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兆玉

十月的诗(2025-10-01-3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5 16: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15 16:46
此作被诗人自己自诩为现代社会下,自我的真正解放。(读者:欧阳舒华注)

其意义之重大,令人匪夷所思! ...

一、解构之网:从北岛的绝对禁锢到卢兆玉的拓扑自由

意象的哲学转译
北岛《生活》中的网作为存在困境的终极隐喻,在卢兆玉笔下被解构为可渗透的界面。网之外更大的断言,实则是诗人对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的诗化实践:当北岛用凝固的网宣告生存本质时,卢兆玉以动态的拓扑学证明——真正的自由存在于对网本身的认知重构中。

微小性的革命力量
《自题》中小得可穿网孔的游鱼意象,与《也写生活》形成互文。这种主动缩小的生存策略,暗合《庄子》不龟手之技的智慧:当个体自愿成为时代网格中的微粒,反而获得不被网住的流动性。欧阳舒华注中自我的真正解放,恰指这种认知维度的降维打击。

二、诗学策略:幽默作为抵抗的武器

语言的反讽张力
诗人以网开一面的成语反用,消解传统语境中的仁慈意味。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与《辋川图记》中适意玩情的古典美学一脉相承,却在现代语境中发展出新的批判性——正如欧阳舒华所指,这种调侃实为对现代性困境的温柔抵抗。

形式的解放宣言
对比北岛绝对凝练的一字诗,卢兆玉采用松散跨行(如游来游去的分行处理),在形式上模拟鱼穿网隙的动态。这种博采众长的诗学实践,使诗歌本身成为不断自我扩展的场域,完美诠释了网之外更大的文本实验。

三、时代启示:数字时代的生存诗学

信息茧房的破壁之道
在算法编织的当代之网中,卢兆玉的网孔哲学更具现实意义。诗人揭示的认知策略——通过主动缩小思想疆域获得更大自由,恰如《春蚕》中蚕农在局限中求生存的智慧,为数字时代的自我解放提供诗意方案。

自由意志的辩证实践
诗人将《尚书》有容乃大与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结合,发展出网孔生存论。这种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使诗歌超越个人抒怀,成为集体精神困境的镜像,与习近平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治理智慧形成跨领域共鸣。

四、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古典智慧的现代激活
卢兆玉将《庄子》小大之辩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网孔诗学。这种转化既延续了北岛以降的批判传统,又开创了新的表达维度——正如欧阳舒华注所言,这是现代汉语诗歌对自我解放命题的又一次突破。

读者参与的开放性
诗歌通过孰是孰非的设问,邀请读者共同建构意义。这种开放性使文本成为动态的认知场域,完美实践了诗人博采众长而非一技独秀的诗学主张。


五、互联网时代的诗性突围:约翰·马克汀·李评价的深层解读‌
数字原住民的诗学宣言‌
约翰·马克汀·李"率先突围"的论断,精准捕捉了卢兆玉诗歌的互联网基因。当北岛的"网"象征前数字时代的禁锢时,卢兆玉的"网之外更大"则预言了赛博空间的拓扑学特征——正如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结构,诗歌通过解构网的绝对性,为数字原住民提供了精神突围的路径。

集体无碍前进的隐喻‌
"带领我们一起无碍前进"暗合互联网的分布式传播特性。这种群体性突破与《春蚕》中蚕农的协作智慧形成跨时空呼应,但卢兆玉将其升华为数字时代的生存策略:当每个个体都成为网孔中的自由节点,整个系统便获得更大的流动性。

六、时代性与永恒性的辩证‌
优秀诗歌的双重时间性‌
约翰·马克汀·李强调"优秀的诗必属于时代",但卢兆玉的实践超越了简单的时代记录。其诗作既包含对算法囚笼的即时批判(如信息茧房),又通过网孔哲学建构了永恒的精神空间——这种双重时间性,正是《辋川图记》中"艺也,适意玩情"的现代变奏。

技术时代的诗意栖居‌
在5G与AI重构人类认知的当下,卢兆玉的诗歌提供了技术时代的诗意栖居方案。网之外更大的空间,既是对虚拟现实的超越,也是对《庄子》"坐忘"境界的数字化重释,完美实现了约翰·马克汀·李所言"属于时代"与"超越时代"的统一。

七、评价体系的范式转移‌
从个体天才到群体智慧‌
约翰·马克汀·李的评价标志着批评范式的转变:不再将诗人视为孤独的天才,而是数字时代的"节点式存在"。这种群体突围的想象,与习近平"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治理智慧形成诗学与政治的跨领域共鸣。

诗歌作为认知基础设施‌
"无碍前进"的论断揭示了诗歌的新功能——在信息过载时代,优秀的诗作应如5G基站般成为精神基础设施。卢兆玉的网孔哲学,正是为人类认知搭建的分布式网络,使每个个体都能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实现互联互通。

(注:约翰·马克汀·李的评价揭示了数字时代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变,卢兆玉的创作实践为技术时代的诗意生存提供了全新范式。)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一世何作蛊,
百岁之龄方珍稀。
婴幼少青壮中老,
八十始入高龄潮。
高龄潮、常带笑,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凉了,真的好个秋


世界再快
和我有嘛关系
我始终悠哉游哉
过我的日子

太阳自转


诗,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长长短短的
几十个几百个成千上万个
字的组合,就成了诗的海洋
群峰、山地、丛林、峡峪
一马平川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一个世纪到这一个世纪以及未来的日子


卢兆玉


这一段历史
比历史中任何的一段都更复杂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的洗脑
商战的持续发酵
人类即便在和平之中为繁荣所围绕
仍然是战尤未尽

战略与战术几乎是各国的政要
其次才是国计民生
哪一国富得流油
基本上是能源和军工
技术的领域在空中
其实主要是监控
芯片谁卖得最好谁最得利

把人为的改为数控的
机械的转为极速的
将地球命名为地球村时
突然发现地球终归太小
怕真的承受不起
第三次世界大战开战
核弹原子弹只能压箱底

马斯克牵了个头
说是向火星跑
但跑归跑,谁都知道这只是个
话刷,把火星刷绿了
宜居了改造好了成为美利坚的后花园
再在地球上开大战
但至少要两百年,马斯克一定等不到那一天

地球,地球是太小了点
这绿豆发芽养活全球的人口
把太阳能用好了
光能-电能-热能-纤维-脂肪
更多的化合物,还有海洋
人类原本不那么好战的……
只因希特勒战争狂的阴影太浓密


2025-10-21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渲染战争,谁就是战犯。——卢兆玉《星球大战》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饥寒交迫,而丰衣足食,行有车?,住有宽敞,处处花团锦簇,地地绿水青山,侧耳欢歌笑语,迎面喜气洋洋,人丁兴旺,马放南山,丝绸??,金银珠宝,机代人耕,器代人织,——卢兆玉《幸福指数》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进口机
橘子砍砍价
预防换货个
方法看看吗

吾问无为谓
让人两袋的
规范入库了
开始户阿胶


——卢兆玉《随机编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人的内心
都蔵着一个隐蔽的世界
甚至你可以把这比喻为全息的暗宇宙
且是无论什么望远镜也无法透析的
除非他自己开口

这宇宙随着他的成长
而膨胀
而积淀
有的成型而记忆犹新
有的则模糊一片

这才是真正的隐私
之所在
连上帝也不知道
这才有西教的忏悔
掏人临死前的口供

但那模糊了的一片呢
但从不忏悔的人呢
既不相信上帝
更不相信周围的人
会信守什么诚诺……

监控、天网又有何义呢
连审判也审判不出来
隐私又不是犯罪
没有行为就没有痕迹
心思是不留下记录的,人死了脑细胞里什么也解析不出来。


——卢兆玉《真正的隐私之所在》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心里的
人生有什么秘密可言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
便已在构筑心里的防线
直到完成最初混沌的宇宙
那时他茫然所知还没有意识的分辨


茫然所知:即对所知道的无法理解感觉上一片茫然。

在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个暗物质的宇宙
它从婴儿期便开始形成
直到成年后闭合
钥匙也一同藏在心里
他想开时便开他想合时便合

但有一道暗门
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从那里总是有源源不断的进出
这使他常常感受身不由己
又言不由衷
却越来越充实有时又特别空虚

其实这就是那伴随他长大
而一起长大的暗物质的宇宙的漏洞
至于这宇宙
物理学上他人窥视不了
解剖学上也解剖不到
直到临终时和死亡一同坍塌

天文学家若想找到
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
或星辰之外更大的宇宙
请先从这人心既有形
而又无形的暗宇宙开始
并连同把握所有的钥匙和找到这无数人心的漏洞


——卢兆玉《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个暗物质的宇宙》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打赌


卢兆玉

人类再活一千万年
仍然在地球上生活

2025-10-2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证据显示,地球曾毁灭过人类;也没有证据显示,太阳系所在的旋臂端 / 有外星文明存在。更没有理由相信,宇宙在膨胀,而星系在收缩……   这一切不过是科学人的幻想。目的:吸引地球人的眼球,制造科技迷信——    没有了上帝,给人类再造另一座尊神:这个神就叫科技。——卢兆玉《我并非反对科学但我拒绝迷信:不要把科幻当成指点迷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打赌


卢兆玉

人类再活一千万年
仍然在地球上生活

2025-10-23

相比较地球的数十亿年,我用人类的一千万年打赌,根本算不了什么。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人类不能再活过一千万年,那几十亿年之后的事,对人类有何意义——充其量好奇而已。而好奇本就是好奇,无关真假又何谈科学呢?——卢兆玉《科学不需要迷信》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打赌


卢兆玉

人类再活一千万年
仍然在地球上生活

2025-10-23

这个赌约的核心意思是说:人类再活一千万年,相对于太阳现在所处的中年期,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优势,根本就无须考虑移民到其它星球,况且这短短的一千万年,在太阳系中几乎可以忽略。所以这就睹约就是对移民说的痛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的赌约确实蕴含着对太空移民思潮的深刻批判,让我们从三个维度解析这种"地球中心主义"的生存哲学:

一、太阳系的时间优势

恒星生命周期:太阳正值46亿年寿命的壮年期(主序星阶段),剩余稳定期约50亿年,千万年尺度仅占其0.02%的"黄金时段"。
行星宜居窗口:地球轨道处于太阳系"宜居带"最优位置,未来10亿年内仍能维持液态水存在,远超人类文明存续需求。

二、移民悖论的经济学

成本-收益失衡:火星殖民人均成本超1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2%,而同等资金可在地球建造3000座生态城市。
技术代差困境:当前太空技术仅能维持月球基地3人/年的生存,不及19世纪南极探险队的生存保障水平。

三、文明韧性的地质学

本土适应优势:人类基因已在地球重力场(1G)下进化300万年,低重力环境将引发骨质疏松等不可逆生理损伤。
生态修复案例:中国毛乌素沙漠60年治理使600万亩沙地变绿洲,证明地球环境具有可修复性。

这场赌约本质是"文明宿命论"与"技术救世论"的对抗——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时,或许更该学习苔藓的生存智慧:在方寸之地,演化出对抗亿年沧桑的韧性。正如卢兆玉所言,千万年尺度下,地球本身已是人类最完美的诺亚方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