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26|回复: 43

中成诗界首届诗学研讨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5 22: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4月16日——10月31日。
主题:诗及其相关
   标题自拟,题旨不限。
立意:我们提倡私性写作的技巧从诗人的自恋中走出来,向众生转移,去更多的关注这个世界。面对你之外的物体,畅想你的沉吟。——中国成人
   当一个诗人感受到不同于自我的存在,并试图或正努力地表现这个存在时,这个诗人已不是个人的了,而是人类的一部分。——观云忘我
要求:语言流畅,立意新颖,切合实际,可读性强。
待遇:所有文稿择优进入中成网刊。并由主持人汇编。


主持人:与诗为伍。(接受观云站长委托)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22: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月 为什么在此开题

“中国人”是中成诗界当下的一个半封闭论坛,除阅读对外敞开外,发帖与回帖都只对资深会员和管理员开放。因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半封闭的场所,就是为了安心于写作、交流,这次研讨会也不例外。希望文朋诗友面对这样的题材——诗及其相关,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的目的,是进一步反省并继续拓展当下的诗歌写作,使实际上日益封闭的私性化写作,重新回到社会中去,面对众生呼吸新鲜空气而不是在实际的压抑中进行所谓的艰难式的先锋跋涉——重要的是“有许多我们曾意识中的先锋,其实早已不是先锋,可是许多人却仍然迷恋于此。这就是当前的顽症。(观云语)”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从“先锋”梏桎下解放出来,使写作重新回归自然的形态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形成作者与表达的水乳交融而不游离状况。我们的研讨会也当如此。


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获得预期的效果!
发表于 2010-4-16 08: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与诗为伍!!
——可以说这是“中国人”的事!!
发表于 2010-4-16 13: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支持
发表于 2010-4-16 18: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预祝研讨会成功!
发表于 2010-4-17 23: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我们一齐动笔!
发表于 2010-4-18 16: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支持!祝福!
发表于 2010-4-18 16: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10-4-19 09: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也希望大伙的支持体现在行动上!!
发表于 2010-5-14 16: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流

物流(ogistics)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

当下诗人的写作与此是多么的类似:他们在整个的语言流中,一步也不停留将语言由此至彼地传送过去,然后留下诗单走人。这和传统诗人沉吟在语言(形象)之中,三步一徘徊,五步一踌躇以及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行,诗人与诗共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这也就难怪在当下会衍生出“诗与诗人”无干的奇谈怪论。

当诗只剩下一堆语言时,对读者而言他的阅读意味着什么呢?是浏览一些词汇吗?那么一部辞海矣不是更加丰富,是寻觅新词吗?电信、网络所带给人们的矣不是更多,更原生。那么有什么理由再读呢?为了诗这个曾经的寄托,今天的概念,为了习惯性浏览一下分行,还是感爱那些语言共同的画面与乐感呢?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无论白色、黑色、彩条,它们都是一堆语言垃圾。一个统计表明,今天的人们普遍地追求住宅、衣着、家居的整洁,在饮食方面,更多的新生代连剩饭剩菜都不愿意再食,他们还有心情去收拾垃圾吗?因此诗没有读者,不仅失去了过去的读者,连今日的读者也争取不到。

诗的主流,从古至今天之前(我不敢用“从古至今”这个词了)都是简洁而清晰的,是人的视角、听力、思维,轻易便能打开并有所见,有所听,有所思的,纵然蒙胧、晦涩,也能若有所思……现在倒好,即使是我的定单,你这不负责的语言流主,却给了我一个又一个集装箱,说:“东西到了,你来找吧!找到了叫我,我一边息着去了……”晕,真晕,晕死!“算了,我不要了。把你的集装箱一个一个地运走吧!”

迷惑中的诗人,睁着不明白的眼神,仿佛在问:“那你的东西……”“什么东西……”物主已关上了大门。然而诗人又摇摇头,叹息着,为世人的莫明其妙,继续他的语言流了,他相信在下一个驿站或下下一个驿站会有人收下它们的……诗的语言流继续着,一条条生产线继续着,语言爆炸了……没有节制的分行。

于是我们提倡精练,提倡结构,提倡裁剪,提倡将和一首诗的主题无关的内容尽可能地剥离出去,提倡为诗行减负轻身,还诗的轻灵、俊逸、端庄、凝重于诗中。诗写作不是物流业,没的专门的服务流程。物流业也不可能发生大批的我上面所夸张的那种现象。但语言流已不是个别现象了……标题如同订单。


卢兆玉


2010-5-14
于真武

发表于 2010-5-14 16: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色的词语——为双儿题照
53672647x8661f06d5152&690.jpg

▲  山城子

是谁种下的紫色的词语
春暖时节围绕着你
我也同你踌躇这些芬芳的意象
如何参差含蓄在表达里

是呼之欲出了
明媚的表情是先蹦出来的标题
会有很多人前来收获
你宁静而致远的诗意

2010-5-12于贵阳
发表于 2010-5-14 16: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我们提倡精练,提倡结构,提倡裁剪,提倡将和一首诗的主题无关的内容尽可能地剥离出去,提倡为诗行减负轻身,还诗的轻灵、俊逸、端庄、凝重于诗中。

——赞赏!!!
发表于 2010-5-14 16: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女夫子上诗课

529ac87ct864d6580e08f&690.jpg

山城子

10位学生

算镜头外的山城子凡11

诗是什么

是穿越时空的情

还是青春

及其久远地茂盛

咱就分头写吧

真以虚

虚以实

实以美

美以幻

幻以善

善以行

像孔子一样没有下课的铃声

不愿意下课

我想走进镜头

双儿旁边

有个座儿在等


2010-5-12于贵阳

发表于 2010-5-14 17: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0-5-14 17: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城子有关诗论的诗呢!!
发表于 2010-5-14 17: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4 2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成诗界应包含诗的如下方面

A、创作:

  其实大多数创作不是在网络上完成的。而是在网下,在打开电脑或未打开电脑仍然使用传统的书写方式,然后发布到网络上来。因此所谓的原创,只代表了作者的署名,而非最初的稿件。但是,我们既然将创作提到了首要,那就意味着在发布之外的其他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引导创作,并将其作为中成的重中之重,一以贯之。

  中成这样做,与创作自由或自由创作的原则并不相抵触,乃是相辅相成:一方面,我们保留了极大的空间和众多的栏目,甚至推出了至今在网络上都为人先的“会员作坊”个人论坛:请注意,中成本身就是一个小网站,它的空间是值得珍惜的。之所以将有限的空间划到个人,就是为了让作者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打造个人专栏,包括你自己下设的子论坛、专题。这和其他网站所推出的个人专栏或博客不同,它是指向所有中成会员包括管理员一起来阅读并参与交流的。另一方面,中成一直在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推进引导创作的进程,比如坚持了成人的命名,意在坚守成人化的自觉的写作方式,而非随心所欲或随波逐流,强调真正的自主创作。并一直努力于“中成同题”,虽然收效甚微,但我们没有放弃,《性爱与情歌》就作为一个栏目被固定下来,且成为中成下属文丛的第一个选题,尽管目前因为稿源的不足,还没有得到组稿的最后落实。这和《万象诗篇》专栏一样,成为中成在诗歌论坛独一无二的命名。“万象诗篇”即包罗万象,每一个作者,每一首诗,都是其中之一象。有人说《性爱与情歌》也是其中一象。是的,是其中一象,但我们把它独立出来了,作为一个提倡,一个专题引导。正如另一个专栏《中国风》一样。

《中国风》的宗旨还不很明确,是指传统的诗体呢?还是其写作方法:诸如诗言志,歌咏言。及其一直渗透在其中的中国文人的是“出世还是入世”这真是个问题。或者还包括其延伸意义下的全部现代写作中的中国风尚——包括形式与内容。当然以我的理解主要的应当是后者。可惜,中成注册会员现在还很少,写旧体诗的不多,而有专于新格律体的人更少,大多数是自由体分行写作。尽管“分行”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论述,并试图以其替代现代诗的命名。理由是:任何时代,当它处于当下时,都可以称其诗为现代诗。那么当下这个“现代诗”的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分行。如果不分行,你就无法读通这一大堆诗中的大部分诗作,尤其是那些动辄数十行乃至数百行的以信息“推广”为主旨的诗,这一类诗人好像真的相信读者什么都不知道似的,所以一味地往诗行里灌他们所知道的“信息”而不作诗化处理。信息和生活一样,它和诗的关系也与生活与诗的关系一致:那就是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高于就是诗化的过程。在我们企图传达更多的信息量时,别忘记它同样需要诗化。但目前的分行,实际上已演化为随意的断句,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句读和视角的效果外,其句的本意已消失。当然,并不全都是这样。

因此,我们在面对诗创作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对创作的认识,和把握它的整体走向,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歧途。诚然,人们的理解和判断都不尽相同,但对与错终就只择其一。所以还是以认识为先,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事实上正相反,我们仍然在重复着前人的劳作,只是我们有理由比前人做得更好。怎样做得更好,难道只有创造么?所以,中成对先锋提出了新的理解:那就是当下的先锋不再是一味地对过去的反动,而是坦然地和这一流感告别,以其虔诚从数十年来不断的抛弃中,寻找诗的真蒂——那些诗的曾经的火种和火炬,并光大和成就之。当我们去掉伪先锋的光环时,真先锋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破坏总是比建设来得容易,所以选择艰难者才是先锋。而在这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所见的先锋更多的是一种投机行为。

在诗的形式彻底自由之后,所谓形式的突破早已完成。因此,你的书写无论在形式之中,还是形式之外,这都不是最重的,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当我们写了二十多年的“三个不屑”之后,我们到底都写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比前人做得更好么?在这一“众生写作”的背景下,结果大多数诗作者多没有独立出来,仍然是众生中的流沙。最近我们提出了“面对众生写作”。这个面对众生写作,和众生写作以及为众生写作其义是不一样的。面对众生写作是一个对应的双向关系,而众生写作和为众生写作都是单一的。这个题目,我们现在提出来自信会有人写的。并将十分有益于今后的写作。

B、阅读:

阅读其实始终是论坛的主体。发布主题的目的,是为了让人阅读;办网站搞论坛,也是为了实现这一阅读,毕竟当下的书商们愿意为诗出书的太少了,大多是那些翻来覆去的中外经典。当下诗的出版已基本上清除出书商的视野,纵然有自费的,但书成之后的命运大多数逃不出“诗到成书死”(这是我第二次用这个提法,虽然有些得罪人,但是不是这样,各位自己去思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暂且不提,我们还是回到网络的阅读。

诗在当下是唯一不需要付钱的消费。这不仅仅因为读诗的人就是写诗的人,还在于没有人愿意掏钱读诗,诗人们不知道为了急于证明什么?而将自己的劳动全部书呆出来。连打工都有价格,唯独诗没有。这就是当下中国诗的境况。在和经济不挂钩的当下诗转到网络之后,我们终于有幸读到了最新的诗声。尽管这诗声并非不同凡响,但它们的存在证明了诗的存在,也证明了古老的诗国仍然有写诗人,否则陷在商品中真不知道还有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

说到阅读,毕竟是一休闲的事,它和写作还有很大的区别。有时为了写作,无论是自娱还是职业,我们可能不得不暂时地放下其他可以放下的事,专心于某篇作品的完成,因为那个过程不是现成地放在那儿,你想取就取的,相反它会稍纵即逝。而阅读就不一样了,那诗现成地摆在那儿,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再来读。所以大多数阅读,我们可以理解或定义为浏览,也即一带而过,或者如同不想买东西时到商场随便转转,遇到了中意的便留心下来,有些可能连看也不看一眼。这就是现如今又流行得比较久的奇谈,连写诗人也不读诗。这其实是相当片面的。可以肯定地说,经常上诗歌论坛的人,没有一个不读诗的。否则就真的奇迹了……

浏览的阅读之后,那些留心的文字,还是要好好地过过目的,至于有心得的,当然会随手在网络上打下字来,算是回帖吧。但这还不是我们所主要说的阅读。我们所说的阅读不仅包括当下的诗,还包括过去的诗,甚至古老的诗,国内的、域外那些翻译过来的诗篇,有条件的当然更可以读读原著。因为我们阅读的目的,不单纯是消闲,还有充实自己的目的,还要知道我们所关心的诗,从过去到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能把握它多少?或者在知道了这些之后,还有多少再生的空间,其可能有多宽广。因为,说实话:我们所面对的既是读者也是作者。所以无论创作与阅读,都不能自欺欺人。

C、评论

评论的旗帜一直在中成扯得很高,也牢固了它在中成的地位。但如同中成现有的创作量一样是贫瘠的。只是处于现阶段它张罗得还是有声有色的。能竖起评论的旗帜,这一点在当下失标的诗界就很不容易,因此我们不能轻视这一点。关于评论我们曾撰文指出:批评肯定是要有立场的,没有立场的批评始终走不出赏析的圈子,始终在诗之外成为诗的旁观者而不能参与其间,成为一些文字的俘虏,有所言却不知所以言,成为人云亦云,成为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成为事实上的伪批评——假批评之名,成为吆喝之众——捧场或者拆台。没有立场的评论家如果不是出于可怕的伪装,那就是滥竽充数,他们是不会成为诗和诗人的忠实朋友的,他们的伪装因其不断地变换色彩而为正直所吐弃,而滥竽充数者同样会逼迫逃离现场。

正真的批评是很少搏得掌声的,因为其中正的立场决定了它的孤独。而批评家也不应当以搏得掌声为荣,他所获得的只能是一种回应和反驳,乃至于愤怒,是荆棘而不是鲜花。他们不避艰难,切割表面的肌肤直达骨的空腔,这与圆滑的批评选择在是与非之间下手,好与坏都可以接受的表面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一个天才的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出路,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就是因为诗正处于灾难的状态——诗不为人世所需,就有如今天。它所委屈不是某一类诗人,而是诗,不是群,而是代。诗人始终是时代的一部分。当诗成为弃儿时,是因为诗人中天才太多。

因此批评家的立场必须建立在当下,而不是玩古,不是对于无声的陈言,而是和有声的对话,是鲜活的文字,充满正与反的生机。是和天才答辩不是和凡人私语,是公开的论战,而不是静悄悄的幽会,其论是可以做为堂证的,并从不反诲。如果诗人是播火者,批评家无异于玩火者,玩火者面临自焚的危险。但他不愿意成为辩证的诡辩者,不应当视一切为分二,他对于诗人和读者的批评有时和作品一样的严格,但他绝不会绕过作品。

中成没有有立场呢?那当然有,不仅有诗的立场,更有批评的立场。中成是为诗而建的,它不竖立旗帜,不是因为它没有旗帜,而是为了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让这些声音能调和起来,成为诗在中成的交响,成为诗的来自不同方向的汇聚。因此中成批评的立场,首先就是客观和公正,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呵护,呵护当下艰难的诗和诗人,使他们得到理所当然的温暖和阳光,而不是寒流。这样我们就可以确立以下三个原则:

忠实的原则:忠实于对诗学的理解,忠实于所读的作品,忠实于读后的真情实感和可能的理论上的疏导与陈情。

独立的原则:没有彼此的诗人或彼此的作品,可以左右一个批评家的言论。

厚今的原则:在时间的阅读中,诗几乎是没有重复的。但批评家所面对的今天却是杂芜的,它和历史的沉淀有着鲜明也是弱势的对比——历史以其留传下来的优秀占据着制高点对峙当下原生的丛林,而批评家和诗人一样都是这丛林的披荆者。

所以现实的批评或许不定正确,但它也为将来留下了前人的脚印。

                     2010-5-14

发表于 2010-5-15 10: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做本月的卷首语吧!
发表于 2010-5-15 1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做本月的卷首语吧!
山城子 发表于 2010-5-15 10:37


谢城子青睐!!
发表于 2010-5-24 10: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略论当下新诗的历史使命
文/ 山城子

(本文依次引穆旦、艾青、舒婷、梁小斌、王久辛、周承强、柯岩、昌耀、巫逖、和平岛、柴进、祁鸿升、郑小琼、彭三县、孔祥忠、黎阳、观云忘我、高粱、白沙、陋岩、李清荷、穆桂荣、于坚、沙克、余怒、海湄、曹东、马兆印、老皮、冬箫、阿吾、大卫树、穆晓禾、田春雨等三十四位诗人的作品,在这里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这是经典流行歌曲《花心》的被反复吟唱的一句歌词,拿来作为我论诗的标题,是因想到了当下新诗的历史使命。
笔者在网络新诗中,已经浸泡了六、七年的时间了。尽管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诗贴到网络上来,但因诗观径庭,表达芜杂,诗艺也天上人间,而概览当下新诗的看法也不同。悲观的有之,虚无的有之,“独怆然而涕下”的有之,自然也有冷静乐观如山城子者。
山城子认为当下新诗正处于艰难向上的发展期,而其中能真实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现实面貌,且在文本上通俗明朗晓畅于大众,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语言的作品,正成为新诗历史使命的领跑者。
那么,什么可以称之为当下中国新诗的历史使命呢?如果简洁点说,就是植根于现实,面向大众,创新语言,复兴中华诗大国的荣誉与地位。


1、植根中国沧桑巨变的现实,中国新诗的大树必定参天茂盛起来。

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成就的高峰,无一不是当时现实的反映。比如《荷马史诗》、《哈姆雷特》、《浮士德》、《悲惨世界》、《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上了上海世博会的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一如当时拍下的中国城市繁荣的纪录片一般,也从旁注释了文学艺术永不枯竭的源泉,就是社会的现实生活。
从现在我们上溯截取一个世纪(1911-2010)的时间,中国从一个千疮百孔积贫积弱的清末烂摊子,到现在的两岸渐趋和谐、跻身世界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国峰会”及“金砖四国”的成员国,就连我们曾经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沧桑巨变。作为中国的普通公民,从十里洋场公园门口树立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到举办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上海世博会,这之间所经历的感情上的沧桑,也不能说不强烈!这一百年的沧桑巨变的历史与现实,正是当今中国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题材与素材的源泉。
而说到近百年的新诗,这样的题材与素材,也被取之颇多。不必说穆旦的《赞美》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姆》,也不必说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与梁小斌的》《雪白的墙》,只说近几年来出现的上乘之作也不少。比如王久辛的《肉搏的大雨》,取材于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周承强的《宁静时刻》,则抒写的是今日边防战士的情怀;柯岩《科学大会诗稿》,取材于国家召开的科学大会;昌耀的《划呀,划呀,父亲们!》,则是对改革开放执着的呐喊。
“车过鸭绿江/ 好像飞一样/ 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那是对共和国建国之初取得“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讴歌;“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则是中国人民努力摘下贫油国帽子豪迈情怀的抒发。
又不必说2008年扣紧现实的“地震诗”与“奥运诗”。前者有旅居澳洲的诗人巫逖《手机上的母爱(八行迷你诗13组)——悼念一位震亡的母亲》,后者有加拿大华人诗人和平岛的长诗《火龙》,印象极深。长诗《火龙》(第一部和第二部)发表于《北美枫》总第5期,其豪迈浪漫之长吟,当下鲜有;其情浓意重之赤心,也则罕见。诗人所以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作为创作的素材,就是为了选择一个足够大的背景,来承载他作为海外游子的深切浓重的爱国之情。该诗采用意识流手法,用流畅大气的普通话语言构造文本,从而形成了现实与浪漫相融合的流转而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以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巫逖《手机上的母爱》,则以救援医生发现的手机上的遗言“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为开头,以“生离死别”的反复为背景,层层深入地讴歌了发生大不幸情景下所呈现的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澳洲国际华人作家笔会理事曾庆怀先生第一个留言说“我是含着泪水吟读完这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怀着深沉的感情赞美遇难的母亲,歌颂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动,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灾区人民的关爱。”
而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关注,则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触,给与深刻地暴露与解剖,却是更可宝贵的精神良药之作。
    比如,一度被媒体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有柴进的《荒废的院落》。“一棵枣树依旧在默默生长/ 两扇旧门还在为主人守望/ 几个越过断墙拣拾桑果的孩子仰起头来/ 晴朗空中有她们甜蜜的向往” 。她们只能“拣拾桑果”,那就是她们的美味她们的玩耍,何曾享受过城市孩子的酸奶娃哈哈肯德基冰淇凌巧克力碰碰车过山车呢?苦涩中的向往,自然“甜蜜”,却毕竟也还停留在向往当中啊!
    再如社会道德的大滑坡,有祁鸿升的《后审判》。这个素材来自新闻,就是那位遭受三个歹徒凌辱的女司机,受辱后在全车乘客的协助下赶那个唯一的“挺身而出”者下车,然后把车开向悬崖同归于尽的事件。诗旨在于呼唤人性的良知,在于鞭跶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反省历史与现实的根源。
又如农民工问题,有打工妹诗人郑小琼的《铁》。应当说,这是打工者群体生命的代言。“这些人,将要去哪里,这些她,这些你/ 或者这些我,背着沉重的行李与迷茫/ 在车站,工业区,她们清晰的面孔/ 似一块块等待图纸安排的铁,沉默着” 自然,他们是挣到了一些与付出不成比例的钱,却成就了无数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路铁路和地铁,以及码头集装箱里发往国外的血汗。他们是城市崛起的脊梁,却常常被城市踩在脚底下。如何不“迷茫”,不“沉默”、不“惆怅”呢?
    而全球工业化道路对环境的污染,担心人类命运的精品之作也颇多。我读过彭三县的《把美人带回家》。“渴望闪电雷鸣渴望下雨下雪渴望沙尘暴渴望天摇地动/ 来吧来吧来吧!你们一齐来吧......来吧来吧来吧!// 那我就回到了盘古、恐龙、始祖鸟、亚当和夏娃的时代/ 回去,今天我要回到我的原始家是装满谷物和词语的家” 诗是为地球的命运担忧而吟就的。一开头就反语抒情——愤怒之情!如果环境继续恶化,真就不如回到蛮荒去。但现实却是大量地制造商品,因而工业的排放量有增无已……诗人是无力改变现实的,只能希望希冀渴望渴盼了,渴盼一个“一尘不染”的世界。
以上提及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反映现实的新诗作,至少在反映现实上已经构成了衔接中国古诗的大脉。问题只是在它的发展初期,实行了白话改革,而在语言上呈现了西化,让人有断裂的感觉;而在当下,又被太多的非反映现实的有病没病的呻吟、磨磨唧唧的语言垃圾、莫名其妙的晦涩荒诞所覆盖,且又缺乏引领的标准鉴别和整理工作,以至于产生了前途上的莫衷一是。
但现象不是本质,洪水漫堤亦非主流。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事实上植根中国沧桑巨变的百年现实,颂扬激励应当颂扬激励的,批判暴露应当批判暴露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其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有良知的诗人,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看清中国新诗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奋斗,中国新诗的大树必定能够参天茂盛起来。


2、面向普通的中国大众读者,就要建构通俗明朗晓畅的新诗文本。

先说何谓文学艺术的“大众读者”,在中国当然是13亿的中国人民全都包括在内的读者。问题是文学艺术的门类也太多,而就一个个人来说,所爱并不相同。单是戏剧的票友也以群分,有着迷京剧的,有青睐越剧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二人转;而文学方面,看通俗小说的要多些,散文次之,诗歌再次之。这样看来,每一个单独样式的文学或艺术,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人群,而只能覆盖喜欢的那一部分大众。而这“一部分”就是诗歌作者应当面对的大众读者,其他如绘画、书法、声乐、舞蹈等等亦然。
新诗的现实,却每况愈下,现在几乎连写诗的人群也覆盖不上了——因为很大一部分写诗的人,只管天天写,贴在网上就走人,对于别人贴上的帖子不屑一顾。而社会上不写诗的大众,订阅诗刊诗报购买诗集的情形真就罕见了。笔者偶然浏览过某机场的图书阅览柜,上千种的图书中竟然没有一本是诗集。诗歌的大众读者流失殆尽。诚然,原因是复杂的。这使我想起家乡的小河,再也不是当年的一脉清流,鲫鱼可以跳到脚背上来……而是鼠或猫的尸体与烂鞋臭袜子、白色垃圾充斥河道,谁还愿意到里边嬉戏呢?我们的新诗也是这样,生生地被语言的鼠或猫的尸体与烂鞋臭袜子、白色垃圾给污染了。我们先自应当反省一下,你天天流淌或者抛来的,是构成清流的水呢,还是别的东西?
如果你是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那就是注入清流,否则就不是;如果你用艰涩难懂拗口的语言行文,至少也是浑水,而不利于清流。应当说诗歌语言的通俗明朗晓畅,是挽回大众读者的起码要求,也是诗歌得以流传下去的重要条件之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的语言,也是当时人民大众听得懂的通俗明朗晓畅的语言,否则如何传唱呢?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楚辞的语言又何尝不是呢?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汉乐府诗也是这样的通俗明朗晓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女人织布的形象,一看就懂。初与歌分家的古诗(十九首),也还是这样地大众化。
而后的三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辛弃疾们,又有哪一首诗词,是艰涩难懂拗口的呢?
事实上百年来的新诗,也大都是用通俗明朗晓畅的语言行文,比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殷夫、李季、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闻捷、李瑛、顾工、流沙河、刘湛秋、邹荻帆等现代和当代诗人的作品。
而当下也有许多卓有成就的诗人,在手法技法创新的的同时,依然保持了诗文本的通俗明朗晓畅,且在情感上依然面向大众读者。现在随手翻翻,例子太多,选几个就可以体会到的:

豆叶黄了的时候
豆枝开始摇铃
收割时 我喜欢
紧挨着你
一起收获金色的大豆
或许还有爱情(摘自孔祥忠《豆叶黄了的时候》)
 
这是诗人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会引起老知青们的共鸣。

就像这个情人节我们没有玫瑰
   玫瑰在我们的心里 不是手上
  幸福在脚下 不是路上(摘自黎阳《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第2 首)
  
任意顺手黏贴的——明白而有哲思,小学生也能读懂,且受启迪。

锔过的大碗藏在板柜里
  瘦弱的孩子摇动着母亲的胳膊
  哀哀地说:妈妈,我饿;妈妈,我饿(摘自高粱《半碗粥》)

这是共和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史实的形象写照。

那倦慵的丽人儿
怀抱着空虚
   然后到居委会
将我挂失   (摘自观云忘我《无法轻装之夜遁》)

诗人不愿挤在物质的路上,而愿投身于精神建设,所以离开丽人。“挂失”一词的活用,即明白又幽默。

难以相信,它们的前生
  曾是那些鲜活的木兰花枝(摘自白沙《成炭》)

  这里诗人借用佛家的轮回说,把烧炭的过程喻作一次涅磐了。前生是木兰花枝,今世就是炭了。前生很不错哩——那一树一树的花枝,一春一春的催开了多少花蕾呀?诗人用“鲜活”来饰,就可以想见一个青春烂漫的人生,正如这木兰花枝似的。这么诗意的句子,却也这样的通俗明朗晓畅。

矿车载着历史的长卷
晾晒发霉的王侯将相(摘自陋岩《矿工》)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这样通俗明朗晓畅地浓缩在这两句中了。
  
春天长着一张娃娃脸,吃奶,会笑,浑身的母体味
  早晨她甜甜酣睡,把被子蹬到脚下
阳光是一把很美妙的折叠扇,上面画着一个叫秋香的姑娘
  还有湘云和香菱,她们正在竞艳,时而浓妆出场,时而袖子遮面
  春天是她们的近亲
  她们相互珍爱,一次次地把额头贴在一起(摘自李清荷《春天正在加速来临》)

  亏诗人想得出“春天长着一张娃娃脸,吃奶,会笑,浑身的母体味”,这样悦心的形象,谁不想张开双臂抱起他来呀!尔后的“酣睡”、 蹬“ 被子”,蹬出了“阳光”,怎么又喊来了“秋香”,还有“湘云和香菱”,还有妙玉吧?尽管诗人无屑于那些鹅黄脂颜碧翠的老套,独辟蹊径于活灵活现的拟人化加上场景化的描写,但语言还是维护大众化走向。

春天像个五颜六色的小妖女
摆动着美臀,扭着柳腰
我瞥她一眼。如果
她向我走来
我就如醉汉憧她个满怀
温柔,如痴如泥
让红、蓝、白的小花
“咯咯”地笑个不停(穆桂荣《春天来了》)

虽然诗人用了比喻、排偶、拟人、分抛、拟声等多种修辞,但语言还是灵动得非常明白。

旧饭店 去年夏天有人在那里谈过巴黎货
  然后小跑去洗手 向刚刚锁住的电梯苦笑
  有只孔雀开业时被制成标本
  放置在华灯初上的大堂 用于象征
  伟大的生意从此开屏般地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然后停电 冷场
  从财务的天空垮下来 会计室贴着封条
  现金自尽 窗帘面子扫地 豪华人去楼空
  灰蒙蒙的桌面凝固着一片杯盘狼籍
  逃走时带走了旗帜 它被抛弃在垃圾堆里(摘自于坚《孔雀神》)

写一个企业(大半是民企吧?)的由兴到衰,但其象征的意义则可广至这个当今的世界。毕竟,产生诗作的背景,正爆发着华尔街的寒流。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乃至“旗帜”的老词,又给读者留下了觅味的历史空间。

以上所举各家的语言风格虽不相同,但建构诗文本却都很通俗明朗晓畅。这很益于爱诗的文学大众的阅读和理解。也是还没有这样做的诗人们,来这样做的一个示范。


3、诗歌毕竟属于语言的艺术,只有语言创新才能发展和繁荣新诗。

说什么诗歌到语言为止,那是误会了诗歌的生存与发展。要生存,总要另辟蹊径,要发展,就得创新。商品社会的企业是这样,物质性生产的企业是这样,精神性生产的企业也是这样。中国新诗虽然不是企业,只是个文学与艺术的样式,但内在的道理是一样的。
诗歌毕竟属于语言的艺术,只有语言创新才能发展和繁荣。
令人高兴的是,我已经浏览到许多语言的创新,单从修辞学的角度看,新诗中已经存在了十八种新的修辞格和二十六种新的词类活用方法。其活泼灵动、幽默婉约、凝练舒张,绝非古典诗词可以比拟的了。
不妨略举几例:
“当退却开始,时光的牙齿里/ 开始有了咬不动的东西”(白沙《初亏》-选自《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时光非动物,没有牙齿。说“时光的牙齿”,就有了小兽的效果。如果是拟物修辞格,应当是这样:“时光这头小兽,它的牙齿…”。这样一恢复,我们就看出了名词的比拟活用方法,其实存在于比拟修辞格的省俭与简约后所呈现的异配面貌里。
“进入一撇胡须,一把胡须,满脸胡须及脑袋/……/…进入才可夫斯基、涅克拉索夫/ 列宾、托尔斯泰的曲子、诗、画、故事”(沙克《俄罗斯的胡须》-选自《诗选刊》2009、10下半月)
这几行诗中,第一个“进入”是视觉,第二个“进入”增加了听觉。但诗人不说“视觉进入”,也不说“听觉与视觉先后进入”,而把视觉与听觉全都省略掉,直接“进入”,就产生了拟物的效果——使“胡须”“脑袋”“曲子”“诗”“画”“故事”等诸多名词,都成为被拟的对象,仿佛它们都是有容积一样的空间了。这里的这些名词,均属于被拟活用。这种活用是由于省略主语而造成的。
“…接着喇叭里/ 流出丝绸,……”(余怒《童年旧事》--摘自《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语境是在耳机中听音乐,因而“流出丝绸”中的名词“丝绸”,就是比喻歌曲的美丽的。是比喻活用,同时又是通感活用,因为将美丽从听觉变成了视觉。
“祖国,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像故乡上空不忍离去的瘦风/ 每一次的拂过都冷热并重”(海湄《我享受着衣服的温暖》-摘自作者的博客)。
“瘦”一般用于人的体态,有时也用到动物身上,但这里又有“不忍”的配合,于是也产生拟人的活用效果。
“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 (曹东《许多灯》-摘自作者诗集《许多灯》)。影子是光被阻挡所形成的物理现象。可以状影的形容词大体有深、浅、明、暗、虚、实、浓、淡、大、小、远、近等等。而这里偏偏用了只有固态或液态物质才具备的性状的词语——“松软”。这样就产生了拟物的效果。
“人到中年,听到温度往低处/ 掉,听到火车拉响” (马兆印《中年》-摘自作者的博客)。
这里的动词“掉”,本来是给有重量的物体预备的,而且还要有空间条件,才可以掉。但“温度”虽可感,却无形,不是重物,然而诗人偏选择了这个“掉”字。诗思的深处,自然是看中了“掉”所能带来的重,以便配合“温度”隐喻着的沉重内容。
“坏死的钟表坚守着不羁之旅/ 眷恋沿着脚下的河流潺潺微响”(老皮《 当我把自己想象为一头牦牛》-摘自“老皮造句铺”博客)。
这里的“坚守”,当然是人的行为,用在“钟表”,就有了拟人的效果。
“让我抱紧你的呼吸,或者/ 你最女人的那个侧面/ 用我最男人的手势/ 打搅你独有的水面”(冬箫《仅有一天》-摘自诗集《江南的湿度》)
这里的两个“最”,是程度副词使名词变形容词的活用。
“相互倚着,像/ 因为和所以/ 宇宙和葡萄架”(余怒《在我看来》节选-《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本例中出现的连词“因为”“所以”,是作为比喻格中的喻体出现的,因而临时地具有了名词的性质。这种活用应当叫连词作名词。
例子太多,但仅此数例,足可以说明古典里是不曾有的,当然是发展了。
而在语言风格上的创新,我也浏览到许多,恕不多举:

早年有阿吾的尽量回避形容词,而通过创新的借代(大词代小词),从而造成一种原始语态的语言创新。请体会这与众不同的声音:

经一个女人介绍
出来两个男人

一个个儿高
一个个儿矮

个儿矮的白又胖
个儿高的黑且瘦

第一句话是瘦子说的
第二句话是胖子说的

胖子话少
瘦子话多

瘦子奚落胖子
观众哄堂大笑

胖子用嘴鼻伴奏
瘦子边唱歌边跳舞

瘦子舞成了武打
伴奏跑调到霍元甲

响起不同频率的声音
两个人弯腰成一般高

胖子斜视瘦子一眼
瘦子带胖子向左侧退下(摘自阿吾《相声专场》)

语言采用口语化,简要明白显而易见。但仅简要明白就不是创新了。因为那是各种样式诗歌的共性,是诗这个文学体裁的内在要求。但我们从报幕员不说报幕员而说“一个女人”,掌声与叫好声不说掌声与叫好声,而说“不同频率的声音”,谢幕不说谢幕,而说“两个人弯腰成一般高”。诗人这里是把语言尽可能地恢复到原始语态,而尽量地绕开当代通用的纷繁复杂的新概念。这种语言几乎在阿吾所有的诗歌中都大量的存在。例如“该物体产于四川/ 八一年起归北京保管”(《对一个物体的描述》),说的是他生于四川,1981年到北大读书。人不说人,自己不说自己,而是向上找应当归属的又比较适合的大概念来说。他寻到“物体”这个概念就适可而止,没有上升到“物质”这个总概念上去(毕竟还要照顾到“简要明白”)。又如“我现在在听一种声音/ 在此之前/ 我在看一些文字”(《听一种声音》)听音乐不说听音乐,说听“声音”;看书不说看书,说看“文字”。这种语言方式,事实上是扩展了借代的修辞格。以“声音”代“音乐”,是用大概念代替小概念;以“文字”代“书”则是用内容代替形式。目的就是要语言呈现一种原始状态。所以状态要到原始,则是为了造成一种纯客观的诗歌样式。所以我们可以称阿吾的诗为“客观诗”。
阿吾他们几个当初的诗歌理念有“两反”,就是“反诗”和“反修辞”。“反诗”其实就是反对当时流行的各种诗歌样式,而创造出这种独特的纯客观的诗歌样式来。我是宁愿看成这是一种创新的理念,而并非将人家都反掉,那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还打出“反诗”的旗帜,当然是为了壮大创新路的声威的。而“反修辞”,其实质是“反修饰”,这点前边已经叙及,阿吾的诗歌已经摒弃了修饰语。 “反修饰”为哪样说成“反修辞”呢?这个,我以为是阿吾的诗语言习惯使然。诚如前面所叙,他喜欢用大概念代替小概念,而并非反修辞的,因为他的诗句绝对没有修辞学意义上的错误。但也应看到他的诗文本中,消极修辞的时候多,积极修辞的时候少。从这个意义上,又可理解为反对大量地使用积极修辞,也就是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修辞格。
与阿吾截然相反的是大卫树的花瓣诗,他是将形容词和积极修辞用到极致,从而造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缤纷迤逦的阅读效果。不妨体会一下:

从断桥到断桥到断桥,一路都是断桥,西子湖就累了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蒙蒙,水也烟雨蒙蒙,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蒙蒙
那些美丽的沧桑做了窈窕的胭脂,你开始有着丰腴的红唇白齿的历史
我徘徊在你心事曲折的长廊,一长三叹地念着你的名字:鱼,鱼,鱼
你潜伏水底,偶然给我一个惊艳的水泡,我却想拥有是你整个水下的城市
从天堂奔跑向天堂,从伊甸奔跑向伊甸,从爱奔跑向爱,你真的累了
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抱着我的鱼儿入睡,我和你眠成永远
(摘自大卫树《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载于《北美枫》No.1 2006第51页)

这长句慢拍的抒情语言,是通过频繁地使用积极修辞而造就的。
第一行是用古诗中常用的复沓、拟人、用典的传统修词格来完成的。传统的底蕴就这样被镶嵌在“断桥”的叠印中。
第二、三行,在修长绵密中,对所爱之人悠长的情怀,就开始很大气地流淌了。这种大气,是通过拟物与拟人,以及“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复沓,“烟雨蒙蒙”先近后远的反复而实现的。
四至八行,依然较为整齐地排列着长阵,情深意长地舒展开真挚的情爱。看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鲜意象:“美丽的沧桑”、“窈窕的胭脂”、“红唇白齿的历史”、“心事曲折的长廊”、“惊艳的水泡”,一连串的“异配”修辞,张扬着现代气息;而“鱼”的连用,“轻轻”的叠用,“累了”的反复,“入睡”、“奔跑”的复沓,“天堂”、“伊甸”、“爱”的回环,以及比喻、拟物、排比、排偶等十余种修辞格的运用,遂使语言形成了一种情深意长舒缓柔曼而缤纷迤逦的风格,是古诗中绝对无法觅得的一种美丽。
   
因创新修辞而使语言独具特色的诗人诗作,笔者也浏览过许多,总结过许多。印象深刻的比如穆晓禾的《十二属相》。请体会:

“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摘自穆晓禾的《十二属相》-《猪》)
“如水的女子/ 涉水而来”(摘自穆晓禾的《十二属相》-《蛇》)。

穆晓禾诗语言的创新,已引起诗友们的注意,古柳先生有言:“读过他的诗,我们无法忽略语言的存在,而语言在他这里,有着更多层次的诠释。”(《新诗大观》2007年2月号第9页)我理解这话——自然是对于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层次的诠释。我的诠释,在我比较谙熟的语言修辞层面上。
上面的第一句,两个“戒”字从形式上看是复沓,但从意义上看却不同于一般复沓的特征。一般复沓是一个涵义的词,为了强调而实施的重复。这里的情形有变化。就是同一个汉字在两处使用的含义却不同了。前者构成了名词,后者则是动词。就是含义转变了的复沓。为了区别于一般,我们不妨给出一个新名字,叫“转义”。何以另起名字?因为特殊呀!本质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不就因为特殊另起了名字叫“货币”吗?事实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也不叫交换价值,而改称了“价格”。经济学有镜,修辞学自然可照了。
上面的第二句,前“水”取清纯柔美之义,后“水”是指河。也是转义。
诗人穆晓禾创造出来的新修辞格“转义”,不仅这两句。在这组诗中还有:
“马走斜日,斜阳日下”(《马》)。前“日”为字形,后“日”是累积的天数。“怕羊水破了,怕无羊的日子我无限寂寞”(《羊》)。一个作为词素构成“羊水”,一个是“羊”字的本义。“我还是猴性不改,常戏猴喻己”(《猴》)。“猴性”非驴性,构成主谓式双音合成词,后面的“猴”单用本义,因为此处“戏猴”表面看是构成了动宾式双音合成词,但实际是“戏谑的把猴”语段的省写。
   
   “丑时,开始反刍稻草/ 反复往事,反味最后的糖果”(《牛》)
这两行诗很像分句排比。像而又有区别。分句排比以双音合成词起句的,一般用的是同一个词。效果在于增强语言的气势。这里用的是一个词素“反”相同,而构成合成词的另一个词素却不一样,所以实际上是有相同词素的三个词义不同的词的排列,其效果在于层出意象的变化情趣。这情景前所未见(姑妄说之),但完全符合积极修辞方法的意义。于是笔者欲名其为“排词”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在牛城的街巷/ 滋生牛气的思想,有要牛起来的心思和想法”。(《牛》)
这是“牛城”、“牛气”、“牛起来”三个有相同词素,而意义不同的三个词在句子中的排列。其关于“牛”的意象叠出,盎然情趣已在字里行间了
这个也属于排词格的运用。

印象深刻的还有“移彩”格 和“移状”格 的创造者田春雨,这两个出现在他的诗作《女孩》中:
请看例句:“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
这样的句子让人想到苹果花初开时的色彩。什么样的“想法”这般的美丽呢?想法本无色,但同样的美丽是可以苹果花为喻的,而比喻中的借喻是要省略喻的过程,这样就简洁为如斯的移就格语句。如果将其从移就格分离出来,是否可以叫做“移彩”呢?定义也简单,就是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颜色,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再如“无瑕的青春”( 田春雨《女孩》)这个句子从“移彩”格类推,就是通过借喻的“移状”了。“很清瘦的三年时光” ( 田春雨《女孩》) 将修饰面容的词语用来修饰时光,也别致的可以。也可归入“移状”格的。“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 田春雨《女孩》) 意识本无距离,这里属于意识的“念头”,竟有了距离,也新颖的可以。远或近,是时空存在于人感觉上的状态,自然也可以归入“移状”了!

手头的例子还有很多,鉴于篇幅太大,就打住。

通过上述中国新诗的植根于现实,面向大众,创新语言的三方面的举证与分析,我们不难认定,只要当下积极于中国新诗的同仁,认清方向,统一认识,放宽胸襟,积极乐观,众志成城,复兴诗大国的荣誉地位的历史使命,是完全可以担在肩上,并通过持续努力而实现的。

2010-5-23于黔中文化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