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12|回复: 6

走进一位女性的情感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3 14: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一位女性的情感世界

图片 006_副本.jpg
——赏半溪明月的诗集《临水而居的日子》
文/ 山城子

情感丰富的女性,不一定都是诗人,但所有女性诗人的情感,必然都是丰富的。然而,同样的丰富,又必然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手法与语言方式。
半溪明月,你瞧这网名,都与众不同。别有情感,而感情着诗意,诗意着所爱所恨。溪水悠悠,月光融水,簇拥着夜色,一片朦胧暧昧深沉。深沉的情感,泛滥年年岁岁,就氛围出了临水而居的日子。
《临水而居的日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就这样艺术地与女诗人的网名联结在一起了。
山城子与半溪明月相逢于虚拟,却真实地进行着诗艺的交往。互评互励在海外文学网站,也不时地互访于国内的博客。我整整大了她一个辈分,虽未谋面,也早是忘年交了。这本诗集,她给我寄来一年了,闲下来就翻翻,翻一回就感受一回。感受得多了,就越来越真切地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

    一、情感。丰富的情感泛滥成了宽广的流域。

情感的泛滥源于激情,而流淌的宽广,才展示她的丰富。这只能大方面地体察了。

第一是爱。
首先是爱生活。爱生活,这是诗人所以成为诗人的根基。
“每日临水而居,你不能不爱”(摘《灵水而居的日子》)。这是开篇之作的首行。尽管生活有冷有暖,有忧有乐,但爱是执着的。
“迷水之包围以柔软”(摘《灵水而居的日子》),这是暖;“然而,季节转化,冬临近了”(摘《灵水而居的日子》),这是冷。“池塘干涸。漫天都是漏网的鱼/ 静守一场春天的雨”(摘《早晨的月亮》),这是忧;“多么惬意,舒缓的日子/ 夏日绵绵无尽,温热绵绵无尽”(摘《夏日绵绵》),这是乐。
生活的喜怒哀乐,无时无地不进入诗人的键盘。这就是挚爱生活。只有挚爱生活,才会有源源不绝的诗情的绵绵无尽。
其次是爱人。人是世界的主宰,也是文学的抒写对象。不爱人的人,注定成不了文学家,也成不了诗人。
“幽暗的镜中映出你苍白的笑容/ 女儿心里就一个劲的酸”(摘《远嫁的女儿》),这是爱亲人。
“叶子哗啦啦,清晰倒映在清清溪水边/ 愈久,投在水里的影子愈亲切”(摘《情人》),无须说这是对情人(爱人)的爱。
“视频上的笑颜撞开记忆的铜锁/ 旧时光像旋转的木门,走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人”(摘《搜狐同学录遇故人及校友》),这是爱老乡、同学。
“逃亡的生灵被余震频频光顾/ 摧毁的家园来不及重建”(摘《地球老人》),这是对人民的爱。
爱人民吧!只有热爱劳动人民,才会产生正常人的感情,才有条件当一位人民的诗人。
三是爱梦幻。梦幻是人生的牵引,也是诗人百思成章的动力。不爱梦幻的人,即或成了诗人,也不是浪漫主义的诗人。
“伞下是晒成古铜色的皮肤/ 风筝飞得比鸟还高”(摘《想象》),这是替草民梦幻出国旅游,渴望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后花园里,夜的笙歌,不知年月”(摘《英雄》),这是对人类理想和谐社会的梦幻,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造一艘诺亚方舟/ 装进祖国所有的人民、牲畜和飞禽”(摘《关于悬湖的一点悬想》),这是面对天灾人祸频发的现实,人们如何避险的梦幻。
诚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罗列了。

    第二是恨。
因为有爱,才有恨;因为有恨,才更爱。这是人人皆知的了。
“一具冷冰冰的猫尸/ 横陈于道路中央”(摘《一只被杀的猫,也是奔向天堂的猫》),这是对“毫无人性的笛鸣”的恨,可以想到富豪子弟开着豪华车狂飙于大街之上,碾人命如草芥。
“小屋逼仄,空气稀薄/ 游蛇、死鱼、口吐泡沫的螃蟹”(摘《元宵节之后》),这是对人居环境遭到破坏的恨。
“结论:两者都属于破坏性试验”(摘《可靠性讲座》),这里透漏出对破坏人际关系与破坏环境的双重愤恨。
“请你好好看看这堆没有人烟的废墟/ 听一听那深埋凄厉的呼救声”(摘《我愤怒,因为无能为力》),这是对灾害的恨。
还有许多,不再列举。

第三是爱恨交加出来的各种样式的情感。
比如痛苦:“朋友,当我的翅膀痊愈/ 不再僵硬,我泪流满面,不再回来”(摘《带着灰色的头像远离》),这是天灾带来的痛苦。
比如迷茫:“也许更訝异于跑调的人们,为何从不怪罪/ 无辜的音乐,而是刻薄的自己”(摘《跑调》),这是对某些体制的不理解,而带来的迷茫。
比如愧疚:“可我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温暖不了您漫长的寒冬”(摘《给母亲》),这是为不能照顾母亲的晚年,而愧疚。
比如期望:“静静等待,怀里的婴儿笑靥如花”(摘《一株开花的树》),这是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比如沉醉:“亲爱,今夜我不想考虑太多/ 只想做你手中焚烧的烟”(摘《在淡淡的烟雾中,回忆……》),这是对爱情的沉醉。
……等等,太多的细腻或瞬间的情感,无处不在湿润着诗行,从而汇集成了宽广的情感流域。

总之,说情感丰富,就不是《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的单向深沉,也不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样先甜后苦的两相对照。半溪明月的丰富,是多向多层次的丰富。只有当今置身网络世界及信息时代这样的大环境,大现实,诗人的笔下,才能形成这样宽广的情感流域。

二、手法。常用手法基础上拓宽了的托物手法。

托物寄情,古已有之。但那都是囿于一物一咏,视点集中,余味定向。借鉴传统,绝非照抄,而是发扬光大,拓宽路子,潇洒而行。半溪明月的这部诗集,大多作品都是以常用手法为基础,然后生长广泛的托物,寄以多方面的复杂情感。这就形成了她特有的常用手法基础上拓宽了的托物手法。
从开篇第一首《临水而居的日子》,就显示了这种手法。
“你看那湖水幽深,玄机四伏”,这湖水其实就是象征生活的。这首的基础是象征。然后,各种物象杂沓而来,都应感情的寄托而各就各位。有“青蛙”“风” “涟漪”“紧箍咒”“岸”“绿草”“睡莲”“荷叶”“筑巢之雀”等。这都是从不同方面抒发对生活的热爱,而顺手拈来的。所以首选青蛙,是因它离不开水,以寄托人离不开生活,热爱生活的各种情感。生活会有困窘的时候,于是诗中的青蛙就有“头疼”的时候。诗人在生活的湖泊里游泳,总是有梦幻的。而湖面上的“睡莲”就很适合地被用来寄托了。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寄托的情感,朦胧而又深沉。比如“不能违背莲子苦涩的心,那就妥协/ 一生的梦境,寄放在阔渊湖面上”,读者必想,这莲子是谁呢?何以苦涩?透过物象,我在猜测是不是陷于应试教育的孩子呢?而家长又对谁妥协呢?是孩子,还是非正常的教育趋势?抑或两者都必须予以妥协。一边妥协,一边寄希望于未来。在这谁都不能离开的生活现实中,其复杂的情感,就是这样通过苦涩的“莲子”,通过阔渊的“湖面”,而寄托的。
这种手法的运用,又使诗文本的语言,更其诗性起来。设若不用托物的手法,这两句诗可能就是这样:“不能违背孩子苦涩的心,只能依他/ 但还是希望他,能把人生的路走好”。这样的直白,诗性就消失殆尽了。而从全诗看,如果换掉那一系列的物,而以人称代词直叙对生活的热爱,和热爱中的复杂情感,那只能是短行排列的散文,而不能成其为诗了。

理解了半溪明月这种常用手法基础上拓宽了的托物手法,那么,你翻开她的诗集,可能就更容易走进她那丰富的情感了。我们不妨随便翻翻。
就第二首吧。诗题为《情人》,文本里却没有情人的体貌神情,更无直接的语言行为。诗人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株大树”,与“花”“花茎”“清风”“红”“粉裙子”“细高跟”“火柴匣”“火”“河”“水里”等。但正是借助这些具有喻意的物象(这首以比喻手法为基础的),“你”“我”之间,不可言语传于外的情感,乃至细节上的感觉,就都托寄在里面了。“你那里一动,我的花茎就摇曳”,这样的诗句,你既可以理解为言语的,也可以理解为动作的。“因为酝酿的太久/ 她积攒的红不能一夜打开”,这里的颜色“红”,也被充分地托寄了不便直说得情感体验。
诚然,如果不用这些喻意的物象来托寄,果然直接说出来,那就不雅了。雅就是诗性。没有诗性的句子排列,无论如何都不是诗。

第四首《献给大象的诗歌》,是以常用的童话手法为基础,而展开系列托物的。鲸、象、鹰,这些生命中的大物,寄寓的情感也大气;而具体到鹰翅、象眼、象耳、豹脸,则是寄寓具体的情怀。沙漠与海水,又通过两个截然相反的的物象,而寄寓不同境况下的情感。
第九首《想象》,也是童话手法为基础,却以小鸟、小鸡为主要托物,来寄托诗人对劳动人民中弱势群体(比如西部的广大农民、到城市去打工的青年等)的关注、关怀与关心, 以及对于他们的最美丽幸福的期望。
再往下翻,你会碰到许多这种手法的典型运用。比如《无法赞美》《倾听》《早晨的月亮》《关于芒果的回答》《香樟树与天竺桂》《秋叶的诉说》《橡胶树老了》《弓》等等。我就不历数了。

总之,半溪明月丰富的情感,靠的是寄托极为丰富的物象来吟咏的。她的托物咏志,已经不是古已有之的咏物诗的概念了,而是一种揉常用手法于托物的、全新的、已被其大幅拓宽了的托物的艺术手法。这是她在诗创作实践中于手法上的拓新与创造,是她的诗得以立足于世的艺术缘由。

三、跳跃旋转式表达与明快活泼奔放的语言风格。

也许是诗人迷醉舞蹈的潜移默化,或者说不同类别的艺术,其表达方式本来是通联在一起的,半溪明月在近几年的创作实践中,竟形成了“探戈”一样的旋转而跳跃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独特的,是我在网络上多年浏览到的绝不混同于别人的很个性的明快活泼奔放的语言风格。
我们不妨还是以第一首《临水而居的日子》为例来体会:全诗用一、二、三标示,分为三段,依次含三、二、一个自然节。

每日临水而居,你不能不爱。
那天,所有人都跑出来劝:
你看那湖水幽深,玄机四伏。
年幼的青蛙,迷醉于水并投身于水
迷水之包围以柔软,流水汤汤,不温不火。

然而,季节转化,冬临近了。
风频频路过,垂柳摇晃,
以落叶敲门,飘浮着皆是空空回响。
一圈一圈涟漪,念动紧箍咒
将那头疼的青蛙运送上岸。

岸上有朴素的绿草等待修剪,
树荫下潮湿的日子需要翻晒。

这是一。议论开头之后,就跳跃到“那天”,而再跳到“青蛙”。如果让我从第一句接下来写,无论如何跳不到“来劝”的情节。第二节则跳转到季节上来,又从“落叶敲门”,跳到“涟漪”,再一跳就回到了“青蛙”。随着“青蛙”上岸,岸上的意象也就跳了出来。

你看到的睡莲并没睡着。
绿色荷叶,像一张圆床,干净
且脉络清晰,一直漂浮于梦境。

失眠,这与床的外型无关,和内质有关。
不能违背莲子苦涩的心,那就妥协
一生的梦境,寄放在阔渊湖面上。

这是二。从“睡莲”跳跃到“失眠”,从“莲子”跳跃到“湖面”。而从第一节的“梦境”,到第二节的“梦境”,恰好是一个漂亮的回旋。

那些足迹,纤细凌乱
湖岸深陷。草丛一片狼藉
惊扰树上筑巢之雀。她们都是看花之人
和我一样迷恋于水。我熟悉她们
胜于她们知道于我。
睡莲睡在荷叶下。她们看水
莲看她们。袅袅婷婷,来来往往的
都是大好风景。细雨过后
我不再关心岸上的脚印。

这是三。从“足迹”跳跃到“筑巢之雀”,再跳到“他们” 与“我”,再跳转到“睡莲”。从首行的“足迹”,到末句的“脚印”,又是一个漂亮的大回旋。

这样的体验,仿佛就像观看诗人“探戈”一样的舞步,起起伏伏不停地跳起来,跳几步就旋转,再跳几步就回旋,迷人而又韵味实足。

挨着说第二首《情人》。三段,每段均为6行。也是议论开头“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不爱”,接着就跳到了“一树叶子喧响”,然后跳到“你”“我”,然后跳到“她积攒的红”。第二段跳转到先前的“那夜”,第三段又回旋到“大树”,与第一段呼应。
第三首《风吹来》又是三段。一段从好天气,跳跃到“小小的羊”,二段从“鸟”,一下子跳跃到“诗”上来,再跳到“人的身体上”,三段就到了秋天,从“一枝寒梅”,跳跃到“落叶”,回旋到“你”。

嗨,别一首一首说了。所以是这样,这是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她不直叙,总是要广泛地托物,于是从语言层面上,我们就看到了忽东忽西地从一个物象跳跃到另一个物象,跳来跳去有了反复或照应,就仿佛是个大回旋了。正是这样的跳跃与回旋,才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语言的明快活泼奔放。这应当说是比较成熟的一种艺术风格了。

2010-8-20/21于文化村
发表于 2010-8-23 18: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0-8-23 21: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向山城子学习,也向女诗人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23: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23: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向山城子学习,也向女诗人学习。
小凤仙 发表于 2010-8-23 21:58



    还想小凤仙学习!
——你的对诗,我没来得及最后编定,留九月份吧!
发表于 2010-8-30 14: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来问候!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7: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来问候!
穆桂荣 发表于 2010-8-30 14:06



    远握老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