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9|回复: 5

东风一动——摘微笑示人诗句另成一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8 17: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风一动——摘微笑示人诗句另成一诗



“东风一动,
野草便吃了庄稼。”

除草的人哪里去了,
他们走向街头——
在那里流浪,

或以另一种方式用体力换钱:
除了机器人不干的他们都干。

只有留守的老人
和小孩望着草儿疯长——
放一眼绿色,就是希望!


2019-10-28


附:《莽原》/ 微笑示人  

东风一动,
野草便吃了庄稼。
不怕,
一场大火,什么都没有了,
一场春雨,就什么都有了。



发表于 2019-10-29 07:5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19-10-28 17:30

除草的人哪里去了,
他们走向街头——
在那里流浪,

或以另一种方式用体力换钱:
除了机器人不干的他们都干。

只有留守的老人
和小孩望着草儿疯长——
放一眼绿色,就是希望!

点评

诗是由“灵性”与“智慧”所组成的。 只有“智慧”诗就成了知识,而枯燥;只有“灵性”就像一束光芒射向读者,结果读者什么也看不见。这就不由得不想到另一个几乎是一连串的问题——诗人为何作诗?是为了自身的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9 12:1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8 19: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季如歌 于 2019-10-28 19:31 编辑

除了机器人不干的他们都干。

只有留守的老人
和小孩望着草儿疯长——
放一眼绿色,就是希望!
除了机器人不干的他们都干。一一一一一有诗意!但
放一眼绿色,就是希望!这句一一一一    一望无际的绿,却让人瘆得慌。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2: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从超 发表于 2019-10-29 07:59
除草的人哪里去了,
他们走向街头——
在那里流浪,

诗是由“灵性”与“智慧”所组成的。

只有“智慧”诗就成了知识,而枯燥;只有“灵性”就像一束光芒射向读者,结果读者什么也看不见。这就不由得不想到另一个几乎是一连串的问题——诗人为何作诗?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排放、宣泄、减压……自我表现?但又为何要拿出来进行招示?还是为了表现?好了,表现给谁看?为什么?因此,读者就成了诗的第二需要或者说是接力的需要——没有读者的接力,诗,纵然是杰出的诗篇也传递不下去,也会被时间所吞噬,而消逝得毫无意义。所以,作为主体的诗人无论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如何?只要他发表出来,读者和诗人就同等重要。
因此,一首发表出来的诗遭受大多数读者的吐痰,其时,也无论诗人有多么的不愿意,起码这首诗在当时是失败的、不成功的。至于后来有没有人会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那是后来的事。甚至会像众生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干干净净。
那么,既然诗和读者有着密切的相关,诗人的创作就不再只是单纯的个人的事,就有着潜在的联动,而且联动的所指不只是一个读者(如果止于一个读者,那就是两个人的秘密,完全没必要发表出来)是尽可能的广大……诗人在面向读者的这个层面上可不可以多一点贪心,我以为是可以多一点贪心的。既然和读者有关,和尽可能的广大有关,诗人所创作的诗就不应当是封闭的私密的,就应当纳入读者、社会、时代的因素,诗人就应当成为共体中自觉的一员而加以表现——
或直接地表现这一共体中的其他成员,描写群体与社会,表现时代。这两对主题与题材(共体与个性)是同时存在与相向的一致价值的。也是诗的艺术性之外的价值。  
“智慧”与“灵感”应当包容在同一首首诗中。这是诗人(如果想做一个诗人而不是写着玩玩)所当随时留意的。当然不排除即兴之作所形成的顾此失彼。      (2019-10-29)
发表于 2019-10-31 1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心寒的好诗

点评

谢谢三县来读,并加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31 12:1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12: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三县来读,并加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