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09-7-19 09:01 编辑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81]总目(加上了文章原文)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诗观:诗是人生雅伴儿。
目录:
01、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1]…………《内涵与外延》
02、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2]…………《本质与现象》
03、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3]…………《内容与形式》
04、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4]…………《题材、素材》
0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5]…………《目的与功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9l.html
06、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6]…………《表达 方 式》
07、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7]…………《文字 语 言》
08、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8]…………《语法及修辞》
09、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9]…………《意境和意象》
10、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0]…………《技艺和技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9u.html
11、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1]…………《心态与诗态》
12、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2]…………《心情与灵感》
13、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3]…………《标准及差异》
14、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4]…………《精髓与精华》
1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5]…………《交流的误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bm.html
16、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6]…………《别忽略功夫》
17、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7]…………《说李长空的一首诗》
18、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8]…………《流派与帮派》
19、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9]…………《我见 风 格》
20、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0]…………《诗歌的性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bp.html
21、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1]…………《非常性感的颂歌》
22、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2]…………《艾青的诗艺》
23、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3]…………《流口水!流口水?》
24、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4]…………《诗流与诗源》
2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5]…………《发展的途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bs.html
26、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6]…………《肖今的创新》
27、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7]…………《西原诗图腾》
28、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8]…………《周承强的创新》
29、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9]…………《临荷听雨的创新》
30、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0]…………《让人下泪的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bx.html
31、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1]…………《植根 土 壤》
32、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2]…………《浏览或探究流脉》
33、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3]…………《化陈 出 新》
34、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4]…………《试说功底》
3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5]…………《深厚你的功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by.html
36、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6]…………《人性细腻而深邃的内省》
37、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7]…………《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38、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8]……《说同题诗赛,兼评〈春天的羽毛〉》
39、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9]…………《商量一首诗》
40、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0]…………《我读阿吾的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bz.html
41《学习席芷的“小句子”》
42 《从王蓉的“美食诗”说开去》
43 《来自辽西走廊的清芬——读穆桂荣的诗集〈永远的节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j1.html
44 辽远而深挚的人类命运的关照——读水九的《一个女人》
45 读金金《写这首诗》好快乐
46 穆晓禾《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章(节/首)深爱的魅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j8.html
47 读天荒一隅的两首诗
48 倘若人人都本真起来——读终年积雪《苹果是绿色的》
49 情诗网情诗接龙窥秀
50 一首陌生而新鲜的短诗——赏读沈河的《这个房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jb.html
51 借助言行或事物——赏读张振立的《禅性的歌者》
52 关注人类的命运——读王中楠的两首小诗
53 今天带你走迷宫——解读曹东的朦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jf.html
54 情真还须艺精——试说祁人先生情诗的“赋”法技巧
55血浓于水的游子情——读星子回国探亲的两首小诗
56“卷心菜一样的那些”是哪些?——管窥肖今的《乱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jh.html
57“模糊象征”手法的诞生——争鸣轻若芷水的组诗《得鲁依》
58 绰约游走在现代与古典之间——试说杨光诗集《爱情之死》的艺术成就
59 中国良知教师情结坚冰的吟唱——读杯中冲浪的参赛诗《好猛的西伯利亚寒流》
60徘徊在海边上的赤子之心——读海湄组诗《祖国,我想在针脚里享受衣服的温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ji.html
61、研究博弈先生的两首小诗——《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1]
62、简洁爽气的礼赞——读杜鹃的旅游诗《巴黎卢浮宫》——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2]
63、若有若无的芳迹,似隐似现的思缕——喜读白沙诗集《玫瑰园》——《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wv.html
64、头颅为什么正在坍塌?——读韩少君的《无齿锯》——《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4]
65、豪情壮志赤子心——读巫逖先生的两首小诗——《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5]
66、微言大义见功夫——读巫朝晖先生的微型诗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6]
67、童年有诗意,欲辨非忘然——共鸣于星子早期作品《往事》——《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7]
68、 白沙的《玫瑰园》之异香来袭——《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wx.html
69、当诗歌走进我曾经的职业——品汉江《当我写下:记忆》——《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9]
70、白沙的《玫瑰园》之异香来袭(续)——《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0]
71、现代乐府诗是什么模样?——读祁鸿升的《后审判》——《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1]
72、穿越朦胧深入80后的精神领地——读林溪的诗——《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2]
73、说说《子力诗选》之根之脉之怀之痛——《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x3.html
74、立于两种语言之间——品味白琳的《界碑》——《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4]
75、我坐在一幅幅彩色装饰画前——品味蔡宁《疼痛的杂音 ( 短诗40首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5]
76、 温馨心灵的精神小酌——品高军彦的水果诗
77、 一株开花的语言树——赏穆晓禾的《十二属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x7.html
78、 盼春雨催生更多的新朵朵——读《女孩》有感
79、 走进北岛《守夜》的语言
80、 解读北岛诗的“诗性的遣词造句”
81、《国风》复活在今诗中款款而行——读李长空的诗集《梦中家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lxg.html
[1]《内涵与外延》
内涵者,通常之定义也;外延者,所属之囊括也。
我这样给中国现代诗定义:
是指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以汉语白话文为语言形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体诗歌的总称。亦即相对于中国古诗而言的今诗。
这样就可以囊括中国现代诗的外延:
从时段分——含以徐志摩、戴望舒为代表的上世纪20、30年代诗人的作品;以殷夫、柔石为代表30年代革命诗人的作品;以臧克家、艾青为代表的跨时代诗人的作品;以李季为代表的40年代解放区工农诗人的作品;以闻捷、李瑛、郭小川、贺敬之等为代表的新中国诗人的作品;“四五运动” 时期天安门的群众诗歌作品;以北岛、舒婷、顾城、海子为代表的新时期朦胧诗人的作品,以及而后出现的“中间代诗人”、70后、80后等各种流派群落诗人们的作品。
从地域分——含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一切华人以汉文自由体创作的诗歌作品。
从题材分——则有爱情诗、乡情诗、亲情诗、教育诗、哲理诗、军旅诗、田园诗、山水诗、旅游诗、城市诗、乡土诗、情绪诗、咏史诗、文化诗、工矿诗、打工诗、怀旧诗、人物诗、动物诗、植物诗、静物诗、时政诗、琐事诗。
从体裁分——既含分行自由体诗,也含不分行的散文诗;既含抒情诗,也含叙事诗,以及寓言诗、童话诗、诗剧、诗报告。
从对象分——既含儿童诗,也含成人诗。
从专业分——既含文学诗,也含科学诗。
从用途分——既含配画诗,也含赠答诗。
从行数分——既含短诗、长诗,也含微型诗。
从广义分——既含诗,也含自由体歌词。
2007-2-19下午于家。
[2]《本质与现象》
本质者同类事物内部稳定之共性也;现象者,事物片断多变之外现也。
两者关系:任何本质都必然外现为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张扬。真象直接反映本质,假象曲折地反映本质。
本质的通常意义也可用“质”来解释。质:是指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一种内部规定性。(这个“内部规定性”就是“同类事物内部稳定之共性” )人们探究诗的本质,也就是将它从诸多的文学体裁里区别出来,从小说、散文、戏剧、杂文、小品、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纪实文学、文学评论里区别出来。探究中国现代诗的本质,就是将它与中国古典诗区别开来。这样说来,中国现代诗的本质,就是它的定义,就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以汉语白话文为语言形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体诗歌”。事实上我们为新出现的名词下定义,一般说来都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概括的。
至于诗歌现象,就是诗歌外延中各式各样的具体的诗歌形态,因而,中国现代诗的现象就是中国现代诗外延中各式各样的具体的一首首现代诗的文字及其含意的形态。
一直有人争论什么是诗歌,亦即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传统说坚持“诗言志”,非传统说纷纭不一,有说“智性”的,有说“自我宣泄”的,有说“性情”的等等。这些说法其实都不能将诗歌与其它文学形式严格区分开来。例如小说《红楼梦》不言作者之志吗?不是很“智性”的吗?不“自我宣泄”吗?不“性情”吗?为什么要把文学的诸多功能错为本质呢?这正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原因所在。
我的意思,以后就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口舌了。而移到诗或文学的功能上来讨论,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具有多功能效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2007-2-19下午于家
[3]《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哲学范畴。任何内容都需要用形式表达出来,内容是基础,它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达,形式离不开内容。
《诗经》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文言分行排列配乐能唱的文字表达为形式;《离骚》以抒发爱国情怀为内容,以文言长短不一句式不宜配乐分行排列的文字为形式;《琵琶行》以描绘歌伎身世技艺为内容,以文言七言格律的文字排列为形式。以上是从古诗中看诗的内容与形式。
中国现代诗,总体上说无疑是要以当代广泛的社会生活为内容的,而以当代汉语的书面语或口语自由分行(散文诗除外)的文字排列为形式的。
要注意的是:既然文学隶属于社会意识,那么就都是社会存在在文学家头脑中的反映,诗自然是最高雅的文学样式,但依然也是社会存在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中国现代诗的内容应当比古典诗的内容宽泛得多,毕竟社会在前进,知识在爆炸,人也在发展,所能反映的就远比古人多了。问题是我们的诗人们大多陷于自我情绪的宣泄,以为写别的就不是诗了似的。如果这些人不从这个误区里走出来,是很不利中国现代诗的良性发展的。
要说的当然还有形式。一是排列,不必以个人好恶要求别人,内容要求豆腐块的,就豆腐块,要求菱形或旗状的,不妨就菱形或旗状。看《知音》扉页上的爱情诗都排成右对齐,视觉效果蛮不错的。二是行文用语,不要说口语就是口水,而书面语也不能半文半白。只是运用口语行文的,要注意准确简洁;书面语行文的,也不要文白参半。
——就不枝蔓了,再枝蔓下去,临界诗的语言,那当是另外的题目了。
2007-2-19夜于家
[4]《题材、素材》
诗人、准诗人朋友们不必读。这节是写给从零开始的爱诗者的。
忘记了在哪位朋友的帖子上看到说“题材是诗的精髓”。真真的风马牛不相及了。
题材是对按社会生活领域划分的文学作品选题分类的称谓。现居广州的周承强多以军旅生活入题,选的是军旅题材,写出的诗叫做军旅诗,人们称他为著名的军旅诗人;古代大诗人陶渊明抒写弃官后的农家生活,选的是田园题材,被称为田园诗人;王维后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以山水为题写出许多好诗,成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个人于诗常从教育生活里选题,可称为教育题材,也从家庭生活琐事挖掘体会,可称为琐事题材,也曾撰写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作家,是人物题材,看电视连续剧,随集速写,可归为影视题材。
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政治上看或可称之为人体炸弹时代。因而社会生活的领域更为宽泛,层次更为繁复,以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生活或活动为抒写对象,中国现代诗的题材远远突破了古诗的选题范围。谁都可以跃马扬枪任其驰骋了。
关于素材,却是另外一个概念。小说家讲究素材的积累,一个短篇拿出两三个素材,就足以构思了。诗歌的素材一般说有一个就成。素材就是用来写作的具体的生活现象,记录下来就叫材料。
我去渠沿上散步,遇到一只白鹭,怕惊飞它,放慢脚步,一点点接近,只剩下约5米距离,它还是腾空而起了。内心有了触动,这就成为我写一首诗的素材了。
晚上看守学生自习,一个学生向我招手,走过去她拿出一副国际象棋要与我下,当然不能下,但她爽性拉我坐下说话,话题很随意,周围几个学生也都倾过身子来听。事后挺感慨,是个好素材呀,于是就写出一首小诗来。
写诗的素材太多,走在大街上,满目广告琳琅,一耳人车喧嚣,只要有兴致,什么都是写诗的素材。
我觉得我是把题材、素材这两个概念说明白了。我们是利用一个个概念进行交流的。概念不清,或理解错误,交流起来就会糊涂。比如那个“题材是诗的精髓”的文句,是要嫁接出一个什么意思来呢?
2007-2-20上午于家
[5]《目的与功能》
回答为什么的,是目的;回答怎么样了的,是功能。
我为什么要努力学写中国现代诗?因为我喜欢写诗的时间或实践过程,时间变得很有味道,独享这种味道很充实;要动脑呀,要翻出许多五颜六色的汉字符号,选配、嫁接、排队、布阵,俨然美术设计师,做这个事情很健脑的呀!——这就是我写诗的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工作岗位不同,写诗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殊路同归,我是说,结果都是写出诗来。但如果说到功能,那可就是殊路殊去了。“四五运动”的天安门诗抄,敲响了“四人帮”垮台的历史丧钟;《宁静时刻》,撩起了读者对现役军人的尊敬和对军旅生活的仰慕。
一般说目的决定功能,目的实现,功能也就实现了。我写诗目的是要那个充实的过程,而通过过程生发出来的功能,不仅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也打发了许多孤独的时间。
尽管目的决定功能,但功能往往可以超出目的的范围。这就是过程之后的过程,上网发帖和接受品味批评的过程。如若哪位版主给加了精华,成就感油然而生,心里很是欣慰,就像昔日教语文的老师在全班念我的作文一样。
人生就是过程。提升人生的每一段微观过程的品位,就是提高生活的质量,提高人生的质量。所以,我不会放下诗的,不会放下中国现代诗的。我的诗观是: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2007-2-20下午于家
[6]《表达方式》
传统的中国现代诗,大都采用直白的表达方式。直就是直接,白就是每句诗都很明白,每节诗及整首诗也很明白。
清晨,我挤一碗鲜牛奶,/ 轻轻的放在他窗台。/ 但愿他记起我的爱情,/ 像碗里的奶子一样洁白。
这是共和国著名诗人闻捷的作品,当年我是爱不释手的,所以至今还能默诵。我先前是喜欢直白的,但在网上已经被人多次批评,批评多了,就想摆脱这种表达方式,但谈何容易,每一起笔还是要很直接地冒出来。我曾误解著名诗人蔡利华先生反对直白,他见到有关文字后说,他不反对直白,只要诗写得好,表达方式是不论的。不论就好,问题是要提高诗的质量。
送你上山时半个小镇都空了/ 两里多长的行列中/ 有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人/ 他们自发赶来陪你走完最后这段路/ 或者为了感激,或者表达敬意
这是旅居多伦多华人晓明先生的诗作《给父亲送行》的第一节,表达直白,但父亲生前的人格力量已经被深沉厚重地表达了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必引读者也要一路跟着送行了。——这就是被提高了的诗的质量呀!
与直白相对应的自然是朦胧的表达方式。用这种方式写的诗称为朦胧诗,诗作者也就被称为朦胧诗人。为达到朦胧的效果,朦胧诗人们运用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朦胧技巧。我能归纳出来的就有:象征法、隐喻法、意象法、跳跃法、连用或叠用修辞法、句构变形法等等。通俗的总括说,就是捉迷藏的方法。诗人总是设法将所表达的真实情感、意向、思想,用扑朔迷离的语言隐藏起来。但又不能隐藏得很彻底,只要读者肯动脑,还是可以捉得到的。
我总是忘记/ 铁轨/ 和那些站台/ 晨雾 把公鸡叫醒/ 送走了小路和渡口/ 火车开动/ 沿着站台与阳光之间/ 不断的拉长拉长/ 终于甩开了尾巴/ 那颤抖的自由/ 站台/ 冲进了村庄与田野/ 穿过万家灯火/ 火车的鼾声中惊醒的站台/ 清晨的冷风中颤栗的站台/ 午夜的站台/ 南方六月的站台
这是诗人风动先生《我总是忘记》一诗的后半部分。这里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和两次跳跃,及10次修辞格的运用,较好地将炽热的思乡深情若隐若现地掩藏起来,达到了朦胧的艺术效果。透过依稀,置身意象,体味境况,可催人泪下呀!
界于直白与朦胧之间的是诗性叙事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叙事,就是直白加上一种韵味,冷静而鲜活;就是淡淡的含蓄,雾气不重,亭台楼阁影影绰绰仙境一般。还是举个例子说吧!
儿看见艳阳/ 飞来站在树上/ 它们想:这么好的阳光/ 不能让一个季节虚度了
一只白鸟飞来/ 一只黑鸟飞来/ 就是一幅水墨/ 五颜六色一齐落在/ 无叶的丛林里/会是什么样的油彩
站在树上,鸟就是花朵/ 阳光一温暖/ 鸟儿的思想开始活跃/ 站在冬天的阳光下/ 鸟儿就成了冬天最美丽的花朵
这是贵州青年诗人梅边吹笛写的《鸟是冬天的花朵》一诗。很平静的口语叙写,每句都很明白又很明丽,但连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格,就透出了优美的韵味。而在这优美明丽的韵味中,淡淡地朦胧着的是诗人那种平静明丽向上的心境。这首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诗性叙事表达方式的美学价值。
最后还想说说荒诞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用一种看似违背事理荒诞不经的想象,来营造意象与意境,从而曲折地隐晦地表达诗人的情思、情绪、情感或别的什么。也举个例子看看吧!
中国北京时间3点/ 我给了重庆6分钟的勇气/ 6分钟,重庆做了许多事情/ 我却变成了饥渴的等待
如果再加上6分钟/ 一个重庆爆炸/ 另一个重庆诞生/ 就像一辆火车到站/ 一辆汽车出发/ 一段公路被废弃
如果减去12分钟/ 重庆仍然活着/ 只是我/ 被运到了一个无人的车站/ 只是我/ 睡在了后现代的空气里/ 没有了说话的力气/
如果没有了时间/ 我将不说出重庆/ 说出的是北京/ 还是中国呢?
这是青年诗人姚彬的大作《重庆,3点零6分》的全诗。标题就怪怪的新鲜。而行文中的想象无疑都不合事理:人怎么可以给城市以勇气呢?城市是密聚的人居呀!人居毕竟是居不是人,勇气何来?时间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客观得没法改动它,怎么可以任意地加减呢?重庆作为城市仅此以座,怎么还有另一个呢?时间又怎么可以没有呢?全然的荒诞不经。诗人正是用这一系列不合事理的想象,曲折而隐晦的表达了激烈的爱国情怀的。
肯定还可以归纳出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但我阅读得不够广泛,没想好的又不可以乱说。但就以上四种表达而言,之间都是存在临界点的。而在具体的一首诗中还会有交叉与融合的。
2007-2-20夜于家
[7]《文字语言》
以“文字语言”结构成偏正短语,是有意区别于“声音语言”的,非是“语言文字”联合短语的颠倒。诗歌的声音语言(朗诵)无疑是严格以文字语言的一个个音节发声的。
诗是文学艺术的临界区域。从文学这边看,诗是最高雅的文学体裁;从艺术那边看,诗又是最高雅的文字语言艺术。诗所以雅于两边,全在于它是以有着特别要求的文字语言为载体的文学或艺术。
对于诗,不论我们如何强调内容与形式,意象与意境,情感与情思,而一旦文字语言离开或达不到“特别要求”,就不可能产生好诗、优诗、精品诗、名诗、名句。
从文学的各种样式来说,其文字语言一般都要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而对于诗,除上述要求,则又特别要求精炼、含蓄和有张力。其中的准确、简明、精炼,是要凭借语法的熟捻和严密;生动、形象、含蓄、张力则赖于修辞的巧妙与出新。
对于凭借语法,自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难。03年冬我上网学习诗歌以来,有人批评我的习作“直白”。其实直白是起点,直白的句子至少达到了简明。但后来我又遭遇了“罗嗦”的指斥,因为那首诗我为强调一种情绪,故意多次反复了某些词语,结果顾此失彼,确实不精炼了。而当我觉得有些进步的时候,我的一首诗又被作为“不合语法”的典型拿出来当了靶子。
从心说,为了诗,当十回靶子我也乐意,愿意继续当。
从心说,为了诗,我知道那靶子也是箭,但不能伤人。
因为,毕竟我有中文本科的学历,毕竟有过几年讲解语法的教学实践,那我咋可以写出不合语法的诗句来呢?嘿!被揪出的就是这首诗:
(揪的朋友还特别将头两行单贴在前面,说后面还有。我不妨注释一回吧,见行后()内。)
《“风情村”的夜晚》
——贵阳近郊旅游点
月亮憔悴苍白大半个脸 (“憔悴苍白”合于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
视线惆怅远天
(“惆怅”用法同上。省略“看”更为精炼)
一块青石蹲在山顶孤独 (“孤独”形容词后置做补语,强调韵味)
听灼伤的心韵
不忍下看
下边歌鲜鼓亮
(歌与鼓声入听觉,“鲜亮”入视觉,是通感修辞)
旋律燃起篝火熊熊
(“旋律”燃起篝火,属于“异配”修辞格)
一队红唇青春注释命运(一队红唇青春是复用借代,注释命运为异配)
乳峰不畏眼剑
(此行揉借代、拟人于“乳峰”一词,眼剑是用喻)
天天与游客“拜堂”
少女的心
塞满枯叶
(2003-11-10)
这首诗第二节的前4行,凡8用修辞格,觉得至少可以勉强为“生动、形象、含蓄、张力则赖于修辞的巧妙与出新”做注释了。其中“歌鲜鼓亮”别致生动,“旋律燃起” “红唇青春” 简洁形象,“注释命运”含蓄,“不畏”的张力在于心态里折射出的世态之可悲。
所以引出拙作并非要反驳朋友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免)而是借以说明文字语言在诗歌中的第一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本来就是文字语言的艺术。而文字语言自有它的语法来规范,有积极的修辞方法来丰满(又用了词类活用了)。因此,要想写出好诗,一定要打好语法修辞的功底,一定要练好语法修辞的功夫才是。
2007-2-22凌晨于家
[8]《语法及修辞》
先前有一种说法,当代朦胧诗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群落泥沙俱下以后,其行文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所谓“反语法”现象。一些语文教师惊呼要保卫汉语的纯洁性云云。
这两年笔者行走于网络诗歌,浏览到不少中间代、70后、80后诗人的诗作。仔细研考,单就语法修辞而言,觉得很正常。觉得不仅没有反语法,反而活跃了修辞,一些有成就的青年诗人甚至还创新了修辞,发展了修辞。(事物发展是常态,不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个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例1、“6分钟,重庆做了许多事情/ 我却变成了饥渴的等待”
(姚斌——《重庆,3点零6分》)
这两行,如果是小学生的造句作业,小学语文教师肯定要给打两个大大的×的。这就是所谓的“反语法”,就是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则造出的“病”句。因为只有人才可以做事情,重庆是城市,是密聚的居所,没胳膊没腿儿没脑袋咋可以做事呢?显然是主谓语搭配不当,而第二句说“我-变成-等待”,则是谓宾搭配错误,两句压根不合语法规则。
但小学生造句“春天来了,小鸟在枝头高兴地说悄悄活”,他的老师就会认可,而且极可能表扬学生会用拟人的修辞格了。我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创造拟人修辞格的人,是否遭遇了“反语法”的批评,可我知道至少现在没谁会批评这个句子了。但是呢,却容不下将一座城市——重庆加以人格化。人们的定势思维就是这样的不讲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二句末尾如果加上“者”或者“的人”,就没人质疑了。但既然我们的祖先可以将名词“用如动词”,后代为什么不可以把动词“用如名词”呢?既然结构助词“的”只可以出现在名词之前,而这里的“等待”之前出现了“的”字,毫无疑问这个原本的动词就被活用了,用活了,有了名词的味道,或者说就是“等待的人”的省写。这应属于“词类活用”的扩展或创新,哪里是反语法呢?
例2、从一滴晶莹中醒来/ 剔透的岁月,和思绪/一一展开
(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这3行诗,主要是第一行容易被误解不合语法,因为“晶莹”作为形容词是不能用数量词加以限制的,限制形容词的一般都是程度副词,如“很、非常、特别、最、极”等等。数量词常用于限制名词,有时也限制动词。“一滴”应当用来限制液态的物质,如“水、酒、油”等。而作为物态的“晶莹”,显然在句子中替代了原物,于是就有了名词的味道。这叫做形容词的物名化,属于语法学中的词类活用。因此是合于语法的。
如果将“一滴晶莹”理解为借代修辞格的运用,也是成立的。因为它符合“以事物的局部代替事物本体”这一种借代修辞格实现的具体方法。物的某种形态是物的外在的局部,“晶莹”是物的光泽的一种形态,属于局部,而被它代替的则是可被“一滴”数量词限制的液态的名词,亦即物的本体。因此又是符合修辞学的。
用眼一瞭,就说这句诗不合语法的人,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三罢了。
这3行诗,面对第二行的“剔透的岁月,和思绪”,只知其一者,也会脱口而出搭配不当。因为形容词“剔透”原是用于修饰玉雕的,或者其它的什么镂雕工艺品,这里却搭配给“岁月”和“思绪”了,岂不谬哉?——不谬!因为这里用的是常见的“异配”修辞格,是将搭配有形事物异化为搭配无形事物了。
我在学习这首诗的随笔中写道:“晶莹”的活用(形容词用如名词),“剔透”的“异配”用格(变搭配有形为无形),显出语言的简洁新美,悦目而爽心。
这样美的诗语,无疑都是有其深刻的语法修辞道理凝结在里边的,哪里会不合语法呢?
例3、“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
(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首句中的“重叠”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符合语法的。这样一用,就用出了一种全新的修辞格,可以叫做“揉入”。揉入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这两行诗,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诚然,情景交融古已有之。但那仅是写作的表现手法,并未深入到修辞的层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入为一体的。即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只能入“互文”格,并没有实现“揉入”,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深入到了修辞的层面。看看他诗文本中这些随处可见的形成了新修辞格的创新吧:
“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巡逻在午夜》)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营区边的一条河》)
“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中秋夜》)
“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十二月》)
“痉挛的石峰逃不出写信人的窗口/ 温润的苦笑私下浸透梦笺”(《宁静时刻》)
从上述这些例句中,不难看出揉入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诗歌在发展,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有张力的特别要求,必然逼使诗歌语言不断创新,而作为语言规则(语言规律的反映)的语法修辞理论也必将随之发展。因此会有更多的新的修辞格被优秀的诗人们创造出来。哪里是指斥或惊呼可以阻挡的呢?
2007-2-22下午于家
[9]《意境和意象》
这是诗友交流时常用的两个文学名词。限于诗的讨论,也可以谓之诗境、诗象。它可以出现在小学生的近义词系里,却是含意范围不可混同的两个概念。近义部分在“意”——意识、意思、意义、意向,大体都含在里边了;不同在“境”与“象”的区别。
境是整体的构成,是一种情感或思想的背景和氛围;象是分散的具体个别,是掩映背景或透漏氛围的语言媒介的成象。一般说一首诗里只能有一个意境(长诗例外),意象只要需要,却可以层用不穷的。好比“与君一席谈”,领悟明晰了一个话题的旨趣,这“旨趣”是整体的一个,则相当于一首诗的意境;而谈活中的每句或生动活泼或幽默形象的话语,每个令人深思令人感动的细节,就类似于诗中的一个个意象了。又好比进入一个朋友的新居,从客厅、卧室、书房,看到厨房、卫生间、阳台,你获得了一个总体印象,这个印象极似读出的诗中意境;而客厅的格局、装饰,卧室的布置、陈放,书房的藏书、摆设,厨房的炊具、餐具,卫生间的设施、材质,阳台的面积、采光等等,就都是诗中的意象了。
明晰了意境与意象的区别,相互讨论就不会诗境诗象混淆,以致可能同说一个意思,却因一方错用了概念,而分歧而糊涂,而争论不休,说也不清,道也不明了。
还是拿一首诗来对号入座,岂不就一清二楚了?
《屯堡炮眼》
疑问黑洞洞层叠在壁上
回忆或者承传什么?
线装史书庄严厚重
一眼眼的封面如何翻得动?
土匪与流贼不敢近前对视
枪响的岁月深深锁进从前
居民夜里阖家详和呼吸
鼾声均匀流出炮眼星天
这是笔者昨天写的一组诗中的第一首。两节8行嵌进了作者融入“黑洞洞”(炮眼)的“疑问” 、(岩片)“层叠”的房“壁”、“庄严厚重”的“线装史书”、“一眼眼的封面”、“不敢近前”的“土匪与流贼”、“枪响的岁月”、“呼吸”与“鼾声”恰8个意象。这8个意象间的联系与转折,从整体上造成了全诗深沉、凝重、悠远的时空意境。在这样的意境里游走,可以触摸到作者游览“屯堡”的大体印象和对历史良性变迁的肯定。诚然,“触摸”到的东西应是诗的题旨,亦即主题思想,而不是意境了。
我曾向著名诗人蔡利华先生请教如何避免语言的过于直白,答曰:“用意象说话”。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意象就是一种可资用来掩映思想情感背景和透漏氛围的语言媒介了。掩映是为了含蓄,透漏是放出气息,以让读者来寻味。而这个“味”,就是意境。如是而已。
如果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当是:意境是意象的理性抽象,意象则是意境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不用意象说话,诗就难出好的意境;而意象纷乱支离,就形成不了统一的意境。意境不好不统一的诗,自然不是好诗。看来出好诗、优诗、精品诗、名诗,首先应当在创造有用而和谐的系列意象上下功夫,卖力气。
2007-2-24下午于家
[10]《技艺和技巧》
这两个双音合成词,词义相近。适用范畴很广。其相同在“技”上。技者一般指技术,很专业的东西;不同在于“艺”与“巧”的区别。艺指艺术,巧是巧妙。因此,技艺当指某种技术升华后运用自如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性,技巧则是指技术实施过程中处理问题的巧妙性。含意迥然相异。
单就诗或文学范畴而言,技艺是指作家驾驭文学体裁、手法、方式等的审美选择和实施的能力;而技巧则是行文中处理语言表达效果的智慧。技艺关乎整体设计(构思)水准,技巧关乎局部处理(表达)功夫;具体说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上谈作家的技艺,而从遣词造句的功夫上论他的技巧。
审美选择及其实施,在于作家对社会生活观察体悟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文学体裁、手法、方式的谙熟。这两方面的结合斟酌恰到好处的选择和实施,就是符合审美标准的选择和实施。这样构思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必然能表现出作家技艺的高超或高迈。
处理语言表达的智慧,则基于作家对语法修辞规则的全面把握及有效运用,和对语言表达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及合理创新。特别是诗歌作品,由于它本来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特别强调遣词造句出新出美出强的功夫。一首诗作有了这样的功夫,可称之为诗人行文技巧熟捻、新奇或超凡了。
《成都的男孩》一诗(迪拜——见《北美枫》2006年第2期18页),就是一首读后觉得诗人技艺高超、技巧熟捻的作品。请细细品味:
《成都的男孩》
文/ 迪拜
他睡了
被角踢开了一部分
露出他的小腿和脚
我把被子给他盖好
但他又踢开了
两条腿交叠起来
我想偷偷地吻他
然而我坐在床边稍稍犹豫了一下
离开了床
我搬了一张椅子
坐在床边
灯光幽暗,我能静静地看他
我的男孩,他的头发睡乱了
均匀的呼吸声已经能听见了
歙动着他的鼻翼
他的三角内裤被棉被盖住了
刚才,我的嘴唇与它包裹着的肉体进行了交锋
那销魂的体液不知道我能回味到什么时候
现在,我能非常清楚地看清和仔细看的是他的脚
两条小腿上的汗毛无序地排列着
肌肤富有弹性
他把成都的水性也带来了
凝聚在他排列整齐的脚趾上
骨节闪烁着如泉
他伸手擦了擦脸
离天亮的时间短了
我起身吻了他的小腿
第二吻
在他另一只脚上
他的两只脚收缩了一下
从选择的体裁看,可归于叙事体,是一首高雅的文化的性爱叙事诗;从手法看是白描,是连续的平静的细腻的文字白描;从表达方式看,是诗性叙事,是直观的明白的熟捻的慢板的诗性叙事。
这样的设计,也许是为了与所反映的敏感的突破性的性爱内容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震撼的力量;也许是为了创造一个静谧、舒缓、情深意长的意境,从而提升性爱审美的质量。
我是宁愿相信两者魅力的结合。所以我说这首诗让我感觉到了诗人技艺的高超。
从处理语言的智慧看,无疑要服从他的设计。高雅的性爱故事需要干净的语言,细腻的白描特别要求语言的准确,慢板的叙事最宜加上一些叠词和规范内的助词。
语言的干净,就是在行文中没有多余的字,也没有污秽的字眼。仔细阅读全诗,哪怕有20字之多的长行句子,也不可去掉一字。哪怕一个结构助词“的”,为节奏的舒缓,为构句的规范,也不能去掉。至于字眼,越是叙及敏感事体反而越显文雅。
语言的准确,实在是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夫。行文中所描“鼻翼”是歙动着的,“呼吸声”是均匀的已经能听见了,“小腿上的汗毛”是无序地排列着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准确描写,诗文本语言才显出细腻的特点。
我统计了一下,全诗30行,作者用了3个叠词和35个助词,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具有美学价值的慢板行文。
正因为如此冷静智慧地处理语言表达,所以让我觉得诗人的技巧是熟捻的。说熟捻,不说新奇或非凡,是因为没有语法和修辞意义上的创新。那应当是更高层次的技巧了。
2007-2-24夜于家。
[11] 《心态与诗态》
说“愤怒出诗人”,我不知出处,却一直认同,许多诗界朋友也都认同。因为这话至少说出了心态与诗态的道理。
想起这句话,就想起岳飞写的《满江红》(词是歌体诗),那是何等愤怒的心态,何等愤怒的诗态呀!因此文学史将岳飞列入了爱国诗人的行列。
但我还想补充说“孤高出诗人”、“闲适出诗人”、“豁达出诗人”。孤高者心态孤高,写出的诗也孤高;闲适者心态闲适,诗态也闲适自然;豁达者心态豁达,诗成也胸怀天地。
所以会这样,都是人主观意识的情绪化染色于诗文本的缘故。就是说诗态是心态的复写,心态借助于诗态复制。
明了这个道理,有益于我们选择写诗的时机。也就是说每当心有所动,态有所变时,就是最佳的写诗时机。心有所动,或悲或喜,或痛或怒,或烦或逸,都是情绪状态的变化,情绪变化的过程中,灵感往往不期而至,不邀而来。
2003年10月28日,我写《被蹂躏的青春——有感于艺校学生“实践”坐堂》一诗,是新闻媒体的触动,读了那篇报道,心情立刻不平、愤懑、同情起来,当即写成。共3节如下:
押上父母日日夜夜的血汗
等待一纸通行未来的证件
青春同鼋鱼螃蟹一起
摆上夜的大餐
红嘴白牙一阵阵咀嚼
嫩嫩的羞涩
纷纷新贵们酒气喷出丑态
淹没含苞的烂漫
时间从未变得如此漫长
每一秒都老成百年千年
早晨,天不再那么蓝
梦中的泪不敢流上信笺
第1节流露了不平的心理,第2节是愤懑的情感表达,第3节则满怀同情。——这样的诗态,正是当时个人心态的写照。
2004年10月28日我写《打碗碗花》一诗,仅仅6行如下:
穿着紫白相间的
衣衫。从春天
一直走到秋天
有时,就相遇在篱笆外边
迷人的微笑
总是朦胧着腼腆……
当时与妻漫步山野小路,牵牛花(我们家乡也叫打碗碗花)还在接连不断地开在田头树丛之上,左一丛紫白,右一丛粉红,格外清亮眼睛。心情闲适,飘然遐思,当即就有了这几句。诗中平静的叙事和遐思的氛围,正是当时心态的流露。
以上想说的是,诗来时挡不住;诗不来时,还是不要强为诗好。
2007-2-25下午于家
[12] 《心情与灵感》
人只要醒着,心情就在。大分类好与坏罢了。就是睡着,构成心情的要素也还组合着,决定梦的好与坏。心情之于诗,其好与坏应当与是否利于写诗来分水。利于写诗的心情应当包括:愉悦、快乐、激动、闲适、郁闷、惆怅、悲哀、痛楚;不利于写诗的心情大体是烦躁、焦急、忧虑、惊惧、大悲、大喜、茫然。
后7种心情,都因为有事缠绕或生理原因,不可能有心思往诗上想,因此是不会动笔,或打开电脑敲响键盘的。前8种心情,事缠已缓,生理已调,与诗为伴者自然会思扬手动起来。
在有利于写诗的心情下,是可以生发灵感的。
灵感这东西,即神秘也平常,它不过是一种审美情感或理性认识的翩然而至。科学家的灵感,在于积累观察和实验,感性突然升华为理性;艺术家的灵感在于审美情绪张扬后突然的灵动;作家的灵感在于头脑加工或试加工社会生活中突然出现的闪光点。
就诗创作而言,安顿心情,有利于灵感的发生。
诗既是文学,又是语言艺术,因此诗的灵感,既可从社会生活闪光中来,也可从审美情感的张扬中来。这两个途径,都有赖于先安顿心情。
安顿心情,就是在利于写诗的某种心情下,不再想与诗无关的事情,让心情单一起来,快乐就保持快乐,惆怅就保持惆怅,防止客观的干扰,让主观专注起来。最好是独处一室静静的,没什么别的事情要做,只需释放出思维乃至潜意识来飘浮游荡。这时,好比为灵感搭建了一个心境的舞台,就只待它出场了。
我的诗歌习作,都是在“安顿心情”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家就关在小餐厅里进行,没谁来干扰;在打工的学校,本来就是一人一个小屋,不当班主任,没有学生来烦,特别是晚上,境况尤佳。
心情也可以安顿在野外。我喜欢一个人到野外散步,且向无人处走。单一的散步,是为健身,不必想什么,也不必做什么,于是心情就被安顿下来。这时大可以触景生情,牵引灵感出来的。
2006年12月21日早上,心情平和闲适,我步入田野散步。恰逢入冬以来第一个霜晨才放了四五个小叶的油菜,都被霜凝住了。我蹲在田埂上痴望,心内立刻就有语言生发出来:“寒气凌厉小油菜叶儿,晶体眼睫毛不能眨动。”——我认定这就是灵感来了。我必须把这个别致的意象和带着审美情感的语言,扩展在一首诗里,或者说我必须写出一首诗了。于是边走边捉摸,待回到学校我的小屋,就立刻写在纸上了。原诗如下:
《初霜之晨》
太阳忙着梳妆东山
腾不开手
一任初霜
清雪般匍匐坝子
寒气凌厉小油菜叶儿
晶体眼睫毛
不能眨动
绿意遭洁白覆盖
事情有时要等
冷静在过程之外
就像隔出一段无奈
光热如期而至
灵感带来的那两句诗,最后被我分3行安排在中间的细节描写上了,上接远及近,下转哲思,成为这首诗举足轻重的意象了。
2007-2-25夜于家
[13] 《标准及差异》
想到高考作文,有个评分的标准。如何如何给多少分,如何如何又给多少分;怎样怎样,叩几到几分,然后再加起来给个总分。但同一个标准,不同的教师阅卷,所给分数又大相径庭。所以严谨的评卷要三个教师同评,再将不同的得分平均一下,才算是比较接近公平的分数。
现在的高考作文试题,一般不限制体裁,但都注明诗歌除外。客观上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诗歌体裁的评分标准不大好确定,即或勉强确定,不同的人把握起来,可能比大相径庭还要大相径庭。所以这样,事实上不仅每个人对所订的标准理解不同,因而实施不同,而且他的内心原本就有个自己的标准了——这个自己平时积累形成的标准,与别人制订的标准是有差异的,所以会影响他的阅评结论。
在诗歌网络行走,或者荣当版主,见了新帖子,诗写得如何,都是有个人的见地的,或留言点评,或使用权力加精,其实使用的都是个人的标准。自己的这个标准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有的是个人写作实践和欣赏实践的升华,有的是阅读古今诗歌理论的潜移默化,有的是接受了别人的东西,或者是对将别人东西的再加工,有的则是东拼西凑来的。但有一点大体相同,就是许多人都想用自己的尺子做标准件,让天下诗人都必须遵照执行,不然你就不是好诗,甚至不是诗,甚至是些病句的排列。
例如有人在语言上的标准是语法修辞的规则,不符合就是病句——但呢,他可能自己的语法修辞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且不知道任何事物都要发展,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于是在他眼力所限以外,就都归为不是了。
谈标准,我也只能袒露一下我心中潜移默化与升华出来的东西。我认为一首好诗的大体标准应是:
第一:印象上要特殊于别人,不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二:内容上要落到地上来,不要悬在半空里虚无飘渺;
第三:结构形式与内容协调,不要不论写啥都一个姿势;
第四:意境统一不支离破碎,意象缤纷鲜亮不用别人的;
第五;遣词要通俗准确新颖,造句要生动形象精炼含蓄。
但我不想用我的标准要求别人,抖落出来是为了交流,使其在碰撞中得到发展。我知道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相对于一定的时空与人与物。时空与人与物的变化发展才是绝对的。而绝对的标准没有。同时,相对的标准的差异性是很现实的,所以不要求别人,仅仅作为自己习作和学习的标准罢了。
我以上说的这些,正可以解释网络上中国现代诗交流中的意见纷争,莫衷一是现象的存在,以及同一首诗贴于不同论坛邂逅不同版主而褒贬不一,有的给加精,有的嗤之以鼻现象的存在。
2007-3-3下午于家
[14]《精髓与精华》
汉语的繁衍,多借助于喻义。
精髓本指人体之精之髓。成年男子无精则无力,而任何人无髓就没了生命。可见精髓对于人的绝对重要——乃是赖以繁衍后代和支撑生命的物质存在呀!
精髓被喻嫁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上来,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说没有“实事求是”这一根本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就没法发展,也没法存在了。
精髓被喻嫁到诗歌上来,特别是喻嫁到中国现代诗上来,它应当是什么呢?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题材是诗歌的精髓”,这显然是误会。题材不过是不同领域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感性材料,是该领域内素材的总称。也就是作家书写的客观对象。精髓则是诗歌内在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和灵魂。
那么,什么可以维系诗歌的生存与发展呢?这就是创新。因此我说诗歌的精髓是诗文本的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式创新。
这是指在自由体内根据内容的要求的创新。例如大卫树先生超长行排列的“花瓣诗”,洛夫先生及其他诗人不时用的一字一行的排列,就属于形式的创新。还有对称形的排列,菱形排列,以及其它几何图形的排列,也都是形式的创新。再就是分节,也可以体现出创新。在我没有接触网络诗歌前,还没有看到过一个单行,也可以划为一节诗;也没见过一句诗可以把上半句放在前节末尾,而下半句成为下一节的开头。这样的创新,在诗文本中都很微妙的散发出清香。当然,你现在还想不出更多的形式的变化,但当你的诗情走势需要时,变化形式的灵感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手法创新。
手法是指文体性质的整体表达方式。例如议论文有正论、驳论、反证、类推等手法。中国现代诗的手法,事实上已经创新了许多。例如荒诞、密集用象、原始客观语态等就是传统新诗中所未见的。至于象征、隐喻、反讽、寓言、意识流等手法已经成为普遍性的运用了。相信,还会有新的手法在写诗实践中诞生出来。
第三:语言创新。
这应当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支撑诗歌精髓的创新。这是因为诗歌既是文学体裁,又是语言艺术。既然是语言艺术,只有在语言上创新,才能促进语言艺术的发展。中国现代诗始自“中间代诗人”直连70后80后,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反语法”现象,也有称之为“语言颠覆”或“颠覆语言”的,也有直接指出是“病句”的。其实不然,事实上它们都没什么病,反而都健康。岂止健康,用句广告语说那叫“奔儿棒”。因为不是扩大了词类活用,就是创新了修辞格,从而使语言以前所未有的精炼、新颖、活脱、省简、俏丽、机智,呈现在诗文本中,直扬发展的势头,展示精髓的光芒。
第四:题材创新。
题材创新,或者叫题材的新创。毕竟古代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难及今人。例如古代极少有科学诗,也不可能抒写电视连续剧,更无8000公里之外思国怀乡之作,以外交为题材的诗作也罕见。至于古已有之或者传统有之的题材,也还有新的变化。例如军旅题材从颂歌到人文的转变,教育题材从赞歌到批判现实的转变,都属于题材的创新或新创。
以上四个方面的创新,其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到一首诗各方面各有突出罢了。有人看不到中国新诗的精髓,看不到它的创新和迅猛发展,于是说它“正在走向死亡”的有之,说它正在“自杀”的有之,干脆说“中国的诗死了”有之。我说不必操心了,事实上是它正方兴未艾,并以不可阻挡之势磅礴于现代媒体网络之上。
至于精华,则指具体的一首诗,是否放出了精髓的馨香,折射了灵魂的光芒?若是,就是精华的之作;不是,就不是精华之作。如此而已。
2007-3-7于毛栗坡
[15] 《交流的误会》
看印在书上的中国现代诗的交流文字,有时会读出一点误会来。手头有军旅诗人周承强的诗集《宁静时刻》,书尾收了不少名家的评论大作。其中一篇的一节赞扬“多样化”的文字,就有两处让人误会。
其一,原句照抄如下:
“高地、边防、营区、哨所、墓碑、军车、中秋、晴明、旧日雷场、马扎哲学、石头、河流、树木、蝴蝶……题材是多样化的。”
以选择田园题材为主的诗人,史称田园诗人,如陶渊明;唐代大诗人王维移情山水题材,故有山水诗人之称。这是以题材的分野来称谓诗人的。上面所引文字所涉14个非并列事物,确实多样,但却不能都称为题材。题材是作家作品指向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总称。指向农村叫农村题材,指向工业叫工业题材,指向军事叫军事题材……这样类推。
这样类推,那14个词,只有“边防”可以担当,其余都不合格。墓碑、石头,就只是墓碑、石头,还构不成社会生活领域,所以不可以叫题材。事实上那13个词只能叫素材。而如果说“素材是多样化的”,也许说得过去,但文学作品中的素材本来都是层出不穷的呀!
其二,再照录一段:
“浅吟、低唱、白描、速写、重彩、淡抹……写法也是多样化的。”
这些都可以称为写法吗?写法词义较大,它既包括写作手法,也含语言的表达方式。从手法看,现代诗可以采用象征、隐喻、荒诞、寓言、反讽、意识流、直抒胸臆等手法;从语言表达方式看,可以有口语直白、诗性叙事,及所谓的“反语法”等。
——“浅吟、低唱”是欣尝者对诗韵氛围的一种概括,或者说是对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描述,是构不成写法的。
——“白描、速写”是绘画艺术的两种技法。“白描”移到文学中使用,主要是指作家使用一种不事修饰的语言形态,简洁清晰描写事物的修辞意义上的方法。某种场合是可以称作写法的。而“速写”之于文学,从操作上我曾实践过电视连续剧的同步速写。要是诗歌写出绘画的速写效果来,也是可以体会的,但达到这种效果的写法,可能就不是相同的了。既然可能不同,那末如何担当一种写法呢?
——“重彩、淡抹”也源自绘画,用于文学则是语言修辞中的两种处理风格。处理成“白描”的语言形态,其表达效果就是“淡抹”;处理成“写意”的语言形态,其表达效果就是“重彩”。
《宁静时刻》我先后学习了三遍,特别注意到了诗人周承强写诗的技巧,其中主要是修辞方法的拓展和创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但他选择的题材主要是边防,其它寥寥,谈不上多样性。写法上大多是直抒胸臆的白描,其它寥寥,也谈不上多样性的。
我觉得评诗与遣词造句有个很要紧的相同点,这就是都要准确。用词不准确,不如不用,评诗不准确,不如不评。
2007-3-7于毛栗坡
[16]《别忽略功夫》
我在第10节《技艺与技巧》里谈及“技巧是处理语言的功夫”。我觉得这“工夫”是万万不可忽略的。除非你不承认诗是语言的艺术。
大凡艺术都要有功夫,也就是有技巧。戏剧的功夫就多了,文功武功唱功身段功造型功齐备,一个演员才算有造诣,才可能被称为艺术家。而作为文字艺术,必须有语言的功夫。对传统戏来说这就是脚本中的唱词与道白要好,要好就得有技巧处理语言;对话剧来讲,就是对话要上乘,上乘就得有处理语言的技巧。相声、小品就更不要说了,不从语言上弄出点包袱来抖,就没有市场了。
诗歌既是一种文学体裁,又是一种语言艺术,这是没有疑义的。因此就不能不重视运用语言、结构语言、裁剪语言的技巧,至少也应该别忽略语言的功夫。
诚然,诗人们诗情突至不能自已的时候,一串串的文字如出山的泉水一泻而下。这是常事。就有人认为这感情的流淌是天然浑成的,那阵势谁还来得及想技巧不技巧的问题呢?其实不然,事实上越是天然浑成的东西,越是看不出斧凿痕迹的艺术品,越是功夫高的表现。这就像有了擒拿术的武警人员擒拿拒捕的嫌疑犯一样,情势危急千钧一发时刻,谁能来得及想一想应当用哪套动作呀!但却娴熟行云流水般就解决问题了。
谁没有情绪激越如潮涌的时候,但山里农民吼出的是心里早有的山歌,老北京不免就喊几嗓子哼熟了的京剧。且山民甲可能就比山民乙吼的耐听,老北京们喊的京剧韵味也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平时积累的吼与喊的技巧习惯有分野罢了。诗也如此,所以一气呵成,是因他平时已经积累了广泛深厚的处理语言的技巧了。借用鲁迅的话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语言处理能力在“水”的水平上,他就是个水管,在“血”的水平上,他就是个血管。血管明明流出的是血,你能说那与他生长并积累的红血球无关吗?
至于有“斧凿”之痕,则是初学者常见的现象。那不该归咎于他的使用技巧,而是他的技巧还不到家。我是深深觉得,我并不缺乏个人的或对社会对人生的情感和正义,我所以还是个老初学者,关键就是组织语言的技巧还欠火候,还需要长期下功夫。不知别人都如何体会,不妨也说说,一起痛快痛快。
2007-3-11夜于家
[17]《说李长空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我从山路上走过》(见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李长空诗选》第8页)现全录如下:
我从山路上走过
那些美丽的花草和树
站在路的两边
亲切地关注着我
我与它们默默地对视
静静地交谈
顷刻间
我就成为它们
足下的泥土
回到都市
我总感到
远方有声音传来
是不是那些花草和树
在对我呼唤?
这是一首不事修饰,一哼即成的短诗,是诗人关心弱势群体心情与责任的强烈流露,一颗善良正直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也许有些鄙薄诗歌技艺技巧的人会说,这样的心声之作,根本用不到技艺技巧,心情浑然天成地流淌成文字了,就是好诗。
其实不然。这首诗恰恰可以说明诗人李长空运用技艺技巧的娴熟与真功。
从技艺看,语言的直白表达与荒诞手法不露痕迹的结合,以及收尾的余味,就是该诗技艺上的特点。
说语言的直白表达,就是不事修饰,简洁明白地表达。全诗仅用了必要的“美丽、亲切、默默、静静”4个形容词。说荒诞手法,是指诗文本中运用了不合于事理的意象。该诗文本里于静默中的“交谈”,和顷刻变成“泥土”的两个意象,就是荒诞手法的具体实施。余味在于结尾的“呼唤”。
从语言处理技巧上看,就是通而不俗,句句洗练,一个字也不可以增或减,像正常的生命体生就的一般。其中又特别注重用词的准确。例如“关注”“交谈”“泥土”“呼唤”,是诸多近义词不可替代的。如果替代,就一定会或轻或重地伤害题旨。而通篇童话般的拟人,又源自拟物——将农民拟为花草和树了,然后又把花草和树人格化了,这种双重折叠起来的修辞处理,是何等的巧妙呀!
这叫“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想一想,哪有不用技艺和技巧的好诗呢?不妨举出来一个研讨研讨。
2007-3-12夜于毛栗坡
[18] 《流派与帮派》
如果中国只有黄河,没有长江、黑龙江、珠江、雅鲁藏布江和更多水系,就太单调了。所以我赞赏诗界的流派纷呈。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约着诗人们不同的诗观。而诗观相近的诗人容易走到一起,就形成了流派。很天然的事情,所以我赞赏流派并存。
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公有制中含国有、集体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集体成分,非公有制中是个体、私营和外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于是竞争,于是发展,于是提高。不同流派的相互交流、借鉴、批评与竞争,无疑可以使中国新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我喜欢流派的林立诗坛。
事实上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回顾中国新诗自北岛、舒婷、顾城们崛起之后的三十年间,就是流派空前热闹,一度曾有“各领风骚两三天”的说法。即或是有些流派昙花一现,也留下了“一现”的贡献。例如有位笔名好像叫阿吾的,他们几个人用原始语态写诗,好像称之为“纯客观主义”什么的,那诗是很幽默很别致很耐读的,可惜手头没保存下来,但印象极深。正是许多流派各自的探索,和相互借鉴,才拓宽了诗人的眼界,才沿革了诗的格调,才丰富了诗创作的技艺和技巧,才涌现出了“中间代”、“70后”、“80后”一批批诗群和诗人。
各流派之间的批评、交流、借鉴是有益的。但凡事有度,超越了界限就走向反面,就走向了帮派。帮派的特征是相互攻击谩骂,于诗自然是无益的。不要攻击,更不要谩骂,要说出你的观点就要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人家也许可能接受,即或不接受,也不必非得改造人家,都改造成一个模样,诗歌就走下坡路了。
年轻人火气旺,容不得别人观点与自己的对立。其实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务中的,诗歌岂能例外?既然有对立,就弄清对立的原因,能求同则求同,不能求同则暂时存异也能交下好朋友。比如李白与杜甫,风格手法迥异,却相敬相爱,古诗界的榜样呀!回帖时不要动不动就指斥人家垃圾语言或语言垃圾,须知垃圾中也能拾得零金碎银古币玉石出来的。凡事一分为二,学人家的长处,与人为善,与派为善,与群为善,就不会产生帮派了。
2007-3-13于毛栗坡
[19] 《我见风格》
新华字典为“风格”定义为:指文艺作品在思想上和写作上的特点。诗是文艺作品之一种,那么,单就诗的风格而言,外延过来就应当是:指诗意指向上和艺术韵味上的特点。
不必死抠定义。我们不妨先看看祖先流传下来的诗的大分野的风格有些什么?从诗意指向上看,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分;从艺术韵味上看则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别。
现实主义自诗经始,浪漫主义从楚辞兴,豪放与婉约盛于唐宋。现实主义顶尖代表当推杜甫,浪漫主义鼻祖是屈原,豪放没人敌李白,婉约难比李清照。
当下的中国现代诗,所有诗人诗作,自然可以分别隶属于大分野的某种风格。例如大气派的莽汉,就豪放,清丽含蓄的女诗人作品则婉约,直接关注社会的是现实主义,浮想联翩着眼未来的也许可以归于浪漫。
但风格既诗人诗作的特点,这样宏观地挂靠起来自然不那么准确。那么,微观到具体的诗人诗作呢?当然就多样性纷呈,且交织缠绕极其缤纷起来了。
——军旅诗人周承强的诗作,就指向性说,因其凸显人文关照且有思考,我印象为人文含蓄的风格;就艺术性而言,因为采用传统手法但极力创新语言,我觉得是一种简明机智的风格。
——读何均的诗与左岸的诗,感觉一个南极,一个北极,风格相去甚远。一个明澈如水,卵石可见,是一种亲切的乡土风格;一个沉实如铁,意象联翩,是一种冷硬深邃的风格。
风格既然是特点,所以用什么词语描述这个特点,也就可以称之为什么风格——当然是具体诗人诗作在欣赏者眼里的风格。毕竟诗是一种互动艺术,我敏感于这,这里就显示了风格,你敏感于那,那就是你认识到的风格。至于大家趋同的认识,必以趋同的概念来判断,例如对曹操诗作魏晋风骨的认同,对鲁迅匕首般杂文犀利的认同等等。
明白这些,欲成就自己的风格,就埋头写自己的喜欢,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所感所悟。而你的思想思维不同于别人,那就必然诗化出你不同于别人的风格。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因此一成不变的风格是不大可能的。人家说你风格变了,那你一定是有所前进了。
2007-3-14中午于毛栗坡
[20]《诗歌的性感》
“诗歌非常性感!”——呵呵,这话说得真好!这话!
这话出自一位老年妇女之口。美国加州洛杉矶的。请记住她的名字,叫:罗斯•吉尔伯特。今年88岁了,还在一所学校执教。她有百万家产,但她热爱教育,她精力充沛,她不退休。她教英国文学,她给学生讲英文诗歌,她找些爱情诗来当堂朗诵,她跟她的学生说:“诗歌非常性感!”
我想,这话还非得出在美国不可,非得出在88岁的老年妇女之口不可。倘在中国,倘是男性,倘年龄不很老,比如中国的一个不很老的男性教师,说出了此话,怕是要狠遭非议的。毕竟国度、文化氛围不同呀!
但做为中国的一个不很老的男性教师,我很欣赏这句话。这话对诗歌极有感情,极有见地,极其恰当。“性感”这词本来是用在人身上的,现在喻意到诗歌上来,真个新鲜极了!传达的意思就是诗歌“好看”。不好看能叫“性感”吗? 具体到诗文本,就是有些部位——那么两行、三行,或者一节、两节,或者全部——有看头,越看越爱看。“性感”嘛!
我们行走于网络诗坛,贴帖回帖,有时就复制那么“两行、三行,或者一节、两节,或者全部”,贴在回复的位置上以代评。我想这就是“性感”的强调吧?我常常这样做,我的习作也往往被朋友们这样做,朋友们这样做我时,我就受到了鼓励,还有点慰籍,没白努力呀!
事实上,每个诗人或诗爱者准备贴诗的时候,总得觉着所写有可取之处,有漂亮的部位,可能吸人眼球。否则不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吗?我想,今后就不妨用“性感”这个词来衡量,有,哪怕只一行也贴上去,没有就别急,想办法有了再贴。毕竟诗歌不是新闻,不必追求时效性。
罗斯•吉尔伯特老师也许用的不是比喻意,而是本意,因为她朗诵的是爱情诗。这很有意思。我觉得有些以爱情或者性爱为题材的诗,确实可以写出性感来的。例如大卫树的长行花瓣诗,那种句子成分复杂而色彩鲜丽意象迭出的抒写,让人越看越爱看,越浮想联翩,那就是性感的了。又如迪拜写的《成都的男孩》,却是一种静悄悄的不敢出声的性感的感觉。
不管是喻意,还是本意,诗贴出来,发表出来,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不放,就可以称之为“非常性感”。手头有中间代诗人安琪的一首诗《晚 风》,我是爱不释手的呀!他们入梦了,你还能睡得着吗?请仔细读读:
晚风凉了,夜色刮起秋意,内蒙像一张羊皮慢慢铺开
树的影子凉了
静静站在路旁
夜色刮起,我们在内蒙的秋意里
守着遥远的草原幻想
慢慢进入梦乡
梦是谁家的孩子
一会儿到我心里走走
一会儿到你心里走走
在内蒙的秋意里
我们手拉手
渐渐进入梦乡
2007-3-16夜于毛栗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