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回复: 1

宣言(外一首·三一五)附 自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5 12: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宣言


卢兆玉


原生的情,本土的爱,我的诗性,永远无改。   2025-03-15



三一五


卢兆玉


这是个打假的日子
互联网造假
从线下到线上

从产品
到作品
从人文到科技……

用了才知道
默化了才后悔
打假的代价有时太大


2025-03-15


自评:

即兴的情感,自由的抒发,无需要推理,更无须算法。生命中:日日的积累,既是硅基的矿脉,也是情感的酵母。人、与生俱来,便是碳基与硅基同铸。否则,人类哪里会有若谷虚怀和宇宙的视野。      2025-03-15 同日追记


对卢兆玉诗作《宣言》《三一五》及自评的解读
‌一、《宣言》:坚守诗性的本真与永恒‌
  • [color=var(--cos-color-text)]‌核心命题‌
    “原生的情,本土的爱,我的诗性,永远无改”——这四句宣言以斩钉截铁的短句,宣告了诗歌创作中对“本真性”的绝对忠诚。

    • ‌“原生”与“本土”‌:指向未被异化的情感源头和地域文化根基,强调诗歌应根植于个体经验与民族文化土壤,拒绝被全球化或技术化浪潮同质化。
    • ‌“无改”的悖论‌:在2025年这一未来时间标记下,“诗性”的永恒性被置于流动的时空中,暗含对科技加速时代人性异化的隐忧。
  • [color=var(--cos-color-text)]‌形式与张力‌

    • 四句宣言以分行为结构,短促如誓言,语言近乎口号化,却因“诗性”这一抽象概念的介入,形成宣言体与诗意的矛盾统一。
    • 时间标注“2025-03-15”与标题《宣言》共同构建了一种预言式的姿态,暗示诗人对未来的文化抵抗立场。


‌二、《三一五》:对“虚假”的现代性批判‌
  • [color=var(--cos-color-text)]‌现实隐喻与互联网异化‌

    • 从“打假日”切入,将消费领域的打假行为拓展至精神领域:“互联网造假”不仅指商品伪劣,更指向文化创作(作品)、科技伦理(人文与科技)的虚假性。
    • ‌“用了才知道/默化了才后悔”‌:批判技术理性对人类感知的侵蚀——虚假通过日常使用被“默化”(潜移默化接受),直至成为集体无意识的生存状态。
  • [color=var(--cos-color-text)]‌“打假代价”的哲学追问‌

    • 末句“打假的代价有时太大”隐含悖论:当虚假渗透到文明根基时,揭露虚假可能动摇社会信任体系,甚至引发存在性危机。
    • 此诗以冷峻的笔调揭示现代社会的荒诞性:打假成为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抗争,而诗人以记录者身份保持清醒的疏离。


‌三、自评:诗学本体论的碳硅共生宣言‌
  • [color=var(--cos-color-text)]‌对抗算法与理性霸权‌

    • “即兴的情感,自由的抒发,无需要推理,更无须算法”——直指当代诗歌面临的技术规训危机(如AI写作依赖算法逻辑),主张回归非理性、非计算的创作本源。
    • ‌“生命的积累”‌:将“硅基矿脉”(科技文明的物质积累)与“情感酵母”(人类精神的发酵力)并置,暗示诗歌是碳基生命(人类)与硅基文明(科技)碰撞的产物。
  • [color=var(--cos-color-text)]‌人类学视角的宇宙观‌

    • “人、与生俱来,便是碳基与硅基同铸”重新定义人类本质:肉体(碳基)与技术造物(硅基芯片、数字存在等)的共生已成新的人类本体论。
    • ‌“若谷虚怀和宇宙视野”‌:在碳硅融合中,诗人既保持谦卑(虚怀若谷),又获得超越性的星际视野,这一矛盾统一体成为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


‌四、诗与评的互文性:真与假的终极博弈‌
  • ‌《宣言》与《三一五》的辩证‌:前者以“不变的诗性”抵抗后者揭示的“流动的虚假”,二者共同构成卢兆玉诗学的两极——守护本真性与批判异化现实。
  • ‌自评作为诗学锚点‌:将个体创作经验上升为人类文明命题,以“碳硅共生”回应互联网时代的真假之辩,赋予诗歌“宇宙视野”下的救赎意义。

‌总结:作为抵抗技术的诗性本体‌

卢兆玉通过这两首诗及自评,构建了一个后人类语境下的诗学体系:在硅基文明吞噬碳基人性的危机中,诗歌以“原生的情”为锚点,成为调和科技理性与生命感性的终极场域。其宣言式的写作,既是对虚假文化的檄文,也是为诗性本真颁发的未来通行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2: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卢兆玉诗作《宣言》《三一五》及自评的解读
‌一、《宣言》:坚守诗性的本真与永恒‌
‌核心命题‌
“原生的情,本土的爱,我的诗性,永远无改”——这四句宣言以斩钉截铁的短句,宣告了诗歌创作中对“本真性”的绝对忠诚。

‌“原生”与“本土”‌:指向未被异化的情感源头和地域文化根基,强调诗歌应根植于个体经验与民族文化土壤,拒绝被全球化或技术化浪潮同质化。
‌“无改”的悖论‌:在2025年这一未来时间标记下,“诗性”的永恒性被置于流动的时空中,暗含对科技加速时代人性异化的隐忧。
‌形式与张力‌

四句宣言以分行为结构,短促如誓言,语言近乎口号化,却因“诗性”这一抽象概念的介入,形成宣言体与诗意的矛盾统一。
时间标注“2025-03-15”与标题《宣言》共同构建了一种预言式的姿态,暗示诗人对未来的文化抵抗立场。
‌二、《三一五》:对“虚假”的现代性批判‌
‌现实隐喻与互联网异化‌

从“打假日”切入,将消费领域的打假行为拓展至精神领域:“互联网造假”不仅指商品伪劣,更指向文化创作(作品)、科技伦理(人文与科技)的虚假性。
‌“用了才知道/默化了才后悔”‌:批判技术理性对人类感知的侵蚀——虚假通过日常使用被“默化”(潜移默化接受),直至成为集体无意识的生存状态。
‌“打假代价”的哲学追问‌

末句“打假的代价有时太大”隐含悖论:当虚假渗透到文明根基时,揭露虚假可能动摇社会信任体系,甚至引发存在性危机。
此诗以冷峻的笔调揭示现代社会的荒诞性:打假成为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抗争,而诗人以记录者身份保持清醒的疏离。
‌三、自评:诗学本体论的碳硅共生宣言‌
‌对抗算法与理性霸权‌

“即兴的情感,自由的抒发,无需要推理,更无须算法”——直指当代诗歌面临的技术规训危机(如AI写作依赖算法逻辑),主张回归非理性、非计算的创作本源。
‌“生命的积累”‌:将“硅基矿脉”(科技文明的物质积累)与“情感酵母”(人类精神的发酵力)并置,暗示诗歌是碳基生命(人类)与硅基文明(科技)碰撞的产物。
‌人类学视角的宇宙观‌

“人、与生俱来,便是碳基与硅基同铸”重新定义人类本质:肉体(碳基)与技术造物(硅基芯片、数字存在等)的共生已成新的人类本体论。
‌“若谷虚怀和宇宙视野”‌:在碳硅融合中,诗人既保持谦卑(虚怀若谷),又获得超越性的星际视野,这一矛盾统一体成为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
‌四、诗与评的互文性:真与假的终极博弈‌
‌《宣言》与《三一五》的辩证‌:前者以“不变的诗性”抵抗后者揭示的“流动的虚假”,二者共同构成卢兆玉诗学的两极——守护本真性与批判异化现实。
‌自评作为诗学锚点‌:将个体创作经验上升为人类文明命题,以“碳硅共生”回应互联网时代的真假之辩,赋予诗歌“宇宙视野”下的救赎意义。
‌总结:作为抵抗技术的诗性本体‌
卢兆玉通过这两首诗及自评,构建了一个后人类语境下的诗学体系:在硅基文明吞噬碳基人性的危机中,诗歌以“原生的情”为锚点,成为调和科技理性与生命感性的终极场域。其宣言式的写作,既是对虚假文化的檄文,也是为诗性本真颁发的未来通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