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03|回复: 15

关于《中国风》给老者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5 03: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风老者:
/ }$ w3 }7 f6 I) y# h% J  根据你的建议,中成诗界已正式将原来的格律诗论坛更名为《中国风_格律诗·古风》论坛,结合中国诗的传统在春节之际又增设了子论坛《对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能体现汉诗拓展语言成果并将之发挥到极地的并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华人家喻户晓的对联或春联,对子,楹联,那种独特的地地道道的二行诗。在其所构成的对立、对仗、对偶、平仄,所拓展出的空间,是中国哲学——道和阴阳的最完美的文体书写。如果我们将标题视为横幅,则其二行诗就如贴在门框上一样,构成了一家之府首,诗人一时之心扉。是语言思想情感之铀——在读者那里可能是238,234,也可能是235。它们是分布最广质量最重的语言金属。$ X% T) \$ [; t6 O2 Q. p8 N
  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有放射性,我所理解的中国风,它们是含铀的矿石,分布于众多的岩石中。这些岩石本身就给人们带来了金属铀的希望,有时作者已把它浓缩出来,有时是要读者去提炼的。中国风的本质不是铀元素,而是它的裂变与放射性,是它的在常态下的自燃给通灵的读者所看到的“火焰”。这个火焰就是抒情,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火焰都是至纯的,我们常常在看到火焰的时候,被更多的硝烟所弥漫。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古汉语诗的作者,他们点燃的是干柴,引燃的是煤炭(有烟煤或无烟煤),那么当下汉语诗的作者在刻意远离或无缘于政经而边缘化后,更多的诗作者点燃的只是看上去很多很多的一堆堆湿柴,有时只是旷野里的原上草,等他们一转身或许火就熄灭了……: |/ l% @: |( _; U0 ^+ \% E  Z
  这还是从中国风出发的,诗言志,歌咏言,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或寄情于山水、花鸟鱼虫,或咏史以喻今,或比喻借代,言此而意彼,但无论怎样?纵然如李义山者那“锦瑟无端五十弦”也一样能让人感觉到那蓝色火焰的存在。叙事(记叙体)始终不是中国风的主体,《诗三百》中的颂,自传体诗《离骚》,民歌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北征》、《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等等,其事的归属不是像起源于模仿说的西诗那样:把那所引发美感的美表达出来吧!(对不起,完整的原句已记不起来了)的史和事的价值,而是归结到人文的最终情感。诗人总是站立在诗中的。因此,中国风,从本质说是诗人的表现,无论他的社会地位、背景如何?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主观或客主,主要是主观),这是和以事为主(客观)的西诗是大相径庭的。/ G  P- Q$ ~" C/ ^4 m, ^
  如此,中国风便不可能局限于唐诗宋词的格律,而是包括上至诗经、楚辞,下至近现代的诗歌总结,但不是唯形式的汤头歌诀或一味迷信玩味古词的拟作以及空洞的概念;是当下部分后现代西化诗之外的中国当今诗人情感的客观或主观的呈现及其与表象的纠缠,但不是止于事物(信息)的游戏者和旁观生;其形式承袭了中国诗的一直有体而不是无体散乱的不规则分行以及走到极地的散文、小说式的写作。) |2 F* L& p1 G' L! ]) v
  无风老者,中成诗界在确立《中国风》这一抒情主体外,仍然将“人生万象总是诗——分行、自由诗”列入“诗歌走廊_原创区”的首栏以及与“青春和实验诗”、“叙事与长诗”的并列,所表达的不是有容乃大的空泛主题,而是努力寻求当下诗写作的更多可能,是实质性的兼容。无论是中国风的作者或泛西诗的诗人,我们在诗的这个大前提下,都应站在“诗大于天”的这个统一战线,客观而公正地知此知彼,求同存异,并最终达成现代汉语诗以来的最新成就,成为不仅记载在史册里同时也存于记忆里的一个诗性的部分。这才是中成诗界明确中国风的意义。
5 s# o. e+ }2 K, n1 m/ s
  z# p7 n; i5 m/ J                   观云忘我+ I. E/ ~2 f0 N. n2 Q
                   2010年2月14日庚寅年正月初一
发表于 2010-2-15 2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最终可能只留下中国风^' G" t8 p9 u* T) O; r

- h  _" w) W$ S$ ?  l6 R/ v9 S"这个火焰就是抒情,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火焰都是至纯的,我们常常在看到火焰的时候,被更多的硝烟所弥漫。"3 w) e/ O/ M3 \! X9 W4 `
0 e9 m4 |' q7 [% c' g
这就是抒情的本质么?
发表于 2010-2-15 2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古汉语诗的作者,他们点燃的是干柴,引燃的是煤炭(有烟煤或无烟煤),那么当下汉语诗的作者在刻意远离或无缘于政经而边缘化后,更多的诗作者点燃的只是看上去很多很多的一堆堆湿柴,有时只是旷野里的原上草,等他们一转身或许火就熄灭了……$ N0 [" x) R& }2 w2 r! U& K1 g

3 o0 V, h  ^5 `% m: k6 c- n8 r4 j. M1 y2 H; c
这不恰当的比方或许正恰当呢?!作者有时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
发表于 2010-2-15 23: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还是从中国风出发的,诗言志,歌咏言,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或寄情于山水、花鸟鱼虫,或咏史以喻今,或比喻借代,言此而意彼,但无论怎样?纵然如李义山者那“锦瑟无端五十弦”也一样能让人感觉到那蓝色火焰的存在。1 ?0 D8 ^  X: P" \( w

; I" [3 g+ c  D( g* T9 ~这里的言志在观云看来等同了抒情(火焰),其借代的形式是丰富多采的。
发表于 2010-2-15 23: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风,从本质说是诗人的表现,无论他的社会地位、背景如何?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主观或客主,主要是主观),这是和以事为主(客观)的西诗是大相径庭的。!
2 _, E- P( R/ r+ X4 U5 r
4 O8 b( K' \. J. D* }
1 B7 i; T" g; ]' a+ Q3 @; d) J8 g3 h这需要读者通过大量的作品阅读之后,才能得此认同。但,我们为什么不信呢?假如我们利用了他人的成果,那路途是不是可以缩短些呢?" p! a( l, m& N9 d
真理的探索,不是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命题都从零开始,而是站在人类的成果之上,探讨新的价值。
发表于 2010-2-15 23: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中国风便不可能局限于唐诗宋词的格律,而是包括上至诗经、楚辞,下至近现代的诗歌总结,但不是唯形式的汤头歌诀或一味迷信玩味古词的拟作以及空洞的概念;是当下部分后现代西化诗之外的中国当今诗人情感的客观或主观的呈现及其与表象的纠缠,但不是止于事物(信息)的游戏者和旁观生;其形式承袭了中国诗的一直有体而不是无体散乱的不规则分行以及走到极地的散文、小说式的写作。1 i& Q# u5 {, e, ]1 g

5 X! t5 x+ [) E6 n: X% H这给出了中国风的途径及其界线。
发表于 2010-2-15 23: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中国风的作者或泛西诗的诗人,我们在诗的这个大前提下,都应站在“诗大于天”的这个统一战线,客观而公正地知此知彼,求同存异,并最终达成现代汉语诗以来的最新成就,成为不仅记载在史册里同时也存于记忆里的一个诗性的部分。这才是中成诗界明确中国风的意义。1, p, l( S$ G+ R4 E- s+ c2 q
* k7 ?% Y4 o; [6 m; U$ X
黑体是现在加的,这轻松的一笔对白话以来的诗如同压着巨椽。
发表于 2010-2-15 23: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 g7 w1 }) h" E7 d
/ z' T  Q0 {$ ^  A: x5 V有时那些不经意间流出来的文字,真的值得我们一再的玩味。
发表于 2010-2-16 14: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两位——很有益的阐释!!!
发表于 2010-2-16 18: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破一切既存之框架,6 m) ~- z/ z6 o/ N0 X( l  C. K
寻求一切变化之可能," B; `. I2 t1 x3 C# X! ]# M
探索一切声律之悦耳,5 I) a6 s7 L+ E$ f# l
荟萃一切国风之大成。
发表于 2011-3-4 00: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才看到这个。
, }8 s3 h3 W. K; L( Q( n" Y' ~% F# k8 Q, i
此可为观云的经典之论!!!不知网刊中选入了没有?
' D, N5 Y6 z8 D. ~2 d" ]/ V+ d( ]0 B# N( H
学习并加精。
发表于 2011-3-4 0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今天才看到,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2: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发了一年多了,终于等来了老者的回复!!# c! R2 k8 T9 w$ u! j1 Y2 ~

$ I8 C5 q: J% l  i# w" b问候无风老者!3 x1 X0 _( P1 f

$ ~" B$ e$ D  ]9 q8 z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并谢过小雪、山城子兄、哑榴、蜀道姐!!
发表于 2011-3-5 22: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版长期置顶!
发表于 2011-3-22 09: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读,当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