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52|回复: 5

[选稿] 10-11《诗人文苑》栏目选稿跟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1 16: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11《诗人文苑》栏目选稿跟贴
(编审)柴进、穆桂荣、立雪白鹭。
选稿编辑:诗文原创分区及<中成文苑>版主

分类:

*散文·纪事
*散文·抒情
*散文·杂文
*小说林


选稿时尽量标明分类。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10: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林

《黄泉路上无客栈》
文/蜀道人生

      1959年7月底,华和珍珍有幸被组织选送到了北京一个学校学习了。
    那个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重要人才的学校,个个都是由组织查三代查五代以后精选的。

    他们真是时代的宠儿,那时全国都在闹饥荒,到处都在饿死人,就连珍珍到学校那会儿,也是一头稀黄的头发,活像田地里的三类苗那样缺乏营养。人也长得又黑又瘦地,简直没有一点姿色。

    他们真是幸运儿,那年时值国庆十周年大庆,全国都在极尽全力地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学校也不例外,到时候得一个不拉地去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大典的庆祝活动。

    时间只有两月了,学校只有赶快组织刚刚从祖国各地来学校的同学,加班加点、连更宵夜地学会唱十首歌曲,学会跳十个集体舞。

    虽然珍珍又矮又小,满脸青黄,毫无姿色,可也不能够拉下珍珍三。

    不过,珍珍也有一个强项,就是她识谱的能力特别强,她的歌喉也特别的嘹亮,不几天就学会了十首歌曲,还唱得来十分高亢。学校就让珍珍教晚了一些日子才到校的三班同学唱那十首歌曲。

     时间不觉得就过去一个月了,珍珍在学校每天吃着北方的白面馒头、包子,玉米窝头。白米干饭和大鱼大肉,又矮又黑又瘦的珍珍,一下就像个充气娃娃那样,长得白白胖胖的了,脸上的青黄消失了,满脸泛着红光,头发也一下子变得乌黑发亮了,个头也一下冲起长高了许多!再加上那婉转的歌喉,如黄莺般嘹亮,出落得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黄莺儿般可爱了。

     珍珍在三班教唱歌曲的时候,有个叫华的同学老爱站在她的身旁,用那五音不全的声音认认真真拼命地学唱。

    珍珍感动了,不时为他纠正着音调和音准,不久他就能够和大家一起合着拍子音调合唱了。

    一边学唱歌,学校还要学员学会跳十个集体舞,珍珍也是心领神会,很快就学会了十个集体舞,时常被指定为领舞,要大家跟着一起又跳又唱,华老是爱和珍珍结对子跳集体舞,本来,按照跳集体舞的规则,跳几步就要换一个舞伴的,可华却总是马上退回来,一直和珍珍结对跳,珍珍感到一身的不自在和羞赧。

    就在这庆祝国庆十周年的歌唱和舞蹈活动中,那个叫华的同学,早已经暗自把珍珍深深地爱上。

    学校的纪律是严禁学员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的,华也不管学校纪律有多么的严厉,每天都要给珍珍写一封厚厚的情书和一些动人的诗章。

    珍珍和华正处在豆蔻年华,情窦初开,读了那些深情款款的书信和诗歌,那里还能够顾及学校纪律的严苛啊,他们就这样双双地坠入了情网。

    他们每天偷偷地相约到学校操场,学校附近的街巷,公园……

    无论酷暑和秋霜,还是那冬季的雪花飞扬,他们尽尝着爱的甜蜜,情的绵长,他们沉浸在爱河里荡漾。他们那里知道还有人暗地里对他们产生了无比的嫉妒和对他们举着恶毒的暗枪。

    一个居心叵测的同学,偷了华给珍珍的书信,交给了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因为那个同学也暗自深深地把珍珍爱上,为了获得珍珍的眷顾,他竟然做出了如此下作的勾当。

    晴天霹雳炸响,珍珍和华被学校棒打鸳鸯,华被赶出了学校,送回了故乡。珍珍幸运地在学校,心里已经没有了主张。

    从此后,他们天各一方,从此后,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他们永远不能够再成为恋人,必须生离死别地各自寻找依傍。

    时代就这样活活拆散了一对情深意笃的鸳鸯。
    他们都在内心里不忘那段纯真的初恋,在内心里一世珍藏。

    后来,他们先后地找到了依傍,可都是把依傍比着是曾经的偶像。给彼此的她、他穿上曾经喜欢的青年服、运动装,可是,无论衣衫怎么装点,仍然左看不像,右看不像……彼此的心里总把曾经的恋人想。

    岁月蹉跎,又遇到那场浩劫,从此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闯荡,武斗、派性斗争,搞的来人心惶惶,彼此就此失去了联系,音信渺茫,可心却一直牵挂着对方。

    那十几年的日子啊,不知是怎么地熬过了黑夜,度过了日出和夕阳。

     终于熬过了漫漫长夜,见到了曙光,文革结束以后,他们都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对方。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对方,虽然都经过了生死线上的挣扎,惊喜的是,彼此都还活在世上。

    华不远千里来到珍珍的身旁。
    再次相见相隔整整十七年啊,昔日的翩翩少年须发黄,飒爽英姿无影像。华和珍珍抱头痛哭,述说着十几年来心中的苦和伤……

     世事已经这样,彼此情意在,理智强,既舍不得昔日的那段情,又不得不为彼此的依傍和儿女前程着想。

     恸哭又一次生离死别啊,那离别的汽笛咋就叫得那样又长又凄凉,就像生死离别的哀乐一样鸣响,今生再相聚只有相约到黄泉路上。

     从此后,彼此剐肚牵肠,工作的繁重,儿女的抚养,华不幸积劳成疾,英年妖亡。

     得此消息,珍珍日不思食,夜不能寐,日日痛断肠。  
     珍珍不想孤身留着躯壳在世上,恨不得疾步跟着华一道走,和华一同携手相依在黄泉路上。

     珍珍唯有一个愿望,在生不能相依傍,来世愿做一对苦鸳鸯。
     四十六年后的某日,珍珍终于远涉千山,来到了存放华遗骨的陶罐旁,含着血和泪,为华默念《悲悲祭言》的诗章。

     虽然已是阴阳相隔离,却让彼此在黄泉路上的客栈上如此相会这一场。

     十几年前,本来单位、家人对华已经厚葬,不知何故,迷信?还是另有文章?说是犯了风水和阴阳,非要华的家人启坟对华另行安葬。

    就在华起出坟茔还没有另葬的时候,珍珍赶来看他了。
    珍珍看到了一个墨绿色的陶罐,存放着华的遗骨,暂存在华老家的一座植满了柿子树的果山上,一个黑黑的岩洞,安放着华的遗骨,等着珍珍来祭奠和相见一场。

    虽然在现实中黄泉路上无客栈。可这座山,这道岩洞,就是华等候珍珍来此相见的黄泉路上的客栈啊,老天有意为珍珍安排了一次客栈相见相聚的宝贵时光。

    珍珍来了,珍珍已是银发满鬓,老眼昏花,泪眼汪汪。对着陶罐,珍珍把一腔热泪隐忍地往肚里吞,哽咽地默诵着祭言,焚香烧纸祭亡灵,抚摸陶罐手冰凉,与华客栈诀别于阴阳!
    以下就是珍珍的祭言,现在读起来,珍珍仍然眼泪汪汪:!

悲悲祭言

生前您曾许下愿
有朝一日
共写两地书
您会把我手儿牵

万恶的病魔
让您撒手人寰
把我一人留人间
形只影又单

我天天把您思念
今天来祭您
我流泪无言
千言万语啊
留在纸间

我一首首给您读
一句句给您念
这是我
字字血
声声泪
写下的悲悲祭言

您安心的在那边
等我
等我
等我啊
等到我们再见的那一天


我天天给您写
时时给您念
我对您的思念啊
写不尽
说不完

直到
永远
永远
生命尽头
黄土把我掩


   此后,华的家人拟择机对华的遗骨重新进行厚葬。
   每年,珍珍都会牢记华的忌日,以及清明、七月半、春节,每当华的家人为其扫墓和祭奠的时候,珍珍总会给华的孩子和爱人去个电话,发个信息,或者QQ聊半天,让他们代为转达珍珍对华的无限哀思和眷恋!


    珍珍也会为华敲下其时对华的一片怀念之情,留在珍珍的心里和博客上。
    写这篇命题作文,感到十分忧伤,黄泉路上无客栈,是何等的凄凉!
    好希望,黄泉路上建客栈,让那些情深意笃的有情人,有个等待的地方,先走的,住在客栈等候,给后来者留下一个落脚的地方。
    有缘黄泉续心愿, 弥补世间情与觞!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10: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纪事


拉小提琴的老人
  文|青鸟依依

  傍晚,沧浪湖边。坐著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老人目不斜视,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中。

  我不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但曲风很优美,很恬静。老人拉的很投入,很深情。时而舒展,时而跳跃,时而顿挫起伏,时而稍有波折。乐者情感的发挥,极大的表现了他的内涵与外延。静听一个细微的断响,也能使音韵增色,成为韵中之灵。

  我没有白居易能洋洋洒洒写出《琵琶行》的才华,幸能听出老人琴弦中流淌的轻轻诉说,似乎诉说着以往的心事。那些流动的的旋律,淡淡的、轻轻的、温暖着每一个音符,浸透了老人全部的感情和无限的爱意,乐章高潮处,老人拨动琴弦,每一个韵律奏出的都是激情和向往,每一节乐章都是爱的吟唱。

  一声和弦,音韵嘎然而止,老人从腮边拿下小提琴,将琴身直立于膝盖上,见我拿著相机,微笑着和我点点头说:“别拍,喜欢听琴?”我收了相机,笑著点点头,老人边将小提琴往琴箱里装便对我说:“这曲子是我为老伴生日写的,可惜她没有听到,每年的今天我都到这里来拉琴给她听。”说完,缓慢地起身,拎着琴箱走了。晚霞的余晖把老人苍白的发际映成金色,就像一根根金丝弦,

  我伫立在湖边,望着老人逐渐远去的背影,一丝暖意在我心中荡漾开来........ 



 
我有一个好老师  (二篇)
文/ 蜀道人生
  我的恩师--宋宏志,我永远怀念您!
 当我进入小学学习的时候,宋老师就当了我们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教我到小学毕业。
  宋老师高高的个儿,黑黑的脸庞,大大的眼睛,略显得瘦削一些的身材。
  宋老师时时穿戴都十分整齐,显得特别的精神。
  宋老师原来在国民党军队里就当过文化教员。
  宋老师除了当我们班的班主任外,还一直教我们的语文课。
   我一直喜欢听宋老师的语文课。
  宋老师是河南人,讲得一口好听的普通话。
   宋老师无论上那一堂语文课,教那篇课文,都是情绪饱满,满含深情……
     宋老师对每一个字、词、句,都充满了感情。
   无论读、颂课文,还是讲解课文,都像是在表演那样认真,那样抑、扬、顿、挫,生动感人……
  从宋老师的教学中,提高了我对语文课的兴趣,我从小就喜欢也像宋老师那样朗读课文……
  宋老师也经常让我在同学面前朗读课文,有时还要我去班级、全校朗读……
   我的朗读习惯从私塾开始,又在小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我的胆量和出众也是在宋老师的讲学中,耳濡目染地受到薰陶,从此有了一些长进。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宋老师就要我看一些课外书籍,而且都是他提供给我。
   我记得他给我读的第一本小说的名字叫“源泉”,内容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书名我是忘不了的。
   他还给我看了好多当时流行的苏联小说和中国小说,看后还要我谈故事梗概和感想。
  宋老师还教了我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对我后来的学习很有帮助,我用了一生,后来又教我的孩子、孙子。
  宋老师教我:学语文一定要朗读,它是语言课,必须出声。
  宋老师还说:对一些经典的词语一定要牢记在心。
  宋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去要先复习功课,整理好学习笔记,然后才做作业,你就会作得正确、快捷……
  对第二天要上的功课要先预习,对不懂的地方要作记号,老师讲的时候仔细听,你就会心领神会,不会“坐飞机”。
  宋老师还讲了许多许多,对我的学习终身受益……
  我按照宋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学习每一门功课方,真是奏效,老师所教的知识,我都能够学懂和牢记在心。
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总在学校的前几名,我的作文也常常贴在学校的黑板报里。
  所有这些,都是我尊敬的宋老师的教导才有的成绩。我打心眼里敬爱我的宋老师!


    我的今生——恩师的给与

  最使我难忘的是,宋老师给了我的今生!
  我的父亲从家乡一解放,就当了村干部,一直到他1984年病逝,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工资。
   那时村干部属于农民,没有任何待遇。但是父亲热爱这项工作,村民(社员)也年年选他。虽说是业余兼职,但他的精力都在工作上,很少顾及家里,后来我又有了两个妹妹,家里就靠母亲撑持,我打补充干点农活,所以家里十分贫困……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看到家里的光景,就想在家里帮助妈妈干农活,让两个妹妹去学习。
     我的二妹天资聪明,喜欢唱戏,模样好,身段好,体育也好,是个文艺人才。她也争着说她要去县川剧团唱戏挣钱供我上学,二妹总说姐姐才是个读书的料……
     争来争去,我决定留下,我年长,两个妹妹都很年幼,留下也不能干农活,最后父母也决定让我留下了。
    因此,我没有去参加升初中的考试,安安心心的在家和妈妈一起下田干农活了,其实我还是想读书的,但是……

   是宋老师,我的恩师,他五次三番的找到我的父母,给我的父母讲了许多该让我去上学读书的道理,也在父母面前把我夸了无数次。
    父母的心动了。
   我没有参加考试,我能上学吗?宋老师说了:“学校已经决定保送你。”
   当初中发榜时,我的名字真的上了榜,居然还在前三名!
   宋老师还不放心,又一次来到家里,把这个喜讯告诉父母,父母听后特别的高兴!
   父母终于狠了心,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只只有两尺长的小猪,给我凑足了学费,我才得以上了初中。
    宋老师的苦心换来了我得以上了三年的初中,不但给我一生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给我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未来!
  我之所以有了后来,有了今天,宋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宋老师在关键时刻给我铺就了我一生的光明前景!我是终身也不会忘记的!
  我永远不忘我的恩师!
   当我也历经苦难,当我也在文革以后,从山区返回省委机关时,已是1973年了。
  我的恩师在文革中因为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文化教员被批斗后病死了。
  回机关后,我被安排从事落实政策的工作,我回老家的时候,专门去了县委,问了我的恩师有没有政策没有落实?有没有遗留问题该解决?
   在县里工作的有我的同学,县里说,有关宋老师的政策都落实了。我的心里才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是我的恩师宋老师,给了我的后来!给了我的今生!我永远怀念你!



果果《那些远去的声音》选读(三篇)
那些远去的声音:之二补锅匠
      果果

     我生长的村庄,是滇南的一个山村,算得上是个较大的村子,百多户人家。村子里的匠人比如石匠、木匠、铁匠、篾匠、皮匠、瓦匠、泥水匠、剃头匠、杀猪匠等什么匠人都有,可村子里最缺的就是补锅匠了。“补锅—补盆子”,这些声音传来,总能打破村子单调乏味与寂静,人们就兴奋起来,特别是小孩,纷纷像看戏看西洋景一样急切地跑去看,因为觉得补锅神极了,是一种特殊而好看的把戏。
      那个年代,家庭人口多,饭量大,煮饭用的是沉重厚实的木板甑子。甑子又重又烫又滑,众多人家的小孩在大人去生产队劳动时,却得经常负责帮家里做饭,当然甑子很容易滑落,很容易砸烂了大锅。我家里的大锅就被我不慎砸烂过。
      当然,有的锅在铸造过程中,锅体表面会产生细小的裂纹及沙眼,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锅体的热胀冷缩,盐油酱醋的不断浸蚀,有些裂缝和沙眼逐渐扩大成漏洞,因而不能继续使用,如果就这么扔掉太可惜了,只要能够将漏洞补起来,还能够再用上好几年的。
      贫穷的乡下人家,哪里有备用的锅,每天都得用大锅做饭、炒菜、煮猪菜呢,砸烂了锅,没法做饭,水桶漏水,无法挑水,只好懊恼和发愁。补锅匠一进村,“补锅—补盆子”那“补”字脆松松地陡生,如平地炸雷,“锅”字前面用个轻声“啊”字腰带一下,让“锅”与“补”字似接不接的,像爆雷后的滚滚硝烟,绵绵悠长。吆喝声一条龙似地穿村过户,借着风势越飘越远。当听到满村子的“补锅补盆子”的喊声,那些婆婆妈妈的叹息也会烟消云散。
      记得补锅匠是县城去的,黑色的土布衣裤,袖子细,裤脚大,遇天冷还在外面穿件羊皮小褂,头上戴顶像窝头似的毛毡帽。补锅匠的工具很多,往往要挑着一大担,大到炉子、风箱、焦炭、小木凳,小到锉子、钳子、镙丝、铆钉、铜线,还有些当作修补材料用的不同形状的铁皮、铝片。担子很沉,他们只有到达目的地村子之后,选好地点放下担子。摆摊子的第一件事,便是点火生炉子炼铁水。炉子下端有根管,风管与风箱连着,一拉一推的扯起风箱来。
       补锅匠来我们村时,我们都会很兴奋,跑去看他神奇的才能和手艺。说是补锅,其实不光补金属锅,那些锑盆、铝盆、铁盆、铜盆、瓷盆、铜罐、铜锅、铁桶、口缸、雨伞、电筒、油灯、打火机,锁钥……日常生活中的碗、缸、坛、盆、罐、碟等陶土物品有破损,只要是送到补锅匠手里,补锅匠都有办法一一修补好。补锅匠将锅上所通的洞口周围,用锉刀等工具清理干净,露出了亮铮铮的锅铁,铁水一浇,铆钉一铆或锡一粘,看着一口口破锅在他手里变为好锅,我们对补锅匠总是很崇拜、很羡慕。
      上世纪60年代末,有一部叫《补锅》的电影非常流行。当今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剧中扮演补锅匠的女朋友,她那甜美的嗓音把一曲《补锅之歌》唱得家喻户晓,人人喜欢。那“我把风箱拉,我把锅来补。拉呀拉,补呀补......”,简真是迷死人了。我真难以想象,普普通通、并不太令人愉快的补锅这种事,居然还能被演得那么浪漫、好看。据说担任过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对《补锅》这出湖南花鼓戏十分赞赏。可见,我们共和国的领袖对老百姓的补锅日子,是非常熟悉的。
       当然,补锅匠用来补盆的原料就是锡,我们就会赶快把平时收集或拣拾而来的那几个锡制的牙膏皮,小心翼翼地拿到补锅匠那儿卖给补锅匠,补锅匠说是几分钱一个就是几分钱一个,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卖得一角两角的人民币,就会高高兴兴地去隔壁的供销社买回自己心爱的作业本或几颗糖果,这便是我人生中最早的卖买了。
       现在,补锅已成了陈年旧事,人们再不需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东西了,补锅不如买锅,锅碗瓢盆坏了,一弃了之。市场上,电饭煲、微波炉、电烤箱什么的应有尽有。也没有那一家人会为一个烂盆或烂桶发愁的了。补锅匠匆匆离去的脚步已远去了,只有那一声声“补锅—补盆子”的吆喝声留在记忆中。

那些远去的声音:之三爆米花
    果果
    爆米花的手艺人进村的日子,照例得到村巷里吆喝“爆米花爆米花”,村里的小孩们心里就乐开了花,炸开了花。那时乡村的生活千篇一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重复单调,苍白乏味,对于糖果之类的零食仍然是很希罕的,这爆米花在那个时候便是最上等美味的东西了。因此爆米花的人能够给乡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花样,创造出一丝香喷喷的味道来,创造出一些艺术氛围来。
   “爆米花爆米花”随意地在村巷里叫喊几声之后,爆米花的人就不用再叫喊了,甚至不用认真喊叫。在一块宽敞的路口或哪家门口停下来,放下他那个被熏得黑乎乎的的米花机,兴奋的小孩子们自然会把爆米花匠来了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播。而且只要有人家炸响第一炮,随着米花机打开的嘭的一声传开来,米花香飘逸散发到村里村外,人们就知道爆米花匠进村了,大人和孩子们就嗅到米花那甜而干脆的诱人香气了,就会聚拢而来。
    爆米花机是一个黑乎乎的罐,就像一个倒放着的大花瓶,也更象一颗炸弹。爆米花匠总是慢条斯理地先将那或白或黄的苞谷缓缓地倒进他那漆黑的罐里,丢进少许的糖精,一般不放白糖的,白糖容易粘锅。然后用扳手将盖子牢牢地扣紧,两头架在支架上,一手摇动着黑罐反复地烧烤,另一只手拉动着“扑赤”“扑赤”的风箱,时不时填上一些木柴或火炭,或者放慢看看黑罐上的气压表。
    火候到了,锅炉头上压力表的指针就跳到开炉的热压,大约需要十多分钟。爆米花匠提起黑罐,一只脚踩着那个黑罐的一端,一端套上口部围着一圈橡胶的长长的麻袋,然后用扳手去撬罐盖。这个时候,孩子们唿啦一声全部散开,有的扭着脑袋,有的捂着耳朵,一副怕听又想听的神色。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股白烟蓦然腾起,会将米花匠周身罩住,雾里雾外俨然成了神仙。而苞谷粒膨胀成白花花、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欢快地跳跃着奔跑进了口袋。
    小孩子们早已禁不住爆米花的诱惑,唿啦一声又围近上来,也不管是谁家爆的,冲上前去争抢散落在外的爆米花,管它脏不脏,吹它一口,饿狼一样的送进嘴里,根本来不及咀嚼即已融化,化成了一股甜丝丝的唾液,从舌尖到舌根到嗓子眼再经食管到达胃里。那过程简直就是一个体验人生巨大幸福的过程,那种享受让人兴奋而又难忘,过瘾而又刺激。
    爆米花机打开的爆炸声,像炸炮一样响,所以乡村人都说是炸几炮米花。我们喜欢听那一炮炮骤然的轰响,我们喜欢看那一炮炮炙热的爆发。那时山村大米少苞谷多,再说苞谷爆的米花比大米爆的米花粒大口感好,香甜又酥脆,所以家家户户都是用苞谷去爆米花。爆米花人家都是自带苞谷和柴火,爆米花匠只收取加工费,每炮两口缸苞谷米,每炮两角钱。每一炮响,都是扑鼻的香气,那香气会顺风灌满整条街道和整个村子。
    据说在70年代一个美国政治家前来访问中国,在北京的皇城根看见了炒爆米花的人装进一小碗米后,黑罐里倒出来的爆米花居然装了满满一大口袋,就惊奇地向陪同考察的周总理询问那是什么神奇的机器。周总理幽默诙谐的向美国客人回答说:那是中国的“粮食扩大器”。美国客人听后,竖起了大拇指连连赞叹“中国人真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
    现代人讲究卫生、健康、环保。只有各式时尚的流行鞋踢踏踢踏从目光里闪过,各式各样的百货超市、便利店门口有配制好的各种口味的爆米花,放在微波炉里只需两分钟,就可以爆出各种口味的爆米花,你什么时候想吃就去买,要多少有多少。
     如今那种爆米花的手艺人也再不见了,那一声声勾人的“爆米花爆米花”, 那一幕幕爆米花的生动场景,那一段段等待爆米花出锅的心情,如今竟成为一道雕刻在心目中最美丽的岁月剪影,只能驻足在记忆和回味里……


那些远去的声音:之六唢呐手
    果果  

  吹唢呐,在我滇南的山村,是桩受人欢迎的职业,无论是迎娶婚嫁,寿辰终老,大小红白喜事都少不得,总是要请唢呐手来热闹一阵。唢呐能吹出各种音调,以喜、怒、哀、乐的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调子,且有腔有调,变化多端,场面热烈而欢快,使人激情澎湃,神思飞扬。唢呐手也就年复一年的传承着,唢呐的曲调越来越多,吹得好的唢呐手名声也就越来越大。
  关于唢呐的记忆,那时我们都叫做“号”,总是停留在山村的每个深夜。那是我家屋后一冯姓的小伙,天天晚上都出来串门子,深夜回家,总是一路吹着唢呐回去。唢呐声起,总是惊醒早睡的人们,或欢快或悲哀,或热烈或奔放,或低沉或高昂。当然他那吹的多是些革命歌曲或山歌小调,如《南泥湾》、《阿佤人民唱新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妹妹找哥泪花流》、《蝴蝶泉边》等。
  后来我从读过几天书的父亲口中知道,唢呐也称喇叭,是一种中国民传统的民族乐器,在民间它跟鼓、锣等都称为响器,民间的红白事、喜庆祭典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都少不了用唢呐来助兴。唢呐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孔后一孔),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下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
  生与死,是人生中两件顶天的大事,在乡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婚丧嫁娶时都离不开唢呐,日子哪怕再巴紧,也要请班唢呐手渲染气氛,声声唢呐伴着小村人走过春夏秋冬。因而,唢呐的曲调分红事调和白事调,不能乱吹,不然就乱了吉利,人们可以轻易地从调子的性质上判定而出。红喜事的调子高亢、欢快,无拘无束,白喜事的调子则相反,低沉、缓慢,如泣如诉。总之,调子的高低起伏完全与主人的心情相衬配套。
   娶媳嫁女的婚礼上,二尺红绸,系住一只唢呐,就吹《迎客调》、《送亲调》、《迎亲调》、《过街调》、《拜堂调》等,以及现代版的《纤夫的爱》、《大花轿》等,祝福喜结良缘、白头偕老。在祭奠送丧中,二尺白布,系住一只唢呐,得吹哀乐的《哭灵调》、《辞别调》、《送葬调》、《绕棺调》、《回灵调》等,寄托着人们对死者无尽的哀思,会让人听后声泪俱下。祝寿等场合要吹《万年花》、《全家福》、《小郎哥》等,祝福老人松鹤长春、日月昌明。建房要吹《回进门》、《新回门》等,祈盼华屋生辉、人财两旺。在喜庆节日时吹奏的《下河调》、《耍龙调》、《金银调》等的旋律明快,喧染一种欢腾炽热的情绪。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就是描述唢呐最好的一篇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所咏的物于所讽的人关合的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
但不论是喜事白事,唢呐手从来不进主人家正屋的。据说是因在旧社会鼓吹唢呐列人“三教九流”,而吹鼓手为下下流,根本排不到前面,唢呐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廊下另设一席”的缘固。唢呐手也就一直自觉遵循下来,总是在正屋的檐下,摆上一桌子好酒好菜,边吃边吹。唢呐手吹唢呐,得有酒助兴,用大碗喝酒,吹完一曲来一口酒,从早吹到夜深,也从早喝到人静,他们除了称乡间艺人之外,似乎他们也是喝酒的高手。
   不过做唢呐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乐感灵性强的人也得三二年工夫。用气、换气、指法、韵调等,没有扎实的功夫,是吹奏不出唢呐韵味来的。记得那冯姓的小伙吹唢呐之前,是学吹“六眼芭乌”的,也是天天晚上吹着回家,或利用工余、雨天、农闲在沟坡里、山梁上无人之处进行练习。也拜知名的唢呐艺人为师傅,让其传授诀窍,指点迷津,跟上师傅随声附和,掌握曲调。久吹久练,才渐渐成其村上一名吹手,再与师傅合作成一对名符其实的唢呐艺人。
  而今,当地的唢呐手大都是一字不识、粗脚笨手的庄稼人,不懂得什么“简谱”、“五线谱”,仅凭父传子业或耳熏目染有些吃力。再说红白喜事不是天天有,所以吹唢呐不是常业,唢呐手会越来越少。这天籁般的美妙乡音,也许会像恐龙一样从这乡野间消失。一种挥之不去的莫名惶感,始终缱绻在我的心头。


  青云旅行选读(三篇)
文/ 青云直上

红柳情怀------那一份醉人的胭脂红


对于戈壁滩上的耐碱耐旱的植物红柳,一路上,花瓣和蜀道一直谈着它的花,谈得投入,谈得感人,说她们都对那花的胭脂红十分醉心。
    其实,我们在十月金秋天中去到喀什附近的戈壁滩,已经不是红柳茂盛的季节,所以那红柳之花也不是那么地艳丽了。
    如果在春天和夏天,红柳茂盛之时,枝条绿色花儿粉红,想象着在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以灰色的碱土为主,突然看到那绿与粉红,你会不感动兴奋吗?!
    红柳之花主色是粉红的,但粉得有深有浅,是品种也是季节不同造成的。那红色红得鲜艳,红得带紫色,红得温润,红得动心,红得让人兴奋,红得醉人!!!
    若谷从喀什英吉沙戈壁滩回程中,就在寻找着路边还茂盛的红柳,终于,找到了一簇较浓的而且花色还艳丽的红柳,停车后,大家又是争向这簇红柳跑去。
    大家摆出各种姿态,释放出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愫,为这棵红柳而欢呼雀跃。
    蜀道不知从哪里又扯出一件冰丝衫来,而且那么巧合地,那衣衫的黑色主调中心的花心,就是那种胭脂红。更特别的是这衣衫的袖子特别大,她一激动就喜欢伸展双臂,而这一次那衣衫在这红柳丛中,那胭脂红的衣衫花心,配着红柳花色,真真正正地有飘飘如仙般感觉。引得大家争相与她合影留念。
    若谷硬挤到她身后,也做出那种双臂高举之动作,别说,照片出来后,一幅《泰坦尼克号》电影上船头情侣之态就出来了,若谷说,我要为这照片写一首情诗出来。

其实,我们见到更美丽的红柳花,是到了库尔勒的博斯腾湖,那里不仅仅是一簇,而是成片成片很多很多,也很艳很艳。蜀道爱死了,我于是建议她挖一棵小的回去种,说,等她快回成都时,在我所居住的城市边上挖一棵就行了。

但当我们到了克拉玛依后,在看到路边红柳结出了一串带绒毛的种子时,我突然说,要不收集些种子,拿回去种吧,会长出许多许多来,也可以给你的花瓣等诸多朋友们种。于是我们收集了好些红柳种子。
    我也第一次知道,这红柳的种子也如沙漠上的胡杨一样,种子如针状但小得很,且一头有一个簇绒毛如一把小伞,可借着风力飞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自己可以生存之地。
不知蜀道是不是种了那些种子,希望那些红柳能在她的花盆中发芽,希望下次回成都能看到花瓣和蜀道及喜欢红柳的朋友们家中都有这种胭脂红的醉人的红柳花。



戈壁滩的苍凉魅力


拍完英吉沙水库日出后再向前走,若谷要带我们去大漠戈壁滩,让蜀道花瓣去体验一把大漠的苍凉魅力。
  
  在新疆几十年,心中对家乡山清水秀的景色一直念念不忘,也对新疆戈壁滩的苍凉有了特殊的情感。
  
  “大漠苍凉,让我心中激荡,尽管天空乌云低垂,极大的能见度,让我的思绪,随着自由驰骋远方,我内心,还是喜欢这大漠的苍凉,见到这景,心情就格外的舒畅,惶惑的情绪找到了归宿,我的大脑又开始运作正常,我的确爱新疆大漠的苍凉。”这是我在从成都回新疆的火车上写下的一段文字,可见我对新疆戈壁滩的情感之深。
  
  蜀道从我的博文上知道一些新疆的戈壁滩,她也几次到过新疆。但亲自置身于戈壁滩中体验一下,恐怕是这一次喀什英吉沙县之行。
  
  在一段很不错的柏油公路边,若谷停下了越野车。我们一行五人,跑向那无垠地戈壁荒漠之上。远处有雪峰,近处只有一座无从居住的水泥房,路的两边都是戈壁,碱草都长得稀稀拉拉地,想找一棵骆驼刺都有些困难。一些白石头引起了大家注意,说是不是玉石啊,若谷看看说就是石英石。
  
  大家于是专心于观看着近处的荒漠远处的雪峰,亲身体验一下身在戈壁大漠的感觉。
  
  看着那耐碱的植物的顽强生命力。极大的能见度让那遥远的皑皑雪峰清晰可见,感觉到视野的无边无际,那心情一下舒展开来,人的心胸也变得开阔,刚从四川来的三个人都忍不住伸展双臂做出腾空欲飞之状。
  
  在那宽阔无边的戈壁滩上,大家就这样忘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情绪。若谷是个很理性也很感性的人,在那种热烈的情绪之下也顿如青春年少之人。他热爱照像,也把花瓣当成了他的专职模特儿,在这大漠中忘情专注地拍摄着。其实,大家都一样,在找着各自喜欢的画面拍摄。
  
  终于,不得不离开,太阳高照,时间飞走,肚子问题得解决一下了,若谷转回车头,大家入坐车上,越野车向来的方向驶去。
  
  大漠苍凉,让大家的心一起激荡。坐在回程车上,仍感受到那戈壁滩苍凉的魅力。
  
  

抬眼看处都是景

    我们从英吉沙回喀什的路上,很多荒凉的戈壁滩,那么广袤无垠。我是司空见惯不流泪,早有了视觉的疲劳,可是蜀道花瓣感慨万端,大有青州司马衣衫湿之激情。于是她们又在那戈壁滩前留下影影。而且是那么充满活力的影影。

当大家再出发时,若谷再找胡杨,沿公路的胡杨不多,也不太大,终于有一片胡杨还算过得去,在一片沙地后面。
    若谷花瓣蜀道飞奔而去,我总是紧跟他们之后的,是一只黄雀,他们感兴趣的是景,我总对他们的热情感兴趣。
    沙地上有少许芦苇在顽强的生存着,也有小昆虫爬过在沙地上留下的足迹,但我们还是直奔那胡杨而去。
    老实说,这并不是什么可以震憾人的景,胡杨并不多,可近些年来央视总在播放《森林之歌》,介绍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所以大家对胡杨的精神是十分崇敬的,有了对胡杨的神圣情感,胡杨也成为有胡杨地区的一个旅游的景点。
    看到一个人写银杏的黄,说她的黄是一种靓丽的黄,是一种可以渲染情绪的黄,是一种既有别于鹅黄又依稀可以看见鹅黄的黄。看见银杏黄,你才发现原来秋天也这般美丽。而胡杨的黄与这般描写是有共同之处的。
    我们的川老乡看到了为什么飞奔而去,这下明白了吧。
    我们是这样搭档地------若谷拍摄花瓣,她当然是个天生的模特儿,我就拍蜀道,这两个模特儿都是激情满怀,不用摄影师点拨就摆出各种姿势,摄影师就只管拍吧。
    一阵忙乱后,留下不少各样的人在沙和胡杨中的照片。
若谷说,还有一片向日葵地是可供观赏的。向日葵在这里一个是种来收葵花籽,或榨油或吃葵花籽零食,另一功能是改良土地的盐碱,它可以吸收地里盐碱。所以我们要去找的就是后一种,因为早就过了收获榨油向日葵的季节了。
    果然,看到了,我们穿过一家维吾尔族人家,他们一家正在用小毛驴车拉牛粪。在他家后面,在那一片金色的绚丽格外剌激大家的精神,都显得很亢奋,尽管这并不是我见到的大的向日葵条田,只是一小块。但在两个模特儿的热情影响下,我们拍了很多很多的在向日葵里的照片。回来后,维吾尔族一家人中的女儿比划着要我们为她的父亲照相,蜀道是当然高兴,照了好几张后,要与他们一家人合影,我就充当了摄影师。

快回车上的路途中,看到了另一种也是在戈壁滩上生存力很强的芨芨草,它的开花的杆子老了可以做扫帚,我们在喀什吃包子时,也看到那蒸笼里也用芨芨草杆做篦子。蜀道自然是少不了要照下的了,我这个黄雀留下的当然还是她的照片了哈。一路上,在花瓣和蜀道来说,抬眼望处都是景。她们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1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字里行间话作文(连载)
文/ 山城子-李

耽搁了四周,继续——《字里行间话作文-友情辅导纪实》书稿【6】


先是小Wn时间安排不开,之后中秋我去贵阳,接着国庆放长假,假后又串课,竟连续耽误了四周。小Wn每个双休日,第一天上午安排的我,下午写各科作业,第二天上午是县城里的英语班,下午是镇上的数学班。老Wn抓住了语数外三个关键部门,说来也很哲学的。
我们的作文辅导恢复了继续。九点前十分我就到了,小Wn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我,我们每次都在这里谈话式进行。我说把语文书拿过来吧,他说第二单元已经学完了。翻到新学完一课的后面练习,我见有几个新词与成语,就挨个地问他,只有一半能回答上来。我说学过的你得记住,记住了你写文章就可以用了。小Wn点头,却一点也不为自己的只记一半而有什么表示。我想,以后要多提问他,他们被动惯了,而只把主动用在玩上。
谈话继续,问长假回黄果树(他父母的家)了吗?回了,7号才回来。都做了什么?玩呗!小Wn对于玩,总是津津乐道,孩子的天性。其实初中也应当在玩中学,可惜现有的教材,还没有打破45分钟一节课的枷锁。人类的繁衍过程中,也许最原始的教育贴近真正的教育,而一旦有意识地“教育”起来,就误入了歧途,至今不悟。
我问开学以来班级都搞了什么集体的活动?说只开了一个辩论会。我心里一动,想这是个不错的作文素材。急问辩的什么主题?小Wn做想状。怎么,想不起来了?他说咳呦…咳呦…,竟无论如何也没想起来。我说你没当辩论员吧?他说我没人家能说。我问甲乙辫方几个人?五个。谁主持的?同学。……看来他是游离了辩论之外,连主题都没记住,更不用说辩论过程的精彩了。这样,当然就没法写这件事了——作文必须写自己最熟悉的,才是可行的。
我说今天写个什么作文呢?小Wn说随便。这样吧,就写黄果树——游记的的形式,让人家看了你的文章,就想到黄果树来玩一趟。能写吗?他说想一想,就真的想了大约两分钟,然后回他卧室的写字台写去了。

老Wn在楼侧的围墙内做他的日常。阳光正好,他要把几十只较大的斗鸡,从侧门放到一块空地里晒太阳。我便来参观。很热闹的一个养鸡场地,热闹在于他的鸡降幂排列的有五六代:一个处于服役的战鸡,算老资格的,却被禁闭在一个大笼子里。我问关它做什么?它出来就和另一个打架。还有两个抱窝的,都蹲在箩筐里忠于职守。这是第一代。二代就是放到门外的那些,养了半年多了。三代三个月,四代两个月,肚子上、大腿上都退去了绒毛,裸露着一坨坨的红肉,健身模特似的。五代的才出壳十多天,与一般的鸡雏没有什么区分,有三十余只挤在山墙根接受阳光的照耀。都不肯安静,不断有窜上别个的背踏过而钻到群的里边去。六代的是昨天出壳的,还在老母鸡的肚子底下享受天伦。我抓出一个拿在手里把玩,绒乎乎的可爱,圆圆的小眼睛,会说话似的。老Wn告诉我说这都是从云南弄来的品种。长成的斗鸡,可卖二、三百元一只,两个月的崽崽,也卖三十元。一年下来不怎么用意,也能卖上几千元钱,我估计等于增加了他两个月的工资。不用意是因为他每周都要到斗鸡场两回,参加游戏,人家又知道他有卖,绝用不上广告的。有意思,玩也玩了,买卖也做了。若是我们的中学,每天玩也玩了,学业也在其中进行了,哪里还有什么“厌学”这个词出现呢?

小Wn交来了作文,写了一页半,约500字。字数有进步。用时大约40分钟,去掉中间用了早餐,还是快速。我先肯定字数,说以后还要多一点,向600字前进。然后与他一句一句往下念,有两句说的不太好,我说应当怎样改。接着就不够连贯了,仿佛某些当代的新诗,不着边际的跳跃。其实是东一榔头西一扫帚,乱了章法。我说这里写得不好,他只点头。但第二段写的还是比较说得过去,写了对大瀑布的远观近看及到了水帘洞的感觉。有的比喻虽不贴切,但说明他开始注意积极修辞了。结尾平平。我说你这作文也就将及格的成绩吧。他也不表现出高兴还是不高兴。我揣摸还是停留于“完成作业”被动定势,不论好坏都完成了我给他布置的任务。接受了近八年的应试教育了,我几句话是没法改变这个定势的。可能以后我也无力改变,而只能通过这样的临场训练,缓慢地提高他的作文能力。好在来日方长,距高考还有四年多的时间哩!

老Wn却比较满意,说第一单元他的作文,老师给了57分(我估计那水平与今天写的相仿佛吧——我说将及格,其实也可以说近及格的)差一点点就及格了;第二单元的作文,老师给了72分,那不就是提高了吗?我说那是,总得慢慢提高吗。其实作文也无常,题目欲反映的东西在学生的知识结构里,问题就不大,反之就难说了。
我问小Wn第一单元写得什么题目?他有些说不上来,就把教材翻到那页,一看竟是个谈论战争与和平的大问题。题目之后给了两页多的有关战争的资料。人类社会有过多少次战争了,死了多少人了,损毁了多少财产呀,一战、二战呀,名人的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名言呀,有关反对战争的诗词呀等等。教材编撰者用心良苦,心想给了两千多字的数据与材料,学生摘摘编编凑个五、六百字,应当是不难的了。但我以为把这样高深的东西,对初二学生来说很陌生的东西,做为题目,真是有些老虎吃刺猬——没处下嘴呀!看来不及格很实际,要是能写出80分以上来,那倒是不合规律了。我心里明白,关于战争与和平,纵然与小布什或奥巴马去谈,也谈不出个结果来,与一个孩子,还是免说吧!
我翻到第三单元,是说明文了。我说预习一下吧。小Wn说下周老师说学习第五单元。为什么?老师说有两个古文单元,要背的东西多,所以先拿上来一个讲。噢!好吧——是《桃花源记》。我们一句一句地念,每念一句我都问他什么意思,他说不好的,又没注释的,我便给他解释一下。这样,我们合作得不错。快到11时,我说今天就到这吧。他连忙报告院子里的老Wn,说爷我玩去了!一溜烟没影了。

老Wn正在院里自来水池子边收拾刚杀的一只大公鸡,是要招待我们,说是重阳节了。我老伴也被他们电话喊来了,正在厨房里与女主人一块说着话,吃着刚煮好的老南瓜。她们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事情,不像我与老Wn,沉默地吸烟也是常事。老伴一连吃了两碗,到了火锅炖鸡的时候,她不上桌,却到别家找熟人唠嗑去了。他们拿她没办法,只好主随客便——近四十年的交情,也不必称“客”了。小Wn也不回来,他奶奶说咱们先吃。两口子就陪我喝起陈年的刺梨酒来。倒在一次性杯子里暗红色,香味溢满客厅。
2010-10-17


又耽搁了一周,继续
——《字里行间话作文-友情辅导纪实》书稿【7】

        
      上周我在世纪城照看女儿家装修,就又耽误了一周。本来头天晚上我打了手机,告诉老Wn,让小Wn以《我的双休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今天我准时到达,小Wn正在炉子上自己做面条,已经做好了,正往碗里挑。我说上周写作文了吗?他说我不知道写什么?你爷爷没告诉你吗?他告诉我了,可我不知道写什么?不是写《我的双休日》吗?爷爷只说写作文,没说题目,我就不知道写什么。
      原来老Wn当时没听清楚,而小Wn又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事就撂荒了。撂荒就撂荒吧,反正时间还长着呢,初中之后,还有高中等着我呢!
小Wn吃完面条,又上了趟厕所,这才凑到我身边来。我说拿语文书来。我翻到《桃花源记》那课后的练习,提问他古今词的对比解释。“交通、妻子、无论”等他都能说得上来。又翻到后面的《陋室铭》与《爱莲说》,帮他复习文言虚词“之”的四种不同用法。他说第五单元只剩下《核舟记》了。
      教小Wn语文(兼班主任)的老师姓张,我很熟悉。我退休那年她来的学校,我被返聘的三年多时间里就同事了。她比较会写文章,又肯钻研教学,先后在我主编的校刊上发了数篇文,所以印象较深。正是因为她肯钻研,才敢打破讲读的顺序实施教学。初二上学期的语文共有六个单元。依次为“记叙-记叙-说明-说明-古文-古文”。他重新排序为“记叙-记叙-古文-说明-说明-古文”,所以提上来一个单元的古文先讲,是考虑古文的背诵要求较多,不宜集中在后面,让学生吃不消。而在第五单元,没按顺序地把《核舟记》留下,是因为该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这样就用古文中的说明文,直接衔接第三单元的现代说明文了。此足见小张老师为了教好书颇费了心思的。我赞成这样有创意的老师。
        
      我对小Wn说,今天写《我的双休日》吧。我说你对你的双休日是最熟悉的了。最熟悉的东西是容易写的,并且容易写好的。他说我的双休日,今天上午是你给我辅导作文,下午是我完成各科作业,明天上午到平坝学英语,下午到镇上辅导数学。我说不能写成流水账似的,要挑自己兴趣的地方多写点,其他可以略写。我说对这样的双休日生活与学习,你是个什么态度,厌烦呢,还是高兴呢,还是有厌烦也有高兴呢?尽可以写入作文。我问可以写吗?他说可以,又说我想想,便开始静默下来——看来他是进入构思了。
      小Wn的静默总是短暂的,没有两分钟,就拿起作文本到他的卧室去写了。我才看完了老Wn看的一本时政图书中的一篇有关琉球群岛及钓鱼台主权都是中国的文章(大约一刻钟吧),小Wn就来“交卷”了。我心想,肯定不会有起色,依然是完成作业的态度。我接过来一看,一页零两行,四百出头的字数,没达到字数要求。
      当面给他一句一句读评。肯定开头不错,开门见山了,而且表达了他对双休日比较积极的态度——说还是“兴趣的”。以下三个自然段,分别写我给他辅导作文、到平坝补习英语和到镇上补习数学。文字上的用意程度则是随兴趣降幂排列,匆匆就结尾了。我心中是不满意的,因为我事前关于写生动点,用些常用的修辞格的嘱咐,他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或者说当时答应了,而下笔时只图容易,就忘到脑前脖子后去了。通篇没有用任何修辞格,文章如何能生动起来呢?
       但,我还是先表扬,肯定了这篇文通篇没出现一个错白字,也没丢字或漏字(这情形先前时没能避免的),同时没有了病句或啰嗦的句子,这是个很大的进步。然后,我指出了这次也犯了老毛病,就是通篇叙述,而没有展开描写——这应当是写记叙文的大忌。我说你后面的三段,只要其中一段有描写,字数六七百是没问题的。全篇只用了一个成语“有声有色”-给我用的。我说,你说我辅导你作文“有声有色”,可在你的作文里,也没见我说话呀?我给你辅导时,什么表情呀?既无声也无色,要想有声有色,就必须展开描写。
      小Wn只是在一边点头,一点也没有立刻重写或下次一定要写好的想法。也罢,他心里一定惦记着我结束后,他就可以自由地找他的伙伴们玩去了,甚至午饭也不及时回来吃,而是玩到过午,回来再吃饭,之后就写作业,直到晚上,老Wn也不让他出门了。
       不再一个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写的很真实,事情真实,内心的感受也真实。写我的一段,说有兴趣听我给他说话。写补习英语也有兴趣,只是有点烦“复课”(把当天辅导的都背一遍),说谁复不出来不许回家。至于数学,他不大愿意去听,说老师只让做题,本来我会做,可还是要把过程抄一遍。说他教得太死了。
      最后我说,如果给分的话,只能是将及格的成绩。如果加点描写,字数够了,就是中等成绩了,如果在描写时,恰当地用两三个修辞格,那可能就是中上的成绩了。小Wn继续点头,我知道他没往心里去,所以我想,下次一定明确要求,必须有描写,必须有修辞格的运用。

      之后,我让小Wn把课本翻到《核舟记》,与他共同地过了一遍。有注释的地方,我让他读出来,没注释的地方问他读明白没有,如果不懂,我就给讲解。通篇过完,我让他注意本文句式与现代文不一样的地方。“为人五,为窗八”,是把数词做补语用,现代文必写成“刻了五个人,雕了八扇窗子”——数量词作状语。没深讲,只留给他些印象,待他们老师讲完,帮他复习时再说。

      一直在鸡舍劳动的老Wn,听说我辅导完了,就要用摩托车送我。我说不必了,这么好的天气,走走路多爽呀!
天气真好,阳光朗照,农民在收割完的稻田里,开始耙地,准备种油菜了。
2010-10-30于文化村


小Wn的期中考试
——《字里行间话作文-友情辅导纪实》书稿【8】
文/ 山城子-李

    若是我掌管普教,期中考试肯定取消,就不消说一些重点们的月月考了。因为越考越陷学生于被动之中,考试的次数与被动的程度成正比例增加,让学生如何受得住呢?须知,这是与真理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背道而驰的呀!
    小Wn说他最烦考历史、地理、生物了,那么多要死记,有什么用呢?诚然,这课程的设置都是专家们的事情,你小Wn烦与不烦有什么用呢?但我觉得生物通着高科技,或许应当并列于语数外的;地理是常识,咋也得知道地球是圆的,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坐飞机到国外是有时差的……至于历史,不知一万年以后,百倍浩繁的内容该如何取舍?现在的教科书,也还是压缩不到恰到好处的。

    小Wn今天起的太晚,以致我等了半个小时,他才完成从起床到吃了早餐的全部动作。但这些动作几乎都是在我视线内完成的,所以过程中是可以与他闲唠的。我有意把话题集中在他们的期中考试上。他说周三考的语文、历史、地理,周四考的数学、政治、生物,周五考的外语、物理。我问感觉怎样?他说感觉挺好。考完排名次吗?排的。先前你都排什么名次?三次都是年级五十多名(我知道总人数是一百一十名左右)。我说这次可能提前点名次吗?他说这不知道。
    语文考的什么作文?小Wn竟一时答不上来,一边往脚丫子上套袜子,一边仰着头努力回忆。啊啊……想起来了,是《永恒的美丽》。有材料吗?小Wn说只给了几句话。我想那就是话题作文吧?你写了多少字?说六百多呢(嘿,这倒是个突破,先前没有的事)!写什么内容?他说我写了以前小学的事,与老师的事。看来他是写师生间的情谊了——那是切了题了——师生间的情谊,无疑是美丽的,时间越久远,想起来就越觉珍贵,确乎可以称之为“永恒”的。嘿嘿,我的教学生涯中,留存了多少这样的“永恒”啊!

    小Wn吃过早饭,我们就开始正式进入所谓的“辅导”了。我说你都知道常用的修辞格有哪些?他说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顶针……小Wn突然停了下来,说就是不知道顶针是怎么回事?我说就是一个词,在前句里排在末尾,而在接下来的句子里,它又排在开头了。小Wn说,啊那我懂了。
    我说今天咱们写作文,我得特别规定一些具体要求了,不然你的作文就没有起色。小Wn欣然应声,你规定吧!
    好的——今天你必须在作文里,至少两处用修辞格,比喻呀拟人呀,什么都行,多了更好;再就是至少要用上两个成语,多了更好。作文的题目,就是《期中考试》。围绕着期中考试,可写的东西很多,比如对待考试的态度,考试的过程,考试的题目,考试的纪律,考场里发生的故事等等。反正都是你自己亲身体验的,你想写哪个方面,你自己先想一想。
    小Wn想了没有三分钟,就去他的写字台了。不到半小时,就把他的作文举到我的面前了——还是一副完成了临场作业的表情。我就与他共同阅读。字数也就四百多,没达到要求。一句一句地看,通篇有两个错白字,给他指出来,漏一个字,给他指出来。结尾不大像结尾——意思没有概括一下。我说这里还应当写几句话,把意思说明确了。这样,字数也就达到伍百了。以上是不足之处。
    接着说好的方面。通篇有三处用了积极的修辞,依次是排比、比喻、借代。排比是“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决心考好历史。比喻是把从前向后传递(发)试卷,比喻为流淌的波浪。借代,借的正是这个“波浪”。这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先被比喻为“细脚伶仃的圆规”,而后又出现时,则就用为借代称之为“圆规”了。小Wn作文中的先比喻,后借代,正是这个路数。我表扬他用得不错,使展开的描写,更加生动起来。通篇还有三处用了成语,依次是“眼花缭乱”“目不暇顾”“全神贯注”。而主题也比较明确,一定尽力参加考试,只
    应当说,我对他的特别要求,他是很注意的,所以都超额完成了任务。看来被动教育具有可塑性,下次一定要加大要求,字数也要规范到五百以上。
2010-11-6于文化村

小Wn的期考作文
——《字里行间话作文-友情辅导纪实》书稿【9】
文/ 山城子-李

今天小Wn起得很早,等我到了,他已经用过早餐,专门在客厅的沙发上等我了。我问期中考试卷发了吗?他说发了。我说我要看作文。得多少分呀?20分。小Wn回答的声音不是很大。
上周询问时,说写了六百多字,说写了小学与老师的事,我想一定是抒写师生情了,很符合“永恒的美丽”,我以为咋也会得个好分数。咋就20分呢(满分40分)?就赶紧看他的卷面作文。开头很好嘛——很有诗意的一个大排比句子,显然是为“永恒的美丽”作提示的。但我觉得不是他的语言,就问这是从哪里抄过的好句子吧?他说是——后来我才发现那是这个话题作文所给的引导材料。一百多字呢!评卷老师看了肯定会生气,谁让你照抄材料开头呀?有这样写话题作文的吗?
就很断裂地接上了写他在小学一年级时,如何与老师耍脾气,心想老师会恨他,但老师不恨他,而是对他好。但全都是不怎样的叙述。再接下来是写数学老师然他写检查,写了两回都说不深刻,最后一回他的眼泪掉到了写好的检查上,老师接过去后,再也没说啥。也是不怎样的叙述。还有错白字,评卷老师都给勾出来了。比如“名铭”。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小Wn说是“铭记”。全文两次用这个词,两次都“名铭”。可见他的考场作文态度,还是急急忙忙完成作业的状态,压根没有人正对待的。
我说,你写了两位老师,但在你的文章中,怎也听不见你老师的声音,一句活也不说呀?对你那样好也没个表情什么的呀?为什么不进行描写呢?每次都要跟你说写人记事一定要展开描写,考试为什么就不描写了呢?你不描写,师生之情的美丽,从哪里展现呀?你展现不出美来,你这作文还能及格吗?小Wn只是不作声。我说你一定得把老师对你的爱,通过对他们言行的描写,再加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懂不懂啊?小Wn说懂。我说懂了就马上重写一篇。
小Wn说不写这个,你给我说说《桥》怎样写吧?——看来,这是老师留的作业了。我说是书上的吗?小Wn说是,就拿来了一册语文练习册,翻到那页给我看。是以桥为话题的作文指导。16开的书页印了半页的指导文字。前三点指导实写,什么赵州桥、卢沟桥、长江大桥都出来了;后三点指导“虚拟”,其实就是虚写,就是取比喻义,友谊桥、沟通什么的都说到了。难怪小Wn要我说说,因为那六点实在是给辅导作文的老师的指导,而十二、三的孩子不大能吃透精神。
我问小Wn你都熟悉那些桥啊?说关岭的大桥好玩,我爸带我去的。说说咋个好玩?小Wn说好长的,很高,在上面向下面看,那房子很小很小的。是什么样子的呀?小Wn说是钢铁的,现代的。我又问黄果树的桥,他说常到吊桥上去玩,摇摆起来好玩。又说到天星桥等等……。我说,还是选你熟悉的桥来写吧。一定要展开描写,写出那个“好玩”来。我想,就让他实写吧,“虚拟”他是怕把握不住呢!我还是上周那个要求:500字以上,要用两个以上修辞格,至少用上两个成语。
小Wn用了半个小时,又来交卷了。这回字数空前,满了两页,约七百多字。我首先肯定,并归功于展开了描写。他依次写了三个侨:黄果树吊桥、天星桥、关岭大桥。都有所描写,但显得语言费力,读起来不轻快。好在还能用上两个成语和三个修辞格。其中一个比喻是回过头来插上的,我问,这里是想到应当用个比喻后加上的吧?说是。看来是还能想到我的要求,他在尽力了。后一个引用不错,是《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他站在关岭大桥上向下望的感受。至于主题,就不够集中了。总的说来,也还是个将及格的成绩。主要中心不突出,语言不流畅。
当面批改后,我说你不能叫这个作业,再好好改一改,认真抄写一遍。小Wn自然答应得痛快。
最后,在《意林》上选了一篇小文,与他共同阅读。指点给他,哪里是描写,哪里是抒情,哪里是议论。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思想的。
不觉两个小时过去,我就告辞了。
    又是好天气,白云蓝天的。但回来的路上并不很开心——又想到小Wn的期中考试作文,显然他还是按着先前他自己的表达习惯进行,压根想不起来写人记事,表现主题的地方,一定要展开描写,以及要想文章生动起来,就必须用一点修辞格。看来以后要加强强调的力度,直到达到临场写作文的时候,不要求,他也主动地做。那样就不会只得20分了。

2010-11-13于文化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14: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舞随笔

花絮——感谢我的舞伴【蜀】白居易(哑榴)
 文/ 蜀道人生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记得今年8月,青鸟依依就私下告诉我,等《真水无香》杯举办完毕,天府论坛也将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诗舞。我一直企盼那一天的到来。
  
          其时,我正在《红磨坊》论坛和《诗歌报》以小凤仙的舞衣和蔡锷(哑榴)舞得昏天黑地——因为蔡锷(哑榴)是个诗歌快手和好手,我们完全是无意中因为《红磨坊》舞会发放的马甲配对而偶然相识和巧遇。
  
          我是朋友的邀请注册《红磨坊》的,在《七月情浓》诗歌比赛中,站长荷蕾心语发了一件小凤仙的马甲给我,我那时急着外出旅游,不得不在7月12日草草写了一首《报道帖》迅即外出旅游。
  
          直到7月26日回到成都,才看到蔡锷给小凤仙写的回诗。可是舞会已经结束,论坛正催真身马甲汇总,我赶快礼貌地回了蔡锷的《知音》,也不好意思汇总。
  
          谁知从此便无法收拾,蔡锷(哑榴)竟一天一首、两首地发来,我们就这样在舞会已经结束以后一直对和到8月12日。好在后来《红磨坊》舞会又举办第二场,我们因为没有真身汇总,就继续以小凤仙和蔡锷的舞衣一直舞到彼此真身暴露才行将停止。
  
          和蔡锷(哑榴)对诗,我感到非常愉快,也感到非常荣幸。
  
          蔡锷(哑榴)其人我并不了解,可我为哑榴的才思敏捷所折服,也为他毫不拿架,毫不嫌弃我的笔拙所折服。
  
          蔡锷(哑榴)不断用他灵性的笔触牵引我的诗情和诗性,不厌其烦对我的回诗,认真审视和评点,经常拿起斧头为我的拙诗予以斧削。使得那次的对诗,小凤仙和蔡锷写就了一个《知音》系列篇。被《中成诗界》网刊专辑刊发。
  
          此次天府论坛的《唐宋怡情(诗舞)》,我私下答应过青鸟依依,我会极尽全力支持这场舞会的举办,并力助舞会圆满成功。
  
          我本心也想和哑榴继续搭档,可是又想保持一份神秘,我在舞会一共注册了三个马甲,我想用一个马甲与哑榴搭档。一个马甲用于与其他朋友搭档对诗,假如确实有朋友和我结队对诗,我想发挥在《中成诗界》舞会扮演两个角色的实践,再行饰演两个角色。
  
          还有一个马甲想用来维持舞会活跃,跑堂穿梭,端茶送水,把舞会搞的红红火火,不致冷清。
  
          结果出乎我所料,天府论坛的舞会,比我想象的要好且热闹非凡,那个马甲除了注册时忘记退出,回了两个帖子,再未启用。
  
          我感谢哑榴,当我以红红马甲发了《一腔清歌为谁吟》以后,哑榴竟然第一时间以白居易的马甲来到红红的诗楼,红红一眼就认出了哑榴。
  
          心里陡然充满了踏实感,心想,这次对舞,红红的诗歌是否又可得到一些进步?于是红红无不感叹地回答,红红非常有幸,红红有老师引领了。
  
          在对诗的过程中,哑榴并不知道红红是谁。聊天中曾经多次问过我,我想到真身对诗的尴尬,一直无以相告。
  
          可哑榴仍然非常勤奋地为红红砍诗,而且一直驻守着红红这座诗楼,一天一首、两首的发来,记得最多的一天,一下写了不下五首,累的红红消化都来不及,就不要说红红的回诗有多么拙劣了。
  
          可是哑榴却对红红的每一首回诗,都认认真真地阅读,点评和斧正。
  
          我不得不感动于哑榴对我诗歌的一路指引。
  
          哑榴平日工作非常劳累,每天上班时间超过十小时,能够上网和供自己创作的时间非常有限,还担任着好些大论坛和网站的管理工作,他是如此的繁忙和劳累,我真的不忍心再给他增加体力和心力的劳累。
  
          可哑榴仍然坚持每天为我回诗和对我的诗歌予以斧正,直到把他自己累得精疲力竭。
  
          在舞会即将拉下帷幕之际,我不得不书就这篇拙文,略以表达我内心的感谢之情。
  
          我是个诗歌爱好者,在艰难行走的诗歌路上,能够和哑榴相遇是我一生之幸,诗歌路上有哑榴为伴也是我一生之幸!我始终记得我们每次聊天的唯一话题,如何写好我们共同爱好的诗歌!
  
          我想,再多的感谢,不如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才是你最大的希望。
  
          哑榴,源于对诗歌的喜爱,我才摸摸索索地从诗歌的起跑线上蹒跚学步,我不敢有任何过高的奢望,也没有豪言壮语,我只能对你说,我会在诗歌路上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14: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选,敬请站长、管委、总编、编委、及各位斑竹浏览——都有权删掉山城子选的不合适的,而添加更美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