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歌未竟

学习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7 16: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地梳理你的思绪,写个系列的“音乐与诗”的关联文章。

其实《诗经》已经做得很好,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中是最完全完美最集中的呈现。毕竟是一部五百年的诗歌总集,且居于帝王、诸侯之家……

战国时期,论诗歌也就楚辞一枝独秀。其中《天问》已经完全脱离了歌体的形态,《离骚》及以“九”为代表的《九歌》、《九章》、《九辩》、《 九怀》……等以一字“兮”的重复插入而代替音乐性——主要作用是长音、停顿、间隔、断句,这在没有标点的时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而以《渔夫》为代表基本上是一种散文或散文诗的形式。

乐府来自民间或和音乐关切,专门的乐府机构负责采诗,当然也有专用于宫廷祭典的作品,但文人的乐府大多用旧题而不是套用其音律,后来宋词也基本上袭用了这一方式,诚然宋人在民间词的基础上有了文人更多的自创调,随着音乐性的减弱和向诗的靠拢,更多的人选择了填词。元曲的后续发展不力,基本上止于有元一代。

至于以汉唐为代表的五七诗,则沿袭了《诗经》四言的体式,但基本上丢掉了重言、复沓的方式,进而增言至五言,七言……但四五七言的代表体式并没有断代的划分,楚辞的一些作品去掉了“兮”字,即是五七言诗。当然自觉式的写作,还是汉唐人的事。汉唐人的另一种音乐形式是联句——确立了句式的内部关系,进而发展其实也是规范——平仄的对仗词性的对偶词意的对抗所展示出的辩证与统一。这是诗格式的哲学化,也是中国诗在世界诗歌史中最伟大且独一的成就。有人以此推断只有汉语言最适宜诗的写作,其实是不对的,西诗有音步啊有语言的轻重音啊有时态啊有抑扬格啊……

此外,诗的另一个几乎不曾间断过的音乐形态——押韵(韵脚)——句未,联名中的下一句,所造成的隔句相押的基础形式成为了诗的基本音乐形态之一。 这就是相对于现代无韵体诗的“音乐性”。

诗需要不需要押韵呢?与无韵诗相比,押韵诗的音乐性、语音的和谐度肯定优秀于无韵诗。但不能因为不押韵就否定事实上大量存在且正兴盛的无韵体自由诗、散文诗及其当代分行中诗的深长、宽广的意味。进入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新诗,主要的是思想、文化的内涵表达和生活形态的描述,其诗意主要取决于思想和抒情。是现当代的思想与情感的碰撞与胶着。文学的意义大于语言的音乐性。这种现象不只是中国现代新诗,地球上主流国家和语种都是如此。但这不等于说现代新诗不适合押韵,不能接受进化诗语言的音乐性,而实际上自“白话诗”以来的现代新诗,押韵的,格律化的,或准格律的诗的努力和实践也从未间息过。今天,无韵诗的大潮下,仍然有人写作押韵的现代新诗,就不要说可与无韵体诗对垒的旧体诗的格律式复兴写作了。

以唐宋为代表的旧体诗词(为什么说以唐宋为代表呢?理由最简单,现当代人写作的旧体诗基本上归于律、绝和宋词一格,诗经体、离骚体基本绝迹)和以自由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为什么自由诗能够代表现代新诗,理由同样再简单不过,那就是自从自由诗成为现代新诗的主要表现形态以来一直占据着现代诗人写作的主导位置)它们在写作、阅读、赏析、审美、评论,社会学的价值取向方面各成体系:旧体诗词的体系是量型的完整的进而几乎是完美的;而现代新诗的体系仍然在构建但已经构建之中尚待进一步的积累、优化、提练、升华……。前者是固化的,后者却是动态的有着更多的变数和机遇……  



                                     2019-10-27于大诗界

点评

您好;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诗友们,对此有何高见)从上面的诗歌发展模式,不难看出诗歌一直没有离开过音乐,元曲之后我们还有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7 21:1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2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兆玉 发表于 2019-10-27 16:22
好好地梳理你的思绪,写个系列的“音乐与诗”的关联文章。

其实《诗经》已经做得很好,而且在整个中国诗 ...


您好;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诗友们,对此有何高见)从上面的诗歌发展模式,不难看出诗歌一直没有离开过音乐,元曲之后我们还有三百年的“二人转”紧随其后,,,直到现在仍然活跃在东北。五四运动“砸孔店”才有了今天。由于中国的战乱导致文化落后,建国后遍地文盲,,简化文字,,汉语拼音,,就是让老百姓更方便学习汉字。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民歌的发展史。而且公认的诗歌就是诗与歌的合称。我也没有说诗歌必须全部音乐化,元曲已经早有对白了,,,还有衬字,,,很多民歌都有衬字,“二人转”衬字最多。可以说诗歌就是民歌。诗歌也从未离开过音乐。感谢您的补充,敬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