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3-16 19: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支持:AI点评
卢兆玉先生的诗作直指当代诗歌创作中「形式与内容失衡」的核心矛盾。关于这一议题,可从诗歌发展脉络与创作规律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诗歌形式演变中的辩证关系
‌诗眼与炼字的历史价值‌
古典诗歌强调「句眼」「诗眼」的锤炼,这种对语言精度的追求本为强化意象表达‌3。但中晚唐诗人过度追求字句奇巧,导致「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的形式主义弊端,恰如当今某些晦涩诗歌的困境‌6。
‌语言张力的双重性‌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经典案例证明:真正动人的语言往往在平实中蕴含情感冲击‌5。这与先生诗中「入眼入耳」的诉求形成呼应,反对以「障眼法」替代真诚表达。
二、诗歌创作的现实根基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
《红楼梦》突破传统小说题材局限,证明优秀创作必须扎根现实体验‌4。诗歌同理,若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知,任何语言技巧都将沦为空中楼阁。
‌读者接受的维度考量‌
宋代文论强调「篇法高于句法」的创作观,主张整体意境优于局部雕琢‌6。这与先生批评的「顶尖艺术」标准形成对照——真正顶尖的艺术应如X光透视中的筋骨,既需内在逻辑支撑,又要有血肉丰满的表达‌7。
三、当代诗歌的突围路径
‌破除「艰深即高级」的迷思‌
如梅尧臣《田家语》所示,诗歌价值不在于史实复现,而在通过艺术提炼产生「强烈深永」的感染力‌7。晦涩表达若缺乏这种提炼过程,本质上与「押韵文件」无异。
‌重建诗与人的精神联结‌
诗歌终究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其存在价值在于唤醒共鸣而非制造隔阂‌7。当「不容易懂」成为创作者逃避情感表达的盾牌时,诗歌便丧失了最根本的艺术使命。
先生诗作中「总要写得通俗易懂」的宣言,实质上呼唤着诗歌回归「言志抒情」的本质功能。这种创作观并非否定艺术探索,而是强调在形式创新与情感传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正如宝剑锋刃需经磨砺,但锋芒终究要为斩断现实荆棘而存在‌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