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91|回复: 6

[选稿] 09-10《诗文综述》栏目选稿、投稿跟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4 15: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稿兼编审山城子、飘然而至)

分类:

·读贴中成(含同题点评)
·综述·中成诗文  
·文理·中成诗学  
·他山之石·阅读与欣赏

截稿时限为当月10日。从九月号起本栏增加了自由投稿。

在选稿或投稿时,请在标题前注明分类字样。跟贴有效!!!
发表于 2009-10-10 15: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隽永的北疆短制——审美江村诗人天荒一隅的《江村散曲》
文/ 山城子

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出了一位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这是谁都知道的事了;而历史正准备记录的一位行吟在北疆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天荒一隅(孔祥忠),则是“无论如何,见了黑龙江就再没有爱过其它的河”的情结,而终于结出了开江一样的浪翻冰涌的系列江村诗章。《江村散曲》(创作于2007年6月,凡26首),不过是他诗情奔流当中的一处回旋的短制。制虽短,而情长,而思深,读来诗意盎然,韵味隽永,因而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别致的审美享受。

江村,江村,有江,江岸上必有村。诗人早年插队的“兴东大队”,就是常常出现在他作品当中的江畔村落了。这是诗人江村情结的发源地,一辈子也忘不掉的。请看其中的第四首:

◎ 东方红

东方红
太阳升
火轮清晨来兴东
它为农民谋幸福
它带我们去县城
2007.06.18

[注]1970年代,黑龙江里跑的客轮都是“东方红号”蒸汽轮船。江边村子的农民包括我们知青都要靠它出行。

● 这比七绝还少一个字的短制,读来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亲切在于见着这熟悉的字样,就在心中唱起来了;还在于单调寂寞的知青生活中,也可以有逛一回县城的喜悦。毕竟是去购买生活用品,还是丰富一下精神生活,抑或是约会什么的,就都留给读者去共鸣了。这亲切之感,就是心情的美感。从诗中获得这样的美感,读者会美滋滋地想起许多青年时期的往事。而这,就是诗美的社会功能了。从艺术上说,“东方红”有着清晨的景色和“东方红号”蒸汽轮船的双关。这又是《东方红》歌曲的“词牌”,巧妙地添了一段歌词,其韵脚“红、升、东”以及非韵脚的“福”都与原歌词相同,最后的韵脚“城”,也押的很准确。这是这首诗难得的音乐美的呈现。而艺术性的音乐美,无疑会加强诗旨的情感美。

知青生活不仅单调,而且艰苦。特别是春播与秋收,大都是劳动强度很大的体力消耗。这也给诗人留下了忘怀不了的诗情,请看这一首:

   ◎ 钐刀

刀刃沾满麦子绿色的体液
刀把染上几点血泡的痕迹
几点暗红
几点黑紫
收割的唰唰声
惊吓得麦田里的鹌鹑
忘却了谈情
2007.06.24


● 这是对当年在插队村落劳动的回顾,仅从农具钐刀一点展开。从刀刃到刀把,一如特写镜头的呈现。“几点暗红/ 几点黑紫”写的是血泡新痕杂旧痕, 道出了劳动的艰辛。从视觉转到听觉,那“唰唰声”,可以体会秋收的繁忙景象。虽忙虽苦,却很乐观,因此还有一笔“惊吓得麦田里的鹌鹑/ 忘却了谈情”的诙谐。同时也暗示了他们是忙得累得顾不了去谈情说爱了——正处在那个年龄呀!这里展示的是当年知青奉献边疆建设的情怀之美,凡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会产生许多共鸣。从技巧上说切入生活点机智而简约,第一节连用两个排偶句,很有对称美,从而增强了题旨的情怀美。


说奉献边疆建设的情怀之美,不仅从乐观的精神看出来,还可以从收割后感受丰收的那种喜悦心情看出来。这就是另一首诗了:

◎ 跳动的音符

    收割后的麦田
    再次显露大地的本色

    拾捡麦粒的乌鸦
    像琴键
    敲击田垅
    奏响丰收的乐章
    2007.06.27


●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大丰收,汗水换回了喜悦的心情。心情喜悦看什么都高兴,看到收割后露出本色的大地上有乌鸦啄食麦粒,在喜悦的诗人眼里就成了琴键上“跳动的音符”。这一首从标题整体展示的比喻美,直接渲染了丰收之后心情的喜悦之美。

秋收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冬季,和冬季漫长的夜晚。因此在村中知青们的邀约活动,出门就得提个灯笼:

◎ 灯笼的光芒
风把雪粒
打在纱上
灯笼的光芒
却一次次穿过自己的肋骨
把雪粒吹向远方
2007.06.20


● 虽然是两节5行,也仅比七绝多三个字。这样小巧精干,是这一组诗的特点之一。这是诗人提灯风雪而行瞬间的感觉。诗眼在灯笼的“光芒”。光芒应是前途理想的象征,“一次次穿过自己的肋骨”,那是一种痛切的思考吗?“把雪粒吹向远方”,雪粒是思维吗?这里给读者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朴实明白的语言,由于用了象征的手法,诗旨朦胧在意象里了。语言的朴实明白之美与意象的朦胧之美结合在一起,就是这首诗美学价值的呈现。

在漫长的冬季里,就盼春天了;热爱大江的人们,盼着开江季节的到来:

◎ 开江

到了这个季节
大江的心才开始惊颤
绵绵玉龙
被沧桑割断
留下几点银白
一片湛蓝
2007.06.26

● 春天的心情,从开江写出。诗人这里先拟人后比喻,再连续活用“银白”“湛蓝”两个形容词如名词,透出的是修辞美及用词的色彩之美。在这样的美里,展示开江“沧桑”之后的壮阔辽远之感,从而暗示春天来临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开阔起来。这是把读者也带到江边与之一起感怀开江壮阔的意境之美。

诗人热爱大江,热爱江村,热爱江村的生活,必然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又从一草一木炽热地歌赞生命——毕竟人的生命是可以热爱的最基本的物质活体。请看这首《子房》:

◎ 子房
倭瓜的腾蔓已爬上
江那边的篱笆

昨日的黄花儿
未曾开放
花骨朵下面弱小的子房就欲膨胀
2007.06.25


● 第一节两行,一笔写意出一幅墨绿的藤蔓彩画;第二节三行又写意出藤蔓上的花。我们知道倭瓜(南瓜)花是一天一开,“昨日”的就蔫在那里,当然不能再开放了。而那个有子房的骨朵是雌花,第二天就会开放了。诗眼在“就欲膨胀”。说“弱小”,则更显其生命力的强大。当年的知青们,后来回到城里,一度成为祖国建设各种岗位上的中坚力量。这首诗美在以写意小景,而寓生命之强大的哲理。

生命直接与人生联系,热爱生命,必然关注人生,包括他人的人生。一首《落红》,就落出了这样的寓意:

◎ 落红

南风只是摇一摇你
你就把花瓣
抛在江里
岸上的百合哟
江中的波涛
可不像你一般柔情
2007.06.20


● 写的是大江边的百合(是当年的女知青,还是现在的江村女孩呢?或者兼而有之吧)。两节6行,也才35个字。都是这样简练精粹的短制,零金碎银一样有重量更有光芒。“江中的波涛”是社会生活之喻。诗人的一颗良善之心在谆谆告诫百合们:别听风就是雨呀,现实不是满街都是阳光,要注意“波涛”的袭击,要正常地生存与发展,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而只有“柔情”是不够的。这首诗具有 “落红”题材的创新之美,不是用来感叹青春易逝或红颜苦短,而是竭力抒发对弱势人生的善良的关注之心。

以上,我已经享受了七首短制的审美过程,就不再继续一一记录了。应当说这26首小诗,首首都精致漂亮,诗韵隽永。所以有以上的阅读记录,是想到天荒一隅与共和国同龄,今年恰逢60大寿。对于共和国,我们可以以诗献礼,而对于详忠,我就以文为礼了,以示庆贺。

2009-9-18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发表于 2009-10-10 16: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约《读贴中成》

与诗为伍

  从一开始为中成定下“主题与回贴”同步起,这个专栏就应设置了,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拖延着,这不,观云免去了我的会员作坊的版主之职,又责令我领衔中成评论。说到领衔中成评论,那是万万不敢的。中成高手云集,不说别的,观云就是其一,而山城子更是独领风骚,鸣之,七星宝剑,李文,柴进,黄岛主(黄兴锋),燕庄生铁,陈泯,哪一个文评之风不是自成一家,更有还不曾显山露水者最是大有人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中成坚持创作与批评并举,主题贴与回贴同步,自信对评论真正有兴趣的或想习之者(我说的是网上这一块,不上网就说不起来了)随着中成建制的不断完善和整体格局的构成,一定会有更多的网友到中成落户的。
  但问题是现在。现在的中成,人气不兴(诚然一个几十号人的小网站,平均每天有四五百的流量也算一般般了),人力不够,这不是中成有什么问题,这是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我们这些受观云之邀,或原本就和观云在其他坛子共过事的老友,到底怎么做才恰到好处呢?我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我知道我们当力所能及,为中成,为观云,其实也有点为我们自己多做点切合于中成需要的事——其实中成现在什么都需要,只要你肯做,中成就是求之不得的。
  设了这个论坛(指读贴中成),当然是为了彰显中成的“创作与批评并举,主题贴与回贴同步”。为何限为读贴中成呢?一,你读解的贴子(对象),其主题必须是发于中成的主题贴,而不是转贴,更不是从其它地方转过来的你此前的贴子。二,说读贴,这里包含着与做评论的区别,当然您完全可以把每一个贴子做成文评的大作,那不仅对您对中成对作者也是万分有益的。既然不是做评,那么理论上的逻辑就可以适度的差强人意了。因而文字相对随便些,不必那么严谨(当然又严谨又活泼那是最好的)。三,标明读贴,意在强调与灌水式回复的区别,是要适当的有理有据的,最起码能标注出你的读解来,既不是人云亦云的引用一下,也不是打几个马马虎虎的字眼。四,也是最主要的。标明读贴,就是以读为主体,主题贴为对象,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美与丑常常是互现的,这就要求不仅审美还要评判丑。要体现读者的诚实与实事求是的精神。中成文学为何以成人命名,就是取其负责和认真,而不是猎情色以哗众,这是中国成人文学网http://www.zcshige.com与其它******站的本质区别(你只要搜索一下几家大的引擎就知道了)。五,这个读贴不仅仅限于诗文,还包括小说,绘画,贴图,总之包括引起你阅读兴趣,并形成文字一切张贴于中成网所有专栏论坛的主题。
  相约《读贴中成》是恳请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和我没有提到的中成会员,以及有可能读到这则贴子的朋友,能真正地携手于中成,共建中成——中国一个成年人的全方位的文学论坛。共同打造《读贴中成》这一品牌,推进中成建设,以不负我等注册了这个中国成人文学网——论坛。

                  与诗为伍
                  09-08-06记于中成网
发表于 2009-10-10 16: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也是需要灵感的

观云忘我

  我们的生存并不专为诗歌,尽管我很想早日成为一个专职诗人。然而,纵然成为专司于诗歌写作的诗人,我们的生命也不是只围绕着诗歌。
  生命总是在新陈代谢中持续,它的新陈代谢少不了衣食住行,却可以忽略诗歌。因此,一个普众的生命体内若包含有诗歌,则这就是一个具有灵性的个体。
  诗的写作是需要灵感的,那时的文字才鲜艳多姿,充满活力,否则纵然雕章琢句也是死水一潭。
  我们读许多名家的作品,如果不是受其光环的辐射,我们会觉得有很多诗章其实是极其一般地占有了诗性、诗意的,有的甚至连这些都没有。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认可这些是诗。因为这是一个大众公认的诗人,是史上或现存的名家,甚至主导着当时或现在的诗坛。在我们的意识中,潜意识里,诗就是象这些名家所写出的这些文字。
  郭沫若就曾对年青的朋友说过:“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这是一代宗师所难得吐出的话语,也是真理。我想这既不是郭沫若的谦逊,也不是他的虚伪,更不是只说他个人的事,而是泛指了名家包括众多的大师级人物在内的诗歌史实情。
  当你读完了全唐诗之后,你竟然发现了似曾相识,但你记不住全唐诗,你只记住了那些令你铭记最深的诗章,正如你读过文学百科全书,但你记不清所有作者的名字,而盘恒于你脑际的也仍然是那些名家大师。
  诗是要创新的,这创新有待于灵感。但灵感不是创新意识,更不是先锋意识,它是人与自然与诗在突然间的默契。
  诗是要总结的,这总结既包含了过去,也删节了现代,包括删节了你自己的似曾相识,当你成为这总结的集大成者时,你就是名副其实的宗师。


  诗总是存在着,纵然这个世界不再有人写诗,那具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也会时不时地感受到诗的袭击所引发的心灵的震撼。
  然而,诗其实是有限的,尽管人类文明史上有那么多诗人那么多诗章乃至于今天的网络一天的数量就超过了若干年前的总和。但诗还是有限的,守恒地延续着。诗不可能象大生产或现代大工业那样,说增产就增产,说扩展就扩展,诗不是增加几条流水线就能制造出来的。听说有专供写作的软性,只要点点鼠标就能无限地生产出诗来,只是诗不是时尚的产品,不是生活之必须品,诗人不是当下追星族的猎物,否则发明这软件的人一定大富大贵的。
  如果我们排除了每日里那太多的重复,看看还剩下多少,如果我们排除了有史以来太多的重复,看看到底还有多少,题材啊,体裁啊、情感啊、欲望啊、理想啊、人生啊、酸甜苦辣……后人所不断重蹈着的前人的脚印,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生的诗歌。然而人类总是健忘的,如同转世重投喝了孟婆汤一样地没有前世前身的记忆。如果诗也是这样,人文也是这样,没有历史,没有那留下来的那么多如山如海的记忆那多好啊……
  可事实上,我们既生存在当下又忘记不了过去,我们在历史的重负下——历史不是我们的骄傲,那是前人的光荣榜。历史所召示的正是你穷极一生的探索与创新。

  在论坛上我多次说过:诗意不等诗。但有的时候就是那点诗意就让我们不亦乐乎地快活起来,这是因为诗确实不等同于生活,她远远地高于生活却又屈尊在生活的地平线之下。诗就是这么怪异。在王权时代,除了王者之诗,有几个名家不是屈尊于王权,为王者欢欣,为权杖欢乐,或最终选择孤吟。今天我们是有幸了,生活在一个诗被政治放逐了的时代,但我们仍然念念不忘的是诗曾有荣耀,这荣耀和王者和权杖和此起彼伏的胜负连在一起,民主啊,自由啊,国计民生,这哪一个不是权杖先帜起的旗帜。政治家兼诗人或者美其名曰社会活动家兼诗人,他们将诗带到了人生最亮丽也最黑暗的舞台上让诗成为罂粟花。诗人总是贪婪的吸毒者。而今我们解放了,自由了,实现了诗与诗人的统一,可我们在获得了诗的书写自由的同时却又在放逐诗歌,使诗成为不可名状的艺语。我们的生活真的竟如此这般吗?诗坠落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没有绝对的东西,我所陈述的也只是个大概,但既然是大概就代表了一般,一般的便有了普众的特性。当下到底是什么人在写诗呢?这是个问题,这真是个问题,如果我们弄清楚了,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当下的诗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发表于 2009-10-10 16: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繁枝亮色迎春到——扫描当代中国情诗的发展

文/ 山城子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情诗是雅伴儿的缠绵悱恻和情美关照。
我爱诗,更偏爱情诗。读到好处,还写点笔记,每认真一回都会有所得。因为我也写诗,也涉及爱情题材。
读多了记多了,就对当代中国情诗有了概略的印象。如果用一句诗意,就是“繁枝亮色迎春到”。

中国新诗的春天来了,其中最繁茂的一枝就是情诗。
这从它生长的基地就可以看出影像——许多文学网站都辟有情诗专栏,没辟出的诗歌论坛,也欢迎贴发情诗。特别是洋的情人节和土的七夕临近之际,各大诗歌网站都会热闹起来,临屏赛情诗呀,互赠情诗呀,捉对游戏情诗呀,乃至情诗接龙等等。届时诗友遥集屏前,情绪高涨,灵感频至,现场吟出许多精美之作来。不必说更有中国情诗网鼎力喋血支撑,已然开网6年,自筹资金出《情诗》季刊3年,十余期的作品红火于读者手中了。
这对那些悲观中国新诗前途的人,无疑是个背后掌,激起睁开眼睛看——那桃红李白,柳青花艳,叶肥瓣鲜,足以引蜂蝶嗡隆,鹰飞燕舞,虫鸣草长了。

两年来我已积累诗友馈赠诗集诗刊50余册了,里面都有情诗可读可赏。虽风格迥异,且笔墨深浅,情怀浓淡,传统或现代,荒诞或朦胧,婉约或大气,别致或直陈,纵观起来已然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打起黄莺,莫叫枝上啼”、“清晨,我挤一碗鲜牛奶,轻轻地放在你的窗台”可比了。一句话:中国新情诗正在长足地发展,长势越来越旺哩!

其一:出现了情诗题材的系列大作。

深刻我印象的是北京大卫树的《花瓣诗》与河南穆晓禾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后者99首,前者98首,都可谓之“百首系列大作”了。

大卫树的花瓣诗,手法巧妙,意象新鲜,语言美丽,而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传统的审美氛围和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蒙蒙,水也烟雨蒙蒙,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蒙蒙”
这是题为《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里的两行诗。标题这样的长,诗句也这样的长,长如美丽的花的小径,谁走进去,都会沐浴到强烈的情浓情香情飞情扬的,而不愿意出来。
“从此,你就别管我对自己多么残酷,我愿意站在我爱你的大地上独自承挡风风雨雨/ 从此,你就别理我对自己多么无情,我愿意坐在我吻你的时间里独自面对苦苦甜甜/ 从此,你就别问我对自己多么冷漠,我愿意处在我想你的生命里独自面对悲悲喜喜/ 从此,你就别问我对自己多么无理,我愿意呆在我拥你的心脏里独自面对冷冷暖暖 ”
这是题为《爱你,就给你一个你想要的宇宙》中的四行诗,每一行诗均已占了36个音节的位置,但读起来一点不觉得长,因为那种排比反复的美感力量,支持着读者的投入——因为这样的表白——而今的年轻人,这个时代造就了他们,心气高,意气盛,才气大,会倾诉,会表白,会表达——这首诗就是情深意长的倾诉,就是火山爆发一样的表白,已经不是“海枯石烂”可以企及的了。
大卫树的花瓣诗也有短句排列的,但我非常喜欢其中那些长句排列的篇什。因为读起这些长句子,不仅让人情感强烈地升腾起来,就是那遣词造句的功夫,也觉得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原来我们汉语竟有这样的丰富呀!

穆晓禾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个窗口呀!我一个一个窗口地驻足,每一驻足视线都被久久吸引,情感都被深深打动,审美都被徐徐打开。这儿,真的是太有魅力了,一种深爱的魅力。这种魅力是用明白晓畅、诗性化的口语表达出来的,是用轻灵的跳跃、意象的抒情焕发出来的,是用朦胧的象征、迷离的隐喻透露出来的,是凭借冷静的哲思、现代的警句折射出来的,是构筑了雅俗共赏、多重审美而呈现出来的。
“不说话,只是盯着我,盯疼了我第三颗纽扣。/ 捣衣女,你窃走了我的上午,让寂寞的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窗口(三)》)
前行的“盯”用了复沓,“疼”用了夸张,“第三颗纽扣”是拓展了的借代——借用心隐藏的位置来代替心。后行“窃走了我的上午”是用了异配,“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是用时间状语置换主语的一种创新出来的修辞格。或许可以概念为“换主”吧?这是语言。
“小草在歌唱,每朵花都有一颗心/ 我看见过众多动物会流泪,会有哀伤的眼神/这是某个人的隐秘,思念一个人一定会留下烙印/ 会烫伤脾胃,会在某处深埋一粒种子”(《窗口(五十七)》)
这四行从植物跳跃到动物,再从动物跳跃到人类,及人类的行为上来。四行诗递升出三个意象,将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一步紧似一步地张扬,落脚到“深埋一粒种子”。什么种子呢?当然是“爱”的种子。这是跳跃。
“但我们会置换你我,置换瓶子的形状和颜色/ 水至清则无形,情至爱亦无形”(《窗口(六十九)》)
第一行的“瓶子”,其象征意义很是朦胧。从浅层的意思看,那应是爱的形式,而“形状和颜色”则是爱的内容。但我读这一章的感觉,诗人说的或非男女之爱,而是在论诗呢!这一论诗,文本中的“你我”也不是“你我”了,而是诗(你)与诗人(我)。这样那“瓶子”就不再是象征,而是诗的形式的隐喻了。这也是多重审美的例证呀!
“这一生,这一世,我只与人间美好的词语为伴”(《窗口(四十三)》)
这一句,应当输进注册时那个“签名”的位置去。我签的是“诗是人生的雅伴儿”。不知穆晓禾是否这样或那样地签过?签到这个位置的词语,无疑都是很有些魅力的句子。
总之,这99个窗口呀!凝结了诗人的执着、睿智和才华,昭示着真爱、挚爱和深爱。如何不魅力而又美丽呢?

其二:形成了偏重情诗创作的诗人群。

这方面深刻于心的有祁人、席芷、吉祥女巫、紫穗穗、张后等等,尽管他们可能互不相识相熟。

网上能见到《张后的100首情诗和100位诗人的点评》的帖子,其中有汉江的点评说:“张后擅长以少女与动物入诗,使诗平添几分柔美和童话色彩,而“夜”与“梦”的特定背景又恰好让他丰富、奇妙的想象得到‘恣意’发挥。”
有消息说冰封南国大地的时候,张后正在北方某市悄悄签名销售新出版的情诗集哩!可惜我一直无暇欣赏他的作品,既然能云集众多评家笔墨,那一定是很可观可赏的了!

紫穗穗的偏重情诗创作,与她较长时间在诗歌大坛情诗专栏担任评手和组织情诗活动有关。我是在中国情诗网见到她的作品的,开始还以为是她集合的多人之作,后来才知道那帖子上的所有24篇作品,都是她参与活动的一首首“接龙”。
“她在镜子里/ 仔细地画山画水/ 画一枚樱红的玫瓣 // 她不敢开口/ 她怕她一不小心/ 将心中的苦酒打翻 // 她还怕,唇角流出的熏香/ 醉了夕阳,红了晚妆”(《伤口》)
这首第三人称写出,短短的8行三节,不过58个字,其内涵质量很大,沉甸甸的感觉。甚而至于是一个中篇的故事,凝练其中了。第一节复沓用喻描摹“她”化妆。第二节洗墨如金的暗示了她曾经的爱的创伤。第三节暗示“她”迟来的幸福之恋正在进行时,与开头密切呼应。临屏作品写到这个份上,其功底才情可见一斑了。

吉祥女巫作品虽然不多,但凡为诗,必是情意缠绵悱恻深挚由衷的情的喧释。她的情诗很性情,是性情中人写性情中诗,情真而语雅。语雅,才可以生动载情;情真,方能共鸣于性情中读者。
“秋风掠处/ 惹千丝万缕心绪/ 轻舞惆怅/ 静拥寂寞/ 将轻语与浅笑/ 在叹息中隐藏”
这是《莫名的感伤》的第二节诗。不起眼的一个“惹”字,万千汉文不可替代。诗的遣词造句就应当如斯准确。“惆怅”可以化作浅彩长袖,而“轻舞”;“寂寞”,也如所爱一样可以静静地“相拥”了。美在词类的活用,表达的是性情中一种静静的淡淡的美的体验。
“缓缓的走近你/ 带一身的落寞/ 没有刻意的装饰/ 也没有丝毫的造作/ 来不及稳住/ 蹒跚的脚步/ 来不及弄清/ 是对是错/ 于不经意间/ 就把你的名字/ 在记忆中/ 深锁......”
这是《无声的歌》的第三节。深爱的音符,组成深挚的旋律。所以“缓缓”——原来“我”是处于“落寞”的精神环境中得遇“你”的,显然不是初恋,再恋而从容而任性交织的意态翩然而出矣。什么对与错呀,就认定你了——如说你就是我今生的等待。
“落寞”的活用,“名字”的借代,“深锁”比喻后的拈连,以及“缓缓”“蹒跚”“不经意间”的确当,都是语言诗性的呈现。

席芷的作品见于网络颇多,喜欢以组诗、系列组诗的形式出现,不论所拟题目是《春》是《秋》,反映的内容大体都关爱情。阅读席芷的爱情诗,一如品尝新摘下的甜柑蜜桔一样,甭提有多恣意。因为她诗的语言干净得洗炼,机智得冷静,鲜活得俏皮,是一种清丽的婉约风格。
“那时候的天呵/ 灰蒙蒙的 只有一点倔强的蓝” (《秋•某天》起兴节)。颜色也能倔强么?当然!拟人了,又移就了。——这是俏皮的鲜活。
“都用尽怎样的勇敢 才喊出绝望的花开” (《秋•某天》第二节末行)“勇敢”呼应前边的“倔强”,“花开”呼应那作为希望的一点“蓝”。一个“都”字泛指,整句概括——当今的爱情怎么比封建统治下的国度里还艰难呢?——这是冷静的机智。
“说什么好 雀鸟们多忙着成双/ 这没什么不对 你没有桥 你过不来” (《秋•某天》收尾节)最后的两行具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意味。雀鸟们忙着恋爱, “桥”是没得搭了,“你”如何走过来呢?这样的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形是当代青年或年轻人的困惑么?前边已经透出不如封建社会了,后面是远远不如雀鸟们的自由自在了。如今的爱情是怎么了?看着红尘滚滚喧嚣红灯绿酒粉黛媚眼,人们能不戚戚的寻味吗?——这是洗炼的干净。
“巷子深处的人 是彻底不见了/ 巷子的月光太寂寞 她说从此做丁香一样的姑娘 // 先理出这样的脉络/ 尽管这节日的面纱还有些薄/ 尽管这秋天的金黄还不太像/ 尽管这 姑娘 我说也说不清的寒凉”
这是《秋•节日》的第四、五最后两节诗。巷子不再下雨,看不到那些情意绵绵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油纸花伞了,只剩下寂寞的月光。既然“掠夺”了春天,就做一回朴实顽强的“丁香”吧!接连的三个“尽管”排比——排除性的条件转折,强化了爱事的凄凉。“面纱”以具体喻抽象,“金黄”用如名词,“还不太像”一语双关,毕竟不是现实而是精神的慰寄呀!多么伤情的节日呀?这样清丽婉约的诗句实在不能出自别人之手呢!只有席芷。

有“情诗王子”之称的祁人,作品在“中国诗人”网集合颇多,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的,徜徉其间,美不胜收。通观祁人先生的情诗,大抵都是赋的手法,但因技艺娴熟巧妙,铺陈出来的审美,就美于一般而拔萃了。
“那时/你小/我也小 // 小雨下起的时候/我们仰着脸望天 // 说 天哭了 // 我擦你的眼角/你擦我的眼角/脸上全都湿漉漉的 // 我说你哭了/你却说我哭了”(《那时》)
全诗分为五节共11行。通篇清一色的铺陈,清一色的口语行文,却为何这样美丽呢?
是凭借雅,凭借雅的能力和技艺。先是“小”这个词的复沓“你小/我也小 // 小雨下起的时候”。这里关键是第三个“小”的出现,景物那样轻轻地就进入了人物的童年。再一个是“哭了”一词复沓,却是景物在前而人物在后了。两个复沓于前于后巧妙地完成了一个“人物——景物/景物——人物”的回环呼应。之外,还在回环之际复线了一个“说”的复沓。妙在第一个不说谁说,而后对应以具体的谁谁说。这情形若是不驻足细品,你便只是感觉到美,却不知美以何了。
“你赠我的这只鸽子很乖/我常常闭上眼/听它咕咕叫唤 // 总是每次你一转身/它就随你飞去了/我只能睁开眼睛 // 唤你/带它一起回来”(《鸽子》)
仅仅8行的小诗,还是清一色的赋法铺叙,还是清一色的口语表达。但既不失之直白,也不失之一般,因为这里的“赋”法与象征的手法并行,于是产生了双重审美的构架,且镶嵌了从闭眼到睁眼动作层面的语义回环(不是回环格),就很别致地表达了爱而难舍的真情。

其三:拓宽了情感领域丰富了艺术手法。

应当说感情领域的拓宽是很明显的。不再是单纯甚至单一的男女正常的爱慕与想念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商品化及信息的全球化进程,婚姻观、爱情观、性爱观也悄然地不断裂变着。社会现实的行为与观念,也一定会反映到诗人的笔下来。例如沉入同性恋的,赞赏“一夜情”的,痴迷网恋的,张扬性解放的,关注和平环境下不幸的婚姻等等。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情诗里很难找到的。而当下,不必找就可相碰于网络或诗刊诗报。

例如迪拜写的《成都的男孩》。
“他的三角内裤被棉被盖住了/ 刚才,我的嘴唇与它包裹着的肉体进行了交锋/ 那销魂的体液不知道我能回味到什么时候// 现在,我能非常清楚地看清和仔细看的是他的脚/ 两条小腿上的汗毛无序地排列着/ 肌肤富有弹性”
自古以来被爱的诗性描写对象,多是女子。即或有“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誓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样的古代女性大胆表白爱及男人的抒写,也逃不脱男尊女卑的历史局限。而《成都的男孩》彻底地反正到性爱平等的平台上来了。就此点而言,当是当代诗歌思想性的一次标志性的突破。虽然,据说这里写的是同性恋。

例如舒云儿写的《白裤子》与《林间风》(见《情诗》季刊2007冬之卷10、11页),从素材看应属于性爱,且是已然的性爱。何以见得《白裤子》属于已然呢?请看全诗:
“他说里面有间暗室,暗室里有尊佛像 / 抱紧它会幸福一生,你在黑暗中摸索着走 / 他急跑上来,从后面搂抱着你拐了进去 // 你想看一下佛像,可是除了黑 / 你什么也看不到 / 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 雨一直下着,泥泞的小路/ 弄脏了你的白裤子”
诗人采用第三和第二人称,可以理解是他人的故事。
第一节写进暗室。暗室可以方便事情。“他”是哄着“你”来抱佛像获得幸福的,而“你”可能也知道不一定有什么佛像,但期许的幸福倒是有了可能的环境和氛围了——从后面“搂抱着”了呀!
第二节写的是已然。 “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作者巧妙地透露出“他”很老练,可能是过来人了;而“你”显然是第一次。接下来就暗喻过程和结果,结果是“脏”了“白裤子”。
小诗写得极文明,这与网络上一些所谓“下半身”的露“粉”,不可同日而语。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是干净的、高雅的、美丽的。这样的小诗只能给人以一种纯雅的美感享受。
又何以见得《林间风》,也是个已然的作品呢?看全诗:
“诗谁安排的命运 / 纵马的女子 /踏碎月影,进入他人的江湖/ /笑谈如风,把酒论醉/ 我叫你哥哥,命里的动荡 // 你不再出现 / 仿佛忘记我赤着脚来过 ”
第一节写“纵马”的女人。语义双关,也是暗喻,撞入了他人的情感领域。
第二节写“他人”的潇洒爽朗。使女人一见倾情了。
第三节写“哥哥”不再出现,“我”淡淡的感伤。
全诗妙在仅在最后一句中的“赤着脚来过”,泄露出已然的秘密。
这两首小诗,写得难道不是“一夜情”?

例如空灵部落写的《雪地的行囊》就是关注和平环境下的不幸婚姻。
“放下来,雪地的行囊/ 泥土苍白的时候,旱獭寂静地磨牙/ 草色褪尽。黑暗了女人的面颊// 藏獒也是孤独的,羊在远方/ 在一个听不到风声的长廊/ 记忆模糊,颤抖着羊儿的呼叫// 女人的怀里,有一双幼稚的眼睛/ 从乳泉上移开来,观察着来路/ 对着灰与白的影像。惘然”
第一节诗,写雪域高原:苍白的泥土,磨牙的旱獭,褪尽颜色的草。场景好不寂寥、灰暗,难怪放下行囊的女人黑暗了面颊。
第二节诗,近有藏獒,远有羊群。何以这般孤独?她的男人呢?“在一个听不到风声的长廊”——显然分别的时间很久了,连记忆也已模糊。然而羊儿的呼叫又何以“颤抖”呢?——再模糊也忘不了当初的邂逅呀?是邂逅还是遭逢呢?羊儿在呼叫它的主人么?是谁在“颤抖”?不可能是羊儿,而是羊儿的主人——藏家女在颤抖。是害怕的颤抖,还是害羞的颤抖,抑或是高兴的颤抖呢?即便都是也合情。就这么两行诗,掩藏了怎样丰富曲折的情缘故事呢?但女人不说,默默奶着孩子。行囊就在脚边。哪里去找男人——还是情人——还是一夜情的情人呢?那个当初的情形一闪即逝了。诗人就是这样通过主体形象的缄默无语,将读者陷入猜想之中。应当说这正是诗的互动的妙处,是其他一切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所在。
第三节坐在行囊旁边歇脚奶孩子的女人惘然着。镜头肯定被拉长,被一点一点地推远,直到女人成为一个小灰点。孩子的爸爸到远方打工去了吗?大体知道哪个城市的工地或乡下的煤矿砖窑嘛?长时间有无信息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喜剧?悲剧?小说家看了,会撰出怎样的一部故事来呢?

艺术手法的丰富是空前的。象征呀,隐喻呀,密集用格呀,模糊呀等等。

且看轻若芷水组诗《得鲁依》采用的模糊手法:
“得鲁依/ 得鲁依再一次从你的嘴里走出来/ 走进我的黑夜,你说,这多么像一枚鲜果/ 沉沉的捏在手上,沉沉的就是你/ /得鲁依,这个新鲜的名词/ 新鲜的浆,再一次被我咀嚼”
这是第一首。“得鲁依”作为“你”“我”对面言语中的相似于代词的角色出现,因此产生了模糊的艺术效果。如果(假设)我在晚上有个约会,那末现在我就认为“得鲁依”代的是“爱情”。不妨将文本里的三个“得鲁依”都换为“爱情”读一下,那不就是一首很美的小情诗吗?美的是“嘴里走出来/走进我的黑夜”句子中“走”一词的活用拈连与复沓;美的是“沉沉”叠词的运用与“沉沉的”反复;美的是接下来“鲜果”、“你”、“浆”、“咀嚼”的系列比喻。你想呀!一首仅6行的小诗,竟然9用(加上“得鲁依”本身的反复)辞格,能不美么?
模糊手法的陌生新鲜朦胧有趣的效果,在于诗人不进行明确的指代!这就有别于象征了。



喜欢深谷幽兰的《夜的守望者》。这首26行的诗,不着痕迹地悄悄49处用格,是典型的密集用格的手法。
“夜的唇,衔着失血的梦/ 守望在血液的路口/ 身体里,成群的花朵/ 涌向梦的腹地/ 汁液饱满的花朵/ 也无力唤醒,沉睡的顽疾”
且看他的第一节诗:首行“唇”与“衔”的比拟,“失血”与“梦”的比喻,就呈现了语言的诗性美。第二行“守望”是“衔”比拟的继续,“血液”与“路口”是比喻的变换。接下来的“成群”“涌向”依然修辞以比拟,“花朵”“腹地”“汁液”“沉睡” “顽疾”继续比喻行文。6行诗14处用格极为少见,读来却不留痕迹,只把画中女性并不平静(生理上的),却又平静(理智上的)的“守望”意态,从朦胧的意像中透露出来,且抛出一个“顽疾”,让你猜想:那是怎样的“顽疾”呢?

寒雪梅花的《秋水》,很别致用了隐喻的手法。请看全诗:
“秋水明净潺湲/ 秋云飘逸// 秋天的鱼生出/ 许多小宝宝,吐小泡泡/ 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 这也许就叫青梅竹马,从秋天/ 认识,春暖花开时我们分离// 至今,我还吐着思念你的小泡泡/ 一串串,一坠坠”
10行的小诗,她精心的分了四节。
第一节直从标题起兴,两行10个汉字干净利索得没法再简洁。虽是秋,却无伤感,有水有云,云水辉映出“明净、潺湲、飘逸”。文字面铺陈的是景,行间里抒发的是疏朗逸致的心情。
诗是从第二节铺垫隐喻的。从诗文本中你还看不出诗人心中哑然快慰,抑或淡淡若失的回味。仿佛就是在展示自然界的美好,以其细致的观察和和描绘。妙在“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素材做成意象的选择——谁都能想到一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捉迷藏。这就是诗人使用隐喻所要的阅读效果,也是诗人忍俊不住的主观审美的陶醉。
有了上述的隐喻铺垫,再走一步,就极其自然的过渡到诗旨的所在,儿时没发芽的爱的所在了。说“这也许就叫”表面上好像是对铺垫的一种不确定而又认可的判断,但内里何尝不是诗人对与两小无猜小伙伴玩捉迷藏情景的回忆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新情诗已经有了作品上的重大收获,例如近几年来不曾间断的由不同网站或论坛发起的“情诗大赛”的获奖作品,以及各地刊印的民刊民报上的集中发表,乃至个人单集或多人合集的出版。例如中国情诗网老秋等七位实力诗人合出的情诗选,就是很好地展示。

最后想说,限于个人视野,必有许多明珠遗漏,诸多大家未能上镜。好在不是排座次,而是说明新情诗在多方面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实证,以上所举亦可确凿出中国新情诗的长足了。
2008-2-19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9-10-16 15: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奇妙的<好心情>》
Tags: 心情
中成第三期网刊中收录了几期同题之作,其中有同题三行·好心情。
 《好心情》

  王芥

  清晨,听到阳台花开的歌声
  绕过闹钟,我提水轻声缓步
  却见昨日的诗稿铺展在花盆

  2009-7-29 10:42

  《好心情》

  村姑翠儿

  总能梦见一群好奇顽皮的文字
  引领着一颗单纯的心
  向着天涯的尽头不断的出发

  《好心情》

  路俊之

  哪里来什么好心情
  弱弱的年代里
  自由往往悲伤远离

  《好心情》

  中国成人

  恰似那隅然的一瞥
  看见邻接的花好月圆
  忘却正身处逆境

  《好心情》

  柴进

  嘴角翘起一丝笑意
  嗯,那首歌在心底游荡了N遍,
  只有我自己知道

  《好心情》

  小雪

  清晨播下一枚坚硬的果核
  直到黄昏时它还没有发芽
  失望的我端坐在午夜枝叶已缠满我的全身

  《好心情》

  飘然而至

  随身携带的一面镜子
  不高兴时
  拿出来照照自己

所收七篇之中以飘然而至的最简单,也最通俗和最直接,没有拐弯抹角,如同不讨价还价一样,拿了东西就走人。可知作者对“好心情”熟悉有加,是非常知己的。
这篇目出得有点玄,不是玄在别处而是因为简单,因为简单所以便玄,这就是辩证。若标题稍微复杂一点,比如加些前缀后缀之类,加得越多,越明了,有如指意一样,因为具体——所以就容易操作。但现在不具体。所以就难以捉摸,当然(相反)也便于发挥了。
但优秀的诗篇往往是最接近本质的,其实它们本无需多言地就存在在那里。更多的增持只是它们本质之外的色彩罢了,有时因为色彩的掩蔽反而不见了原色。
诗为什么最接近哲理呢?因为它简单,因为它避开了冗长的叙述,简约了尘世的繁琐,而归于理性的升华。形象本身就是真理的写照,上帝的影子复投于大地之上,否则上帝怎可能在六天就创造出地球全部的形态呢?原因很简单,它们是上帝的投影。
人类对于事物的陈述,源于人类逐渐积累起来的认知,是一个逐日添加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的负重和地球的引力,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就是常说的返朴归真。
飘然的这首诗就是这样的。他领略了题旨(也许出题人,都未曾意识到。这只是我的猜测。)直奔而去,连解释都没有更不要说形象化的过程了。如以“太阳”命题,有人写道“太阳,它让万物因为光合而生长!”或“太阳,照着我的孤独,让它们朋友起来。”等等,这些多是直接的,但很少有诗人愿意这么写。因为色彩单薄。
飘然而至也许是个色盲,他看不见色彩,或者他认识到所有的色彩只是光的折射,只要有了光,便有了色素。“光在那些物体的表面燃烧起来,如同跳跃的火苗。”因此这里的《好心情》在飘然看来也如光一样的具体和形象,而不是形容下的飘逸之态,并且一下子物化为镜子。为什么要物化为镜子呢?这是因为下面内容的需要。
好心情,它的形容的对应,当然是心情不好了。但对立了,一下子是不容易掉头的,所以作者巧用了它们的临界——不高兴时,拿出来照照自己。一个人随身带着好心情,就如同永远沐浴着阳光一样。一个形容词,变成了名词,并进一步实用起来。怎能不让人称奇呢?
而因为其短易记,就好像真的可以放在上衣口袋里一样。因为心情的不适,把它拿出来,只幌了一下,想起好心情便没有理由再让自己不高兴了。所以在奇之后我又加一字——妙,组成这篇《奇妙的〈好心情〉》。别人的感知如何我不知道,但今天我确实是大受其益了。因为我的心情(近来)不怎么好,甚至有点糟,尤其在今天。但突然间想起了飘然的这首诗,如同飘然来到了一般,我的心情好了。因为受益,所以不敢相亡,便捡起久荒的笔,写了如上的文字,算是对作者的感谢。
  《好心情》

  飘然而至

  随身携带的一面镜子
  不高兴时
  拿出来照照自己

我全收了这期同时,不是有意作比较,而是想证明我所言不虚。不虚不一定对,但不对也可以作为参考,以要求正确。

                          09-09-14
                                                                       写于中成
发表于 2009-10-16 16: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行之美——赏观云忘我的诗《无法轻装》
文/ 山城子

    尽管“无法轻装”,诗的主体形象毕竟是潜行(梦游、夜遁)了。潜行在于行,而非归隐,更非颓废。归隐者是古代入世不成的无奈选择,那是封建社会昏庸作用于智志之士的必然;颓废者是被物质打败后的破罐子破摔,是精神上的懦夫。而潜行者显别于该两种人,是潜而不归不隐不颓不废,却要行,却要追求,却要默默地打拼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无疑这是一种积极向上而美丽的精神情愫,是要为一个诗的大国重振雄风,再塑形象而去身体力行。
    呵呵!一开头我就啪啪来这几句,说的是观云忘我君这诗的诗旨之美。
诚然,自觉地负载着这样的时代文化重任,就不是轻松的事情了。这是标题之美。
《无法轻装》由前后意境贯通的六首诗构成,全然使用简洁明丽的语言,并以三行楼梯式为主的形式行文,外观上就流畅出一种飘逸之美。
    诗的主体形象“我”的对应形象,是位金丝鸟一样的“丽人”。在我这个老读者面前,丽人或许不是丽人,说隐喻也好,说象征也罢,诗人将丽人写的超过西施,胜过贵妃,这是所用手法之美。
    西施那时,生产力太低;贵妃那时,虽盛世毕竟远非现代。鉴于商品统治世界两三百年来物质文明的发达,而对其追求者的诱惑与百般享受,也远非昔比了。古人你只能荒野纵马,如何比得上今富豪之子城里飙车;先前皇帝的金銮殿何其冷硬粗笨,而当下巨价别墅之一应设施何其温馨舒适?所以我读出了“丽人”之丽,丽过西施,也美过了贵妃。象征也好,隐喻也罢,这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而作为诗的直接的美感,肯定来自文本。
    第一首《无法轻装之三缄其口》的文本由3(行)×7(节)完成。极写丽人的物质佩饰和华美的楼宇厅堂,并状以“摇滚之声//
款 / 款/ 而起”收住。美在丽人的华丽身影,恍然而至。深一层的美在于隐喻商品大潮摇滚乐一样震响了物质的崛起。
   第二首《无法轻装之和衣而眠》的文本由3(行)×7(节)+“T”形尾巴完成。与第一首末尾复沓回环起兴,立刻显出一种衔接之美。这首极写丽人含情怀春体香之美,及“我”的不为所动“和衣而眠”在琴声中。而这“T”形排列的“一缕琴声/ 宫/ 商 / 角 / 徵 / 羽  ”  ,我宁愿理解为是诗之古国的传统遗声。暗示了“我”不为丽人——物质化身——的诱惑所动。这一切是整合以意境之美,令人品味不已。
    第三首《无法轻装之 沉睡》,文本形式同第一首。这首写“沉睡”,心静之睡方能沉,是克服了“白日之张惶”(毕竟物质的诱惑力无处不在呀!)。又美在夜景的点染,而不去赏景,偏偏是沉睡“在丽人的膝上听爱情之颂歌”——我觉得这是当下中国绝大多数人(包括诗人在内)基本进入小康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中,抑或是先富起来的形象写照。如若饥寒交迫,哪有精力和时间守在网上天天诗文追求呢?
    第四首《无法轻装之梦游》,行文是3(行)×7(节)+个尾座。这首是上首“怀一夜之憧憬”的展开,籍以“梦游”的形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无疑又依赖于物质的丰盈,因此“夜幕中/ 漏出的微弱而又强烈的光晕是那样地充满魅力”。是的,我进入这里的意象,就不必解释我至今何以本可以去出版若干的文字,却半本也未。想到十三年前我走进某出版社的编辑主任办公室,如何尴尬囊中羞涩,而宁愿我的素质教育专著冻在电脑中。试想假若我执意,也难免“你点头/ 你弯腰/ 你屈膝// 你一步/ 一回头的/ 笑容可掬”,只是我的面部神经,没有那样的遗传。“先富”起来,或开辟一个理想,岂是有人格尊严的事?所以,从“从丽人的膝上/ /逃出了空旷的/ 大    厅” ,就共鸣为我的必然了。
    第五首《无法轻装之夜遁》,21行分为5节,彻底革命了前边的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是要革物质之命了——革除那些物质上的肮脏,赶到黎明那儿去创造干净。钻进诗意里去说,就是人来到世上,来到现实面对的这样的一个人类必经的时段,毕竟怎样选择,是追求物质,还是追求精神?一个“遁”字,已经明了。物质与精神应当平衡前进,现在挤在物质路上的人数太多,而投身精神路上的人太少。为了这种平衡,离开丽人到黎明处报道,无疑是可敬的,我愿同道。我愿痴迷让另一位丽人,可以奏响“/ 宫/ 商 / 角 / 徵 / 羽”并一样可以摇滚起来的丽人,进入我们中华现代的先进的高雅的文化殿堂。
    第六首《无法轻装之结局》文本恢复了3行楼梯。这是结局,也是最后的摊牌。尽管语言上比较前五首要露些,但可让读者更能明白丽人阴影里的内容,更能明白诗人为了高雅先进文化追求的苦心;同时警示世人不要掉进物质的“欲望”之口,应当像“那夜遁的人”潜行于精神的家园,为社会的精神文明自觉奉献,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得以实现。这样的意境之美,通过几首的接力,终于连成了一片。

  我知道,观云忘我君天天潜行在网上,我和许多诗友汇聚在由他创办的“中国成人”这一块园地,与其同道,默默耕耘,天天夜夜地避开那个大厅里慵懒的丽人,来一点点地激活我们原是风雅的另一个丽人。
感谢观运忘我君让我在《无法轻装》里获得美感与力量。
2009-10-11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附:《无法轻装》
文/ 观云忘我

无法轻装之三缄其口

亲爱的
 我的心肝 
  我的宝贝

我用这
 世俗的妮语
  将你唤醒那沉重的首饰
  名贵的裘皮
  耀眼的胸饰啊

那珠玉满堂
神奇
 而又垂沉的瑶佩
穿越
 用黄金堆砌的楼宇
  黑天鹅绒般的地面

三缄其口
 辉映你
   白天鹅梦幻的身影
  
优游
典雅
 而又艳丽

无声的宇宙
 空旷的大厅
  摇滚之声

  款
    而起

*无法轻装之和衣而眠

款款
 而起
  之摇滚绕那
 空旷的大厅
  盘恒三匝

丽人儿
 半推半就
  宛若那睡莲不胜娇羞

褪一身装饰
 在翠绿的屏风后
  衣带松散

飘或逸
 总有清香
  弥撒

碧玉葫芦
 羊脂蜘蛛
  吐丝如侬之软语

葫芦
 似我牵滕扯蔓
  我欲睡和衣而眠

一缕琴声
   宫
   商
   角
   徵
   羽     

*无法轻装之 沉睡
沉睡
 如一只名犬
  在丽人的膝上我忐忑于
 任何来自
  户外的声响
我知
 今晚窗外
  必有微风吹过
一弯下弦月
 倒挂如钩
  旁边有明星数个
那时聚
 时散的云儿
  如我白日之张惶
院中的梧桐
 分明已现深秋
  霜针细聚似人儿从落叶上走过
沉睡
 怀一夜之憧憬
  在丽人的膝上听爱情之颂歌

*无法轻装之梦游

在黑夜里
 走走
  你的眼睛就亮了
你无需
 灯
  或月的指引
你就看见
 那些从夜幕中
  漏出的微弱而又强烈的光晕是那样地充满魅力
你听见
 仿佛听见
  白日的喧嚣里你熟悉的传唤
你点头
 你弯腰
  你屈膝
你一步
 一回头的
  笑容可掬
而强忍着的俾微
 你捷步如飞
  从丽人的膝上
逃出了空旷的
大    厅   

*无法轻装之夜遁

      一
      声
    咳漱
  清道夫
已经启程我   投
清道夫一票
是我在梦游之中
那绿色的桶
盛满垃圾
市民的抛弃物
和他们的恶作剧
一起倾倒
我走
我走
趁着欲明未明
我赶在清道夫前
去向黎明报到
那倦慵的丽人儿
怀抱着空虚
然后到居委会
将我挂失   

--说明:这里用清道夫一词,决没有贬意。

*无法轻装之结局

一个人走了
 他还会来
  这物质的世界谁能丢得开满眼的金玉
 满脑子的珠宝
  明知道是身外物还拼命往怀里捞
欲望的嘴
 张着
  它就是填不饱
我这里写诗
 也不比贪欲者
  清高多少
那夜遁的人
 想回来
  已经做不到
丽人儿
 当然另择高枝
  往别的男人怀里跑
她一身的
 姿色
  就是无价的宝
怀揣着碧玉葫芦
 羊脂蜘蛛
  丽人儿能保青春不老
附记:
诗的节奏自《梦游》之后,越来越块。我不知道是情绪的关系,还是情节的需要。丽人儿,自始至终那么抽象,是出于我对女性的尊敬。《夜遁》之后,本想对女性被动的地位,做一些调整。可惜,在《结局》中我仍然没有做到。这首原本极力虚构的诗,而我却只做了现实的处理。我是现实的(无能的现实)。感谢诗歌报论坛为我提供了这一写作的氛围。                       -- 的 癸未年十月
  这是我上网之后所写的一首相当满意的诗,当时我正注册的ID——我是——的。今除个别地放有改动外,大体保持原貌。
             观云忘我09/03/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