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40|回复: 4

以诗为证——2010年第一届颍川诗会引发的思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2 16: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诗为证
  
  ——2010年第一届颍川诗会引发的思索
  
  文、柴进
  
  1988年、89年、90年和91年这四年,应当说是界首市文风最为鼎盛的四年。
  
  这四年之间,文联副主席赵安先生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秦士元先生和范醒华先生分别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作为界首诗坛的领军人物,两位诗人掀起了令人难以阻挡的诗歌旋风。他们在中学开办诗歌讲座,指导各校的文学社团开展活动。在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作协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文联编辑出版的《界首文艺》成为界首文学青年向往,中原文学社和小叶文学社两个民间文学社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他们分别编辑出版了《中原文学报》和《小叶园地》两份报纸,也各自举办了自己的“五月诗会”和“十月诗会”。
  
  进入92年,一切都突然陷入了低谷,大批的文学爱好者为生计放弃了理想,虽有刘秋菊和王贺鸿两位青年诗人出版诗集并加入省作家协会的刺激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并不能掩饰界首诗坛整体的滑落。中原文学社解体了,报纸停办;小叶文学社一枝独秀,其中间力量至今仍是界首文坛的主力,但因经济原因《小叶园地》也未持久。当官方的力量介入他们自发举办的“五月诗会”之后,过度的宣传导致了诗人们的自发抵制。在天安集团三楼举办的最后一届“五月诗会”除了朱同义的一首诗之外没有任何人的原创,所谓的诗会沦为“毛泽东诗词”暨“革命歌曲”演唱会,效果之差,令人赫然。
  
  这之后,爱好诗歌的文友们又自发组织了两个活动并延续至今,一是邴集梨花诗会,一是颍南樱桃花诗会。但是从现状看,越来越官方化的两个诗会一年;比一年力不从心。邴集的梨园已经没有了,预备歌颂梨花的诗人们在红色的桃花和绿色的麦地里望着仅有的几棵年轻的梨树苦笑;每年的招待费也令自发承办樱桃花诗会的王海潮先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且不说每年面对梨花和樱桃花的歌颂束缚了诗人的想象,而且现在这两个诗会几乎成了书画交流的场所,诗歌沦为可悲的附庸。
  
  我自1988年步入界首文坛,在秦士元先生和挚友王涛的帮助下开始自己的诗歌之旅,至今仍未放弃自己的诗人之梦,但是面对现状,也不由深深叹息。
  
  界首的诗风之胜,相信在周边县市也是数一数二的。目前,依旧笔耕不辍的作者,可以说都写过诗歌。界首诗人荣令走出界首之后,成为新的诗歌流派“可能阵线”的开创者之一,他以凌厉的诗风和厚重的诗歌理论被《诗歌报月刊》聘为特约编辑。2004年,2009年界首文坛又爆发了一个高潮,当年加入省作协的王耀斌、王涛、应连飞、王瑞、任峰五位界首作家都是诗文俱佳,其中王瑞和应连飞各自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但是,这些新晋级的作家除王耀斌先生已经退居二线外,其余四人都有着繁琐的公务。再加上现任作协主席范醒华先生因家庭原因暂居阜阳,副主席刘东宪在郑州做生意,风光的背后,其实危机深藏。
  
  如何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答案是:网络与现实的结合。
  
  2005年起,我接触到互联网并开始在上面活动,通过虚拟的网络结交真实的朋友,与全国各地的诗友交流。后有感于《界首文艺》、《中原晚报》、《界首报》的停刊,我向范醒华主席提出了在网上建立界首作家交流园地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首期筹办的《飞扬在线》因资金和技术等多种原因并未坚持太久,好在聚集了一批文友。现在,在界首论坛开辟的《颍风文苑》是非常稳定的界首文友交流场所,我和应连飞、魏涛均担任了版主来进行管理,周浩、王涛、董金钟、赵亮、刘飞等文友常常在此发布作品,同时也结识了一批新的文友。正是在这良好的交流氛围下,我萌生了筹办一个崭新诗会的念头。
  
  说是崭新,其实是要摆脱僵化的老路子,让诗会成为真正的诗会,让诗人尽情抒发自己充沛而热烈的情感。当激情碰撞成火花,能激发大家的创作欲望,才会促使新的作品出现,进而达到繁荣界首文坛、促进界首文化发展的目的。我必须承认,我想得过于多而且过于高大了,但是作为界首作协的一员,我觉得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促成这件事情。
  
  在与部分文友探讨举办诗会的可能性之后,我邀请王涛、董金钟、刘飞三位朋友作为召集人加入。2010年3月27日,我在界首论坛发帖,以“以诗为证,我和春天有个约定,欢迎参加第一届颍川诗会”为题发布征集帖,征集文友们的意见。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我希望尽可能的有新文友加入,藉此壮大界首作协。4月9日,正式定下了举办诗会的时间。之所以定在这个时间,是因为召集人员工作都比较忙,不是缺了他,就是缺了他,老是聚不齐,很无奈。到最后,时间定死了,刘飞朋友又被他的单位临时指定出外学习了,最终缺席诗会。同期,诗会宣传贴发布在界首贴吧及界首本地几个文友群,主发网络的最主要是想看看界首本地网络写手的反应。对于个别没有上网的诗友,我打印了几份诗会的公告,登门邀请。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对于不愿意参加朋友绝不强求。
  
  在我向范醒华先生汇报了举办诗会的想法和方式之后,范先生表示全力支持,遗憾自己因要照顾重病的老父亲而不能参加。他通过网络发来了贺词:春天是诗兴勃发的季节,春天是诗情澎湃的季节,春天是诗意盎然的季节。春天的日子里,种子在萌芽,生命在拔节,事业在兴替,希望在嬗变……春天的每一缕阳光都灿烂、每一习清风温馨、每一滴细雨都酥蕴,撷入心田,凝聚笔端,都是可人的诗篇。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负春光,勤于笔耕,或许恰逢丽日清晨维纳斯的深情微笑,或许邂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不经意间灵感之神的橄榄枝已经闪亮在你面前。在向宣传部张俊杰部长汇报了举办诗会的思路之后,张部长充分肯定了我的诗会方案,认为我通过网络筹办的这个诗会是纯民间的,是对官方诗会的最好补充,希望能在诗会中多多挖掘写作人才,为建设和谐界首贡献力量和才干。张部长表示,她将请界首市摄影协会的会员参与活动,对活动进行宣传,以示支持。在我向文联孙彩玲主席汇报之后,孙主席提出了一定的疑虑,认为作为召集人的我会不会引起别人的攻击,认为我在出风头?她建议应以作协的名义来举办此活动。我表示,本次活动是官方活动的补充,彼此并不影响,对于她疑虑的别人非议,我也不在意,做事哪有不被别人议论的?自己问心无愧就好。孙主席表示将全力支持诗会的召开,自己一定会出席。
  
  多次商议后,大家认同了董金钟的建议,把诗会的地点定在了界首市文化中心南边的小湖之畔。诗会当日先在文化中心集合,然后步行至湖畔,背靠优美的风景,诗友们依次各自朗诵自己的作品。当天,共有二十多位朋友参加了诗会,其中有孙彩玲主席,也有自阜阳远道而来的诗友和摄影家协会的朋友。诚然,大家的嗓音不够完美,但是对于诗歌的热情而营造的久违氛围,却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参加诗会的朋友。
  
  诗会结束之后,参加诗会的摄影家们在网上上传了诗会的照片;我作为召集人,将与会诗人的稿件收集后打成电子文档,逐人点评,发布网上。在《阜阳日报》话说阜阳论坛、界首论坛、界首贴吧以及中成诗界网站发布后,得到了网友们很好的评价,大家纷纷表示,活动极其有意义,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诗的聚会。诗会展示了界首诗人的风采,作品精彩耐读,为繁荣界首诗歌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组织这次诗会,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
  
  一是没有及时组织讨论。在听完诗友们的朗诵之后,按计划是由每位诗友畅所欲言,谈论对诗歌的看法和理念,以及对诗友们作品的看法。但是大家过于拘谨了,讨论不热烈。其中,王耀斌先生应刘秋菊的要求谈论了在网上投稿的经验,的确对大家有帮助,但是冲淡了诗会的气氛。
  
  二是经验不足,组织上有一定欠缺。由于大家的交通工具不一,诗会的召集人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要诗友们走路到东湖参加诗会,结果走在前面的朋友走错了路,耽误了不少时间。再就是因为是第一次举办诗会,宣传力度不够,来的人不够多,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
  
  但是,让大家感到高兴的是,大家对于文学的执着和对诗歌的热爱,在一定程度弥补了诗会的不足经验。有一位署名“8399”的朋友,还有一位署名“玉林风”的诗友,从网上寄来了自己的诗歌作品,表示因为个人原因未能参加诗会,希望能够参加下一届颍川诗会,跟大家多多交流。他们的诗歌质朴而富有活力,也使我们对界首诗歌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村姑翠儿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7-13 19: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柴进兄的文章,感慨柴进兄和诗友们为了诗歌所做的不懈的努力,
仿佛自己也离家,离诗不是那么遥远了...
发表于 2010-7-17 21: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看到。

这样文字虽局限于一地,却具有时下普遍的概括力。

可以和诗会的稿件合在一起了……
发表于 2010-7-19 10: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倒本期“文苑”了!
发表于 2010-7-23 09: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如此爱诗的领军人物,诗歌何愁不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