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3|回复: 0

研习百年新诗展播-【4】落儿的小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7 09: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习百年新诗展播-4】落儿的小诗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一口井,两口人

在文字上看到“井”,于历史我就想起贞妃井,于亲情,就想及“文革”吞没我哥哥的那口井。前者是历史的悲哀,后者也是历史的悲哀。读到落儿的《村口的井》(见《诗歌蓝本》2005总第1期第30页),就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悲哀了。但诗很精粹,两节只有50个字,很有学习的必要。先抄录于下:

沉入/ 我整个的童年/ 旁村的寡妇/ 跳了进去/ 砸伤了/ 童年的影子// 远远地望了一下/ 哑巴的背/ 驼了/ 守着这眼井/ 就像守着她的孩子

这样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悲惨故事,发生在诗人童年时代的故事,给诗人的童年造成的印象是太深刻了,因此用“沉入/ 我整个的童年”及“砸伤了/ 童年的影子”来描述,是很精当的了。细细推敲在于“沉入”“砸伤”两词用得准确而形象——现代手法的准确而形象。一件事在心里久久萦回,挥之不去,就像石头或者沙子一样沉入了心底。因此这“沉入”是通过省略本体和喻体只取比喻过程中的动词来用的一种现代的修辞方法。“砸伤”也是这样的用法。

一口井,两个人。第一节没有出现“井”字,只说“跳了进去”,谁都知道跳进什么了,因为有标题在。作者充分利用了标题。到第二节才用了一个“井”字,却是“守着”。一个“跳”,一个“守”,两个动作动词就写出了活生生的两个人和两个人的故事。我想,所谓“惜墨如金”大约就是这样的境界吧?至于对人物的介绍,也已省简到了“旁村的寡妇”“哑巴的背/ 驼了”且又不是单单的介绍,而是暗示了故事的原委。一个寡妇,又是别村的,咋跳到这村的井里了?当然是因为嫁给了这村的哑巴。干嘛跳井?肯定招架不住封建卫道婆们的口水了。哑巴为之“守”驼了背,其情也真,其情也哀,读来令人揪心。是谁造成的呢?也不能怨那些长舌妇,关键是我们的社会逃离封建的阴影太慢,也许多一点木子美那样的人,可能会快些(打住)。

读完落儿这首诗,想起了另一个驼背,一个外国的驼背,想起了《巴黎圣母院》,想起了那个敲钟人,想起了敲钟人加西莫多蜷曲在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旁,慢慢死去的影子——五百年前欧洲的残酷与凄美呀!那里还会有我们这样的村口的“井”吗?

2006-5-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