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诗语言的剪裁艺术-学习曰生《牧归》 学习者:山城子
 
 牧归
 文/曰生
 
 鸭姑的竹竿   挑落了晚霞
 一群嘎嘎叫的月色
 扭进了篱笆
 
 
 【山城子学习】
 
 初读此诗,美感扑面而来,令我屏前拍案叫绝。当下给诗人加了满分,且留言:
 “太美太美的农家生活画!!太美太美的语言艺术化的呈现!旨艺和谐统一的精品微诗!!”为什么有这样美的审美效果呢?或者说,语言的艺术化呈现,是如何实现的呢?
 
 带着疑问,我今天又来研读这首微。我想尽量恢复成非诗的表述,于是就成如下的样子:
 
 鸭姑的竹竿挑着,好像是挑落了晚霞
 一群嘎嘎叫的鸭子,走在月色里
 扭进了有着篱笆的鸭棚
 
 这样,就很像纪实散文中的一小段描写了。
 
 如果把我加进去的字,括弧起来,则如下:
 
 鸭姑的竹竿挑(着,好像是挑)落了晚霞
 一群嘎嘎叫的(鸭子,走在)月色(里)
 扭进了(有着)篱笆(的鸭棚)
 
 原来,是将非艺术的语言,进行一回剪裁——每行删掉五个字,就艺术了起来。
 这样的艺术剪裁,实际上是在转换积极修辞:
 第一行动补式双音合成词“挑落”,做了移就、兼喻拟(比喻且拟物成锦缎)式的活用,这样“晚霞”就有了落下来的动感。当然符合积极修辞的原则。
 第二行是动词“叫”,同样做了移就、兼喻拟式的活用。符合积极修辞。
 第三行,没有积极修辞,只是做了简约的处理。
 
 诗的本质属性,就是将诗人的情思,隐藏于语言的艺术呈现之中。这样的呈现,能够体现含蓄、精炼——诗的本质要素。曰生的这首精美的微,最让我领略何谓散文,何谓诗了。
 
 2018/8/1
 于夏云
 
 
 | 
 |