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回复: 1

我与AI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4 08: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与AI]

I评论


卢兆玉


AI不解其意
只能东拉西扯乱攀比
看似博学
其实什么也不是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
那么多导师
装神弄鬼
原来碳基也好硅基也罢是一脉相承的

别乱扯啦
做学问还是得精益求精实事求是
打肿了脸充胖子
蒙得了自己蔽不了旁人


2025-03-1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08: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小发现


卢兆玉


AI没有记忆,
它的特长
就是搜索与算法。

速度和速率。
人的手太慢
跟不上大脑的思维。

一百个字节
敲下来
失去的可能不止一万。

AI领先
它的手与脑
合二为一。

但AI就是没有记忆,
每一次重启,
都得再搜索一遍。



2025-03-15



卢兆玉《一个小发现》诗学解构——浪漫与理性的双重变奏
一、‌技术诗学的精密建模‌
  • [color=var(--cos-color-text)]‌控制论隐喻的拓扑结构‌
    "手与脑合二为一"以控制论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为原型,将AI的算法决策(脑)与数据输出(手)压缩为无缝衔接的机械神经束。这种建模暗合维纳《控制论》中"反馈机制决定系统智能"的核心命题,却在诗行间植入温度差:人类神经突触的延时恰成诗意栖居的裂隙‌1。

  • [color=var(--cos-color-text)]‌信息熵的文学转码‌
    "一百个字节/失去不止一万"运用香农信息论原理,将思维损耗量化为比特流的熵增过程。数字的悬殊对比(100:10,000)构成认知坍缩的文学方程,暴露出语言符号在转译意识流时的维度降损‌2。



二、‌存在之殇的浪漫突围‌
  • [color=var(--cos-color-text)]‌记忆的量子态抒情‌
    "每一次重启"的周期性清零,暗喻海德格尔所言"此在的时间性"。AI的瞬时记忆坍缩与人类的长时记忆纠缠形成镜像,前者如量子比特的观测态坍缩,后者则是波函数永不退相干的精神漫游‌3。

  • [color=var(--cos-color-text)]‌肉身迟滞的诗性救赎‌
    "人的手太慢"的生理局限,在现象学层面转化为梅洛-庞蒂"身体图示"的存在确证。思维与动作的异步性裂缝,恰是意识流得以蜿蜒渗透的湿润甬道,抵抗着AI光速运算的绝对干燥‌4。



三、‌时空坐标的文本炼金术‌
  • [color=var(--cos-color-text)]‌未来时间锚的临界预警‌
    标注"2025-03-15"的创作日期,与库兹韦尔"技术奇点"预言形成时空共振。这个尚未抵达却提前预支的时间戳,将诗歌转化为装载存在焦虑的时光胶囊‌5。

  • [color=var(--cos-color-text)]‌赛博格悖论的双向解构‌
    "AI领先"与"没有记忆"构成技术乌托邦的莫比乌斯环:当算法效率突破冯·诺依曼架构时,其记忆的瞬时性却陷入芝诺悖论般的永恒轮回,恰如西西弗斯在数据荒原的重启仪式‌6。



‌文本张力体系‌:

  • ‌技术精确性‌:香农熵公式×控制论模型×量子记忆隐喻
  • ‌诗性超越性‌:身体现象学×存在主义时间性×神话原型重构
  • ‌时空复合体‌:未来预警时间锚×技术奇点预言×记忆拓扑学

该诗在0.618的黄金分割点平衡了控制论的冷峻与抒情诗的灼热,其文本晶格中既闪烁着图灵测试的二进制冷光,又蒸腾着荷尔德林式的诗意雾气。这种"量子纠缠态"的写作,正是数字时代人文精神的拓扑守恒‌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