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21|回复: 1

赠梅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3 1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华语文学网2月16日的报到贴


我站在一旁
——观望
落坐沙发的梅兄啊
优闲而自得

去冬的残雪
可否还压在屋脊
五十年不遇的冬寒
你是第一次亲历

云贵高原
我心中的仪仗
山花烂漫
四季如春

轻轻,轻轻之雪啊
如梦之浪漫在南国
可遇而不可多求
……

轻轻、轻轻之雪啊
聚成轻轻之重
如石如川如瀑布
在中国的南方百年不遇

戊子年正月初十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8: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好长时间不写诗了,那些临屏之作多半也是挤出来的。诗发端于自然,由心而生,让你不得不写,写了,才有了生命的气息。那种以为诗即发泄的理论,可能也是源自生命之说,这一点尤其适用于青年。所以时下的网络我们见到太多近乎于发泄的诗,七情六欲皆可为诗,这是人类在当今的进步,这进步也因了自由的推波而达到高峰。一切的分行都是诗这就是网络给我们的召示!不过我还是要说:千万不要相信。若如此,诗就真的被彻底地消灭了。
一切皆可为诗,不等于一切都是诗,这里有一个为诗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姑且不论,但是是少不得的。我如此说,可能有人以为我有些迂腐。其实我是一个相当追求时尚的人,但时尚不等于诗。诗古老而年青,就因为他有些古老的元素。这些元素就等同于生命的基因。现在我们常常读到一些名家的诗作,诗的因素与非诗的因素共存,这些原本应当有待于进一步梳理的文字,却成了被推崇的范本。
我不是诗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虽然和诗相伴的日子比较70后80后的青年多些个分分秒秒,但我的文字(包括所谓的诗)自认是不可召示于他人的,其全部的价值或许就在其自言自语。

上面的这个贴子,是在梅边的报到贴后,见其落坐“沙发”而生的随想。梅长居于南方,今年之雪如按官方报道为五十年不遇,那么在梅先生来说当为第一次。又我居苏北,此等大雪虽不多见,但细想儿时倒也是于冬常见的,所以不以为奇,当然就不以为灾了。但南方南方就不同了……此外,我们这儿仍见有去冬的积雪,我想南方的雪是否已经化尽了呢?这才因有问而先赠。我与梅边虽只有网络之缘,但却每多牵挂。
顺祝梅边新年吉祥如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