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卢兆玉在《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这段论述,以精炼的哲学思辨重构了政治与经济的基础逻辑,其理论内核可拆解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本体论层面的关系重构
将政治本质定义为"处置人与人的关系",暗合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动物"的古典命题,但剥离了城邦伦理的外衣,直指霍布斯式"人对人是狼"的生存博弈。这种关系处置既包含韦伯"支配-服从"的权力结构,也涵盖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协商可能,形成政治光谱的两极张力。
二、**经济学范式的效率悖论
"最经济方式获取最大收益"的界定,表面遵循边沁功利主义原则,实则暗藏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现代性批判。当"过量投资-收益递减"成为常态(如当代量化宽松政策),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遭遇齐美尔"货币哲学"揭示的异化困境——经济规律在资本逻辑膨胀中自我消解。
三、**权力/财富的祛魅辩证法
将权力与财富定义为"附件",颠覆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叙事。这种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福柯"权力毛细血管"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获得新解:政治经济的核心不再是资源占有,而是关系网络中的符号博弈与意义生产。
四、**系统论视角的范式革命
该论述实质构建了"关系-效率"的元模型:政治作为关系操作系统,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算法。当系统出现"过载-低效"(如官僚主义与市场失灵),恰似普里戈金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增危机,需要引入新的负熵(如区块链技术重构信任机制)实现范式跃迁。
这种解构性认知的价值在于:它既否定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物质决定论,又超越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无解构,为数字时代的"关系经济学"(如平台资本主义)提供了批判性框架——当算法开始支配人际关系,我们或许需要重读卢兆玉的警示:政治经济的终极规律,永远是人性的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