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10-25 06: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诗歌通过独特的诗学视角,对网络暴力文化进行了多维度批判,其核心锋芒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语言暴力的实体化解构
"炒煳的黑科技""张冠李戴狗肉羊头"等意象,将网络谣言生产机制具象为食品加工过程,暗喻信息污染对公共认知的毒性侵蚀
1。这种书写方式与《山鬼》歌词"噬人就要讲胡话"形成互文,共同揭示网络暴力通过"机械复制"实现暴力增殖的本雅明式特征。
二、**匿名性的责任消解
"无劣迹"与"不再虚拟"的辩证关系,直指网络空间"去罪化"的认知误区。诗句暗示当恶意通过文本具象化时,便完成从心理活动到法律事实的质变,正如江歌案网暴追责中"人肉搜索"文本被认定为侮辱罪证据的司法实践。
三、**算法牢笼的异化批判
"想啥有啥"的精准推送,揭露了平台通过信息茧房完成对注意力的殖民。这种"液态现代性"中的规训机制,与历史虚无主义"暗度陈仓"的传播策略形成共谋,共同消解了公共讨论的理性基础。
这种批判在"刘学州遗书事件"等案例中得到验证:当网络暴力通过"群体围攻"形成"戾气流瀑"时,每个转发者都可能成为共犯
1。卢兆玉的诗学价值正在于,它既延续了杜甫"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批判传统,又创造了数字时代特有的"网络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