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65|回复: 36

古今诗趣·打油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3 10: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叫打油诗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

打油诗已存在上千年,在欧阳修《六一词话》和计有功《唐诗纪事》中记载李白《戏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这首诗的笔意已有了浅俗的打油气味。明代杨慎《升庵别集》把将覆窠、俳体、打油、钉铰四体列为同类,通称打油诗。

    打油诗的历史由来

    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原来,“打油”是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姓张,是我国唐代南阳的一个读书人。他不仅很会吟诗赋词,而且特别喜欢民间文艺。平时跟民间歌手交往甚密,因而收集了相当丰富的俚语俚曲,并运用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去,写出了不少内容通俗浅显、风趣形象的诗歌。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的特点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打油诗以世态人情为笑料,具有戏谑和嘲弄,讽刺和讥弹,欢谕和说理的功效最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打油诗通过戏谑调笑的风格,将反正统的倾向加以升华,对抗绮靡的诗风,回避富丽的词藻,以俗抗雅,玩世不恭,以趣味诙谐吸引人,把触角伸向社会生活中的各个不平之处,产生了不少正统诗难以企及的倜傥风流之作,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但打油诗中的佳作俗而不浅,别成一体,品位并不低下, 打油诗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写尽了世间百态,在我国的俗文学中有其独特的地位。让我们领悟打油诗作者幽默、豁达的精神境界。

    文学价值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打油诗正如爱因斯坦给卓别林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而显得同样伟大。

点评

覆窠、俳体、打油、钉铰 学习  发表于 2018-10-5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10: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打油故事

    故事一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雪中景物的特点。首句是铺天盖地的大雪,江面上一片迷茫世界;次句由远及近,突出迷茫世界的色彩,白中带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第三句纯属白描:黄狗变白了,从而引出末句“白狗身上肿”。这个“肿”字,十分传神,令人拍案叫绝。前三句都是为了突出这点,到此句写出特点来了。通篇写雪,不着一个“雪”字,而雪的形态跃然纸上,语言通俗易懂,情调诙谐,深受喜爱。

    张打油才华横溢,据说有一年冬天,他外出办事,途遇大雪,闯进一户大院,不觉走进主人的书房,在其粉墙上题了《雪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此诗前两句描绘雪的特点,中间有一过渡,引出后两句扫雪情景,极富生活气息,用语通俗形象,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可是这首诗给张打油带来了麻烦。原来,这家大院是本县参政的住宅。参政办完公事,回到书房,看到墙上的墨迹后勃然大怒,并派人把张打油抓起来,指责他在墙上乱涂乱画。

    张打油急忙解释:“我哪里是乱写瞎画?我虽不才,却能写两首小诗,大人不信,就请面试。”  
    当时南阳城正被叛军所困,求朝廷派兵救援,参政就以此为题命张打油作诗。张打油眉头一皱,吟了一首《围城》诗:

    叛军百万下南阳,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待张打油念完诗,参政不禁大笑起来,又跟墙上的诗一比较,两首诗的格调一模一样,就把张打油放了。从此张打油的名字就流传开了。
    后世称这种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自己的诗为“打油诗”。
    特点:诙谐幽默,多用俚语俗语,看似浅陋不堪,实则寓庄于谐,风趣幽默,妙趣横溢。

    故事二

    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载:有胡饺、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

    有一年冬天,二人在望江亭里饮酒,忽见外面大雪纷飞,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张打油遂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了那首“咏雪诗”。
张打油吟完最后一句“白狗身上肿”,胡饺已乐得前仰后合,他赞道:“张兄的咏雪诗独树一帜,也可看作是一则猜‘雪’的诗谜。弟不揣冒昧,也作一首,请指教。”诗曰:

    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好田地
    冻杀黎民都是你,什么祥瑞不祥瑞!

    张打油一听也连连叫好:“胡兄的咏雪诗谜作得也不赖呀!我再吟一首,请兄试猜。”说着又吟诵起来:

    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

    两位诗友兴致越来越高,胡饺以诗猜诗,随即也跟着吟道:

    天地玉世界,满天散飞花。
    远岸飘柳絮,前村压梅花。
    青竹凝玉树,万枝变琼竍。
    窗含远山白,落鬓添华发。

    张打油和胡饺望着漫天飞雪,你来我往、一唱一和,虽为“咏雪诗”,但字里行间不见一个“雪”字,却都句句扣“雪”,被后人视为“雪诗”经典。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诗歌最为繁荣的鼎盛时期,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杰出诗人。较之当时的名家名篇名句,张打油和胡饺这种用语直白俚俗,不拘平仄的通俗诗自然属于“非主流”,但由于其起源于民间,词句简洁文风质朴,讽喻调侃趣味横生,此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并索性借张打油之名将这类诗冠以 “打油诗”的称谓。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11: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汉时期已有打油诗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钱易的《南部新书》毕竟是一部笔记小说,在盛唐几乎全民皆能吟诗的时代,“张打油”或许只是民间无数“草根诗人”的代表而已。为什么取名“张打油”?打油二字,亦可谓之“一打” “二油”:因为“油”作为表象,手法上强调突出的是油腔滑调、俚俗通俗、诙谐幽默的特色;“打”则是根本,是内涵,插科打诨的要义恰恰是讥讽揶揄、针砭时弊、鞭挞昏庸。而张姓的由来或许是缘于张乃大姓之一,姓张名打油更说明其代表着民间诗人。

    我国自古就有“诗庄”的传统,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其实诙谐诗古已有之。

    诗经·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非鸡之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非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此诗写凌晨两口子的对话,妻子说:鸡都叫了,天亮了,大臣都齐聚在朝堂上了丈夫:你呀你呀,睡糊涂了吧,那哪里是鸡叫,那是苍蝇在嗡嗡叫呢。妻子:明明是天亮了嘛,你看太阳都出来了。朝堂上已经站满人了。丈夫:你呀你,那哪里是太阳哟,那是月亮的光芒。夜里的飞虫还在轰轰叫着呢,我要与妳共枕而眠,再作个好梦。妻子:百官大概都回去了,但愿他们不要因为我而憎恨你。这场对话可谓诙谐风趣。

    责子诗 东晋·陶渊明

    晋代,大诗人陶潜开始自觉地在作品中创造诙谐意味,如著名的《责子诗》: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宝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滞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子粟。

    诗故意“家丑外扬”,说他的几个儿子如何懒惰、懵懂、顽劣,何其幽默风趣。   

    可是,如果以俚语俗话入诗为特点,不讲平仄对仗,描写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像是顺口溜的诗被称为打油诗,那么,将其起始年代说成唐代未免过于绝对。因为从中国的诗歌史来看,秦汉时期已不乏这类特色鲜明的诗。比如,秦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就留下过一首名曰《咏石塔》的打油诗:

    远看石塔黑乎乎,上面细来下面粗;
    有朝一日翻过来,下面细来上面粗。

    后来,军阀张宗昌《游泰山》时,改写了一下: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这首“咏石塔”不可谓不直白,白得近乎白描一般;不可谓不通俗,俗得就像说生活中的大白话,但观全诗,却内涵犀利,含沙射影,那种慷慨悲壮之情和扭转乾坤之志尤其令人感慨和震撼。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辞赋家东方朔,也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 “打油诗”。据传,汉武帝时每年都要给大臣们分肉,一年夏天,又值分肉,可分肉官迟迟不来。东方朔便自己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汉武帝得知此事后责备他“鲁蒙”。东方朔急忙请罪:

    东方东方,你太鲁莽,肉还没分,怎能领赏?
    拔剑割肉,举止豪爽,割肉不多,还算谦让。
    拿给殿军,情义难忘,皇上宽大,谢过皇上。

    东方朔随口而吟的“打油诗”,看似自省自责,实乃开脱解嘲,但因其嘲讽滑稽,妙趣横生,汉武帝听罢立即转怒为喜,不仅免了东方朔的罪责,还又赏赐了他一些肉。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1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打油诗

      雪诗 唐·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便是打油诗的起源。中唐时代,有一位姓张名打油的人,他就爱作这样的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他的诗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这首通篇写雪,但不见一个“雪”字,然而雪的形神跃然,尤其是最后一个"肿"字非常传神。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后世就把很口语话的诗歌称为打油诗。


    与张打油齐名的还有个叫“胡钉铰”的。胡钉铰,本名胡令能,生卒不详,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县)。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

    喜圃田韩少府见访 ·胡钉铰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

    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胡钉铰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江际小儿垂钓 ·胡钉铰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

    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描写活灵活现。

    王昭君 ·胡钉铰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晚唐还有一个写这类诗的代表人物,叫伊用昌。伊用昌,唐末五代人。他是个道士,为人放浪不羁。常披羽褐,夫妻往来于江右,纵酒狂逸,时人称为伊疯子。好作江南词曲,夫妻唱和。后居西山,不知所终。

    题茶陵县门 唐·伊用昌

    茶陵一道好长街,两边栽柳不栽槐。
    夜后不闻更漏鼓,只听鎚芒织草鞋。


    题游帷观真君殿后 唐·伊用昌

    日日祥云瑞气连,侬家应作大神仙。
    笔头洒起风雷力,剑下驱驰造化权。
    更无戎夷添礼乐,永教胡虏绝烽烟。
    列仙功业只如此,直上三清第一天。

    湖南闯斋吟· 伊用昌

    谁人能识白元君,上士由来尽见闻。
    避世早空南火宅,植田高种北山云。
    鸡能抱卵心常听,蝉到成形壳自分。
    学取大罗些子术,免教松下作孤坟。


山居·唐·王梵志  


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

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

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   

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无题  唐·王梵志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王梵志的白话诗,大多有感于日常生活琐事,而归结到某种生活真谛,具有禅理式的机趣。


无题  唐·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内。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城外土馒头” 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馅草在城内”, 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内”,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


第二首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热讽却激烈了许多,世无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这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而是在活的时候,广置田产或遍求仙求,作着妄图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 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在诗人看来这无非是作无用功,故可使“鬼见拍手笑”。说见笑于鬼,是因为鬼是过来“人”,应该看得最为透彻,所以才忍俊不禁。鬼笑至于“拍手”,是梵志语言生动诙谐的表现。


诗戏柳宗元 唐·吕温


柳州柳太守,种柳柳江边。   

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


戏南卓 唐·吕温


黔南南太守,南郡在云南。   

闲向南亭醉,南风变俗谈。


千里送鹅毛·缅伯高


    唐代,某边关官吏为献媚邀宠,派心腹缅伯高去进京进贡品。除古董珍玩外,还有一只活天鹅。进贡队伍月余进京,小憩后整装,有人提议给天鹅沐浴。偶一失慎,竟让这洁白的珍鸟凌空飞去,慌乱中仅抓下来一根翎毛。缅伯高叫苦不迭,只好带着这根鹅毛上殿。他怕皇上怪罪,就作了一首打油诗述苦衷,以乞皇帝开恩免罪。诗云:

    贡品献皇朝,诚心日月昭。
    京郊失天鹅,我等泪滔滔。
    上复天子书,可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王见了此诗,觉得情真意切,于戏谑中道出了诚惶诚恐的心境,不但未加责罚,还赏赐他许多银两。这首诗,留下一句交际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争意气·唐·寒山   

    我见世上人,个个争意气。   
    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

    “呜呼”打油诗

    唐时有个书生,写文章时总是无病呻吟,乱用“呜呼”。于是他的朋友就在他的一篇文章上写了一首“呜呼”打油诗:

    起呜呼,终呜呼,中间独自尽呜呼;
    长呜呼,短呜呼,说来说去总呜呼;
    呜呼复呜呼,呜呼连呜呼,
    恐君不久亦呜呼!

    瞒人汉 寒山

    我看瞒人汉, 如篮盛水走,
    一气将归家, 篮里何曾有?

    诗中的“瞒人汉”指的是那种没有什么能耐,却硬要冒充了不起,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这种人靠篮中水做饭、解渴,也能得意于一时,但不会永远得逞,最后必将现出老底,恐怕连打也打不肿、充也充不胖了。

    喝水 唐 崔 护

    唐朝有一个叫崔护的人,参加官吏选拔时,曾途经一农家小院,当时桃花盛开,非常美好。也正在此时,一名汲水的女子来到了院门前。崔护慕恋不舍,便故意向其讨水喝,接着又叫仆人兴儿三次喝水,以拖延时间,希望能多看美人几眼。

    一年以后,崔护依然对美人念念不忘,又携仆人兴儿到此,不料美人已染病身亡。崔护痛惜不已,于是便作诗悼念。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仆人兴儿也颇有感慨,接口吟道:

    去年今日此门里,人与桃花相映美。
    今年若有佳人在,兴儿还喝三碗水。

   题黄鹤楼 唐·李 白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的名作《登黄鹤楼》,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抬头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于是脱口而出这首打油诗,随后搁笔不写了。 此一段佳话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戏杜甫诗 唐·李 白


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李白和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最出色的两位诗人,他俩的诗或豪情万丈,或意蕴深邃,但这首“戏杜甫”却多了些许别样的轻松与幽默。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唐·杜甫


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

    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
    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

    西历青羌板,南留白帝城。
    于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
    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

赠李白




   悯农三首 唐·李 绅

    李绅(唐代宰相、诗人)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打油诗可做官

    晚唐诗人卢延让是有名的苦吟诗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他的名句。据说他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一句是“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前蜀高祖王建读了此诗,很是欣赏,卢延让竟因此得到了工部的美官。原来王建曾于冬夜令宫女烧栗,有数栗爆出烧了绣缛;又炼丹,宫中猫相戏,将丹鼎触翻。于是王建就以为卢的诗有预言性,因而封官。对此后人曾叹息:极可笑诗,亦有非常遭际。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13: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打油诗
    宋代李龙高,打油诗之鼻祖


    宋代李龙高的诗,挺有意思,诗风辛辣,讥讽,有趣,堪称打油诗之鼻祖,他讽刺苏轼不知家国恨,只忆小妾朝云,他讽刺郑玄不知梅之高洁,诸如。。。。他大多数咏梅诗都是冷眼看世间,自喻高洁,诗名很随意,意似李商隐之无题。收藏数首在此。

苏词

翩翩彩笔赋梅花,只忆朝云不忆家。
为说坡仙休怅恨,昭君犹自弄琵琶。

郑笺

老郑东都一钜儒,未知柟树与梅殊。
平生博识犹如此,何况儿曹不读书。

梅角

朝暮相催鬓易星,酸风无奈送悲声。
丁宁莫过黄芦塞,月落霜寒客半醒。


卧梅

(袁安,袁绍高祖,有成语袁安困雪)

月横鹤膝影阑干,枕石眠云几岁寒。
宇宙一身今老矣,潇潇风雪拥袁安。

读范谱(范,指范蠡)

刘叟空将芍药夸,欧公浪谱牡丹花。
如君更把丹花品,俗了吴门一范家。

村梅

不入时妆辈行羞,一生槁淡乏风流。
任君约遍宫黄额,莫管村姑守白头。

岭梅

雪立孤标不受霾,世间浪蕊等浮埃。
清高已是无俦伍,更向群山顶上开。

折梅

诗老流离蜀剑关,放臣憔悴楚江干。
争如留取微酸味,莫逐浮花一笑残。

竹梅

落落丰标霁月怀,棱棱寒碧隔风埃。
耿恭也有孤高节,岂但苏郎齿雪来。

梅窗

月射云绡印玉腮,风穿罅隙度香埃。
莫将易向花边读,惹得周公入梦来。

茅舍

深村古木路三叉,路外溪流溪外沙。
背水短篱花似雪,遥知不是四娘家。

成都

峡江西去锦官城,闻说梅龙绝可人。
不识年来无恙否,武侯祠柏已成薪。

苔梅

一夜蟠龙裂翠鳞,土花深护玉精神。
苍寒满树黄昏月,碧老孤根太古春。
姑射香薰荷制好,逋仙青入草衣新。
料应不为天风冷,自恐冰肌受点尘。

梅屏

含冰茹铁似枯槎,淡月蒙蒙四五花。
多少人家夸富贵,数枝和雪写山茶。

梅台

弹压群芳不敢开,清高地位隔尘埃。
抬头一见风霜面,莫是花中御史来。

半开梅

雪弄新晴月带霜,风窗暗送几分香。
翠禽飞过偷相语,不是徐妃也半妆。

艮岳

鹿衔花去彩云气,万岁山前梦已迷。
萼绿仙人何许觅,断崖枯树夜乌啼。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但是对于他的生平,却是少有记载,他只做过一些很小的官,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也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他在官场上一直不顺,以至于后来,他干脆辞官归隐乡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那他的这首《题临安邸》,也是他早期年轻时很落魄时,由于感慨当时的社会现状内心非常的痛恨,于是提笔在酒楼上,写下了这首诗,从而成为了宋诗里一首别具一格的诗作。

   宋代的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但她面对苏东坡挑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猜谜诗》-(宋-欧阳修)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首诗的白话译文如下:大雨哗啦啦地落下,被风吹着打湿了墙壁;诸葛亮无计可施只能找张良想办法。关云长的赤兔马不小心跑掉了,刘备自己抡起大刀就奔赴战场。大家看到这首诗是不是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诗人要表达什么。这首诗四句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可不正是“驴唇不对马嘴”。那欧阳修作这首诗的是什么意思呢?这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欧阳修有一次到一个新开的饭馆里面去吃饭,等到吃完饭馆老板就做个菜品调查问问欧阳修饭菜味道怎么样,欧阳修没有直接说饭菜的味道,而是用这首诗回答了老板的问题。有着这个背景故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诗,首句“大雨哗哗飘湿墙”,一般的墙壁为了防止雨水淋湿会有屋檐,而诗中的墙壁淋湿说明“无檐”。第二句“诸葛无计找张良”说的不正是诸葛亮“无算计”,简言之就是“无算”。第三句“关公跑了赤兔马”,好端端的赤兔马为什么会跑呢?无非就是没有拴缰绳,也就是“无缰”;最后一句“刘备抡刀上战场”,什么时候主公要自己去战场杀敌?可不就是无将可用之时,这也自然而然就引出了“无将”。


     这样的“无檐”“无算”“无缰”“无将”岂不正是谐音了饭菜的味道“无盐”“无蒜”“无姜”“无酱”。不得不说欧阳修不仅有才更有趣,用这样的方式来调笑饭馆的饭菜没有滋味,实在是高明,令人拍案叫绝。


    一首打油诗,说尽宋太宗赵光义的一生,他是宋朝最有争议的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在位二十一。

    金匮之盟有疑虑,烛影斧声也是谜

    迫使藩王纳国土,扫平北汉成统一。

    开卷有益好读书,雪中送炭有仁义。

    强幸南唐小周后,弟死侄死传儿子。


    宋太宗应该是有宋一朝最有争议的皇帝了。上面这首,基本上把他最为知名的事迹都包括在里面了。简单说明一下: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在位二十一。


     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原名赵匡义。避赵匡胤的讳,改名为赵光义。登基后改名为赵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继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驾崩。在位21年。


    金匮之盟有疑虑,烛影斧声也是谜:

    金匮之盟说的是赵匡胤兄弟的母亲杜太后死前要求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而非儿子。并命令宰相赵普誊写誓言封于金盒之内。但宋太宗登基六年之后,才有了金匮之盟的记录,所以后人怀疑他是为了帝位的名正言顺而伪造的。烛影斧声是说赵匡胤死前,二人在屋内烛影中争执,依稀见赵匡胤拄着“斧”(一种长柄礼器而非兵器)说:你好自为之。此事为野史记载,用以怀疑赵光义继位的合理性。

    迫使藩王纳国土,扫平北汉成统一:

    赵光义登基后,运用强大的政治手段,逼迫割据福建漳州、泉州两府的陈洪进和割据两浙的吴越王钱俶,纳土于大宋。并派潘美统军进攻北汉都城太原,后又御驾亲征,击溃辽国援军,最终灭亡了北汉,统一了中原。不过后来赵光义曾两次北伐,希图收复丧失辽人之手的燕云十六州,一次征伐交趾(越南),但均以失败告终。

    开卷有益好读书,雪中送炭有仁义:

    开卷有益和雪中送炭两则成语都是来自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命人编撰了著名的《太平御览》,并规定自己每天要读若干卷,一年内要看完。有人怕他辛苦,劝他慢慢看,他跟人说:看书不辛苦,打开书就对自己有帮助。淳化四年,开封的冬天极冷,大雪纷飞。赵光义命人给京城的老人们送去额外的钱、粮、炭等,以助他们御寒过冬。雪中送炭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强幸南唐小周后,弟死侄死传儿子:

    小周后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也是天下闻名的美人。野史记载,宋太宗多次征召小周后入宫。每次小周后回家后都向李煜哭诉,李煜也无可奈何。野史还传宋太宗强幸还不过瘾,命人在旁以画记其事,就是所谓的《熙陵强幸小周后图》。其实宋太宗贵为一国之君,断不会如此不堪。只因其继位不正,后人给他脑袋上扣了很多屎盆子而已。

    后半句才是让赵光义广受非议且百口莫辩的。当初金匮之盟中约定皇位传承次序是兄终弟及。也就是皇位根据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兄弟次序传递,赵廷美之后应归还于赵匡胤之子。于是赵光义之弟赵廷美,及赵匡胤仅剩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很“懂事”的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最终使得赵光义可以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恒。

    综合地说,赵光义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是有功劳的。他真正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政权割据的局面,再次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对华夏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恢复和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宋一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富裕的朝代,这当中赵光义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作为皇帝,对于身边的障碍和心病,恐怕就不那么包容了,而且手段很坚决。

    《登山》宋·司马光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自幼聪慧过人,思维敏捷。据说,司马光在幼年时,有一次,随两名学士登岭,途中二学士联句,洋洋得意,很瞧不起年幼的司马光,并言:“竖子亦能诗否?”司马光脱口而出,吟了一首《登山》趣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五湖四海归一望。

    前两句犹如小孩子的口语说话,显然没有什么深文大意,但形象逼真,趣味横生;后面两句先写登山情景,后写登山感受,从而突出主题。整首诗语言运用,亦庄亦谐,雅俗相济,韵味悠长。二学士听罢不由得大惊,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半山绝句当早餐》宋·杨万里

    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宋代诗人杨万里,每日坚持晨读,十分刻苦,不许人去打扰,每每忘记了早餐。他写诗记叙了这种“趣”事

    《睡丞》宋·陆游

    我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根据张东海的《睡丞记》作了一首打油诗。《睡丞记》云:一日,华亭县丞去拜见一个老乡绅,见其没有出来,就于座位上睡着了。一会儿,主人到了,见客人睡着,不忍心惊动他,遂与客对座而睡。不久,客人醒来,见主人睡得正熟,便接着睡。一会儿,主人醒了,见客人还没醒,就又继续睡。到客人再醒来时,天色已晚,见主人竟然还没有醒。于是就悄悄地走了。待主人醒来时,见客人已经不在了,就走进内室接着睡了。陆游有感于此,遂作打油诗云: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静坐》宋·苏东坡

    无事只静坐,一日如两日
    若活七十岁,犹如百四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才华横溢,耿介正直,但仕途坎坷,累遭贬斥。晚年惨淡,生活无聊,曾作“静坐”诗一首

《竹笋焖肉诗》宋·苏东坡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尽管仕途不顺,屡遭贬黜,但其豪放之情不减,仍快乐地尽享美食,东坡好吃肉,杭州名菜“东坡肉”正式苏东坡所创制。


《洗儿》宋·苏东坡


人家养子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而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诗中有悖于常情的期待,抒发了诗人对朋党相争之祸、摧残人才之行的不平之气和愤懑之情,是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社会现实的无声控诉。


兄妹互嘲


传说苏东坡与其妹,一个多须,一个长面,他俩曾互相作诗嘲讽。

苏东坡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一滴相思珠泪下,一年流不到腮边。


苏小妹诗:


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髯耳杳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茅里有声传。


《弄瓦》宋·刘骥


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

弄去弄来还弄瓦,令正莫非一瓦窑?


苏洵26岁时,其妻生第二胎女儿,邀请刘骥赴宴。刘骥醉后吟了“弄瓦”诗,弄瓦是生女儿的意思。刘骥因友人之妻生第二胎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反映了他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是不可取的,但诗中浓厚的生活情趣,足以博人一笑。



    善作打油诗的苏东坡,也曾被人戏弄过。贬到惠州时,当地有一位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一次被苏东坡调侃,她反唇相讥,出口成诗。诗云:

    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
        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


    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兄弟发奋终成器》

    宋代曾巩、曾晔兄弟,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每次都名落孙山,落第回乡。当时一些幸灾乐祸的人编了四句打油诗嘲笑他们。诗云:

    一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这诗的意思是曾家兄弟,岁岁参加科考,年年扫兴而归,活像房檐下两只燕子,一双飞去又一双飞回,没有一个考上,结果只是空忙一场。

    曾巩兄弟起初面对讥讽,羞惭抑郁,可是母亲始终在劝慰、鼓励他们,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从此,他们把别人的奚落置之脑后,锐意进取,潜心攻读。历经十五个寒暑的苦学之后,曾巩与三个弟弟、两个姐夫一道赴京应考,终于如愿以偿,一门六人全都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后来,曾巩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太学生“打油”讽奸相》

    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利用职权,从外省运私盐到临安都城贩卖牟利。为了防止官府搜查,成百艘船上都插上了旗子,上书“相府用盐”。见此,清查私盐的官员都不敢过问。当时有位太学生便作打油诗一首,予以嘲讽。诗云:

    昨夜江头涌碧波,满船都载相公鹾。
    虽然要作调羹用,未必调羹用许多。

   《题灯诗》

    据说,宋朝福州太守蔡君漠,为了讲究排场,竟在元宵节强迫百姓每户张灯七盏。曾有人在灯上题诗讽刺太守道:

    富家一盏灯,大仓一粒粟;
    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缺妙曲。

   官贼难分 宋 郑广

    据岳珂《桯史》载,宋代福建沿海有一海寇头领,名叫郑广,自号“滚海蛟”。他率众在风浪里出没,拦截达官富豪的过往船只,官军多次剿捕,未能如愿。后来,郑广被朝廷招安为官。同郡僚属皆以他曾为海盗而不屑一顾。郑广见此,心中郁闷,十分生气。一天,众官员聚在一起谈诗论词,仍是没人理睬郑广。这次,郑广再也按捺不住了,便上前说道:“我也有一诗,说出来请诸位大人指教。”说罢,朗诵道:

    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诗句虽然语言粗俗,也不合平仄,但却极为坦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官场的实质。诗中,郑广毫不回避自己的出身,以为贼与官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场剥去了那些道貌岸然者的画皮。现代官场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论在职还是落马,哪个贪官不是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宿山房即事 北宋 诗伯

    据《古今谭概》载,北宋雍熙年间,有个所谓的“诗伯”曾作《宿山房即事》诗,句为: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

    诗句将同一人、同一物、同一时、同一动作重复好几遍,令人读来好笑。其实,此诗的内容极其简单,只用“孤僧掩扉,夜啼子规”即可。

    还有另外一首:

    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自爱眠。
    浅陋荒疏无学问,龙钟衰朽驻高年。

咏啄木鸟 宋 魏野

    啄木鸟是除害虫的能手,有“森林卫士”的美称。宋代魏野的诗是这样写的:

    爪利嘴还刚,残阳啄更忙。
    千林蠹如尽,一腹喂何妨?
    形小过槐陌,声高近草堂。
    岂能同燕雀,惟解占高梁。

    啄木鸟终日辛劳,乐在林间啄食蠹虫的献身精神,令梁间燕雀黯然失色。这首打油诗,是一首生动形象的啄木鸟颂歌。

    但也有借吟咏啄木鸟,讥讽贪官污吏的,最典型的是宋代马道所写的:

    翠翎迎日动,红嘴响烟萝。
    不顾泥丸及,惟贪食得多。
    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枝。
    吴楚园林阔,茫茫争奈何。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惟贪食得多”、“又上最高枝”的啄木鸟形象,而实际上是借鸟喻人,讽刺贪得无厌、攀权结贵的贪官,马道也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马啄木”。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2: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打油诗(1)

    把打油诗写成“绝品”的亦代不乏人。元人吕重实有一首著名的打油诗,诗曰:

    典却春衫办早厨,山妻何必更踌躇。
    瓶中有醋堪浇菜,囊里无钱莫买鱼。
    不能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游方诗僧 元 张雨

据《南濠诗话》载,张雨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句曲外史,很少接待来访者。一日,有个游方和尚前来拜见,童子拦住不让进。和尚说:“去对你家主人说,我是诗僧,为什么不让我进去?”

童子一听,不得已去向主人通报。张雨听后,写了杜甫《客至》诗中“花径未缘延客扫”之句,表示不予接待,让童子拿给诗僧看,诗僧见了,不加思索,立刻命笔立就:

久闻方外有神仙,只住华阳古洞天。
花径未缘延客扫,石床今许借僧眠。
穿云去汲烧丹井,带雨来耕种玉田。
一自茅君成道后,几人骑鹤下苍烟!

末二句有所讥刺,自命清高的张雨见诗大惊,忙将和尚请进,奉为佳宾。张雨,一名天雨,字伯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书画家,与赵孟頫、杨载、虞集为文字交。   

芦花被诗 元 贯云石

据《西湖游览志余》载,元朝仁宗时,贯云石曾为翰林学士,后告病辞官来到江南,在景色秀丽的杭州靠卖药为生。

贯云石辞官后,住在龙华山上。他隐姓埋名,改换服饰,很少与人交往,自然也少人知道他曾是大名鼎鼎的贯云石了。

这天,贯云石外出,从西湖边经过,看到一个渔夫正用芦花的花絮缝制被子。他早就想置一床芦花絮被,今日得见,当然不能放过。于是上前和渔夫交谈,提出用自己的绣花被换这床芦花絮被。渔夫不信有这等事情,故意说:“要换可以,还须赋诗一首。”贯云石满口答应,挥笔立就:

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衾。
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
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
青綾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渔夫一听,立即将刚缝制好的芦花被送给了贯云石。

    又据《西湖游览志余》载,贯云石隐居杭州时,遇到几个读书人在虎跑泉边以“泉”为韵赋诗,其中一人反复吟“泉”字而不成诗,贯云石扶杖上前,应声吟道:

    泉: 泉、泉、泉, 乱迸珍珠个个圆。
    玉斧斫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

    众人闻听,无不折服。

    贯云石,号酸斋,维吾尔族,元代文学家,精通汉文,所做散曲,风格豪放,后退隐江南,又以芦花道人为号。

梅枝拄杖 元 阎复
据《吴礼部诗话》载,阎复早年在家就读,后为奔前程,手执同乡名人的荐书去京城拜见贾仲明,并以梅枝拄杖为礼物进献。

阎复到达贾仲明府上那天,正遇姚公茂等人也到贾府来。贾仲明看过友人的荐举信,又接收了阎复所送的梅枝拄杖,便趁机将阎复介绍给姚公茂等人,同时还将梅枝拄杖递上让众人观赏。众人见这梅枝拄杖轻便精巧,又听贾仲明称眼前这位年轻人善诗,便一致要阎复以梅枝拄杖为题作一首诗,阎复当即吟道:

斫取江南万玉柯,春风入手惯摩挲。
较清邛竹能香否?斗品鸠藤奈俗何?
声破梦回霜满户,影随诗瘦月横坡。
人言功在调羹上,不道扶颠力更多。

众人称誉,阎复诗名渐为人知。

注:阎 复(1236~1312年), 字子靖,号静轩,东平高唐(今河北高唐县)人。元朝大臣。

雨淋鹤形 元 韩介玉

垂柳阴阴翠拂檐,倚栏红袖玉纤纤。
先生掉臂长街上,十里朱楼尽下帘。

    据《归田诗话》载,因为张翥身材较高,走路时两肩不平,友人们也常开他的玩笑。有次大伙聚会,人们相继以张翥走路之态为诗相戏,其中韩介玉所作打油诗。

为朱楼上的美女们看见张翥之后,吓得都躲进屋内。在场的人们听后无不大笑,然而张翥并不在意,也相随笑个不停。接着,有人说张翥之相识病鹤形,有人则说他是雨淋鹤形,指下雨之时,张翥像鹤一样收羽缩颈,待雨停之后,一飞冲天。果然,至正初年,张翥以隐逸荐为国子助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并参修宋、辽、金三史,官尊位显,正应了当初“雨淋鹤形”之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励志的皇帝之一,放过牛,种过田,当过和尚,入过丐帮,传奇色彩只有刘邦可以与之相比。你还别说,朱元璋写诗还真有点天赋,和治国一样,他的诗风也是相当生猛,糙是糙了点,但霸气冲天,自成一派,堪称打油之王。

     金鸡报晓 明·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个老粗,但在他登基称帝时居然诗兴大发,吟诵了一首名曰《金鸡报晓》的打油诗: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这首诗听上去虽有点另类、可笑但朱元璋的这首《金鸡报晓》诗的确气势非凡,大有帝王气慨!反映出新皇帝对新一天的期盼和欣喜之情,其豪迈与大气磅礴令在场大臣们无不惊叹叫绝。

     传说,朱元璋未得志时到处流浪,一次,他在山脚下睡觉,夜半醒来,无限感慨,冲口而出一诗,诗曰:

     天作铺盖地作床,日月星辰伴我眠。
     通宵不敢长伸腿,惟恐江山一脚穿。

“四菜一汤”打油诗

    传说朱元璋晚年,官场严重腐败,人多面广,如何治理腐败,令朱元璋颇感为难。无奈之下,他听取马皇后的意见,利用她的生日,治一儆百。转眼,马皇后的生日到了。朝中百官、亲戚故旧,纷至沓来,携礼庆贺。而在生日贺宴上,朱元璋只以“四菜一汤”款待。接着,他又将送重礼的本家侄子朱涛推出斩首。众大臣目睹此一举措,无不大惊失色。从此,腐败之风日衰,节俭之风日盛。于是朱元璋的故乡,凤阳人民就编出了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打油诗,以褒其举。诗云: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
    萝卜韭菜,着实甜香。
    小葱豆腐,意义深长。
    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登基后反对铺张浪费,并能身体力行,据说“四菜一汤”最初就是朱元璋推行的。后来上行下效,成了明代官场上招待的标准。有一年,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过生日时,举办了个庆祝宴会,群臣都来祝贺。朱元璋亲自定下了菜谱:第一道菜是炒罗卜。朱元璋说:“罗卜者,良药也。俗话说‘罗卜进了城,有病不出门’,希望各位也能做到‘官家进了城,坏事不出门’。”第二道菜是炒韭菜。朱元璋说:“一盘韭菜青又青,和治久长保安宁。”第三道菜是炒芹菜,第四道菜是炒蒜苗。朱元璋说:“两碗青菜一样香,勤政为民好臣相。”最后上来的是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喝了一大口,站起来吟了首诗:

     小葱豆腐清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
     丁是丁来卯是卯,一统江山不改色。

    帝王胸怀 ·朱元璋

    天作铺盖地作,满天星斗伴我眠。
    通宵不敢长伸腿,恐怕踢倒山和川。

    思老试壮 ·朱元璋

    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
    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

    咏燕子矶 ·朱元璋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骂文士 ·朱元璋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东风 ·朱元璋

    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
    花成子结因花盛,春满乾坤始凤台。

    示僧 ·朱元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咏菊 ·朱元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无题  ·朱元璋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无题 ·朱元璋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无题 ·朱元璋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咏竹 ·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消怒诗  佚名

    朱元璋年轻时在皇觉寺做和尚,曾在大殿门侧题诗言志。后来去寻找,已荡然无存。方丈胆战心惊的奏上一诗:

    圣上题诗不敢留,诗题壁上鬼神愁。
    谨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他老家的父老乡亲不但没沾上光,反而生活质量逐年下降。所以,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
    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戏咏半截美人 明·解缙

    解缙因为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又身居高位,声名在外,因此一些人有事都求他品头论足,题诗取乐。一次,有人画半身美人像请他题诗,他便风趣地题了一首打油诗:

    千般体态百般娇,不画全身画半腰。
    可惜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未曾描。

    钓鱼诗 明·解缙

     一次,解缙陪永乐皇帝去钓鱼,钓了很久,都未钓着,永乐皇帝很愁闷。解缙见了,作了一首《钓鱼》诗: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春雨 明·解缙

    解缙号称是明朝第一才子,曾任内阁首辅、《永乐大典》总纂修等。他从小聪颖过人,8岁时已能诗能文。18岁那年,解缙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解元,当时天下小雨,解缙喜极不慎滑倒,村人笑他。解缙出口成章作诗道: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自己下雨路滑摔跤,自嘲之余还不忘调笑围观群臣,解学士才思机锋,可见一斑。解缙身矮善辩,擅联句,思维敏捷而性情率真。雨中摔倒,引得路人大笑,他随口作此诗,意在嘲讽那些讥笑自己的人。这种化解尴尬的方法值得借鉴!

    讥讽锦衣卫纪纲纳妾  明·解缙

    明史有《解缙传》记载: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传说解缙还曾写过讥讽锦衣卫都督佥事纪纲纳妾的打油诗: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妖。

     《有喜》诗 明 解缙

    解缙才华出众,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厚爱,一次,朱元璋想考考解缙,便说后宫有位妃子生了个孩子,解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吾皇昨夜降金龙。朱元璋说:是位千金。解缙对曰:化作仙女下九重。朱元璋叹道:可惜死了。解缙紧跟着来了一句:料是人间留不住。朱元璋又道:丢到金水河去了。解缙仍是口若悬河:翻身跳入水晶宫。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
    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触目皆为诗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游手好闲而又歪才满腹的无赖子喜欢作十七字打油诗,并且能触目成咏。有一年当地大旱,太守祈雨而不得,此人遂赋诗道:

    太守出祈雨,
    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
    见月。

    此诗传入了太守耳中,太守恼羞成怒,命差役将诗的作者抓到堂上审问。未等太守问话,此无赖子斜眼看到不远处有一大脚使女立堂上听审,又诗才奔涌,朗声诵道:

    丫环站大堂,
    金莲三寸长;
    为何这样小
    横量。

    太守哭笑不得,命此人再作一首,如果能使太守满意,他就可以被释放回家。太守别号西坡,无赖子被告知须以此为题,他随即作成一首:

    古人号东坡,
    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
    差多。

      太守将他重责十八大板。那人又吟道:

     作诗十七字,
     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
     打杀!

    太守大怒,以诽谤律判其发配郧阳。临行之日,无赖子的舅舅送他,二人相对而泣。突然,这位无赖子不哭了,他言道“我又有诗了”:

    发配在郧阳,
    见舅如见娘;
    甥舅齐下泪
    三行。

    他的舅舅一只眼瞎,故曰“三行”。

     一诗言中

    明朝张士诚据吴时,任其弟张士信为相。这位丞相排斥异己,专与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这三个人议事,而这三个人都迂阔无能,难成大计。有人作十七步诗对其进行嘲讽:

    丞相做事业,
    专用黄蔡叶(音谐“黄菜叶”);
    一夜西风起
    干瘪。

    后来,大将军徐达破苏州,这三个人都被俘获,继而被处死。有人将他们的肠子从腹中挖出悬挂于高竿,时间一久,就应了上述十七步诗所言:干瘪。

    两个芝麻官的打油诗

    韦居安《梅硐诗话》载:有人到河北省三鸦镇做官,因“宦况萧条,仅有蒲藕可买”,于是作打油诗曰: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
    每日三餐都是藕,看看口里长莲花。

    又载:有个“监吴中市征者,因羊价绝高”,亦作打油诗曰: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薪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供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冯彻的剥皮打油诗

    冯彻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御史,为人耿介正直。据说有一次因向宪宗直言劝谏而被革职并发配到辽东充军。他满肚子委屈,又无处申诉,倒埋怨起自己来了。想起了北宋汪洙的一首《劝学诗》: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他想着想着,笑了起来。一反其意,作了一首剥皮打油诗:

    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

    百姓嘲昏官趣诗

    据明代无名氏撰《时尚笑谈》载:有个昏庸的县官,嗜好喝酒,贪恋钱财,政务荒疏,常常胡乱断案。于是百姓作了一首打油诗,对其进行嘲讽。诗云:

    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
    粉墙画白虎,青纸写乌龙。
    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
    但知钱与酒,不管正与公。

    韩南老戏嘲求者打油诗

    福建韩南老进士及第,蜚声乡里,许多人都认为他非常了不起,想与他拉上关系,甚至有一富者竟托媒人前来求亲,想把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他。韩南老觉得可笑,遂吟一首打油诗作答,诗云:

    读尽文书一百担,
    老来方着一青衫。
    媒人却问我年纪,
    四十年前三十三。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4: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人韦居安《梅硐诗话》载:有人到河北省三鸦镇做官,因“宦况萧条,仅有蒲藕可买”,于是作打油诗曰: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
    每日三餐都是藕,看看口里长莲花。

    又载:有个“监吴中市征者,因羊价绝高”,亦作打油诗曰: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薪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供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据明代无名氏撰《时尚笑谈》载有个昏庸的县官,嗜好喝酒,贪恋钱财,政务荒疏,常常胡乱断案。于是百姓作了一首打油诗,对其进行嘲讽。诗云:

  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
  粉墙画白虎,青纸写乌龙。
  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
  但知钱与酒,不管正与公。

   除夕 明·唐伯虎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一度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一首打油诗生动地吟出一种别样的“除夕”味道。

    《木枷》明·唐伯虎

    明朝时候,吴县县官向虎丘和尚征收高额茶金,和尚们无法完成任务,衙役便将他们押至官府,各打三十大板,随后又将他们游街示众。恰巧唐伯虎出游,见状便开玩笑地在其木枷上题了四句打油诗:

  皂隶官差去采茶,只要纹银不肯赊。
  县里捉来三十板,方盘托出大西瓜。

  这首诗有力地嘲讽了官府对穷寺和尚的勒索摊派。诗的末句语言,比喻形象,意味蕴藉,明指和尚光头,暗指和尚秋毫无有,可谓一语双关,虚实并举,而且语言滑稽俏皮,幽默风趣。据说县官见唐伯虎这首诗,破颜大笑,将和尚统统放了,个中原因,恐怕就是受这个“大西瓜”的启迪。

    咏伞 明·无名僧人

       明代有个僧人,无故受人告发。僧人鸣冤叫屈,说自己平日不问他事,只喜作诗。县官遂指室内一伞,令其赋诗。僧人信口吟道:

  万骨攒来一柄收,行藏长得近诸侯。
  轻轻撑向马前去,真个有天无日头!

  此诗首句写伞的闲置状态;次句写伞用与不用都伴随着主人;第三句写伞的功能,为诸侯撑向马前;末句乃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撑伞的结果,遮天蔽日,暗指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表达了有冤无处申的感慨。

    《驼峰》明·吕震

    吕震是明代的一个尚书,一日与解缙闲谈饮食中的美味佳肴。吕震说:“据说驼峰味道很美,可惜没有亲口尝过。”解缙谎称:“我曾吃过,的确很美。”吕震知道解缙是在吹嘘,但并未说什么。几天以后,吕震得到一个死象的蹄子,于是对解缙说:“昨天有人送我一个驼峰,我们共享吧。”解缙喜不自禁,用餐时大口大口地吃。事后,吕震笑着实言相告,并赋打油诗一首:

    翰林有个解痴哥,光禄何曾宰骆驼?
    不是吕生来说谎,如何嚼得这般多?

    文章 明·瞿佑

    瞿佑,明代钱塘人,多才多艺,学识广博,曾任职临安教谕和周王府长史。后因诗祸而被贬谪,瞿佑感慨颇多,作打油诗一首:

    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
    笔端花语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

    观音大士像 题画 明·吴兰

    明代进士吴兰是作打油诗的高手。且看他对《观音大士像》的题画诗:

    一个好奶奶,世间哪里有?
    左边一只鸡,右边一瓶酒。
    只怕苍蝇来,插上一枝柳。

    这首诗幽默地讽刺了那些迷信菩萨的善男信女们,教育人们走离愚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它又不是板起脸孔来教育人,而是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诙谐的情调,让人们在想象与现实相矛盾的可笑事件中,感悟到观音大士的无能,从而破除迷信菩萨的信念,走好自己的路。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5: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锯匠 明·赵东山

    明代人赵东山有两个朋友。其一因到荒远的地方去任职而经过家乡;其二经过考核需要调动职位。两人都已是垂暮之年,理应退休,告老还乡,然而他们却仍旧贪恋官阶利禄。有一天,二人同访赵东山。赵东山见庭下有锯匠锯木,因以命题,作了一首打油诗:

    一条黑路两人忙,傍晚相看鬓已霜;
    你去我来何日了,亏他扯拽度时光。

     二位老友知其诗意所指,不禁感叹万分,遂辞官还家,颐养天年。

    徐九经,明代县令,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

    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退盗 明·沈文卿

    据明代吴安国《累瓦片》载:吴中有一老儒沈文卿,家境贫寒。有一天,读书至深夜,忽强盗潜入家里,他心知肚明,但并未声张,而是念了一首打油诗,盗贼听后,便悄悄地逃离了。诗云:

    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君来此一遭。
    只有古书三四束,也堪将去教尔曹。

    打油话疟疾 明·陈全发

    明代金陵有个陈全发,身患疟疾,吃尽了苦头。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描写病况,以示他人。诗曰:

    冷来时冷得在冰凌上卧,
    热来时热得在蒸笼里坐,
    疼时节疼得天灵破,
    颤时节颤得牙关挫,
    只被你害杀人也么歌,
    只被你害杀人也么歌,
    真个是寒来暑往人难过!

      嫂赠姑诗

    传说明代有个女人出嫁以后,丈夫、公婆待她倒好,就是小姑跟她过不去,经常指东拨西,把她当佣人使唤,还到公婆面前说她的坏话。她不想当面争吵恶化彼此的关系,就写了首打油诗赠送小姑。诗云:

    阿嫂曾经做女儿,小姑休把嫂来欺。
    前船便是后船样,小姑也有嫁人时。

    小姑读诗后满脸羞愧,从此二人和好。


     家家户户泪珠流

    金圣叹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坛奇才,他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文笔潇洒。但因恃才傲物,动辄得罪权贵。有一年,他率学生去孔庙哭求减粮,地方官就以“鼓动谋反”罪名,判他死刑。到了杀头那天,恰好天下大雪,他还吟了一首打油诗。诗云:

    苍天为我报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相吊,家家户户泪珠流。

    嘲官趣诗 明·俞珩

    明代弘治年间,有个地方县官,鱼肉人民,尸位素餐,政务荒疏。但仍有许多人去逢迎拍马,甚至猎户打死一只老虎,都到官府庆贺,说这是他政治清明的结果。有个读书人俞珩,以老虎的口气作了首打油诗对其进行嘲讽。诗曰:

    虎告相公听我歌,相公比我食人多。
    若公今日行仁政,我已双双北渡河。

    黄鹤楼 剥皮打油诗

    据说明朝时,京官在冬天都用貂皮做成套子,套在帽子上御寒,称做帽套。一日,某官外出访友,途中帽套被人抢去。于是有人模仿崔颢《黄鹤楼》诗,吟了四句剥皮打油诗,众皆大笑。诗云:

    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
    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

    附:崔颢《黄鹤楼》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狗儿沐浴 明·杨南峰

    据明代《雅谑》载:传说农历三月三日为浴佛日。这天有客拜访杨南峰,恰巧杨南峰正在洗浴,因此并未得见,客负气而去。农历六月六日,杨回访其客,客也以洗浴为由不见。但这天传说为浴狗日,杨哭笑不得,于是在墙上戏题一首打油诗:

  君昔访我我洗浴,我今访君君洗浴。
  君访我时三月三,我访君时六月六。

       打油诗道士

  传说古代有个道士,常到王老太开的酒店喝酒,但从不付酒钱。日子久了,道士为报答王老太,就给她掘了口井,随后就离开了。谁知这井水的味道比酒味还美。从此,王老太便不再酿酒,而是用井水当酒卖,一卖就是三年,赚了不少钱。这时道士返回了,问她酒怎么样,她说:“好倒好,只是没糟,无料喂猪。”道士听后,真是哭笑不得,便在墙上题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还说猪无糟。

  题好诗,道士又走了。井也枯竭了。

     咏薄粥
  
     明代有个读书人,因久吃薄粥,对薄粥的感受颇多。于是写了一首《咏薄粥》的打油诗:

  半锅清水米一盅,未曾到口使人愁。
  筷子插东又倒西,才把匙挑左右流。
  捧出厨房风起浪,夜放院中月沉钩。
  佳人不用明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嘲礼品诗

  据说在明代,有个人想给故旧送礼,可又舍不得以珍品馈赠,于是就以老母猪肉取代。故旧本想将其退回又恐得罪人,便写了首打油诗谢道:

  昨日蒙君惠,全家大小欢。
  柴烧三担尽,水煮两锅干。
  肉是新靴底,皮是旧马鞍。
  齿牙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请佛西天去

    据说有个书生,饿了多日,家里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他就想起观音庙里有个铜铸的佛像,如果变卖倒可以买几升白米,解决一时之饥。于是他潜进古庙,就把那尊佛像窃走了。可他又害怕神佛惩治他,便在庙壁上题了四句打油诗,才心安理得地离去。诗云:

    佛是西天佛,铜是本地铜。
    请佛西天去,救我一时穷。

    此诗构思巧妙,语言个性化,反映了穷书生既要得到铜,又不能得罪神佛的矛盾心态,极富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雪诗 明·陆诗伯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由下雪引起物价上涨,同时也殃及家具,要把板凳劈了当柴烧,吓得床儿也担惊受怕。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又云:

    玉皇大帝卖私盐,一个苏州拖面煎
    不闻天上打罗橱, 满地纷纷都是面

    拖面煎:把食物蘸上面粉油炸。罗橱:面筛子。句句说雪,但诗中却没有"雪字"  

    叫春 明·志明和尚

    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

    明和尚这首歆羡猫儿叫春,借以抒发胸中苦闷积郁的“叫春诗”,倒是很有助于我们理解“道貌岸然”这句成语。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11: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打油诗   

    咏麻雀 ·李调元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又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咏月  ·李调元

    十九月亮八分圆, 七个才子六个颠。
    五更四点鸡三唱, 怀抱二月一枕眠。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暮鹤 清·冯诚修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

  乾隆南下,见一只白鹤,他命随行文人即兴赋诗。冯诚修开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说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冯诚修却不慌不忙顺势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机智的冯诚修将墨汁把白鹤染黑,乾隆哈哈大笑。

    却情诗 ·郑板桥

    郑板桥中了进士后,先在范县做官,后任潍县县令。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他将当地一个横行霸道的纨绔子弟抓了起来,准备按律处置。一日,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前来说情,望他能够网开一面,高抬贵手。郑板桥随即吟了首《却情诗》:

    同窗数载结友情,为官不能乱同情
    老郑身为七品官,不为升官只为清。

    该进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起身告辞,不敢再来说情了。

    送贼诗 清·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擅长诗、词、书、画。有个小偷黑夜上郑板桥家去偷东西,郑板桥发现后,想把他打发走,于是便对着窗外即兴念了一首打油诗: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往别村。

    小偷一听这首诗,顿时羞红了脸,悄悄溜出了郑板桥的家院。

      粉白墙上狗屁多

    清代举人孙维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览。姥山郁郁苍苍,山下有碧绿的巢湖水,山上有耸立的振风塔,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孙维奇观赏着美景,心情非常舒畅,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塔壁上刻着“×××来此”、“×××到此一游”,还有一些粗话、脏话等,甚为反感,不由得诗兴大发,白纸泼墨,张贴墙上。诗云:

    粉白墙上狗屁多, 不成诗文不成歌
    如若是有真才学,为何当年不登科?

    只为一身都是淡

    据清人独逸窝退士《笑笑录》记载:杭州名妓素娥,被一盐商“霸占”,其实也并非盐商仗势霸占她,而是她看到盐商有钱有势,甘愿与他在一起的。一日,黄 南谷先生从妓院门口路过,见墙上贴有素娥画像,便在下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淡红衫子淡红裙, 淡淡梳妆淡点唇
    只为一身都是淡, 将来付与卖盐人。
   
    醉作——偈示律门禅人 清 孙奕

    数尺鲁围大肚皮,半边装酒半边诗。
    有时好酒装多了,飘出诗来不自知。

    天下奇文!这位孙诗人比李白厉害多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写出来的,人家酒喝多了,诗可以从肚皮里飘出来。   

    清光绪时,有人写打油诗《咏剃头》:

    闻道头可剃,何人不剃头;
    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12: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少休要充斯文

      据说清代有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无德无才,依仗老子的权势,也谋了个扬州知府。这一天,他高高兴兴地上任,途中恰巧遇上被革职回扬州的郑板桥,他就派人向郑板桥索要字画。郑板桥听说这家伙好事不做,坏事做尽,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刮百姓以外,别无能耐。于是就很快写了一首打油诗赠送他。诗云:

    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少休要充斯文。
    郑板桥教子


淌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业自己干;

靠天、靠人、靠祖宗,

不算是好汉。

官币民财一扫空。


以前,有个县令在地方上为官数年,大肆搜刮。离任时,见没有什么钱财可捞了,便在一把折扇上把当地的农田山水全部都画了进去。于是百姓们编了一首打油诗为他送行。诗云:


来时萧瑟去时丰,官币民财一扫空。

只因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图画中。


速死由己不在天


清道光年间,苏州太守李璋煜在任时,曾制定许多乡规民俗,劝导百姓发展生产,文明做人。有趣的是,他还用打油诗呼吁人民,移风易俗,摒弃恶习。诗云:


劝我民,莫吸烟;

五脏六腑都熬煎。

甘之如饴真鸩毒,

想一想,吸不吸?

速死由己不在天!


虎额三横看莫慌


晚清诗人李静山曾为王麻子剪刀店写过一首《王麻子》诗,颇为有趣。诗云:


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

诸公拭目分明认,虎额三横看莫慌。


个个不平安


清代诗人陈斗泉收到朋友寄来的金华火腿,却是久煮不烂,遂回诗谢友:


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

柴烧三担尽,水煮一桶干。

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

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全诗手法夸张,音节铿锵,对仗工整,比喻形象,充满了幽默诙谐,一时间被引为文坛佳话。


自打自受伤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运动领袖,自幼目睹帝国主义鸦片之害,曾写下一首劝告世人戒毒的打油诗:


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


天地玄黄喊一年


清代有人反映农村私塾情景,写了一首打油诗:


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欲锅连;

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13: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家人寄信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这位宰相只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让吴家三尺。吴家感其义,也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清代胡澹庵的打油诗《不知足》,人的欲望如何能填满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清朝乾隆年间,王尔烈打油诗: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
    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

    传说清代有一名叫张三的人娶亲,宴会之后,众宾客便开始闹洞房。大家都说新娘才貌双全,在这新婚的大喜日子里定然有许多感想,就请吟一首诗给大家听听吧。新娘面露羞怯之色,缄默不语,直至夜阑更深,众宾客仍候着不散。无奈之下,新娘终于启口吟出一首打油诗,诗云:

  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嘲世三句半  [清]陶铸禹
    狮子大开口,
    胡言不怕羞。
    一等大滑头,
    吹牛。

    到处乱唱喏,
    逢迎太肉麻。
    轻轻两手叉,
    拍马。

    遇事善营谋,
    削尖和尚头。
    运动称老手,
    钻狗。


     和尚咏雪

  清朝有个和尚,见天降大雪,便作了一首打油诗:


      阵阵朔风寒,天公大吐痰。
      明朝红日出,便是化痰丸。

  诗中对于雪和日的比喻,十分奇特,只是形象不美,令人缺少美的联想。


    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以为写诗作文是文人的事,不与武人相干,其实不然,武人写打油诗者亦不少见。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就吟了一首上品的打油诗: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

    此诗格调颇高,诗意甚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打油诗(1)

    咏天井 毛泽东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在私塾读书时,有一次,在课堂上偷看《水浒》被塾师发现后,遂被塾师拖到天井罚站,并让毛泽东以“天井”为题作诗。毛泽东面对天井里的积水、卵石和小鱼,吟成了如下一首“打油诗”:塾师见毛泽东文思敏捷,便让他回到了座位上。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赠好友杨杏佛 胡适


    很多文人墨客都取其幽默的特点开始写打油诗了,连现代大学者胡适,也写过一首“打油诗”赠给外号“杨大鼻子”的好友杨杏佛:


    鼻子人人有,惟君大得凶。

    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囱。

    题 画 吴稚晖

    一位留学欧洲的年轻画家计划开画展,因仰慕吴稚晖(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便挑了一幅自己最得意的画作请他题词。因那幅画是超现实的抽象画,吴稚晖左观右览,不得要领,遂题打油诗一首:

    远观一朵花,近看一个疤。
    原来是幅画,哎呀我的妈!

    剪辫子 金岳霖

    辛亥革命时,金岳霖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并仿照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写了一首打油诗:

    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咏国民党纸币 袁水拍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物价飞涨,纸币贬值。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

    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正合适。

    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讽刺反动军阀  夏明翰



    革命烈士夏明翰,也是打油诗高手,他写的一首讽刺反动军阀无耻的打油诗,流传颇广:


    眼大善观风察色,嘴阔会拍马吹牛。
    手长能多捞名利,腿软好屈膝磕头。

    南京民谣 鲁迅

    1927年以后,蒋介石统一全国,但各路御用文人依然我行我素,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


    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自 嘲 鲁迅


    1932年10月12日,鲁迅先生在书赠柳亚子的《自嘲》诗条幅上写道:“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鲁迅。”这首鲁迅自称为“打油诗”的《自嘲》诗是: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鲁迅


    鲁迅还写过一首白话版的打油诗,模仿汉朝张衡的名作《四愁诗》,讽刺当时白话诗歌泛滥一时的失恋诗。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我的失恋》是《野草》中惟一以诗的形式出现的一篇诗章。当时,有些青年不是积极地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而是沉溺于个人恋爱的狭小天地里。他们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重于一切,似乎失恋就失去了生命,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一旦失恋,他们就大作起“啊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无聊的失恋诗来。为了讽刺这种无聊的失恋诗的盛行,鲁迅“故意做了一首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给予讥刺。

    无  题  谢觉哉

    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军阀吴侧孚战败后乘火车从武汉逃到洛阳,声称将以饮酒赏花为乐事度过余生。当时主编《湖南民报》的谢觉哉就此事遂改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写成一道“打油诗”:



    青天白日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0: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打油诗(2)

    替豆萁伸冤 鲁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附于杂文《咬文嚼字(三)》。女师大学生风潮期间,鲁迅写此“反诗”,以讽刺、鞭笞杨荫榆和段祺瑞之流。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鲁迅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鲁迅就国民对当局的“迁移古物和不准大学生逃难”,尖锐地抨击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教授杂咏四首 鲁迅

    其一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何妨毒肥头,抵当辩证法。

    其二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其三

    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
    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其四

    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
    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

    教授杂咏四首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外集拾遗》中的四首打油诗。是嘲讽文人说话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偏执个性。


    无题 毛泽东

    毛泽东和张闻天在紧张的战争年代常开玩笑,以调节气氛。一次行军时,张闻天骑马打瞌睡,跌了下来,出了点洋相。毛泽东闻讯,凑趣作了一首打油诗:



    洛甫骑马过湖南,四脚朝天滚下山。
   人没受伤马没死,菩萨保佑你平安。

    植树 冯玉祥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率部驻防徐州时写过一首植树诗:


    老冯住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读后不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更对冯先生关心民生、发展农林生产的良苦用心,顿生敬仰之情。有“基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先生的诗,被时人称作“丘八体”,这首植树打油诗也保持了其“丘八体”的惯有风格,令人莞尔。


    即席赋 打油诗 丁玲


    1937年2月1日,是革命老人徐特立的60寿辰。时在延安的著名作家丁玲在为徐老祝寿的宴会上,即席赋“打油诗”一首以贺寿。诗曰:


    长征二万五,衣服自己补。
    马儿跟着跑,生活最艰苦。
    闲暇爱读书,年老心不古。
    遵纪是模范,谦逊与人处。
    革命主义真,名利当粪土。
    大家贺徐老,共撰英雄谱。

       赠拜古先生 刘半农


       刘半农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以诙谐风趣知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在号称“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上写过一个打油诗专栏,其中有一首《赠拜古先生》,诗曰:

古人亦是人而已,古人放屁未必香。

怎把古人干矢橛,捡来细嚼当香肠?


古文中“矢”与“屎”通。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作者之一,曾经和钱玄同以“双簧”手法,掀起了新旧文化的真正激烈碰撞。这首诗是在讽刺顽固的复古分子。


哀沈阳二首  马君武


其一


赵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哪管东师入沈阳。


其二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这是国民党元老、教育家马君武的两首打油诗,说的是少帅沉迷温柔之乡,歌舞升平的忘记了日本军都已经打进沈阳了。尤其是前一首流传甚广。


    万 税
(节选) 马凡陀

这也税,那也税,

东也税,西也税,

样样东西都有税,

民国万税,万万税!


相关资料:袁水拍(1916-1982),本名袁光楣,又名马凡陀。诗人。在他开笔写抒情诗的时候,他取“水拍”做笔名,写讽刺诗时,他又取“马凡陀”做笔名,借用了苏州话“麻烦多”的谐音。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5: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打油诗(3)

    偶作打油诗 五十自寿诗二首  周作人

    其一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

    其二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柳,外道生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清茶。

    周作人1934年所作《五十自寿诗》,是文坛上一段著名的公案。鲁迅在给曹聚仁的私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词,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则多近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为众矢之的。”实为公允之论。这首自寿诗,曾引起近代南北文士争相唱和,故此诗声名远播,意义非常,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多有人向他求书。

    民国时期出了很多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出了很多轶事,其中喜欢附庸风雅的大诗人张宗昌可能是最让人开心地一个了。张宗昌被称为狗肉将军,混世魔王,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等,他做的那些打油诗,也让人忍俊不禁。

    俺也写个大风歌 张宗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笑刘邦 张宗昌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奶奶是骂人话)

    天上闪电  张宗昌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游蓬莱阁 张宗昌

     好个蓬莱阁,他妈真不错。
     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
     靠窗摆下酒,对海唱高歌。
     来来猜几拳,舅子怕喝多。

     游泰山 张宗昌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大明湖 张宗昌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蛤蟆叫,咕儿呱,
    咕儿呱,咕儿呱,一戳一蹦达。

    游西方 张宗昌

    早听西方好,他妈真不孬。
    本想多玩玩,睁眼却没了。

    无题  张宗昌

    要问女人有几何,俺也不知多少个。                                                                                                                  昨天一孩喊俺爹,不知他娘是哪个?

     求雨 张宗昌

     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老张?
     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你的玉皇庙,
     再用大炮轰你娘。

     破冰歌 张宗昌

    看见地上一条缝, 灌上凉水就上冻。
    如果不是冻化了, 谁知这里有条缝。

    趵突泉 张宗昌

    趵突泉,泉趵突,
    三股水,光咕嘟,
    咕嘟咕嘟光咕嘟。

     趵突泉其二

    趵突泉里常开锅,
    就是不能蒸馍馍。

    下雪 张宗昌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啊筛石灰。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4: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打油诗(4)

   杜门诗  端木蕻良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上世纪40年代在桂林住所门口也贴了一首诗:

  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
  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

  表面看来俨然是一首情诗,写一女子对情人的执著追求和痴迷爱恋,但实际上是一首“杜门谢客”诗,也是写给一些“频来客”看的。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是:自己工作很忙碌,无暇和一些爱聊天的闲人长谈,希望那些“频来客”多加体谅。俗话说: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善于节约和支配时间,使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这也是科学养生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辛亥革命

    自负文明种,逢人说自由。
    推翻专制国,抛弃野蛮头。
    团体谁无恙,范围半已收。
    不堪谈革命,流血欲成油。

    革命谁先觉,吾侪有脑筋。
    夫妻双独立,父母半维新。
    要吃思潮饭,先为目的人
    出洋宗旨在,标准对英伦。

    感想真难说,家庭不共和。
    个人生缺点,份子起风波。
    组织成功少,竞争失败多。
    改良无处改,奈此问题何。

    编辑部的故事 张恨水

    张恨水口占诗词,出口成章。一次夜半,有朋友来《南京人报》串门,张恨水放下手头正在忙碌的工作接待来客。当时,恰好赶上报纸副刊《南华经》付排,版面上开了一扇“天窗”,没有合适的稿件填补。印刷在即,当班编辑一时不知所措,急得在楼下大声叫喊,问张恨水怎么办。张恨水让客人稍候,不慌不忙地走到楼栏边对楼下的编辑说:“别急,我说你记,等版面差不多了,就喊停。”于是,张恨水如同台上演员演说台词一般,手扶楼栏,张口吟诵:

    楼下何人唤老张,老张楼上正匆忙;
    时钟一点都敲过,稿子还差二十行。
    日里高眠夜里忙,新闻记者异平常;
    今生倒做包文正,日断阴来夜断阳。
    齿牙半动视茫茫,已过中年底事忙?
    应是要当姜白发,还图八十遇文王

    直到楼下编辑喊“停”,张恨水才止住了易发难收的“诗兴”。这件“凭栏口占”打油诗的轶事,曾经成为南京报界的美谈。事后,也有人不无遗憾地说,楼下的编辑不该过早地打断了张恨水的“诗兴”,应该晚一点喊停,看看张恨水到底一次能口占多少首诗。

    在墙上乱涂乱画者题照 张恨水

    抬头才见喜洋洋,想见诗人丈二长
    不是诗人长丈二,如何放屁在高墙。

    抗日战争时期,张恨水在重庆目睹国民党政要奢侈腐败、贪生怕死的丑态,经常撰写打油诗予以揭露讽刺。比如当局号召民众节约汽油,大肆宣传“一滴汽油一滴血”,但达官贵人们却是——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
    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携家眷回北京定居,填词《摸鱼儿·禁夜市声》,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古都的世态风情——

    满长街电灯黄色,三轮无伴。寒风一卷风沙起,落叶枯条牵绊。十点半,原不是更深,却已行人断。岗亭几段,有一警青衣,老枪挟着,悄立矮墙畔。

    谁吆唤?隔条胡同正蹿,长声拖得难贯。硬面饽饽呼凄切,听着教人心颤。将命算。扶棍的,盲人锣打叮当缓。应声可玩。道萝卜赛梨,央求买,允许辣来换。

       八大胡同  佚名

八大胡同在清末民国特别有名,皆因民国后,南方歌妓被驱赶,蜂拥而到北京,她们来到北京,就聚集在八大胡同附近,生意异常兴隆,无论是纨绔子弟,还是高官贵族,甚至文人骚客都流连于此。


八大胡同不是一条胡同,是八个胡同的合称。它们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于是有好事者,将这八个胡同的名字串成了一首打油诗:


八大胡同自古名,

陕西百顺石头城 (陕西巷口百顺胡同、石头胡同)

韩家潭畔弦歌杂, (韩家潭)

王广斜街灯火明。 (王广斜街)

万佛寺前车辐辏, (万佛寺湾系一小横巷,西通陕西巷,东通石头胡同)

二条营外路纵横

貂裘豪客知多少, (胭脂胡同)

簇簇胭脂坡上行。


抬杠打油诗 刘半农


刘半农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语言学家,“她”这个字就是他创造的。此人跟鲁迅和钱玄同都是好朋友,可是钱玄同这个人喜欢抬杠,没事儿就跟刘半农抬杠,刘半农也乐于被抬,两个老顽童以抬杠为人间一大乐事,刘半农还写了一首抬杠打油诗为杠精正名:


闻说杠堪抬,无人不抬杠。

有杠必须抬,不抬何用杠。

抬自犹他始,杠还是我杠。

请看抬杠人,人亦抬其杠。


壮志自誓 杨虎城


西安事变两大发起者之一的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对我中华民族很有功劳。他年轻时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报国青年,曾写过一首诗以壮志自誓打油诗:


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打油诗 监牢打针 李敖


李敖曾经蹲过多年大狱,这个我们都晓得,他也写过很多在监狱里的经历,其中有一首打油诗,是他对监狱里看病打针场景的描写,非常别致而有内涵:


大牢阴气阴森森,排队看病如狼奔。

兽医下令齐脱裤,只换屁股不换针。


这里面隐藏的黑暗,想想就令人害怕。


颠倒歌《东西街》 佚名


诗歌园地里有一种颇为有趣的反义诗,这类诗也多为打油诗,虽名不见经传,却广为流传。解放前北平流传的《颠倒歌》就属这类作品。歌云:      


东西街,南北走,

忽闻门外人咬狗。

拿起门来开开手,

拾起狗来打砖头,

又被砖头咬了手。

骑了轿子抬了马,

吹了锣鼓打喇叭。


这类诗把反说事物,与学理相悖,但正是这种可笑的组合,含而不露地讽刺了当时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


颠倒歌《太阳从西往东落


太阳从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上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 

腊月炎热直流汗,六月寒冷打哆嗦。

妹照镜子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


颠倒歌《老鼠去见猫大哥》


歌颠倒,颠倒歌,老鼠去见猫大哥。

带好衣服穿好帽,提着毛驴骑包裹。

桥把毛驴给压断,坐着石头飘过河。

饿了吃个公鸡蛋,累了路上把驴驮!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8: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打油诗(1)

    打油诗最鼎盛时期,当推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个年代现实的打油诗,层出不穷。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的民谣打油诗:

    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
    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

    这首诗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

    杂咏三首 诗人熊鉴


    亩产粮超十万斤,一时中外说奇闻。
    丰收捷报年年是,日日新坟压旧坟。


    说尽人间假大空,东风总是压西风。
    西人早作蟾宫客,六亿奄奄饿殍中。


    不是丰年竟说丰,英雄台上各争雄。
    可怜岁岁苍生血,化作胸前一点红。


       中国虽然是个诗国,但不是人人都会写诗。然而,在大跃进的狂热中,不但高产卫星满天飞,土高炉遍地起,六亿神州居然还兴起了一个全民诗歌运动。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全都作起诗来,中国成了“诗的时代,诗的国家,诗的人民,诗的生活”。据当时报纸报道,江西省参加写作的有两百万人以上,写出四百多万篇诗。四川省叙永县是个30万人口的山区,出现了5万多个作家、诗人,创作诗歌达600万首以上。县区乡社出版了诗选,近百个农民诗人编印了诗集。这些诗歌,当然只能归为打油诗的行列。叙永县天池乡6岁半的孩子蒋忠林还未上学,居然也会作诗。泸州专区文化检查团去检查时,这孩子当场提笔写诗:


    太阳出来红又红,今年生产大不同
    社员努力加油干,个个争取当英雄。


    在诗歌运动中,大诗人郭沫若的诗兴也调动起来了,不但与周扬一起编了《红旗歌谣》,自己还写了不少打油诗。在1958年7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的一首诗《太阳问答》,其中写道:

    感谢党呵感谢党,党是不落红太阳。
    东风永把西风压,社会主义放光芒。
    鼓足干劲争上游,多快好省建天堂。
    红旗插遍全世界,红旗插在天顶上。


      大跃进时期的诗歌,真的有非凡的想象力。比如《稻堆》: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又如,《两只巨手提江河》: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
    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
    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还有一首流传广泛的,《我把地球挖个洞》:


    他在西来我在东,我把地球挖个洞。
    竹篙捅到美国去,吓得美帝半癫疯。


    苏联大哥好朋友,卫星载我上月球。
    砍来桂树烧木炭,赶下嫦娥去放牛。


    公社谷堆入云天,离天只有三尺三。
    忽然之间烟瘾起,对着太阳点支烟。


     下面这首《奇唱歌来怪唱歌》特别有味道,不知道是歌颂还是讽刺:


     奇唱歌来怪唱歌,
     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
     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
     六尺锅子煮半个。


     奇唱歌来怪唱歌,
     单季稻亩产三千多,
     谷子黄豆大,
     挑了一箩又一箩,
     挑到日头落了水,
     还要用架板车拖。

     奇唱歌来怪唱歌,
     红薯亩产三万多,
     南瓜大一个,
     抱都抱不合,
     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打油诗(2)

   1959年,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在与匈牙利选手争夺双打前四名比赛的决胜局里,他们曾以19比16领先,由于想靠人家失误取胜,不敢大胆进攻,反而一连输了5分,又告失败。“没出息呀,没出息!”他不断自责着自己,随手愤然写下一首打油诗:

    单打输给美国人,双打领先不敢胜
    十九十六手发软,一失足成千古恨

    领队看后笑了。他明白,徐寅生是个好样的,他会在失败中奋起的。

     196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个旧视察时,朱老总赋诗一首:


    锡都夸个旧,选炼与前殊。
    实现机械化,利用计锱铢。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兴奋不已。欢庆之际,他吟了一首为《咏原子弹》的“打油诗”。诗曰:

   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
   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此诗是针对美帝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的,在风趣中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1967年,著名作家廖沫沙和吴晗被关押在北京西郊的一个矿区时,一次被批斗后,廖沫沙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想到他们每天弯着腰被批斗的现实,曾乐观地写了一首题为《嘲吴晗并自嘲》的“打油诗”。诗曰: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于今爱折腰
    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

    1971年9月13日下午,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在人民大会堂听到林彪“折戟沉沙”的消息后,曾当场仿唐代诗人卢纶的《出塞曲》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表示自己当时的心情。诗曰:

    月黑雁飞高,林贼夜遁逃。
    不用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其中“贼”后被乔改为“彪”。

     1974年,文化名人夏衍在狱中,模仿清代《剃头》诗写了《整人》诗:

    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揭示了“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整人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处逆境而达观、洒脱的心态;同时说明这些蓄意“整人者”绝没有好下场,觉醒了的人们也将“整其人”,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一代武将许世友在文革期间不满“四人帮”对邓小平的迫害,也曾吟诗:

    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起三落理应当。
    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

    还有一首:

    戴眼镜,夹皮包;
    会总结,会提高;
    论思想,一团糟;
    打起仗来往后跑。

    1977年,大文豪郭沫若在参加曾受到“四人帮”迫害的著名作家阿英的追悼会时,因感慨万端,就当场吟成“打油诗”一首:

    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久。
    两个臭老久,天长又地久。

    此诗诗意幽默,感情深沉。

      文革中,鼓励反潮流,于是出现了张铁生白卷诗那样的代表作。作为历史,也应该记下:


    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
    不学ABC,照样干革命。

    文人终究喜欢幽默、戏谑。即便时世艰难,也本性难该。文革中期,时任某日报的总编辑在一次宴会上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nài)同席,一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称对方为“夏鼎同志”。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此事传出,好事者连夜写首打油诗一首记之:

    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
    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和我打交道!

    该诗很快传遍北京,几乎家喻户晓。

    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经历坎坷,但仍然性情旷达,幽默潇洒。1978年,66岁的启功先生曾自作《墓志铭》一首。铭曰: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起臭。

    短短的一首诗,以幽默风趣的笔触,概写自己的经历与志趣,其达观、高远,让人敬佩。2005年,启功93岁仙逝,此诗又被热炒。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打油诗(3)
       据1980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载,某领导在看完《白蛇传》的演出后,委婉地批评剧团的负责人说:“这个戏可以演,不过,你们应考虑,雷锋塔倒了,今后还要不要学雷锋?”有人作“打油诗”曰:

    不懂就不懂,千万别装懂。
    戏中雷峰塔,如何比雷锋?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龙成的《新好了歌》云:  

    本人也盼党风好,惟有官位忘不了!
    只要职务升三级,权术自然不搞了。
    本人也盼党风好,只有车子忘不了!
    且等‘上海’换‘奔驰’,特权即刻取消了。……

    反映了党内一种奇特现象,对那些口是心非、两面派干部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调侃,读来可笑而又可恶。

    在改革开放中,曾经一度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于是有人仿效南宋林升传世之作《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剥皮打油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
    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

    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

    讽刺干部下乡

     下乡坐着桑塔纳,   隔着玻璃看庄稼。
     朝令夕改百姓苦,   标新立异领导夸。
     形式主义走过场,   表面文章笔生花。
     三个代表束高阁,   害民害己害国家。


    新好了歌


     此《新好了歌》道出了作者人生经历,相信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那段令人心酸的过去史;文字尽管有点调侃与偏颇,但真实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真实现象。


    五零后的你们好回头看看辛苦了      

    当初爹妈刚相好稀里糊涂出生了     

    五八跃进吃不饱苏联大哥催债了      

    我的一张大字报文化革命开始了      

    停课复课闹革命不用念书轻松了     

    学工学农还学军学生时代荒废了      

    上山下乡办法好就业压力解决了      

    扎根农村还算好不然发往边疆了      

    终于盼来政策好大龄青年进城了      

    男亲女朋经介绍终算组成家庭了     

    上有老来下有小青春无迹发白了      

    改革开放都说好摸着石头过河了。      

    基本工资加奖金,部分人群先富了。      

    抓大放小就是好,国有资产瓜分了。      

    安安稳稳有都好,你我饭碗又没了。     

    年少功课没做好,失业下岗没人要。      

    艰苦奋斗精神好,终于挨到退休了。      

    人人都说退休好,就是身体不行了。      

    善待自己要记牢,因离天堂不远了。  


    中国朝代打油诗 (人教版)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朝代打油诗(香港版)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

    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

    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

    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

    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

    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

    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

    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

    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

    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炒股打油诗


    保定天鹅在哭泣,威远生化流鼻涕。浏阳花炮变哑炮,广州冷机成醉鸡。
    力诺太阳升不起,北斗星通掉海里。拓日新能全蒸发,银星能源皆断气。
    三变科技肌无力,五洲明珠注水鸡。千金药业空悲切,万科地产化废墟。
    中核钛白枉费力,中卫国脉脉动急。力元新材才露脸,力源液压压过去。
    金健米业无颗粒,国通管业已弯曲。紫金矿业沙尘暴,景谷林业何所依?
    中国太保破发急,中国联通耍电梯。中国石油爱漏油,中国中期判无期。
    荣华实业秀骗局,三联商社唱好戏。中兵光电摇身变,香溢融通藏猫腻。
    隆平高科涨停急,转身就来玩蹦级。真正高手不是他,当数南航 j t p。
    大盘黑洞不见底,指数下跌何太急?飞流直下三千点,疑是狗熊行大礼。

    杀跌割肉逃命去,股市上演空城计。回首昔日金融街,徒留茫茫绿大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4: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干体打油诗

       才干体打油诗, 是以现代汉语新声韵为用韵标准而创作的古体形式的诗歌,是四川武胜的尹才干自自1978年以来致力探索的一种新韵体诗歌,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古体诗歌(包含幽默诙谐有趣的“打油诗”)的继承与发展。

    主张“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审视大千世界,审视社会万象,担负起历史和现实的责任,表达和抒发时代精神,引领和传播社会的声音”。 以“清新、纯洁、唯美、国风”为诗学理想;以“清新文本雨后风,纯洁内容玉壶中,唯美境界花间月,国风品格与民同”为诗学目标。

    在写法上,不拘平仄,放开古韵格律随心所欲而写,适当运用中华新韵,灵活运用时代语言,讲究诗境、词义的内涵,注重气韵、格调的营造,无论是理的阐释,还是情的抒发,都力求获得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张力。不求表面的幽默诙谐,而求内在的机智巧妙。呈现出“博采众长,且中且外,且古且今,且雅且俗,自然清新,神韵兼备,独树一帜的”的特点。

     选读:
  
    《时光叹》

    时光催人老,不比不知晓。
    少年在眼前,才觉白发早。

    《浪》

    一浪一浪又一浪,浪浪撞在石头上
    明知前浪折了腰,后浪还要跟着上。

    《秋叶》

    秋到时节叶缠绵,百鸟欢送歌声甜。
    回归大地涅槃去,春风到来再发言。

   《出矩难杂诗》
    入矩容易出矩难,矩外天高地也宽。
    多少困在规矩里,望着矩外长戚然。

    《规矩杂诗》

    文有规矩未有矩,历来大师皆出矩。
    矩内练习起好步,出矩之后创新矩。

    《方向杂诗》

    天分南北,地分八方。
    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方向得当,入室登堂。
    方向不当,终生流浪。

    《故乡》

    君自遥远故乡来,却说故乡在眼前。
    来日村口茶飘香,何不饮后才向前。
    他日回到故乡去,可知茶味如从前?

    《诗文创新杂诗》

    诗文创新莫畏难,语言陌生走在前。
    内容特别形式新,三言两语神韵传。
    前人成就如高山,高山再高也能攀。

    《论打油诗》

    无格无律不必愁,诗歌路上潇洒走。
    平仄害意不可取,有感有情就足够。
    无病呻吟非诗文,陈词滥调最堪忧。
    不拽不拉不拼凑,可诗可曲可打油。

    《青山哪会问枯荣》

    几度秋月与春风,争荣夺辱论英雄。
    明枪暗箭何时休,是非成败转头空。
    熙来攘往行天地,三生有缘总相逢。
    笑谈古今多少事,青山哪会问枯荣。

    《吃麻辣菜》

    假日友聚大饭馆,酸甜麻辣齐上全。
    泡椒凤爪酸菜鱼,麻婆山药豆腐干。
    痛饮啤酒酒气浓,撕咬辣鸡辣心肝。
    唏嘘绕舌直摇头,挥汗如雨战犹酣。
    我自停箸望窗外,谁到街边问饥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