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2-29 15: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说……的《乡愁》& m9 d# m4 f `
文/ 山城子
+ g5 P+ R9 k# ]+ @( D; {8 }7 ]. a2 e# ?$ x( y6 j$ `& ?
乡愁,亘古的题材,如实说不太好把握,除非具体的情节能触动更多人的共鸣。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选取了夜深人静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偏又有月亮明晃晃地照进屋里来,那是远游客最容易陷入思家乡念亲人的时刻,因而共鸣千古。又如余光中的《乡愁》,其选取的几个具体意象,极符合当时亲人分隔两岸,相聚又遥遥无期的惨痛现实,因而极具典型性,而被广泛传播。5 q o' N* w4 r# x
~~~的这首,自不能与大诗人相提并论(哈,没有说作者不能成为大诗人的意思),因为整体看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总是难免的)。5 E* V/ w, w8 k4 a' Q
我很看重本诗的前两节。前两节是排偶节,分别意象于“黄河水”与“菊花”。两个意象带出的具体境界,又反复归于点题“乡愁”。俗语说“美不美,家乡水”。水的滋味,代表了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怀念。但更为怀念的是曾经一起生活的亲人们,而“菊”就是了吧?“骨气”里包含了许多故事。“佳人”用的比较陈旧,没有现代感,就难于亲切了。
+ Q7 O$ e2 w- @7 b9 G0 ?1 W* ]8 J) H5 b第三节的因以“你”拟人,用“舟”比喻,还是比较诗性的。但到最后三行,表达就相形见拙了。倒数第四行“汹涌的波涛”比喻思乡心情太迫切,但“惊起我思乡的梦”,不论是真意的“梦”,还是喻意的“梦”,逻辑上都很勉强。而最后两行中的“你”,应当还是“是你”“载你”的“你”——就是“乡愁”。那么,与乡愁“诉说乡愁”——总觉得没了诗意。且,与第二节末尾的“诉说的乡愁”,有重复之感,却没有“反复”的艺术效果。
* j' u. Z% i! u% @5 L. [8 c通篇的语言,都通俗明白,这是很有益于普及的。但没有走出传统,毕竟时代前进了,语言也要创新,要新颖灵动起来。新颖灵动的语言,更能吸引读者。毕竟,诗歌除了是文学体裁,更是语言的艺术。
9 D( J) {+ I0 b1 @% A0 Q以上,是我学习这首诗的一点感想与看法,愿与诗人~~~,及朋友们恳切交流。
: T0 S4 o# e6 i" x" W2 T/ m$ A2010-12-276 Q2 E& n7 N( h6 q" G$ V& q
/ i# H& K: J- r! L* b, R0 i( E
3 v/ C4 q4 j( ^7 @2 l
乡 愁
1 f E/ p, l% T3 _2 @9 x9 u 诗文:~~~* Q9 c3 I) U7 W* F
' Y: W, p1 e9 R$ Y _8 C, Z
饮一杯黄河水
) t: \. @( q a# w; B6 ^蜜一样的甘甜+ ~* L9 a3 h# e# B8 z% \! K$ K" J! l
涌上心头' z0 r0 `8 N e
那滋味
6 ^6 Z2 w% ]1 U/ w% c# N! E是我今生+ P5 u" g: @; Q0 f% W! { v* C
难以忘怀的乡愁
* P3 L( e$ H8 B+ ^( g' e& x& h% W8 ~, R; u) i- ?! M9 S# }
捧一束菊花! p( v' A' H& v
金一样黄的菊花- N: F" }+ F% j; Y" c9 r& \
傲立寒霜1 s* b% _4 l$ I8 S
那骨气, b, M7 J( u# Z; L9 x
是朦胧夜
' B& s( G6 Y5 i5 N" j4 q+ V5 R佳人诉说的乡愁! H7 K0 F! N/ @2 @7 ^) C
" U2 l' z. R) A4 z啊!乡愁 D: ^5 x5 O( B8 y0 n
你是一叶舟3 b R+ B6 R6 {5 I N& I8 {# {
我是一汪浅浅的海滩
; o* x t8 X! P# B- j+ F+ X, t今夜
4 l0 v; Q2 q1 F+ w( x轻风四起" k5 }& E3 O9 W6 F! l6 j
明月高悬
$ \+ c3 G1 P }2 \6 U8 @我要载你重游故地7 b0 `2 n: s% J M$ X: d
任凭汹涌的波涛
$ \7 `. j& w. A3 j惊起我思乡的梦
/ o, v2 G$ x3 D; R% K; \, Z与你一起: U8 s3 D, h4 W( ?/ }& R' P. b" p2 |
诉说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