖塔。是成都市、四川省境内第一高古塔,被列入“成都之最”。塔身第一层至第三层层高较高,共约占通高的三分之一;以上各层层高逐层递减,且层高与边长比例匀称。该塔外廓呈阶梯状,塔檐叠涩出挑短檐;塔刹为铁架铜皮,呈葫芦形;内插铁柱与攒尖顶紧密相连。该塔外观样式别致,雄伟挺拔。

  建塔所用青砖尺寸较大,为专门烧造。一至八层可见“大清同治六年陈国仲官砖”等数十种戳记;十一层以上有“光绪八年州牧李玉宣修竟”、“李元兴”等戳记。这些塔砖为我们提供了两次修塔和成塔的确切年代,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资料。一九八零年七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二千零八年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回澜塔宝顶倾斜。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兴贤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兴贤塔

    兴贤塔位于邛崃市区东南二十五公里之战斗乡场内丁字口。塔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成塔于道光八年(1828)。   

     该塔全为琉璃砖和素陶砖雕砌筑,坐南向北,平面呈六边形,为三层重楼式塔,通高十六点五米。是一座多形式、多用途建筑,是清代建筑精品。塔下束腰须弥座,高一点五米,边长二点七米。塔基距地面半米处,周匝刻有各种花卉图案;距地面八十厘米处之正面,是为“土地堂”。内有陶雕土地神像,横额匾曰“彰善堂”。塔身分别刻有各式人物故事图案,并以花草、吉祥语为装饰。第二层塔身结构较特殊,其高约五米,设附阶周匝。六方共有十八根琉璃龙柱,精致剔透,承受厚重塔檐及上层建筑的压力。柱础为莲瓣和覆盆,柱间有透空华栏。各方飞罩的透雕、出檐的装饰斗拱和翼角交相辉映。塔刹更为精美奇特,覆盆相轮等用精雕的蛙、蝉代替,一铁棒将蛙、蝉贯穿连接,寓蝉联之意。一九八五年七月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1: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鹤林寺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鹤林寺塔

    鹤林寺,位于邛崃市白鹤乡境内白鹤山麓,始建于隋代,初名白鹤寺。鹤林寺占地面积十四亩,是川西有名的佛教丛林和游览胜地。南宋绍定元年(228)维修时,魏了翁题匾曰:“鹤林禅院”。清代为鹤林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接引殿、藏经楼。现存建筑连同山门、通道、二门、前殿和后殿,共五重五进,中轴线左侧另有僧房一院。大雄宝殿系明代重建,殿内有泥塑释迦牟尼本身及化身像三尊。其余殿堂塑有观音、弥勒、韦驮、天王。影壁高约十米,长九米,正面“鹤林禅院”楷书大字高二米;背面全施琉璃花鸟方砖,居中嵌透雕陶釉“盘龙戏珠”极为精美。寺后山顶有砖塔一座即西塔,山腰有石刻弥勒大佛一尊。寺内四明楼、望鹤亭、乐林亭掩映于参天楠木、花草之中,登临四明楼与西塔,更可俯览市区全景。寺内还有赵朴初、隆莲、遍能、黄荃、张爱萍、马识途、杨超等名家珍贵墨宝及楹联、匾额六十余副。

    禅院后白鹤山顶有鹤山书台,系晋代邛州名士谏议大夫常安民读书之所,又是宋代邛州名士、端明殿学士魏了翁息脚之处。魏了翁在此写下《鹤山营造记》,对常安民的生平事迹及鹤林寺创建前后情景有详尽记述。现存读书台是清代重建和培修的。东、南、北三面皆为条石砌筑,台上四合院式的建筑分前后两进,房屋为歇山式建筑,气宇轩昂,古朴庄重。书台前厅塑有魏了翁像,官戴袍服,栩栩如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火井镇崇嘏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崇嘏塔

    崇嘏山位于邛崃市火井镇,因五代王蜀女状元黄崇嘏隐居其山而得名。山上秀木争荣,万树成荫,风景迷人。山上有黄崇嘏纪念馆、崇嘏墓、崇嘏塔、狐仙洞、漏米洞等众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崇嘏塔,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塔基座周长四丈二尺,高约四尺。塔身八方五层,用粗大红砂石砌成。塔身第一层周长三丈八尺,高一丈二尺,以上逐层周长缩小,层高依次减少。第二层高约一丈,第三层高约九尺,第四层高约七尺,第五层高约五尺,外加塔顶、塔刹,通高约五丈七尺。塔心中空,壁厚尺余,周围密封,人不能进。塔重檐突出,八角高翘,塔刹指天。远望崇嘏塔,如文笔倒插,似宝剑刺空,像巨柱擎天,令人叹为观止。一九七四年塔遭雷击,将塔刹击坏,现存铁杆歪斜,塔顶层微裂。塔下原有残碑一页,高二尺余,宽约一尺五,只有数行碑文曰:“建塔同治五,巍峨荫千古。若欲问兴衰,火犬牛人走,九九八十一,日月随后立,勿谓吾多言,遗留崇嘏集。莫毁吾功,再修吾功。吾功若复,上格天衷。大清同治六年志”。

    黄崇嘏(883--925)家境清贫,幼年丧母,她聪明伶俐,女扮男装,白天帮着操持家务,下地劳作,晚上挑灯夜读。由于才华出众,志向坚定,一举考中头名状元,在周庠相府中任官,深得周赏识,欲招为女婿,黄崇嘏处变不惊,她向丞相周庠表明自己的女儿身,附诗一首:“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鸳镜画娥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袒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后辞官归隐于崇嘏山。明代巨作家徐渭的代表作《四声猿》,其中之一《女状元》就是也她为原型。黄梅戏“女驸马”也是以此为本。温江剧作家冯晚榆还将黄崇嘏的故事写成了电视剧本。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文笔山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笔山塔

    文笔山塔位于邛崃市临邛镇南河南岸的文笔山顶,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塔六角七级楼阁式实心,青砖砌成,通高二十四米。一九八二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千零八年汶川大地震遭损毁,二千零九年修复。

    清代吴江题联云:“好运迎仙地绕青旗五面;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支。”清潘元音《文笔山塔》诗:“文笔倒映满江霞,翠竹萧萧隔浦沙。欸乃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