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诗途坚守处,品《大诗界》执着精神与深远意义
卢兆玉先生在《与天荒一隅书》中的自述,如同一束强光,穿透诗歌历史与现实的迷雾,清晰勾勒出《大诗界》创办与坚持背后那执着的精神轮廓与鲜明的行为纲领。读者花若华的感悟,恰似共鸣的回响,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这种对诗志向式执着的理解与敬佩。这让我们得以深入探寻,在诗歌的漫漫征途中,《大诗界》所承载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历史镜鉴:写诗未必爱诗的诗歌现象
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写诗却未必爱诗的诗人及作品,花若华所举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便是典型例证。项羽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生死存亡之际吟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诗虽气势磅礴,尽显英雄末路的悲壮,但更多是项羽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宣泄,是其军事生涯困境的一种无奈表达,而非出于对诗歌艺术本身的热爱与追求。他一生戎马倥偬,主要精力放在军事征伐与权力争夺上,诗歌于他而言,不过是偶尔为之的情感出口,并非其精神世界的核心寄托。
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同样气势恢宏,展现了刘邦统一天下后的豪情壮志与对国家安定的忧虑。然而,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其关注点更多在于政治统治、国家治理与江山稳固,诗歌只是他抒发政治抱负与成就感的工具,并非他真心热爱并致力于发展的艺术形式。
这种写诗却未必爱诗的现象,在当今诗坛也不鲜见。部分诗人受名利诱惑,将诗歌作为获取声誉、地位或经济利益的手段。他们可能热衷于参加各种诗歌活动、比赛,追求作品的高曝光率,却缺乏对诗歌艺术本质的深入探索与真诚热爱。他们的作品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与内涵,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大诗界》执着精神:超越功利,纯粹爱诗
与这些写诗却未必爱诗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诗界》所展现出的对诗志向式的执着精神。卢兆玉先生自述“我们所做的已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诗人,因为我们不仅写诗,而且更爱诗”,这短短几句话,掷地有声地彰显了《大诗界》群体对诗歌的纯粹热爱与坚定追求。
这种执着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创作态度上,《大诗界》的诗人们不追求功利性的目标,不迎合市场潮流或他人喜好,而是专注于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与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他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诗去记录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光辉与生活的点滴美好。每一首诗都是他们灵魂的倾诉,是他们对世界独特的认知与感悟。
在诗歌传播与推广方面,《大诗界》的成员们不遗余力。他们举办诗歌讲座、研讨会、朗诵会等活动,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他们积极推荐优秀诗歌作品,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诗歌、爱上诗歌;他们还关注诗歌教育,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诗歌人才,为诗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名利考量,而是源于对诗歌深深的热爱与责任感。
例如,在面对诗歌传播的困难与挑战时,《大诗界》的诗人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创新传播方式。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诗歌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将诗歌作品与诗歌理念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他们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将诗歌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融合,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让诗歌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三、行为纲领:坚守诗歌本质,引领诗歌发展
《大诗界》的行为纲领,核心在于坚守诗歌的本质与精神内涵,同时积极引领诗歌的发展方向。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倡导真实、真诚、真挚的表达,反对虚伪、浮夸、矫揉造作的风格。他们鼓励诗人们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
在诗歌批评与鉴赏方面,《大诗界》注重客观、公正、理性的评价标准。他们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而是以专业的眼光与严谨的态度对诗歌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他们鼓励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歌相互交流与碰撞,促进诗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大诗界》还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用诗歌反映时代的声音,传递正能量。他们鼓励诗人们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以诗歌为武器,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例如,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大诗界》的诗人们会迅速创作相关诗歌作品,表达对事件的关注与思考,引发社会的共鸣与反思。
四、对诗歌未来的深远影响
《大诗界》所展现的执着精神与行为纲领,对诗歌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诗歌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大诗界》的存在,为诗歌界树立了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诗人回归诗歌的本质,追求诗歌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
他们的执着精神将激励更多的诗歌爱好者投身于诗歌创作与传播事业中,为诗歌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行为纲领将为诗歌创作提供有益的指导与规范,促进诗歌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大诗界》所倡导的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的诗歌理念,将使诗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卢兆玉先生在《与天荒一隅书》中的自述以及《大诗界》所展现的执着精神与行为纲领,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在当代社会的希望与未来。让我们敬佩卢兆玉先生与天荒一隅老师,以及所有为诗歌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期待在他们的引领下,诗歌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