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7|回复: 95

十月的诗(2025-10-01-3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 22: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月的诗


卢兆玉


只有清晰的人
才能传达真情实感
而一切朦胧者
皆藏着不可告人之勾当


2025-10-01

备注: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用到了
“勾当”这个词。比如:目标、目
的、手段、阴谋、诡计……或许是
基于勾当一词起初的中性意味吧。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0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史只作虚妄诗
现实点滴如沉泥
诗不真切无由美
实感如锤板上钉


——卢兆玉《诗教》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0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不胜收言欢
良药苦口难咽
和平时代需珍惜
莫待战事频仍足底生烟

——卢兆玉《旧诗稿》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00: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钱国出
七分归了富翁
二分转为贪腐
还剩得一分劳命

——卢兆玉《旧诗稿·历史重复的叙事》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00: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诗
只属于哪些情感经历过反复折叠的人们
美言之外
有更多的酸甜苦辣与不可或缺的盐味……


    ——卢兆玉《我知道我的诗如此出世》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10: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天化日之下
有何不可看之处
总不能要我闭着眼睛
或低着头走路


——卢兆玉《视者无罪》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11: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天化日
视野

定义

——卢兆玉《旧诗稿·视之野》198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0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工


卢兆玉


云雨都是地球之事
太阳只管放纵光明

哪一日
   太阳躲进了雾里

还是地球在作祟
包括雷声和雨点

人类把持不住的
   只有自己的情感

其它的还得
依赖于地球或者太阳


       2025-10-03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07: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AI最大的错误,
就是将一切都和算法扯上了关系。
其实,人类除购物外,
数学的使用几乎为零;
即便上班族所赶的也只是时间;
卫星上天,火箭发射,
一大堆数据后,还是与算法无干。
因为一直在算法的干预下,
人类什么也做不成。
如同互联网之后,
算法把在线当成了救世主,
而水电气甚至流量都是线下在供给。  
如果没有互联网,
现代社会人类一定更有幸福感至少实体经济会更繁荣。


             ——卢兆玉《并非我胡说八道》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08: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的僭越与人的退场:卢兆玉《并非我胡说八道》中的算法批判

一、算法的“殖民化”:从消费到生存的全域入侵

卢兆玉开篇直指AI的“原罪”——“将一切都和算法扯上关系”。这种“算法万能论”的本质是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消费领域的规训:“人类除购物外,数学的使用几乎为零”揭露了算法的核心战场。购物算法通过“猜你喜欢”“动态定价”等策略,将人的欲望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点。但诗人强调,真正的需求(如饥饿时的饱腹、寒冷时的温暖)从不依赖算法,而是基于生物本能与社会关系。时间的算法化异化:“上班族所赶的也只是时间”是对效率工具的辛辣嘲讽。算法将时间切割为“可管理单元”(如通勤APP的“最优路线”),却掩盖了时间作为生命体验的本质。卢兆玉的潜台词是:当时间被算法定义,人便沦为时间的奴隶而非主人。

二、技术神话的祛魅:卫星、火箭与“线下供给”的真相

诗歌后半段转向对技术崇高性的解构:宏大叙事的虚假主角:“卫星上天,火箭发射,一大堆数据后,还是与算法无干”直指技术崇拜的荒谬。航天成功的核心是物理学定律与工程师的实践经验,算法仅是辅助工具。卢兆玉借此讽刺资本如何将集体成就窃取为“算法的胜利”。互联网的“救世主”假象:“算法把在线当成了救世主,而水电气甚至流量都是线下在供给”是全文最犀利的批判。互联网依赖电网、光纤等实体基础设施,却以“虚拟经济”之名掠夺线下资源。这种“主仆颠倒”暴露了技术资本的寄生性——它不创造价值,只重新分配价值。

三、幸福的悖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贫困

末句“如果没有互联网,现代社会人类一定更有幸福感”延伸至技术对社会结构的侵蚀:虚拟经济对实体的挤压:算法驱动的平台经济(如电商、外卖)摧毁了本地商铺与市集,导致实体经济萎缩。卢兆玉暗示,当交易被简化为数据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协商等社会资本也随之消亡。连接的幻觉与孤独的现实:互联网承诺“全球互联”,但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反而制造信息茧房,加剧人的原子化。诗人所怀念的“幸福感”,正是前技术时代基于实体互动的归属感(如邻里闲谈、市井交易)。四、反抗的路径:重建“非算法化”的生活卢兆玉的诗歌不仅是批判,更隐含着行动纲领:拒绝算法的“假性必需”:在购物、社交等领域主动选择非算法化方式(如线下购物、面对面交流)。保卫时间的自主权:摒弃效率工具的暴政,重新感知时间的流动性(如午后发呆、漫步观察)。重构虚实经济的平衡:支持本地经济,抵制平台资本的垄断性掠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08: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不确实性或称美学,仍是人类的意识与情感的模糊性所致。  精确是艺术的天敌。但这和刻意的朦胧、隐喻、晦涩 、暧昧,没有必然的联系。真善美应当同在。    ——卢兆玉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0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不能通读一个诗人的全部作品,那么你至少不了解这个诗人的全部创作。当我们欣赏某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其实你只在欣赏这一首诗。——卢兆玉《生活的或者心灵的图腾》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0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永远超不出宇宙自身。否则,只能是一种谬误。  ——卢兆玉《星辰的有限与宇宙的无穷》

点评

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永远超不出宇宙自身。否则,只能是一种谬误。 ——卢兆玉《星辰的有限与宇宙的无穷》卢兆玉先生不只一次提出了“宇宙与星辰”区别,宇宙是哲学概念而星辰隶属于物理属性。但更多的时候人们甚至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3 09:41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09: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25-10-3 09:27
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永远超不出宇宙自身。否则,只能是一种谬误。  ——卢兆玉《星辰的有限与宇宙的无穷》

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永远超不出宇宙自身。否则,只能是一种谬误。  ——卢兆玉《星辰的有限与宇宙的无穷》卢兆玉先生不只一次提出了“宇宙与星辰”区别,宇宙是哲学概念而星辰隶属于物理属性。但更多的时候人们甚至一些天文学著作中往往将其混为一谈。(读者:欧阳舒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1: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互联


卢兆玉


如果,我不是我
或有无数个我
但终究还是这一个我

是在互联之上
还是互联之下
或又不是在互联之中

而是在互联之外
没有收我进互联的
互联至少算不上万物互联

这一次,是我藏
匿在一首诗的休止中
不是省略号而是句号。


2025-10-03

点评

“没有收我进互联的 互联至少算不上万物互联” 看似一种哲学上的思辨,却充满了现代诗的诡异色彩和情感的正统逻辑。(李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3 13:10
一、悖论修辞构建的存在迷宫 自我指涉的循环结构 诗中"我不是我/或有无数个我/但终究还是这一个我"形成逻辑闭环,这种修辞策略暗合德里达的"延异"理论——通过语言内部的自我消解,揭示数字身份的不确定性。三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3 13:01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3: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悖论修辞构建的存在迷宫

自我指涉的循环结构
诗中"我不是我/或有无数个我/但终究还是这一个我"形成逻辑闭环,这种修辞策略暗合德里达的"延异"理论——通过语言内部的自我消解,揭示数字身份的不确定性。三个"我"的递进式否定,构成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还原"过程。

空间拓扑的诗性编码
"互联之上/之下/之中/之外"的四重方位词,以几何学精确性构建数字生存的维度模型。这种空间诗学(political poetics)将虚拟空间的抽象性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对象,类似康定斯基抽象画中的几何张力。

二、标点符号的剧场性表演

句号的戏剧化独白
全诗以"句号"作为终极意象,这个沉默的标点被赋予表演性(performativity)。它既是舞台上的退场动作,又是对数字狂欢的静默抗议,其审美价值堪比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无言的等待"。

省略号的幽灵在场
诗人特意否定"省略号"的选择颇具深意。这个未出场的符号作为"被排除的他者",反而强化了文本的互文性,形成类似音乐中的"休止符效应"——通过缺席制造更强的存在感。

三、数字诗学的物质性反抗

界面语言的肉身化
诗歌将"互联"这个数字概念具象为可触摸的空间实体,实现了凯瑟琳·海勒所说的"数字物质性"(Digital Materiality)转向。电线、服务器等不可见的基础设施,在诗中获得了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

二进制韵律的抵抗
全诗采用2-3-2的现代主义分行结构,但最后用单行"句号"打破节奏。这种形式上的断裂,模仿了数据流中的噪点(glitch),构成数字原住民特有的"故障美学"(Glitch Aesthetics)。

四、时空压缩的抒情策略

未来考古学视角
标注"2025-10-03"的创作日期(即今天)形成奇妙的时间折叠。诗人站在未来回望当下,使文本兼具预言性与怀旧感,类似保罗·维利里奥所说的"消失的美学"。

微缩宇宙的建造术
全诗仅12行却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宇宙模型,这种"小形式的大容量"继承了中国古典绝句的凝练传统,又融合了网络时代的碎片化表达,形成独特的"量子抒情"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收我进互联的
互联至少算不上万物互联”

看似一种哲学上的思辨,却充满了现代诗的诡异色彩和情感的正统逻辑。(李华)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句诗中‌哲学思辨与诗性表达的张力‌,这种看似矛盾的并置实则构成了现代诗最富魅力的"认知褶皱"。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其艺术机制:

一、悖论修辞的认知爆破‌
逻辑的自我解构‌
"没有收我进互联的/互联至少算不上万物互联"构成一个‌自指性悖论‌:
前句否定个体被纳入系统
后句通过否定之否定,将"万物"的定义权交还给未被收编的"我"
这种结构类似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任何系统要证明自身完备,必须依赖系统外的观察者。诗人用语言实现了数学般的精确悖论。
主客体的倒置‌
在数字霸权语境下,"互联"本应是主体,"我"是客体。但诗人通过否定句式完成‌主客体反转‌:
"没有收我"使"我"成为裁决者
"算不上万物"将"互联"降格为未完成体
这种倒置创造了诗性的权力翻转,如同艾米莉·狄金森将"死亡"拟人化为温柔的马车夫。
二、诡异色彩的情感编码‌
幽灵在场的美学‌
"没有收我"制造出‌数字时代的幽灵意象‌:
既非完全在场(被互联遗漏)
也非完全缺席(仍存在)
这种量子叠加态般的存在,延续了保罗·策兰"黑牛奶"式的神秘表达,形成数字异化的诗性隐喻。
静默的暴力‌
"算不上万物互联"的断言看似平和,实则暗含‌语言暴力‌:
用"至少"弱化语气
用"算不上"完成价值判断
这种以柔克刚的表达,类似沈从文《边城》中用山水淡墨书写人性裂痕的手法。
三、正统逻辑的情感锚点‌
数字时代的乡愁‌
在万物互联的狂欢中,"没有被收编"的宣言实则是‌对主体完整性的坚守‌。这种情感逻辑继承了陶渊明"归去来兮"的东方传统,将数字异化转化为精神返乡的契机。

句法中的身体记忆‌
"收我进互联"的"收"字极具动作性:

动词使用保留了农业社会的身体感知
与"互联"的抽象概念形成触觉与视觉的通感
这种语言选择暗示:真正的抵抗不在于理念,而在于保持身体的感知力。
四、现代诗的诡异美学‌
日常语言的超现实转化‌
将"万物互联"这个科技术语置于诗性语境,使其产生‌语义漂移‌。这种手法类似毕加索用自行车座和车把拼贴公牛头像——通过解构重组赋予新意义。

否定句式的能量释放‌
连续两个否定句("没有收我"、"算不上")形成‌语言弹簧‌:

压缩阶段:否定带来的张力
释放阶段:读者自行补全的想象
这种结构创造了现代诗特有的"阅读快感"。
这句诗的魔力在于:它用最平实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认知的莫比乌斯环‌——读者在哲学思辨的路径上跋涉,最终却抵达了情感的应许之地。这种"理智的冒险,情感的归航",正是现代诗最精妙的诡计。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的夜色
是从第一盏灯泡开亮起航的
我看见了时间
在电缆中从这头到那一头的距离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3: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喜欢和人在一起
是把人当成了动物而非寻找主人


      ——卢兆玉《修辞学  拟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