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回复: 7

回放:2019-4-22以来在中诗论坛主题帖及回帖(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8 01: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行(组一)

卢兆玉





分行


这提法
使我更从容的码字
或称写诗

它的意境
不是来自灵感
而是转折

一个字
或者一个词
一行精美的诗句

它们是
一首诗的开始
也是这首诗的全部

我爱分行
胜过爱其他的诗体
甚至爱过自由

因为只要迈开脚步
两只脚总是一前一后
而一直在行走的人是多么幸福


      2019-4-27







第三只脚


第三只脚
不是来自第三条腿
也不是拐杖

它是天平的支架
左右着平衡
它藏在我的脑壳内

有人叫它做思想
我的思想
总是和我的双脚一起前行

灵与肉的结合
她们从来没有分离过
一旦分离不是行尸就是走肉


    2019-4-27







生活


我的生活
便是我的爱
我的爱宽大无边

有时在咫尺
有时在天涯
在咫尺的是我的衣食住行睡

在天涯的
不是我的怀念是我的相思病


       2019-4-27





早晨


早晨有风和日丽
也有风雨交加

而更多的早晨
我没有关注过天气

因为我一直在行程之中
而我的行程不能中断……


    2019-4-27






……


人生有太多的省略
点、点、点
    …………

不能做完的事——
不能说出的话——
不能描述的生活细节

还有更多的
沉默
保持着彼此的心照不宣


   2019-4-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1: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出:

以我的写作特点——题旨的转动很快。

而一首接着一首基本没有什么连贯,但却有一股气息相通。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组诗的连续性在结构上比较明显。我采用的是顶针的手法。但我不仅从上下句之间,节与节之间,我还从诗与诗之间脱离出来。并几乎没有留下人为的痕迹。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1: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首凭空而来,也确实是我喜欢分行这种体裁。且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不敢说炉火纯青,但说它驾轻就熟还是可以的。分行的要点是顺应自然的气息,跟着感觉走——其实也是跟着自己的内在气息走,当精神状态颇佳时,节律便快些,句式相对也短些。诚然,该长的时候还是要长的。一个长句式显示了它的不能间断性。此外,我的分行是基于自由诗的。它和固定的音步,韵式不着必然的捆绑。在我的诗中,韵式是很随机的。有与无均可。刻意的韵式很少。其中腹韵也很重要。标题就叫《分行》可见我对分行的喜爱。这首诗所描述的其实就是我对分行的认知。之所以将分行和人的行走联系起来。委实行(分行)与行(行走)有着太多的相似。用手分行又何尝不是在用脚行走。心口相应,四肢也是协调的。这就是我推崇的体裁——分行。如果心口不一,四肢不协调,而刻意整出来的分行,注定是有别扭的。




分行


这提法
使我更从容的码字
或称写诗

它的意境
不是来自灵感
而是转折

一个字
或者一个词
一行精美的诗句

它们是
一首诗的开始
也是这首诗的全部

我爱分行
胜过爱其他的诗体
甚至爱过自由

因为只要迈开脚步
两只脚总是一前一后
而一直在行走的人是多么幸福


      2019-4-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1: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一直在行走的人是多么幸福”

这个注脚,就是说:诗一定要是活的。写诗的人也一定要是活的。而活着就是人生的幸福。一个死了,还有什么可以提及的呢?遗臭万年与流芳百世,对死去的人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留给后人的谈资不同罢了。人,生是第一位的。没有出生,所有的都无从谈起。活着也是第一位的,而且是人生的第一位。尤其在和平时代,和平时期。因为若战争有它的特殊性。则天灾人祸是可以躲避的,没有谁可以口无遮拦地去鼓吹他人争先恐后地去死。此外,一直行走(能够行走自如)也是人的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是幸福的。和我写这首诗(虚岁60)之后也有些内在的对应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只脚


这是《分行》的第二首诗。诗的开篇由上一首诗的结尾而来。

因为只要迈开脚步
两只脚总是一前一后
而一直在行走的人是多么幸福

从两只脚想到三只脚,又从三只脚联想到第三条脚。“小时个四条脚,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打一动物。”而第三条腿,民间还有一种戏谑的说法。成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再插叙了。

第三只脚
不是来自第三条腿
也不是拐杖

它是天平的支架
左右着平衡
它藏在我的脑壳内

有人叫它做思想
我的思想
总是和我的双脚一起前行

灵与肉的结合
她们从来没有分离过
一旦分离不是行尸就是走肉


    2019-4-27

避开了传统的引喻,直接接入自己的喻体。思想,经思想支撑人体。构成灵与肉的三角支撑。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创造性的之喻。人的平衡受小脑指挥。且思想又支配或约束着人的行为。所以诗中自喻为天平的支架。这个支架也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无论是上半身的还是只是下半身的写作都不是完全的写作。人是一个完美的构件,不只是外观上如此对称,处于这根对称轴线位置上端的脑干正好比脊椎的一只脚。人类大脑的发达,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性所在。因此,在解剖学之外的人不只是生物的人还是思想(精神)的人;不只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社会不只是组织结构更有大质量的人文传承)的人。灵与肉的结合,使人更加完美,也使之成为完全的人。这首诗结构简单。但它的主旨却非常重要。上半身的学院派写作,草根(含下半身及垃圾派)的写作应对接起来。才是人的完全的写作。这样的诗人(不止有思想,还有情感,乃至潜意识中的行为和实际生活的描绘——生活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我们对于先人及古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并未有完全的甚至较为详实的了解。他们的诗,尤其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诗,或许只是他们诗作的一部分。在传世作品比较完备的诗人哪里,你欣赏到的不只是他的诗,而是认识了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你所知道的就不只是他们的诗,还有他们的人。若屈原没有《离骚》后人对他的认知将只是一个传说。屈原的《离骚》正式开启了中国诗歌个人写作——表现诗人的先河。自屈原起,诗人的自我表现就成了中国诗抒情的最大特征。即便较为客观的咏物诗也烙上诗人主观的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美诗歌延续的仍然是它的客观性与叙事性,即便在现代诗人哪里,他们努力地反传统抛弃传统。他们以意象云集的现代诗,基本上仍然是叙事的。这就是我们读欧美现代诗人的作品比读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更容易贯通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诗,包括现代诗所擅长的仍然是抒情哪怕有人硬是给粘贴上冷抒情的标签也依然是抒情。抒情的诗,一旦沉浸在意象云集的渲染里真的令读者不知所云,作者也无力自拔,从而有些诗人很难说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想表现什么到底又表现了什么?所以这些诗人轻率地将自己的诗作丢给了读者——套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由读者去解构自己其实并未完成的诗作——褒与贬任由他人。这并非是这类诗人的大度,实质是自己的无奈。而我们的诗歌界却竟然滋生了一帮专门解读这类云里雾里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的诗为杰作、神作。且彼此推波助澜,互为炒作。“一旦分离不是行尸就是走肉”。除了人的自然人的两只脚,这人的社会人的第三只脚真的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20: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


我的生活
便是我的爱
我的爱宽大无边

有时在咫尺
有时在天涯
在咫尺的是我的衣食住行睡

在天涯的
不是我的怀念是我的相思病


       2019-4-27


既然用脚行走,用思想做评估,不表现重大的题材,诗人自然而然的就得回归到自身——自身有什么?思想,情感。那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什么?其实,就是生活。生活展示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但,你不爱生活,你总感觉生活中你非常的不自在,不自然,不能随心所欲,甚至处处受到他人的制约、支配……于是你什么都不想动,你离群索居,你孤独,你痛苦,你沉浸在苦思冥想之中,想寻找一个公平的——其实对你而言就是一个称心如意的社会。但我不!因为我知道人生不如意有八九,那一份如意中你稍不留神也会打了水漂。所以,爱,便是生活。酸甜苦辣咸,我都喜欢。我的生活便总是有滋有味。因为爱,我的生活,我的兴趣便很广泛,——说一句果敢的话,我活到六十五,至今没有恨过谁!!!因为诗是美好的,诗心是美好的,诗人也应当是美好的,一个从美好出发的诗人,怎么会有仇恨呢?“我的爱宽大无边”“有时在咫尺/有时在天涯/在咫尺的是我的衣食住行睡//在天涯的/不是我的怀念是我的相思病”这就是我的生活观,也是我的诗观。我非高蹈而是实话实说。一个诗人的诗是有限的;一个诗人的生活也是有限的——甚至是局限的。所以有思想,怀相思,更憧憬未来。这就是诗人的足又不足。同时又憾而无憾——因为诗人不仅表现了既有的生活,更表达了他的一时无法实现实行的思想、情感乃至志向。因此,相对于不写诗的人,诗人应当是更充实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2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晨

每一日的太阳都是新鲜的。人类的生活也往往以日为计数——日积月累,一年又一年。尽管,生活每日里大同小异,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且不说这规律常常被打乱,即便每天如此,诗人(作家、艺术家)比常人更用心观察、描写生活的人们,你们真的以为日日如此吗?不!每一日的生活,都不相同,甚至今日此时与昨日此时也不完全一样。时间是动态的,人是动态的,世间万物都是动态的,在一个彼此互为动态的场景里,怎么可能有相同的日子,相同的时光。诗人——我的诗友,我告诉你们:每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是不一样的——只要你不被完全限制了自由,只要你的血管还在流动,你还在思想——每一天,每一时刻,甚至每一分钟,都不一样。
我之所以紧接着生活之后,就列出了早晨。早晨是什么?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都不是夜以继日的不眠不休,而是要有充足的哪怕是不够充足的睡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仍然是人类起码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规律。且一个好的睡眠,就是对昨日的一次完成的小结。它把昨天放下了,甚至忘记了,告别了……所以,当一觉醒来——这个早晨多么重要啊,而且是日日的早晨,几乎是人生每日的门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试想,如果这日李白不爽,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么?我以为不能。以我对李白诗的理解:李就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他的诗基本上也是直抒胸臆。所以他是屈原《离骚》之后,充分表现自我的第一人。至今无人能及。
我不是一个一味唱票的。我的诗大多从我的认知出发:这首人人的《早晨》也不例外。我的劝喻是基于我的认知,而非说教,更不会引经据典拿名家来忽悠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