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2|回复: 0

研习百年新诗展播-【5】山野清风的《皂荚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8 06: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习百年新诗展播-5】山野清风的《皂荚树》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快乐的皂荚树

快乐的心情一定是很干净的,苦涩的思绪一定是想的好多。山野清风的《皂荚树》(见《诗歌蓝本》2005总第1期第31页),就是一篇很干净的快乐心情;空灵部落的《红玉米》(见《诗歌蓝本》2005总第1期第36页)则是一篇让人想起好多的苦涩思绪。苦涩也好,快乐也罢,都是诗人心情的一种传达。这种传达越是艺术就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是想学习如何把快乐的心情传达得很干净,又如何把苦涩的思绪传达得让人想的好多。

先学习《皂荚树》吧。只7行,没分节。请看:
高大的皂荚树长在学校东边的土坡/ 小阿唐光着脚丫在那捉迷藏/ 用石头和木棍及落皂角/ 装进书包,偷偷送给同桌的阿妹/ 她的头发乌黑发亮/ 时常把小阿唐的脸刷得发烫/ 皂荚树下,阿妹扮过小阿唐的婆娘

从全诗看,这一定是少年时的经历,或者类似的经历借皂荚树说出来了。但诗人没有用第一人称,而是用“小阿唐”来代替。因为行文中有“偷偷送给”的描述,不是自己的事,如何知道?又有脸“发烫”的描写,不是自己的体验,咋知道烫不烫呢?但如果用了“我”就有些麻烦,因为写诗的“我”与孩提时代的“我”,是两回事,把两回事说明白无论如何要添一些话的。添一些话就不简洁不干净了。就这么一个片断,就这么一个剪取,不枝不蔓,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干净净。标题也干净,干净得单纯,正如诗里的两个孩子那样单纯。
儿时的俩小无猜是一种普遍性,诗人通过皂荚树这个特殊性表现出来,其间的快乐心情必然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去回味自己的皂荚树或别的什么树,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2006-5-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